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傷寒析疑 (16)

1. 注辨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起口用凡字,是開講法,不是承接法。此與上文陰陽脈,文同而義則異也。陽脈指胃氣言,所謂二十五陽者是也。五臟之陽和發見,故生。陰脈指真臟言,胃脘之陽,不至於手太陰,五臟之真陰發見,故死。要知上文沉、澀、弱、弦、遲是病脈,不是死脈,其見於陽病最多。

若真臟脈至,如肝脈中外急,心脈堅而搏,肺脈大而浮,腎脈之如彈石,脾脈之如喙距,反見有餘之象,豈可以陽脈名之?若以胃脈為遲,真陰為數,能不誤人耶?(柯韻伯)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經》云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五、六日三陰受之。與《洪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文法符同。實為標出六經證據,以為治療張本。何嘗教人以日數為拘也!後人以曰作日,自然如同暗鏡,從古無人道及。或言日字不必看實。夫日實字也,安可作虛字用耶?(《醫補》)

傳者,即《內經》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之傳。乃太陽之氣生熱,而傳於表,即發於陽者傳七日之謂。非太陽與陽明、少陽經絡相傳之謂也。(柯韻伯)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者,是言見證之期,非傳經之日也。岐伯曰: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膺背兩脅,亦中其經。蓋太陽經部位最高,故一日發;陽明經部位次之,故二日發;少陽經部位又次之,故三日發。是氣有高下,病有遠近,適其至所為故也。

夫三陽各受寒邪,不必自太陽始,諸家言三陽必自太陽傳來者,未審斯義耳。(柯韻伯)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受寒三日,不見三陽表證,是其人陽氣衝和,不與寒爭,邪不得入,故三陽盡不受邪也。若陰虛而不能支,則三陰自受邪氣。岐伯曰:中於陰者,從臂胻始。故三陰各自受邪,不必陽經傳授。所謂太陰四日、少陰五日、厥陰六日者,亦以陰經之高下為見證之期,非六經以次相傳之日也。(柯韻伯)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陰者指里而言,非指三陰也。或入太陽之本而熱結膀胱,或入陽明之本而胃中乾燥,或入少陽之本而脅下硬滿,或入太陰而暴煩下利,或入少陰而口燥舌乾,或入厥陰而心中疼熱,皆入陰之謂。(柯韻伯)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舊說傷寒日傳一經,六日至厥陰,七日再傳太陽,八日再傳陽明,謂之再經。自此說行,而仲景之堂無門可入矣。夫仲景未嘗有日傳一經之說,亦未有傳至三陰而尚頭痛者。曰頭痛者,是未離太陽可知。曰行,則與傳不同。曰其經,是指本經而非他經矣。發於陽者七日愈,是七日乃太陽一經行盡之期,不是六經傳變之日。

白話文:

大致來說,陰性疾病出現陽性脈象是好轉的徵兆,而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象則代表病情惡化。

這裡說的「陽脈」指的是胃氣,也就是充滿活力的脈象。五臟的陽氣和諧地顯現出來,人就會康復。而「陰脈」指的是臟腑的真陰,胃的陽氣無法到達手太陰經脈,導致五臟的真陰顯現出來,這是病情嚴重的徵兆。要知道,之前講的沉、澀、弱、弦、遲這些脈象是病態的脈象,並非是死脈,它們在陽性疾病中比較常見。

如果出現真臟脈象,像是肝脈搏動急促,心脈堅硬有力,肺脈洪大而浮,腎脈堅硬如彈石,脾脈像鳥喙一樣跳動,反而出現過盛的現象,怎麼能將它們歸類為陽脈呢?如果把胃脈當成遲脈,把真陰脈當成數脈,豈不是會誤診病人嗎?(柯韻伯的觀點)

