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3)
卷一·醫學溯源 (3)
1. 陰陽
經義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心、肝、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白話文:
【經義】
陰陽是天地運行的原則,是萬物秩序的根本,是事物變化的根源,也是生死存亡的基礎,是神聖智慧的庫藏。
在平旦到中午,是天的陽氣,其中最強的是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仍是天的陽氣,但此時陽氣已經開始轉為陰性,所以是陽中之陰;合夜到雞鳴,是天的陰氣,其中最強的是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是天的陰氣,但陰氣已開始轉為陽性,所以是陰中之陽。
對於人的陰陽,外部是陽,內部是陰。對於人身的陰陽,背部是陽,腹部是陰。
在討論人身的臟腑的陰陽時,臟是陰,腑是陽。心、肝、脾、肺、腎這五個器官都是陰性的;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這六個器官都是陽性的。其中,心是陽中之陽,肺是陽中之陰,腎是陰中之陰,肝是陰中之陽,脾是陰中之至陰。
陽性的汗水,我們可以將其比喻為天地之間的雨水;陽性的氣息,我們可以將其比喻為天地間疾風的吹拂。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素問》)
哲言
太初者,理之始也。太虛者,氣之始也。太素者,象之始也太一者,數之始也。太極者,理氣象數之始也。(《蒙泉子》)
白話文:
【陰陽之道】
陰陽是血氣的男女之分,左右是陰陽的運行之路。陰氣在內,保護著陽氣;陽氣在外,促進陰氣的流通。
過於陰沈必定會轉為陽明,過於陽明必定會轉為陰沈。
陰氣在靜態時能收斂神靈,動態時則會消亡。
陽氣在精純時養育神靈,柔和時養護筋骨。
陰氣沈靜,陽氣興奮。陽氣生發,陰氣成長。陽氣主殺伐,陰氣藏匿。
陽氣化作氣息,陰氣凝成物質。
陽氣病時,病症向上蔓延至頭部;陰氣病時,病症向下蔓延至腳部。
掌握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密實才能穩固。陽氣強盛卻不密實,陰氣就會消失。陰氣平衡,陽氣凝聚,精神就能健康;陰陽失調,精氣就會消逝。
要仔細辨認陰陽之性,分辨事物的柔順與剛硬。陽氣病時應治療陰氣,陰氣病時應治療陽氣。
所以,善用針灸的人,能從陰引導陽氣,從陽引導陰氣。
【哲學語錄】
「太初」是道理的開始。「太虛」是氣息的起源。「太素」是形象的開始。「太一」是數量的起源。「太極」是道理、氣息、形象、數量的總始。
孤陽不生,獨陰不長。(《丹經》)
分陰未盡,則不仙;分陽未盡,則不死。(《道經》)
夫濕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風之至也,莫見其象,而木已動矣。日之行也,不見其移,騏驥倍而馳,草木為之靡,陽燧未轉,而日在其前。故天之且風也,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其且雨也,陰噎未集,而魚已潛矣。以陰陽之氣相感動也。故寒、暑、燥、濕,以類相從;聲響、疾徐,以音相應也。(《淮南子》)
《鍾呂集》曰:真氣為陽,真水為陰。陽藏水中,陰藏氣中。氣主於升,氣中有真水,水主於降,水中有真氣。真水乃真陰也,真氣乃真陽也。此說深得陰陽之精義。(《類經》)
白話文:
孤陽不能生機,獨陰不能生長。(《丹經》)
若陰氣尚未完全消失,則無法成仙;若陽氣尚未完全消失,則不會死亡。(《道經》)
濕氣來臨時,人們看不到它的形狀,但碳已經變重了。風來臨時,人們看不到它的形象,但樹木已經開始搖動了。太陽移動時,人們看不到它的移動,馬匹卻能跑得更快,草木因此倒伏。陽燧還未轉動,而太陽已經在其前方。所以,在風將要來臨時,草木還沒動,鳥已經飛翔了;當雨將要來臨時,陰雲還未聚集,魚已經潛入水中。這是因為陰陽之氣互相感應。因此,寒、暑、燥、濕,都是按照類似的原則來發生作用;聲音、快慢,都是按照音調相互應答。(《淮南子》)
《鍾呂集》說:真氣是陽,真水是陰。陽藏在水中,陰藏在氣中。氣主上升,氣中有真水,水主下降,水中有真氣。真水就是真正的陰,真氣就是真正的陽。這個理論深刻地掌握了陰陽的精義。(《類經》)
蓋聞陽為陰逼,不走即飛;陰遇陽消,非枯則槁。是以蟄雷之性,激以暴雨而勃升;旱魃之災,沛乎甘霖而卻掃。(《吳醫匯講》)
氣足則生魂,魂為陽神;精足則生魄,魄為陰神。合而言之,精氣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譬之於燈,油與草,即魄也,火即魂也,光芒四射即神也。油干火暗光芒隱,魂之陽神、魄之陰神、中之真神皆散,僅存燈中之草,草即死魄耳。譬之於爐灰,炭即魄也,火即魂也,火之焰即神也。
