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五·痘疹精華 (3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痘疹精華 (37)

1. 證治要略

更有謂痧者,其形如粟,尖圓而稍礙指,總屬熱毒所發,名殊而源一也。○夾丹者,血熱也。痘未出時見者,宜升提發散,用紫草、升麻、牛蒡、蟬蛻、川芎、荊、防、桔梗、乾葛之類,痘出而丹自沒。過用寒涼,痘必冰伏。若痘出三、四日間見者,則宜涼血解毒,用生地、牛蒡、木通、荊芥、犀角、紫草之類。

然須看其顏色何如,紅紫者熱極也,白者痰濕也,至於青黑,不可為矣。○夾癭一證,多屬痘毒痰結而成,或結於項頸,或結於耳後,或結於腋下。大者如桃,小者如李。初起證候如常,次則身烙發渴而變凶危。若痘在三、四日而癭作者,則毒隨痘泄,膿隨痘灌,自可無害,只宜治痘為主。

倘癭腫將膿,而痘隨標,癭膿一潰,元氣澆漓,痘焉能灌?惟宜培元補托,兼與消痰解毒。若在七、八之期,痘已黃蠟,癭潰無妨。但氣血重耗之後,宜保護元氣,佐以消痰解毒耳。(《馮氏錦囊》)

凡痘發斑,實熱者,謂之陽斑,以犀角、黃連、生地等治之;虛寒者,謂之陰斑,以參、耆等治之。○川連解毒,發斑可用,但嫌其枯燥,倘證兼便秘者,雖火毒盛,不可妄用。蓋治痢用川連,喜其燥濕,痘要濕潤,何可妄用!○發斑用芩、連等藥,不可過劑,若專一寒涼,則毒凝滯,不出不胖。不可不知。(《仁端錄》)

水疱

痘疹發水疱者,乃氣有餘,血不足之證也。凡痘疹毒盛火熾之時,火不能炎上,水不得潤下,搏激於皮膚之間而為水疱。若沸釜焉,下之火盛,則釜內之水必然發泡。亦有脾虛不能制水,以致水溢皮膚而為水疱者,治當補脾順氣,而虛疱自實矣。凡疱之白者,氣之虛;白而有清水者,氣之實;疱紅紫者,血之熱。

皆熱毒未出,而賊邪先為之害也。氣虛者為空疱,宜補氣;氣實者為水疱,宜利濕;紅紫者為血疱,宜清熱。(《金鏡錄》)

予師曰:氣熱夾毒則發疱,血熱夾毒則發斑。予曰:毒壅於氣則發疱,火搏於血則發斑。其理一也。○發斑之痘,人知其惡而畏之,發疱之痘,病家多不知畏者,誤以為痘起也。治法宜補者多,宜清者少,大概參、耆為君,灰白者以溫佐之,紅紫者以清佐之。○疱紅紫者,是肝火激成,劑中加生白芍最妙。(許宣治)

有熱一、二日,忽然啼叫,目竄手掣,如驚搐之狀。但驚風發搐,必有痰涎上湧,此則無痰涎為異。只宜托痘,痘出而驚自定,不得妄用鎮驚之劑,以壓其毒。(《橡村痘訣》)

痘先驚者多吉,痘後驚者多凶。何也?痘未出之先,熱蘊於內,故作驚搐,痘出驚止,而內無凝滯,故吉;痘出之後,氣血虛弱,復感風寒,熱毒反滯,又毋敢輕易發散清利,故凶。(翁仲仁)

小兒初熱,即見驚搐昏迷之狀,俗謂驚痘最好,此言未必皆然。若頻驚厥,最多悶痘。(葉天士)

白話文:

證治要略

還有一種叫做「痧」的病症,它的形狀像小米粒,尖尖圓圓的,摸起來稍微有些阻礙感,這些都屬於熱毒引起的,只是名稱不同,但根源是一樣的。如果痘疹伴隨著丹毒,那是因為血熱的緣故。痘疹還沒發出來時就出現丹毒,應該用升提發散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紫草、升麻、牛蒡、蟬蛻、川芎、荊芥、防風、桔梗、葛根之類的藥材,等到痘疹發出來,丹毒自然就會消退。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痘疹就會被壓制住而無法發出來。如果痘疹發出來三、四天後才出現丹毒,那麼就應該用涼血解毒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生地、牛蒡、木通、荊芥、犀角、紫草之類的藥材。

