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七·雜證匯參 (30)
卷七·雜證匯參 (30)
1. 呃
呃證總屬乎火,即胃寒諸證,亦必火為寒遏而然。若純由乎寒,必不相激而逆上矣。(余午亭)
呃逆,須辨寒熱,寒熱不辨,用藥立斃。凡呃聲有力而連續者,雖有手足厥逆,而大便必堅,定屬火熱,下之則愈。若胃中無實火,何以激搏其聲而沖逆乎?其呃聲低怯,而不能達於咽喉者,雖無厥逆,定屬虛寒,苟非丁、附,必無生理。若胃中稍有陽氣,何致音聲餒怯而不振乎?設誤以柿蒂、蘆根輩治之,倉扁不能復圖矣。(張石頑)
呃逆,皆是寒熱二氣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如丁香、柿蒂並投之類。試觀平人冷呃,令其思想則止,思則脾火氣乘,而胃氣和矣。(劉宗厚)
凡傷寒熱病,陽明胃實,過期失下,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以致氣不宣通而發呃者,仲景云: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又有因飲食太多,填塞胸中,而氣不得升降者;又有因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氣不能伸越者,此皆實證也,宜詳辨而治之。(方星岩)
呃逆,氣病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謂也。《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古人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惟以丁香、柿蒂等藥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損傷,則木來侮之。陰為火乘,不得內守,木挾所乘之火,直衝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丹溪心法》)
呃逆,古無是名,《內經》本謂之噦,因其呃呃連聲,故今以呃逆名之。然所因不一:有胃中虛冷,陰凝陽滯而為呃者,當用仲景橘皮湯、生薑半夏湯。有胃中虛陽上逆而為呃者,當用仲景橘皮竹茹湯。有中焦脾胃虛寒,氣逆而為呃者,宜理中湯加丁香,或溫胃飲加丁香。
有下焦虛寒,陽氣竭而為呃者,正以元陽無力,易為抑遏,不能暢達而然,宜景岳歸氣飲,或理陰煎加丁香。有食滯而呃者,宜加減二陳加山楂、烏藥,或大和中飲加乾薑、木香之屬。先生又謂:肺氣鬱痹,及陽虛濁陰上逆,亦能為呃。每以開上焦之痹,及理陽驅陰,從中調治,可補前人之不逮。
丹溪謂呃逆屬於肝腎之陰虛者,其氣從臍下直衝,上出於口,斷續作聲,必由相火炎上,挾其沖氣,乃能逆上為呃,用大補陰丸,峻補真陰,承製相火。東垣又謂陰火上衝,而吸氣不得入,胃脈反逆,陰中伏陽即為呃,用滋腎丸以瀉陰中伏熱。二法均為至當,審證參用可也。
(《臨證指南》)
凡修煉家,無非欲其氣血流通。惟華佗五禽圖,差為不妄,有得呃逆證,作虎形立止,非其驗耶?(《聊齋志異》)
脈候
火呃脈數有力,寒呃脈遲無力,痰呃脈滑,虛呃脈虛,瘀呃脈芤沉澀。(《證治匯補》)
選案
一人傷寒將愈,忽患呃逆,百藥無效。偶用皂角末吹鼻,得嚏即止;少時又呃,又吹又止;凡百餘次,漸疏而愈。此與《靈樞》草刺鼻嚏之法恰合。(《醫學綱目》)
白話文:
呃逆這種症狀,總的來說都屬於火的範疇。即使是胃寒等症狀引起的呃逆,也必定是因為火被寒氣阻礙而導致的。如果純粹是因為寒冷,那就不會出現氣往上逆的現象。