炭盡、火熄、焰滅,魂之陽神、魄之陰神中之真神皆散,灰即死魄耳。人死軀殼存,亦死魄而已矣。(汪蘊谷)
魂,陽也,肝主血而藏魂,陽入於陰也;魄,陰也,肺主氣而藏魄,陰附於陽也。凡人晝則魂出而用事,魄乃藏於肺;夜則魄出而用事,魂乃藏於肝。魂魄之出入,若參商然。問魂魄從何道出入?答曰:魂從目中入,目合則魂藏。多夢紛紜,肝不藏也。魄從鼻中出,鼻息定。則魄藏也。(《怡堂散記》)
白話文:
聽到陽氣被陰氣所逼迫,如果不外流就只能上升;陰氣遇到陽氣消散,不是乾燥就是枯萎。因此,蟄伏的雷聲,當暴雨激發時就會升起;旱魃的災難,當甘霖降臨時就會退散。
氣息充足則產生靈魂,靈魂代表陽性的精神;精氣充足則產生魄力,魄力代表陰性的精神。總而言之,精氣相交,靈魂與魄力聚集在一起,其中藏著真正的神靈。好比燈光,油和棉線是魄力,火焰是靈魂,光芒四射是神靈。當油耗盡、火焰暗淡、光芒消失時,靈魂的陽性精神、魄力的陰性精神以及其中的真神都已消散,只剩下燈中的棉線,這就是死亡的魄力。
人死後,身體仍然存在,但這只是一具死亡的魄力而已。
靈魂是陽性的,由肝主導血液並藏著靈魂,陽性進入陰性之中;魄力是陰性的,由肺主導氣息並藏著魄力,陰性依附於陽性。一般人白天靈魂出現在身體中進行活動,魄力則藏在肺中;夜晚魄力出現在身體中進行活動,靈魂則藏在肝中。靈魂和魄力的出入就像參商星一樣。問靈魂和魄力從哪個通道出入?回答是:靈魂通過眼睛進入,當眼睛閉合時靈魂就藏匿起來。如果夢境繁複,表示肝不能藏住靈魂。魄力通過鼻子排出,當呼吸穩定時,魄力就藏匿起來。
炭料燃盡、火焰熄滅、火焰熄滅,靈魂的陽性精神、魄力的陰性精神以及其中的真神都已消散,剩餘的只有灰燼,這就是死亡的魄力。人死後,身體仍然存在,但這只是一具死亡的魄力而已。
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安;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陽始於子前,末於午後;陰始於午後,末於子前。
陰陽盛衰,各在其時。《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火出於木,水生於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脈有五死,氣有五生。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陽候多語,陰證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
白話文:
天是陽氣的宗主,地是陰氣的屬性。得到陽氣的會生,得到陰氣的會死。過熱的是陽氣的主導,過寒的是陰氣的基礎。陽氣運行迅速,陰氣運行緩慢。陽氣的體質輕盈,陰氣的體質沈重。陰陽平衡,則天地和諧而人類安寧;陰陽逆轉,則天地失衡而人類氣血渙散。所以天地得到陽氣就會熱烈,得到陰氣就會寒冷。陽氣從子時開始,到午時結束;陰氣從午時開始,到子時結束。
陰陽的興衰,各有其時節。《金匱》說:秋季首先滋養陽氣,春季首先滋養陰氣。火來自木,水來自金。水與火相互補助,上下相連。脈搏有五種死亡的跡象,有五種生命的跡象。陰性脈搏沈穩,陽性脈搏輕盈。陽病出現陰性脈搏則難以長久存活,陰病出現陽性脈搏則難以恢復健康。陽氣旺盛則早晨平靜,陰氣旺盛則夜晚安寧。陽氣虛弱則傍晚混亂,陰氣虛弱則早晨爭鬥。
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得和平。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常宜損,陽常宜盈。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
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熱發於下,陰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上,陽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陰中之陰邪也。
白話文:
陰氣下降而不上升,稱為「斷絡」;陽氣上升而不下降,稱為「絕經」。在陰氣中出現的邪氣,稱為「濁」;在陽氣中出現的邪氣,稱為「清」。火勢來臨時,會影響到坎卦的位置;水流到達時,會影響到離卦的門檻。陰陽相互應和,才能達到平和的狀態。如果陰氣不足,可以用水母來補充;如果陽氣不足,可以用火精來輔助。陰氣通常應該減少,陽氣應該保持充足。順從陰氣的人,往往容易消滅;順從陽氣的人,通常會長壽。
人的寒熱反覆出現,這是因為陰陽之間的對立與勝出。
