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4)
卷五·雜證匯參 (4)
1. 燥
經義
西方生燥,燥生金。○清氣太來,燥之勝也。○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燥勝則乾。(《素問》)
哲言
澀,物濕則滑澤,干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枯,不榮生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皴揭,皮膚啟裂也。乾為天而為燥金;坤為地而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同故也。(《原病式》)
燥者金之氣,有冷燥,有熱燥。冷燥者,晴空凜冽而枯槁;熱燥者,晴空焦熯而乾枯。(《黃帝逸典》)
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瘦人血虛生熱,熱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濕,瘦人多熱燥。○燥是陽明之化,雖因於風熱所成,然究其原,皆本於血虛、津液不足所致者為多。何也?蓋陰血虛則不能榮運百體,津液衰則無以滋養三焦,由是邪熱怫鬱,而燥變多端。燥於外,則皮膚皴揭;燥於內,則精血枯涸;燥於上,則咽鼻乾焦;燥於下,則便溺閉結。
白話文:
西方屬金,金性燥,所以西方生燥。清氣太過,則燥氣盛行。凡是澀、枯、涸、幹、勁、皴、揭等症狀,都屬於燥邪所致。燥邪盛極則會導致身體乾燥。
澀,指的是物體濕潤時會滑澤,乾燥時則會澀滯,燥濕互為相反。枯,指的是沒有生機,不生長。涸,指的是沒有水分。干,指的是沒有滋潤。勁,指的是不柔軟。春秋季節相反,燥濕也不同。皴揭,指的是皮膚開裂。乾為天,屬金,燥為金之氣;坤為地,屬土,濕為土之氣。天地相反,燥濕也互為相反。
燥是金氣,有冷燥和熱燥兩種。冷燥指的是晴空凜冽,天氣乾燥寒冷,使人枯槁。熱燥指的是晴空炎熱,天氣乾燥炎熱,使人焦熯乾枯。
肥胖的人氣虛,容易生寒,寒生濕,濕生痰;瘦弱的人血虛,容易生熱,熱生火,火生燥。所以肥胖的人多寒濕,瘦弱的人多熱燥。燥是陽明經的化氣,雖然是由於風熱導致,但究其根源,大多是因為血虛津液不足所致。這是因為陰血虛弱,不能滋養百體,津液不足,無法滋養三焦,導致邪熱鬱結,出現燥邪變化的症狀。燥邪在體外,則會造成皮膚皴揭;燥邪在體內,則會造成精血枯涸;燥邪在上,則會造成咽喉鼻腔乾燥;燥邪在下,則會造成大便秘結。
治之者,外以滋益之,內以培養之,在上清解之,在下通潤之,務使水液自生,而燥熱不容不退矣。(朱丹溪)
風燥,由肝血不能榮筋,故筋急爪裂;火燥,由脾多伏火,故唇揭便秘;血燥,由心血失散,故頭多白屑、發脫須落;虛燥,由腎陰虛涸,故小便數、咽乾喉腫。此皆燥之因也。(《證治匯補》)
凡物近火則潤,離火則燥,猶金之投入烈火而化為液。故燥證多有反似痿弱之證者,熱傷陰血也。(張路玉)
燥之與濕,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氣也,濕者地之氣也。水流濕,火就燥,各從其類。春月地氣動而濕勝,秋月天氣肅而燥勝,故春分以後之濕,秋分以後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為濕,是必指夏月之熱為寒然後可,奈何《內經》病機一十九條,獨遺燥氣,他凡秋傷於燥,皆謂秋傷於濕,歷代諸賢,隨文作解,弗察其訛,昌特正之。大意謂春傷於風,夏傷於暑,長夏傷於濕,秋傷於燥,冬傷於寒。