感染風寒的第一天,是太陽經受邪氣。如果脈象平靜,就代表邪氣沒有傳入其他經絡;如果出現想吐、煩躁不安、脈搏加快等症狀,就代表邪氣正在傳變。

《黃帝內經》說,第一天是太陽經受邪,第二天是陽明經受邪,第三天是少陽經受邪;第四、五、六天是三陰經受邪。這和《洪範》所說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的文法是一致的。其實是標示出六經受邪的時間,是作為治療的根據,並不是教人拘泥於天數。後人把「曰」當作「日」,自然就像在暗鏡中看東西一樣不清楚,自古以來沒有人提到這一點。有人說,「曰」字不必當實字來看,但是「曰」本來就是實字,怎麼可以用虛字來解釋呢?(出自《醫補》)

這裡說的「傳」,是指《內經》所說的人感受寒邪後,寒邪轉為熱邪的傳變。是太陽經的氣產生熱邪,然後傳到體表,也就是發於陽經,這就是所謂的「傳七日」。並不是說太陽經的邪氣會傳到陽明經、少陽經。(柯韻伯的觀點)

感染風寒兩三天,如果沒有出現陽明經、少陽經的證候,就代表邪氣沒有傳變。

感染風寒第一天太陽經、第二天陽明經、第三天少陽經受邪,指的是病證出現的時間,並不是邪氣傳變的時間。岐伯說,邪氣侵犯面部,就向下侵犯陽明經;侵犯頸項,就向下侵犯太陽經;侵犯臉頰,就向下侵犯少陽經。如果侵犯胸背兩脅,也會侵犯相應的經絡。太陽經的部位最高,所以病邪最先在這裡發病;陽明經的部位次之,所以病邪在第二天發病;少陽經的部位又次之,所以病邪在第三天發病。這是因為人體氣的分布有高下之分,病邪侵犯的位置有遠近之別,根據病邪侵犯的位置來判斷發病的時間。

三陽經都可能感受寒邪,不一定都是從太陽經開始的。許多人認為三陽經的病一定都是從太陽經傳來的,這是不了解這個道理。(柯韻伯的觀點)

感染風寒三天,三陽經已經受邪完畢,接下來應該是三陰經受邪。如果病人反而能吃東西,沒有嘔吐,就表示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的侵犯。

感受寒邪三天,如果沒有出現三陽經的表證,表示這個人的陽氣很平和,沒有和寒邪相爭,所以邪氣不能侵入,因此三陽經都沒有受到邪氣侵犯。如果體內陰氣虛弱,無法抵抗邪氣,那麼三陰經自然就會受到邪氣侵犯。岐伯說,邪氣侵犯陰經,會從手臂和小腿開始。所以三陰經各自受邪,不一定都是從陽經傳來的。所謂的太陰經在第四天、少陰經在第五天、厥陰經在第六天受邪,也是指陰經出現病證的時間,並不是六經依次相傳的日子。(柯韻伯的觀點)

感染風寒六七天,如果沒有高燒,但是病人卻煩躁不安,表示陽氣虛弱,邪氣已經進入陰經。

這裡說的陰,是指身體內部,並不是指三陰經。邪氣可能進入太陽經,導致熱邪積聚在膀胱;可能進入陽明經,導致胃中乾燥;可能進入少陽經,導致脅下脹滿;可能進入太陰經,導致突然煩躁、腹瀉;可能進入少陰經,導致口乾舌燥;可能進入厥陰經,導致心口疼痛發熱,這些都屬於邪氣進入陰經的表現。(柯韻伯的觀點)

太陽經病,頭痛,如果到了第七天以上自己痊癒,是因為太陽經的氣已經運行完畢。如果想要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可以針刺足陽明經,使邪氣不再傳入其他經絡,這樣病就會好轉。

過去的說法認為傷寒會一天傳一經,六天傳到厥陰經,第七天再傳回太陽經,第八天再傳到陽明經,稱為「再經」。自從這種說法盛行之後,人們就難以理解仲景的醫學思想了。仲景從來沒有說過傷寒會一天傳一經,也沒有說過病邪傳到三陰經還會頭痛。說頭痛,就表示病邪還停留在太陽經。這裡說的「行」,和「傳」不一樣。「其經」指的是本經,而不是其他經絡。發病於陽經的病,第七天會好,是因為第七天是太陽經的氣運行完畢的時間,並不是六經依次傳變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