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47)

回本書目錄

卷五·雜證匯參 (47)

1. 斑疹痧㾦

斑疹

有傷寒發斑,有時氣發斑,有陽毒發斑,有溫毒發斑,四證之中,溫毒為重。皆因熱邪在表,不當下而下之,乘虛入胃;或熱邪在裡,不得疏泄,二者皆能發斑。(《三因方》)

時疫傳染多發斑。大抵汗後熱不淨,煩躁脈伏,便是發斑之候。斑證吐瀉者吉,謂毒氣上下俱出也。(《醫學六要》)

或朵如錦紋者,為斑;隱隱見紅點者,為疹。蓋胃熱失下,衝入少陽,則助相火而成斑;衝入少陰,則助君火而成疹。○凡斑疹欲出未出之際,宜服升麻葛根湯以透其毒,不可便服寒劑以攻其熱,又不可發汗、攻下虛其表裡之氣。如內熱甚,加黃連、犀角、青黛、知母、石膏、芩、柏、元參之類;若斑勢稍退,潮熱譫語,不大便,可用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下之。(汪訒庵)

斑證,輕如疹子,重如錦紋。致病之由,雖分數種,然總因邪毒不解而然。如當汗不汗,則表邪不解;當下不下,則里邪不解;當清不清,則火盛不解;當補不補,則無力不解;或下之太早,則邪陷不解;或陽證誤用溫補,則陽亢不解;或陰證誤用寒涼,則陰凝不解。凡邪毒不解,則直入陰分,鬱而成熱,乃致液涸血枯,斑見肌表。

○成無己曰:熱則傷血。熱不散則裡實表虛,熱邪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增斑斕也。予則以為不然。蓋凡傷寒之邪,本自外而入,深入不解,則又自內而出,此其表裡相乘,勢所必至,原非表虛證也。但使內外通達,則邪必由表而解矣。(《景岳全書》)

凡斑疹初見,須用紙捻照看胸、背、兩脅,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亦必看外證所合,方可斷之。然春夏之間,濕病俱發斑疹,須辨其色。如色淡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非虛斑即陰斑也。

或胸腹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穀,此陰盛格陽於上也,當溫之。若斑色紫點小者,心包熱也;點大而紫者,胃中熱也;黑斑而光亮者,熱勝毒盛也。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充者,或有可救;黑而晦者必死;黑而隱隱,四旁赤色者,此火鬱內伏,大用清涼透發,間有轉紅可救者。

夫斑屬血,疹屬氣,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如斑疹出而神昏者,此正不勝邪而內陷,或胃津內涸之候也。○斑由失表而致者,當求之汗;失下而致者,必取乎攻。火甚清之,毒甚化之。營氣虛者,助其虛而和之、托之。至於陰斑之說,甚少。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而如粟狀;癮者,即疹之屬,腫而易癢。

須知出要周勻,沒宜徐緩。致病不外乎太陰、陽明,故繆氏專以脾胃論,精且切也。治宜辛涼、甘寒、苦寒、鹹寒、淡滲等法。(葉天士)

白話文:

斑疹痧㾦

斑疹的出現,有的是因為傷寒引起的,有的是因為時氣(季節性傳染病)引起的,有的是因為陽毒引起的,有的是因為溫毒引起的,這四種情況中,溫毒引起的病情最嚴重。這些情況都是因為熱邪在體表,不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反而用了,導致熱邪趁虛進入胃部;或是熱邪在體內,卻無法疏通發散,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出現斑疹。(出自《三因方》)

時疫流行時常常會出現斑疹。一般來說,出汗後熱還沒完全退去,出現煩躁不安、脈象沉伏等症狀,就是將要出現斑疹的徵兆。如果出現斑疹的同時有嘔吐或腹瀉,這是好現象,表示毒氣正從上下排出。(出自《醫學六要》)