白話文:
治療乾燥症,要從外部滋養,內部培育,用上清藥物來疏解,用下通潤藥物來通暢,務必使水液自然生成,這樣燥熱就自然退去。
風燥是因為肝血不能滋潤筋脈,所以筋脈緊縮,指甲裂開;火燥是因為脾臟積聚內火,所以嘴唇乾燥,便秘;血燥是因為心血散失,所以頭部出現大量頭屑,頭髮脫落,鬍鬚掉落;虛燥是因為腎陰虛弱,所以小便頻繁,咽喉乾燥腫脹。這些都是乾燥症的原因。
所有事物靠近火就會變得濕潤,遠離火就會變得乾燥,就像金子投入烈火中就會變成液體一樣。所以乾燥症往往表現出虛弱無力的症狀,這是因為熱傷了陰血。
乾燥和濕潤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乾燥是天之氣,濕潤是地之氣。水流則濕潤,火燃則乾燥,各隨其類。春天大地氣息活躍,濕氣旺盛;秋天天氣肅殺,乾燥氣盛。所以春分之後以濕氣為主,秋分之後以乾燥氣為主。現在有人把秋天的乾燥說成是濕潤,就像把夏天的炎熱說成是寒冷一樣,這是不正確的。《內經》中關於病機的十九條,唯獨遺漏了燥氣。其他關於秋天傷害乾燥的描述,都說成是秋天傷害濕氣,歷代醫家都沿用這些錯誤的解釋,沒有察覺其中的錯誤,現在必須糾正過來。總而言之,春天傷於風,夏天傷於暑,長夏傷於濕,秋天傷於燥,冬天傷於寒。
覺六氣配四時之旨,與五運不相背戾,而千古之大疑,始一決也。○《病機》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燥金雖為秋令,雖屬陰經,然異於寒濕,同於火熱。火熱勝則金衰,火熱勝則風熾,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轉令陽實陰虛,故風、火、熱之氣,勝於水土而為燥也。○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屬於肺之燥,非屬於肺之濕也。
苟肺氣不燥,則諸氣稟清肅之令而周身四達,亦胡致膹郁耶?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上亦指肺不指心也。若統上焦心肺並言,則心病不主痿喘及嘔也。惟肺燥甚,則肺葉痿而不用,肺氣逆而喘鳴,食難過膈而嘔出。三者皆燥證之極者也。○肺為嬌臟,寒冷所傷者十之二、三,火熱所傷者十之七、八。
白話文:
了解六氣與四時相應的道理,與五運之間沒有矛盾,千古以來的大疑問,終於得到解決。
《病機》說:所有澀、枯、涸、乾、勁、皴、揭等現象,都屬於燥。燥金雖然是秋天的氣候,屬於陰經,但它與寒濕不同,與火熱相似。火熱過盛,就會導致金氣衰弱,火熱過盛,就會使風氣旺盛,風能勝過濕氣,熱能耗損津液,進而導致陽氣盛實,陰氣虛弱,因此風、火、熱的氣象,勝過水土,而形成燥氣。
所有氣機鬱結,屬於肺的,屬於肺的燥氣,而不是屬於肺的濕氣。
如果肺氣不燥,那麼各個氣機就會遵循清肅的規律,周流全身,怎麼會鬱結呢?所有痿、喘、嘔的症狀,屬於上焦的,上焦也指的是肺,而不是指心。如果把上焦的心肺合在一起說,那麼心病就不會導致痿、喘和嘔吐。只有肺燥嚴重,才會導致肺葉痿縮無用,肺氣上逆而喘鳴,食物難以通過膈膜而嘔吐出來。這三種都是燥證極端的表現。
肺是嬌嫩的臟器,受寒邪傷害的只有十分之二、三,受火熱傷害的卻有十分之七、八。