如果陽氣不足,就會先感到寒冷,後感到熱量;如果陰氣不足,就會先感到熱量,後感到寒冷。又如果上半身過度充實,就會發熱;下半身過度充實,就會發冷。皮膚若感覺寒冷且乾燥,表示陽氣不足;皮膚若感覺熱量且乾燥,表示陰氣不足。皮膚若感覺寒冷,表示陰氣過盛;皮膚若感覺熱量,表示陽氣過盛。熱量從下部發出,是陰氣中的陽邪所致;熱量從上部發出,是陽氣中的陽邪所致。寒冷從上部產生,是陽氣中的陰邪所致;寒冷從下部產生,是陰氣中的陰邪所致。
寒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熱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陽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陰邪也。陰中之陰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數在上,陽中之陽也;數在下,陰中之陽也。遲在上,陽中之陰也;遲在下,陰中之陰也。
數在中,則中熱;遲在中,則中寒。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陰之病,來亦緩而去亦緩;陽之病,來亦速而去亦速。陽生於熱,熱則舒緩;陰生於寒,寒則拳急。寒邪中於下,熱邪中於上,飲食之邪,中於中。(《中藏經》)
世人但知氣血為陰陽,而不知水火為陰陽之根。能知水火為陰陽,而誤認心腎為水火之真。此道之所以不明也。試觀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見在,而日月二曜照臨於天地間者,非真陰真陽乎?人身心、肝、脾、肺、腎五行具存,而運行於五臟六腑之間者,有無形之相火行陽二十五度,無形之腎水,行陰二十五度,而其根則原於先天之真也。一屬有形,俱為後天,而非真矣。
白話文:
寒冷但臉色紅潤且話多的人,是陽性中的陰性邪氣;熱氣但臉色青黑且話多的人,是陰性中的陽性邪氣;寒冷且臉色青黑且話多的人,是陰性中的陰性邪氣。陰性中的陰性邪氣,治療時可能有十分之一的風險;陽性中的陽性邪氣,治療成功率可能達十分之九。陰性的疾病較難治療,陽性的疾病較易醫治。觀察脈搏的情況,如果脈象數量在上部,則是陽性中的陽性邪氣;脈象數量在下部,則是陰性中的陽性邪氣。脈象遲緩在上部,則是陽性中的陰性邪氣;脈象遲緩在下部,則是陰性中的陰性邪氣。
如果脈象數量在中央,則表示內部有熱;如果脈象遲緩在中央,則表示內部有寒。對付寒邪要使用熱藥,對付熱邪要用寒藥。根據逆順的原則,遵循天地的規律,本質上是遵循陰陽的原則。陰性的疾病,來勢緩慢且離去也緩慢;陽性的疾病,來勢迅速且離去也迅速。陽性從熱中產生,熱氣使人感到舒緩;陰性從寒中產生,寒氣使人感到緊繃。寒邪侵入下部,熱邪侵入上部,飲食的邪氣,侵入中部。
大眾只知氣血是陰陽的表現,卻不知水和火纔是陰陽的根本。如果能認識水和火是陰陽的根本,卻誤以為心和腎是水和火的真正核心,這是陰陽之道之所以不清晰的原因。試想,天空中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以及太陽、月亮這兩顆行星在天空中呈現,這不是真正的陰和陽嗎?人類身體的心、肝、脾、肺、腎五行都存在,並在五臟六腑中運行,有形的相火在陽中運行二十五度,無形的腎水在陰中運行二十五度,這些都源自先天的真元。有形的東西都是後天的,而非真正的陰陽。
○或問冬至一陽生,當漸向和暖,何為臘月大寒,冰雪反盛?夏至一陰生,當漸向清涼,何為三伏溽暑,酷熱反熾?亦有說乎?曰:此將來者進,成功者退,隱微之際,未易明也,蓋陽伏於下,逼陰於上,井水蒸而堅冰至也;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井水寒而雷電合也。今人病面紅、口渴、煩躁、喘咳者,誰不曰火盛之極也?抑孰知其為腎中陰寒所逼乎?以寒涼之藥進而斃者,不知其凡幾矣。(《趙氏醫貫》)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為氣,地之陰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天之陽,日也,常明不息,陽有餘也,月盈則虧,陰不足也。人之陰血應月。故男子十六而精通,女子十四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以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故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古人之善於攝養也。
白話文:
【問】冬至時節,陽氣開始生長,應該逐漸變暖和,但為什麼到了臘月,反而會出現大寒、冰雪更盛的情況呢?夏至時節,陰氣開始生長,應該逐漸變得涼爽,但為什麼在三伏天期間,反而會出現濕熱、酷熱的情況呢?有什麼理論可以解釋嗎?