呃逆這種病症,一定要分辨清楚是寒性還是熱性。如果寒熱不分,用藥就會立刻導致死亡。通常來說,呃聲洪亮有力且連續不斷的,即使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大便也一定會堅硬,這肯定屬於火熱引起的,用瀉下的藥物治療就會痊癒。如果胃中沒有實火,怎麼會有氣衝擊發出呃逆的聲音呢?反之,如果呃聲低微無力,甚至不能到達咽喉,即使沒有手腳冰冷的症狀,也必定屬於虛寒,如果不用丁香、附子等溫陽的藥物,就沒有活下去的希望。如果胃中稍微有一點陽氣,怎麼會聲音微弱無力呢?如果誤用柿蒂、蘆根等藥物來治療,即使是神醫扁鵲也無法挽救了。
呃逆,都是因為寒熱二氣相互搏鬥導致的,所以治療時大多會使用寒熱並用的藥方,比如同時使用丁香和柿蒂。我們可以觀察到,正常人在感到寒冷時出現的呃逆,只要讓他集中精神思考,呃逆就會停止。這是因為思考會使脾胃的火氣升發,從而使胃氣平和。
凡是外感傷寒或熱病,陽明胃實,如果錯過了最佳的瀉下時機,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導致氣機不通暢而引發呃逆,正如《傷寒論》所說:“噦而腹滿”,要觀察其前後,了解是哪個部位出了問題,疏通後就會痊癒。此外,也有因為飲食過多,堵塞在胸中,導致氣機不能升降而引起的;還有因為痰阻塞在上方,火氣在下方升起,導致氣機不能伸展而引起的,這些都屬於實證,要詳細辨別才能進行治療。
呃逆是氣病,指的是氣從肚臍下方直衝而上,從口中發出聲音。正如《黃帝內經》所說:“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古代醫家都認為這是胃虛弱引起的,而沒有提到火,只是用丁香、柿蒂等藥物來治療,卻沒有弄清楚這些藥物中,哪些是降火的,哪些是補虛的。人體的陰氣需要依靠胃來滋養,如果胃土受損,肝木就會來欺負它。陰氣被火所乘,就不能內守,木挾持所乘之火,直衝向清竅(指頭部),所以說胃弱,其實是指陰弱。
呃逆,古代醫書裡沒有這個名稱,《黃帝內經》裡稱之為“噦”,因為它發出“呃呃”的連聲,所以現在稱之為呃逆。然而,導致呃逆的原因有很多種:有因為胃中虛冷,陰氣凝結、陽氣停滯而引起的,應當使用《傷寒論》中的橘皮湯、生薑半夏湯來治療;有因為胃中虛陽上逆而引起的,應當使用《傷寒論》中的橘皮竹茹湯來治療;有因為中焦脾胃虛寒,氣逆而引起的,應當使用理中湯加丁香,或者溫胃飲加丁香來治療。
有因為下焦虛寒,陽氣衰竭而引起的,是因為元陽無力,容易被抑制,不能暢達而導致的,應當使用景岳的歸氣飲,或者理陰煎加丁香來治療;有因為食積而引起的,應當使用加減二陳湯加山楂、烏藥,或者大和中飲加乾薑、木香等藥物來治療。此外,還有人認為肺氣鬱結,以及陽虛導致濁陰上逆,也會引起呃逆。通常會使用開通上焦氣機閉塞,以及調理陽氣、驅散陰邪的方法,從中調治,可以彌補前人的不足。
朱丹溪認為呃逆屬於肝腎陰虛,是氣從肚臍下方直衝,從口中發出斷續的聲音,必定是由於相火上炎,挾持著衝逆的氣,才能逆向上升而引起呃逆。可以使用大補陰丸來峻補真陰,制約相火。李東垣又認為陰火上衝,導致吸氣困難,胃脈反向逆行,陰中潛藏陽氣就會引起呃逆,可以用滋腎丸來瀉陰中的伏熱。這兩種方法都非常恰當,應當仔細審證,靈活運用。
修煉之人,都希望能讓自己的氣血流通順暢。只有華佗的五禽圖,相對來說比較可靠,如果有人得了呃逆,做虎形的動作就能立刻停止,這不是很好的驗證嗎?
關於脈象:
火呃脈搏跳動快速有力,寒呃脈搏跳動遲緩無力,痰呃脈象滑利,虛呃脈象虛弱,瘀血呃脈象空虛、沉澀。
醫案選錄:
有一個人患了傷寒快要痊癒的時候,忽然得了呃逆,各種藥都沒效果。偶然用皂角末吹入鼻中,打了一個噴嚏,呃逆就停止了;過了一會兒又開始呃逆,又吹又止;這樣反覆了一百多次,呃逆逐漸減少而痊癒。這個方法與《靈樞》中用草刺激鼻子來使人打噴嚏的方法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