寒冷所傷,不過裹束其外;火熱所傷,則更銷爍其中,所以為害倍烈也。然火熱傷肺,以致諸氣膹郁、諸痿喘嘔而成燥證,只因《內經》脫遺燥證,後之無識者競以燥治燥,恬於操刃,曾不顧陰氣之消亡耳。○《經》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肺燥之由來者遠矣,苟其人腎水足以上升而交於心,則心火下降而交於腎不傳於肺矣,心火不傳於肺,曾何傷燥之虞哉?即腎水或見不足,其腸胃津血足以協濟上供,肺亦不致過傷也。若夫中、下之澤盡竭,而高源之水猶得措於不傾,則必無之事矣。○《陰陽別論》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此亦肺燥所由來而未經揭出者。
白話文:
寒冷受傷,只要在外頭包覆即可;但火熱受傷,會直接傷害內部,所以危害更大。火熱傷害肺部,導致氣血鬱結、肢體痿弱、喘咳嘔吐,出現燥證。然而,《內經》遺漏了燥證的論述,後人缺乏見識,一味用燥來治燥,就像盲目揮刀,完全不顧陰氣的耗損。經書記載,心火移熱到肺部,就會造成膈肌消瘦。
肺燥的根源其實很深遠。如果腎水充足,能夠上行交匯於心臟,那麼心火就會下降交匯於腎臟,不會傳到肺部。心火不傳到肺部,又何來燥證的危害呢?即使腎水不足,腸胃津液和血液也能夠協調補充,肺部也不會過度受傷。但如果中下焦的滋潤都枯竭了,而上方源頭的水仍然無法保全,那就必定會發生燥證了。
《陰陽別論》記載,二陽病症發病於心脾,會導致男子精少、女子月經不調,並傳染成風消和息賁,都是不治之症。這些都是肺燥的根源,卻未曾被揭示出來。
然其始但不利於隱曲之事耳,其繼則胃之燥傳入於脾,而為風消;大腸之燥傳入於肺,而為息賁。是則胃腸合心脾以共成肺金之燥,三臟二腑陰氣消亡殆盡,尚可救療乎?○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善伸數欠,經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若風熱燥並郁甚於里,則必為煩滿悶結。故燥有表、里、氣、血之分也。
○肝主筋,風氣自甚,燥熱加之,則液聚於胸膈,不榮於筋脈而筋燥,故勁強緊急而口噤,或瘛瘲、昏冒、僵仆也。○燥病必渴,而渴之所屬各不同,有心肺氣厥而渴,有肝痹而渴,有脾熱而渴,有腎熱而渴,有胃與大腸熱結而渴,有小腸癉熱而渴,有因病瘧而渴,有因素食肥甘而渴,有因醉飲入房而渴,有因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有因傷害胃干而渴,有因風而渴。五臟部分不同,病之所遇各異,其為燥熱亡液則一也。
白話文:
然而一開始只是不利於隱藏曲折的事,之後則胃燥熱傳入脾臟,導致風消;大腸燥熱傳入肺臟,導致息賁。這樣一來,胃腸與心脾共同形成肺金的燥熱,三臟二腑的陰氣幾乎消亡殆盡,還能救治嗎?
風熱燥邪很盛,鬱結於表,而裡氣平和的人,會經常伸展肢體打呵欠,經脈拘緊,有時還會惡寒,或者筋脈抽搐,脈象浮數而弦;如果風熱燥邪同時鬱結於裡,就必然會出現胸悶腹脹、便秘等症狀。所以燥邪分為表、裡、氣、血的不同類型。
肝臟主宰筋脈,風邪嚴重,燥熱加重,就會導致津液聚積於胸膈,不能滋潤筋脈,導致筋脈乾燥,所以會感到筋骨僵硬疼痛、口部緊閉,甚至出現痙攣、昏迷、倒地不起等症狀。
燥邪引起的疾病必然會口渴,但口渴的原因各不相同,有心肺氣虛而口渴,有肝臟痹阻而口渴,有脾臟熱盛而口渴,有腎臟熱盛而口渴,有胃和大腸熱結而口渴,有小腸積熱而口渴,有因患瘧疾而口渴,有因飲食肥甘而口渴,有因飲酒過度房事過度而口渴,有因遠行勞累遇到酷熱而口渴,有因損傷胃氣而口渴,有因風邪而口渴。五臟分屬不同,所患的疾病各不相同,但最終都是因為燥熱消耗津液所致。