【答】未來的事物進展,成功的結果就會退讓,這些微妙的變化,不容易明白。陽氣在地表之下潛藏,迫使陰氣上升,導致井水蒸騰而形成堅冰;陰氣在地表之下聚集,迫使陽氣上升,使得井水寒冷而雷電交加。現在的人如果出現臉色紅潤、口渴、焦慮不安、喘息咳嗽等症狀,大家往往認為是火氣極度旺盛所致,卻有誰能意識到這可能是由腎中的陰寒所逼迫呢?誤用寒涼藥物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例子,數不勝數。(出自《趙氏醫貫》)
人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接受了天地之氣。天的陽氣代表了氣,地的陰氣代表了血液。因此,氣常常有餘,而血則經常不足。天的陽氣就像太陽,永遠明亮且不停歇,顯示出陽氣有餘,月亮滿盈後即會虧損,代表陰氣不足。人類的陰血對應月亮的週期。所以男性在十六歲時達到性成熟,女性在十四歲時開始經期。在有形體的後期,還需要母乳、飲食等物質的養育,陰氣才能開始形成,並與陽氣相配合。因此,人們必須等到三十歲、二十歲左右才結婚生子,可以看出古人對於養生之道的高明理解。
男子八八而精絕,女子七七而經斷。人身之陰,只供三十年之用。以此難成易虧之陰,情欲無涯,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其為不足也,明矣。養陰之說,豈可不先講乎?(朱丹溪)
先天無形之陰陽,則陽曰元陽,陰曰元陰。元陽者,即無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機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氣。元陰者,即無形之水,以長以立,天癸是也。強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精元氣者,即化生精氣之元神也。○夫精為陰,人之水也;氣為陽,人之火也。水火得其正,則為精為氣,水火失其和,則為熱為寒。
故水中不可無火,無火則陰勝而寒病生;火中不可無水,無水則陽勝而熱病起。水虧者,陰虛也,只宜大補真陰,不可再伐陽氣;火虛者,陽虛也,只宜大補元陽,不可再傷陰氣。蓋陽已不足而復伐其陰,陰亦損矣,陰已不足而再傷其陽,陽亦亡矣。夫治虛治實,本自不同。
白話文:
男性到八十八歲時,精氣會耗盡;女性到七十七歲時,經脈會停止運作。人的陰氣,只能供應三十年。對於這有限又容易流失的陰氣,無盡的情慾要如何滿足呢?顯然,這不足夠。因此,滋養陰氣的道理,怎麼能不被重視呢?
