《醫述》~ 序 (5)
序 (5)
1. 序
周官醫師掌醫之政令。《左氏傳》曰:三折肱為良醫。古人於醫,蓋慎之矣!後世醫者,不能盡讀古人書,即以療治為己任,術小驗,輒自以為盧、扁不能過也;及遇疑難症,則茫無所辨,又不甘自謂不能辨,於是取其近似者而擬議焉,嘗試焉,否則,投以不足損益之藥而塞責焉。
嗚呼!以彼其術而制人死生,呼吸之頃,欲賴以濟,其可得乎?而信之者,顧曰醫者,意也。不在讀古書,讀書而泥古,方適足以殺人。夫古人之以書教人也,固教人以審脈理、辨藥性,已驗之方,特間存一二以備採擇,豈教人拘方而不審脈乎!抑教人因疾而後投藥乎!故脈理未審,藥性未熟,用古方而殺人,是皆不善讀書者之過,而古人固不任咎也。
徽州程杏軒先生,深於醫理,其所讀書,自《素問》、《靈樞》、本草諸經,洎秦、漢迄近代諸大家之說,皆博通而詳解之。故出其術以治人疾,輒靈異如神。嘗取述而不作意,著《醫述》若干卷,綜貫眾說而參以心得,誠壽世之良方,醫家之寶筏也。余往者學醫於常州孟河費晉卿先生,熟聞此書之善而無從購得。
嗣宦遊楚北,鄒少鬆觀察出所藏本,余讀之數旬,固心善之,欲借刊而力未能也。辛巳,咨補江陵丞。丁亥,俸滿回省。時亦為人治疾,目擊近時醫學之衰,思有以救正之。己丑春,始因友人吳君翰臣借得胡君仲卿、余君獻丞家藏原本,擬付手民而力仍未逮也。紀君懷清、朱君槐孫,適有同心,述諸朱云溪翁與其群從,慨任刊資,遂以付梓。
古人云:為人刊刻遺集,以廣流傳,與收人骸骨同功。云翁一家,固眾善奉行,真能掩骼埋胔者。曩刻《摘星樓痘書》,活嬰無算,今復出重資以成此舉,其功德豈淺鮮哉!而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則懷清、槐孫二君之力,尤足多也。蓋得數君子,而杏軒先生著書嘉惠後學之心可以慰,即餘數十年殷殷求訪之心,亦可藉以慰矣。因述其緣起如此。
光緒十六年孟冬上浣仁和嘯笙諸淦謹序
白話文:
[序]
在古代,周朝的官員醫師掌管醫學政策與命令。《左氏傳》曾提及:經歷三次斷臂的人才能成為良醫,這說明古人對醫學的慎重態度。然而,後世的醫生往往未能全面學習古人的醫書,就急於擔負治病救人之任。一旦取得一些療效,便自認為技藝高超,超越古代名醫盧、扁。但遇到複雜病症時,卻無從判斷,又不肯承認自己的無能,於是揣測病情,嘗試治療,甚至投以無關痛癢的藥物來敷衍責任。
唉!憑藉這樣的醫術來掌控人的生死,在一息之間,想依靠它來救助生命,可能嗎?然而,有些人卻相信醫生的判斷,認為醫學是憑感覺的。他們認為不必研讀古書,因為過分依賴古籍反而會誤人性命。古人編寫醫書的目的,其實是要教授人們審查脈理、辨識藥性,以及使用經過驗證的藥方,而非教人拘泥於藥方而忽略脈象。更不是教人在疾病發生後才投藥。因此,若脈理未明、藥性不熟,使用古方而導致死亡,這是讀書不精的醫生之過,古人當然不會承擔責任。
徽州的程杏軒先生,精通醫理,他閱讀的醫書範圍涵蓋《素問》、《靈樞》等經典,以及秦漢至近代名家的理論,都能融會貫通,深入解析。因此,他運用醫術救治病患時,效果神奇。他曾以整理前人經驗的方式,撰寫《醫述》數卷,綜合各家觀點並融入個人見解,實為醫學界的寶貴資源。過去我在常州孟河向費晉卿先生學習醫學時,聽聞這本書的好評,但一直無法取得。
後來我在楚北為官,鄒少鬆觀察拿出他的藏本,我讀了數十天,深受感動,想要借版刊印,但力有未逮。辛巳年,我被調派到江陵擔任縣丞。丁亥年,任期屆滿返回省城。當時我也在為人治病,目睹當時醫學的衰落,思考如何改善這種情況。己丑年的春天,我終於透過朋友吳翰臣的幫助,從胡仲卿、餘獻丞家中借得原本,打算刊印,但仍未有能力實現。幸運的是,紀懷清、朱槐孫兩位先生有相同的願望,他們向朱雲溪翁和他的家族提出此事,慷慨地承擔了刊印費用,終於得以出版。
古人說:為人刊刻遺作,以廣泛傳播,與收斂他人骸骨有同等功德。朱雲溪翁一家行善積德,確實是掩蓋骸骨、埋葬屍體的善舉。過去刻印《摘星樓痘書》,拯救了無數嬰兒的生命,如今再次出資完成這一善舉,其功德豈止微薄!而協助他人行善,成就他人美好,懷清、槐孫兩位先生的貢獻,尤其值得稱讚。有了這些君子的支持,程杏軒先生寫書以嘉惠後學的心願得以慰藉,我多年來殷切尋找的心願,也能夠得到安慰。因此,我在此敘述事情的起因。
光緒十六年孟冬上浣仁和嘯笙諸淦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