有的斑疹像錦緞的花紋一樣,稱為「斑」;有的呈現隱約可見的紅色小點,稱為「疹」。這是因為胃熱沒有及時排出,衝入少陽經,就會助長相火而形成斑;衝入少陰經,就會助長君火而形成疹。凡是斑疹將要發出來的時候,應該服用升麻葛根湯來幫助毒氣透發出來,不可以馬上服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熱邪,也不可以發汗、瀉下,這些都會使身體的氣虛弱。如果體內熱邪很嚴重,可以加黃連、犀角、青黛、知母、石膏、黃芩、黃柏、玄參等藥物;如果斑疹的勢頭稍稍減退,出現潮熱、說胡話、便秘等情況,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或者調胃承氣湯來瀉下。(汪訒庵的觀點)

斑疹的病情有輕有重,輕的像疹子,重的像錦緞的花紋。雖然引起斑疹的原因有很多種,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邪毒沒有解除而造成的。例如,應該發汗的時候沒有發汗,表邪就無法解除;應該瀉下的時候沒有瀉下,裡邪就無法解除;應該清熱的時候沒有清熱,火邪就會旺盛無法解除;應該補益的時候沒有補益,身體就沒有力量來抵抗邪毒;或者瀉下得太早,邪毒反而會陷入體內;或者陽證誤用了溫補的藥物,就會導致陽氣過於亢盛;或者陰證誤用了寒涼的藥物,就會導致陰氣凝滯。凡是邪毒沒有解除,就會直接進入陰分,鬱積而形成熱,導致身體津液枯竭、血液乾涸,斑疹就會顯現在皮膚表面。

成無己說:「熱會損傷血液。熱邪沒有散去,就會造成體內實熱而體表虛弱,熱邪就趁著虛弱跑到皮膚表面形成斑疹。這時候不可以再用發汗的方法,讓身體的氣過度散洩,這樣會使斑疹更加嚴重。」但我(景岳)認為不是這樣。傷寒的邪氣本來就是從體外侵入的,如果深入體內而沒有解除,它就會從體內發出來,這是體表和體內相互影響的必然結果,並不是體表虛弱的症狀。只要讓體內外氣機通暢,邪氣就一定會從體表排出。(出自《景岳全書》)

凡是斑疹剛出現的時候,要用紙捻照著看胸部、背部、兩脅,如果斑點大而明顯在皮膚表面,就是「斑」;如果斑點隱約不明,或者細碎如小米粒,就是「疹」。醫書上說,斑疹顏色紅色是胃熱,紫色是熱極,黑色是胃部腐爛。但必須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春夏季節,濕氣重的疾病也容易出現斑疹,要仔細分辨其顏色。如果顏色淡,四肢冰冷,口渴不嚴重,脈象不洪大不急數,就不是實熱的斑疹,而是虛斑或陰斑。

有的只是胸腹部有幾個小斑點,面色發紅,手腳冰冷,或者腹瀉清稀的糞便,這是陰氣過盛,將陽氣逼迫到體表,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斑疹顏色紫紅,點小,是心包有熱;如果點大而紫,是胃中有熱;如果斑疹黑色且發亮,是熱邪太盛,毒氣很重。雖然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如果病人氣血充足,或許還有救治的希望;如果斑疹顏色黑而晦暗,就必死無疑;如果斑疹顏色黑而隱約,周圍發紅,這是火邪鬱積在內,要用大量清涼透發的藥物來治療,有時能轉為紅色,還有救治的機會。

斑疹屬於血,疹屬於氣,斑疹都是邪氣向外發散的表現,如果發出來後神情清爽,就表示身體裡外都恢復正常;如果斑疹發出來後神志不清,就表示正氣無法抵抗邪氣而陷入體內,或者胃的津液已經乾涸。斑是由於表邪沒有解除而引起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斑是由於裡邪沒有解除而引起的,就必須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火邪很盛,要用清熱的方法;如果毒邪很盛,要用化毒的方法。如果營氣虛弱,要幫助它恢復,使身體和諧,並托住邪氣。至於陰斑的說法,很少見到。痧,是疹的通稱,有像粟米一樣的頭粒;癮,也屬於疹的一種,腫脹且容易發癢。

要知道,斑疹發出來要均勻,消退要緩慢。致病的原因不外乎太陰和陽明,所以繆氏專門從脾胃的角度來論述,精闢而且貼切。治療上應該使用辛涼、甘寒、苦寒、鹹寒、淡滲等方法。(出自葉天士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