但是必須要仔細觀察它的顏色,紅紫色的表示熱邪到了極點,白色的表示有痰濕,至於出現青黑色,情況就非常不妙了。還有一種痘疹伴隨著癭瘤的病症,多半是由於痘毒和痰結在一起形成的,有的結在脖子上,有的結在耳朵後面,有的結在腋下。大的像桃子,小的像李子。剛開始發病時症狀和普通痘疹一樣,接著就會全身發熱、口渴,病情會變得非常危險。如果在痘疹發出來三、四天後才出現癭瘤,那麼毒素會隨著痘疹一起排出,膿液也會隨著痘疹排出,這樣就沒有什麼危險了,只要專心治療痘疹就可以了。

如果癭瘤腫大即將化膿,而痘疹卻要消退,一旦癭瘤的膿液潰破,就會耗損元氣,痘疹也就難以正常發出。這時應該補養元氣、扶持正氣,同時配合消痰解毒的藥物。如果到了痘疹發出來七、八天,痘疹已經呈現黃蠟狀,癭瘤潰破就沒有什麼關係了。只是在氣血大量耗損之後,應該注意保護元氣,並輔助使用一些消痰解毒的藥物。

凡是痘疹發出斑點,如果是實熱引起的,就叫做陽斑,可以用犀角、黃連、生地等藥材來治療;如果是虛寒引起的,就叫做陰斑,可以用人參、黃耆等藥材來治療。黃連雖然有解毒的作用,發斑時也可以使用,但是它藥性比較乾燥,如果同時有便秘的症狀,即使是火毒很盛,也不能隨意使用。因為治療痢疾用黃連是為了它的燥濕作用,而痘疹需要濕潤,怎麼可以隨便使用呢!發斑時使用黃芩、黃連等藥物,劑量不可以過大,如果只用寒涼藥物,毒素就會凝結停滯,無法發出來。這一點一定要知道。

水泡

痘疹出現水泡,是因為體內氣有餘而血不足的緣故。通常在痘疹毒盛火熾的時候,火不能向上升騰,水不能向下滋潤,於是就在皮膚之間搏擊,形成了水泡。就像鍋裡的水沸騰一樣,如果鍋下的火很旺,那麼鍋裡的水一定會起泡。也有的是因為脾虛不能控制水液,導致水液溢出到皮膚表面,形成水泡。治療時應該補益脾氣、疏通氣機,這樣虛弱的水泡自然就會充實。凡是水泡呈現白色的,表示氣虛;呈現白色而且有清水的,表示氣實;水泡呈現紅紫色的,表示血熱。

這些都是因為熱毒沒有完全發出來,邪氣先對身體造成了傷害。氣虛的會形成空泡,應該補氣;氣實的會形成水泡,應該利濕;紅紫色的會形成血泡,應該清熱。

我的老師說:氣熱夾雜著毒邪就會起水泡,血熱夾雜著毒邪就會發斑點。我認為:毒邪壅塞在氣分就會起水泡,火邪搏擊在血分就會發斑點。道理是一樣的。發斑的痘疹,人們都知道它的危險而感到害怕,而發水泡的痘疹,許多病家卻不知道害怕,錯誤地認為痘疹只是開始發出來。治療時應該以補益為主,清熱為輔,大概是以人參、黃耆為主要的藥物,如果是灰白色的水泡,可以配合一些溫性的藥物,如果是紅紫色的水泡,可以配合一些清熱的藥物。水泡呈現紅紫色,是因為肝火激發而成,藥方中加入生白芍效果最好。

驚厥

發熱一、二天後,忽然出現啼哭、眼睛亂轉、手腳抽搐等類似驚風的症狀。但是驚風發作時一定會有痰涎上湧,而這種情況卻沒有痰涎,這是不同的地方。這時只要托出痘疹,痘疹發出來驚厥自然就會停止,不要隨意使用鎮驚的藥物,以免壓制毒邪。

痘疹先出現驚厥,多半是好的徵兆,痘疹後出現驚厥,多半是凶險的徵兆。為什麼呢?痘疹還沒發出來的時候,熱邪蘊藏在體內,所以會出現驚厥,等到痘疹發出來驚厥就停止了,而且體內沒有凝滯的毒邪,所以是吉利的;痘疹發出來之後,氣血虛弱,又感受了風寒,熱毒反而停滯在體內,而且又不敢輕易地發散清解,所以是凶險的。

小兒剛開始發熱,就出現驚厥昏迷的狀況,俗稱「驚痘」,但這種說法未必都是對的。如果頻繁出現驚厥,大多會導致痘疹悶在體內發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