先天無形的陰陽,陽稱為原陽,陰稱為原陰。原陽,指的是無形的火,用來生成和變化,是靈魂的運作。生命與命運都依賴它,所以也被稱為原氣。原陰,指的是無形的水,用來成長和建立,是天癸的表現。強度和穩定性取決於它,所以也被稱為原精。原精和原氣,就是生成精氣的原始靈魂。
精是陰,人體的水分;氣是陽,人體的火源。水火保持平衡,就會成為精和氣;水火失去調和,就會成為熱或寒。
所以,水裡不能沒有火,沒有火就會導致陰氣過盛,引起寒冷疾病;火裡不能沒有水,沒有水就會導致陽氣過盛,引發熱性疾病。水不足,表示陰虛,只適合大補真正的陰氣,不能再次削弱陽氣;火不足,表示陽虛,只適合大補原陽,不能再次傷害陰氣。因為如果已經不足以再削弱陰氣,陰氣就會受到損傷;如果已經不足以再傷害陽氣,陽氣就會滅亡。治療虛弱和實質問題,本來就不相同。
實者,陰陽俱有餘,但去所餘則得其平;虛者,陰陽俱不足,再去所有,則兩者俱敗。其能生乎?故治虛之要:凡陰虛多熱者,最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苦寒,恐伐生氣也。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則剛為柔制,虛火自降,而陽歸乎陰矣。陽虛多寒者,最嫌涼潤,恐助陰邪也。
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只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配陰,則柔得其主,沉寒自斂,而陰從乎陽矣。○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若陽有餘,而更施陽治,則陽愈熾,而陰愈消;陽不足,而更用陰方,則陰愈盛,而陽斯滅矣。○陽遇陽,則為焦枯;陰遇陰,則為寂滅。
白話文:
在醫學上,「實」指的是陰陽兩方面都有過剩的情況,如果能去除過剩的部分,就會達到平衡狀態。「虛」則是陰陽兩方面都存在不足,如果再去除一些,那麼雙方都會受到破壞。這樣的情況能恢復嗎?
所以對於治療虛弱的關鍵,在於:對於陰虛且多熱的人來說,他們最不適合使用辛燥的藥物,因為這可能會幫助陽性的邪氣。特別是避免苦寒的藥物,因為這可能會摧毀生氣。他們只喜歡純甘味、壯水的藥物,通過補充陰性來配合陽性,這樣剛性就被柔化了,虛火自然下降,陽性也就回歸陰性。對於陽性虛弱且多寒的人來說,他們最不適合使用涼潤的藥物,因為這可能會幫助陰性的邪氣。特別是避免辛散的藥物,因為這可能會傷害陰性氣質。他們只適合使用甘溫、益火的藥物,通過補充陽性來配合陰性,這樣柔性的部分就能得到主導,沈寒自然收斂,陰性也就順從陽性了。
陽性邪氣的到來,其損害必定會影響陰性。五臟受到傷害,最終必定會影響到腎臟。如果陽性過剩,卻再施用陽性治療,那麼陽性會更加旺盛,陰性反而會逐漸消失;如果陽性不足,卻再使用陰性藥方,那麼陰性會越來越強盛,陽性則會滅亡。陽性碰到陽性,結果就是乾枯;陰性碰到陰性,結果就是寂滅。
○求汗於血,生氣於精,從陽引陰也;引火歸原,納氣歸腎,從陰引陽也。(張景岳)
夫人身之陰陽,相抱而不脫。是以百年有常。故陽欲上脫,陰下吸之,不能脫也;陰欲下脫,陽上吸之,不能脫也。但治分新久,藥貴引用。新病者,陰陽相乖,補偏救弊,宜用其偏;久病者,陰陽漸入,扶元養正,宜用其平。引用之法:上脫者,用七分陽藥,三分陰藥而夜服,從陰以引其陽;下脫者,用七分陰藥,三分陽藥而晝服,從陽以引其陰。(《寓意草》)
白話文:
在中醫理論中,「○求汗於血,生氣於精,從陽引陰也」指的是要通過出汗來調理血液,從而激發生命活力,這是一種從陽性方向調節陰性功能的手法。「引火歸原,納氣歸腎,從陰引陽也」則是通過引導體內的熱力回歸本源,將呼吸的氣息納入腎臟,這是一種從陰性方向調節陽性功能的手法。
張景嶽認為,人體的陰陽兩大系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一百年的人生中,這種陰陽平衡始終保持著。當體內的陽氣有上升傾向時,陰液會吸收它以維持平衡;反之,當陰液有下降傾向時,陽氣也會吸引它來維持平衡。然而,在治療上,需要區分新病和久病,並選擇合適的藥物和方法。
對於新病,由於陰陽之間可能出現失衡,需要通過補充某一方以糾正失衡,此時應使用針對失衡一方的藥物。而對於久病,陰陽之間的不平衡已經逐漸深入,需要補充和調節整體的陰陽平衡,因此應使用更為平和的藥物。
在具體的治療方法上,對於上部失衡(如頭痛、高熱等),可以使用七份陽性藥物加三份陰性藥物,在晚上服用,從陰性方向調節陽性功能。對於下部失衡(如腹瀉、虛寒等),則使用七份陰性藥物加三份陽性藥物,在白天服用,從陽性方向調節陰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