(喻嘉言)
補編
休治風兮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燥之為病,皆屬燥金之化。然能令金燥者,火也。《繫辭》云: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夫金為陰之主,為水之源,而受燥氣,寒水生化之源竭絕於上,而不能灌溉周身,榮養百骸,色干而無潤澤皮膚者,有自來矣。或大病克犯太過,或吐利津液內亡,或誤餌金石補陽燥劑,皆能偏助陽火而損真陰。
陰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液衰耗,燥熱轉甚。法宜甘寒滋潤,甘能生血,寒能勝熱。陰得滋而火殺,液得潤而燥除,源泉下降,精血上榮,陰液宣通,內神藏而外色澤矣。(張子和)
肺金被火,固已乏氣,而營竭肝傷,血分更增其燥,以致虛陽失養,郁成枯火,火莫能降,只隨腥涎濁瘀紊而上攻。凡心肺所貯氣血之膈,無復潤澤而枯焦也。此際之火,既莫能攻,而虛又莫能補,故養營保肺,首在生津,甘涼濡潤,無非以補法為溉法。此《普濟》門中之甘露也。
白話文:
不要治療風寒,也不要治療乾燥,只要治好火,風寒乾燥自然就會消失。乾燥導致的疾病,都屬於燥金的變化。然而能夠讓金變得乾燥的,是火。 《繫辭》說:乾燥萬物的,莫過於火。
金是陰氣的主宰,是水的源頭,而受到燥氣的影響,寒水生化的源頭枯竭在上,無法滋潤周身,滋養百骸,導致面色乾燥無光澤,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大病侵犯過度,或是吐瀉津液導致體內虧損,或是誤服金石補陽燥藥,都會偏助陽火而損傷真陰。
陰中潛藏的火,日漸煎熬,血液衰竭,燥熱更加嚴重。治療方法應該用甘寒滋潤的方法,甘味可以生血,寒味可以勝熱。陰氣得到滋養,火氣就被抑制,津液得到滋潤,乾燥就被消除,源泉下降,精血上榮,陰液通暢,內心安定,外貌也會變得光彩照人。
肺金被火灼傷,原本就已經氣虛,而營氣衰竭,肝臟受傷,血分更加乾燥,導致虛陽失養,郁積成枯火,火氣無法下降,只能隨著腥涎濁瘀一起向上攻擊。心肺儲存氣血的膈膜,不再潤澤,變得枯燥。這個時候的火,既無法攻破,又無法補充,所以養護營氣和肺臟,首要的是生津,甘涼潤澤,無非是用補法來滋養。這就是《普濟》門中所說的甘露。
○燥萬物者莫如金,金令降;滋萬物者莫如木,木令升。凡金令之不從其燥者,全賴木氣之升,能致五臟之蒸溽到肺而成津液也。故木氣升,則五臟之氣奉春令而俱升;木氣降,則五臟之氣奉秋令而俱降,降則五臟之氣不得上承,自然下蝕。凡土邪陷下而剋水,火淫寡畏而熯金,皆職於此。
金以蒸溽不到,而加火淫,遂成燥金。津液之源已竭於上,周身百骸,誰為之灌溉者?是則一燥無不燥矣。降令多,升令少,而濕熱之邪,遂盛於下部而成痿軟。蓋濕熱為物,升則化,不升則不化,欲救全體之燥,須從木令之升,但使五臟各有升令之奉,則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制火。雖其間有補有瀉,皆可以此一字為循環法,所謂少陽為樞者此也。
白話文:
乾燥萬物的力量沒有比金更強大的,金主降;滋潤萬物的力量沒有比木更強大的,木主升。凡是金主降的燥氣,能不影響萬物,完全依賴於木氣的上升,將五臟的蒸氣帶到肺部,形成津液。所以木氣上升,五臟的氣就順應春天而一起上升;木氣下降,五臟的氣就順應秋天而一起下降,下降之後,五臟的氣就無法向上承接,自然會向下侵蝕。凡是土邪下降而克制水,火邪過度而傷害金,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金因為蒸氣無法到達肺部,再加上火邪過度,就形成了乾燥的金。津液的來源已經在上面耗盡,周身百骸,誰來滋潤呢?這樣一來,就會到處乾燥。下降的氣令多,上升的氣令少,濕熱的邪氣就會在下面積聚,形成痿軟。因為濕熱的邪氣,上升就會化解,不升就不會化解,想要拯救全身的乾燥,就必須從木氣的上升入手,只要讓五臟都有上升的氣令,土就能生金,金就能生水,水就能制火。雖然其中有補有瀉,但都可以用這一個循環法則,這就是所謂的少陽為樞。
曰清燥者,謂能致津液故也。(程郊倩)
燥證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內因者,血液之枯也。外因之燥,非雨露愆期,即秋日暴烈;非南方不毛,即北方風勁,氣偏陽亢而燥生。從皮毛而入者,則肺受之,肺受燥氣,咳嗽咽痛之證見矣;從口而入者,則胃受之,胃受燥氣,結胸便秘之證見矣。喻嘉言謂:秋傷於燥,冬生咳嗽。
議論發前人之未發,而清燥一方,可為治燥之靈丹。至於結胸、便秘,世俗多以傷寒混治,不知燥則生火,津液耗而腸胃干矣。若內傷之燥,本於腎水之虧,精血之弱,真陰之涸。在肺則清肅之令不行,咳逆口渴,皮聚毛落矣;在肝則將軍之性不斂,脅痛暴怒,筋急拘攣;在脾則生血之原不運,蓄瘀便結,皮膚不澤矣。欲治其燥,先貴乎潤;欲救其脾,先滋乎腎。
白話文:
所謂清燥,就是指能滋潤津液的意思。
燥證有外在原因的,是六淫之一;有內在原因的,是血液枯竭。外在原因造成的燥,不是雨露不降時令,就是秋季陽光強烈;不是南方土地貧瘠,就是北方風勢強勁,氣偏向陽熱而導致燥生。從皮膚毛髮進入的,就會影響肺,肺受到燥氣,就會出現咳嗽咽喉疼痛的症狀;從口進入的,就會影響胃,胃受到燥氣,就會出現胸部脹痛便秘的症狀。喻嘉言說:秋季受燥邪影響,冬天就會出現咳嗽。
這番言論開闢了前人未曾觸及的領域,而清燥一方,可以說是治療燥證的靈丹妙藥。至於胸部脹痛、便秘,世俗大多用治療傷寒的方法混淆處理,卻不知道燥則生火,津液消耗導致腸胃乾燥。如果內在原因造成的燥,根源在於腎水虧虛,精血虛弱,真陰不足。在肺部就會導致清肅之氣無法運作,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口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的症狀;在肝臟就會導致將軍之氣無法收斂,出現脅肋疼痛、暴躁易怒、筋脈僵硬攣縮的症狀;在脾臟就會導致生血的功能無法運作,出現瘀血積聚、便秘、皮膚乾燥無光澤的症狀。想要治療燥證,首先要注重滋潤;想要救治脾臟,首先要滋補腎臟。
誠以腎主水而藏臟腑之精,養百骸而為性命之本。若腎陰充足,則四臟可以灌溉,燥無自而生也。第水日虧而火日熾,決非清涼之味可療,須用六味歸芍湯合生脈散為主治,肺燥則加沙參、天冬、梨汁之屬;肝燥則加丹參、棗仁、乳汁之屬;脾燥則加柏子仁、甘蔗汁之屬。此燥病之正治也。
倘久病而氣因精虛,參、耆、河車及八味等湯,亦宜急投。蓋陽生則陰長,氣化則血潤,此燥病之反治也。雖然草木之枯,得雨滋榮,人身之燥,非血不澤,參乳湯救燥病之根,活命飲治燥病之原,又何必紛紛而他求耶?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又曰:燥勝則乾。
白話文:
腎臟主宰水液,儲藏五臟六腑的精氣,滋養全身骨骼,是生命之本。如果腎陰充足,就能滋潤全身,就不會出現乾燥症狀。但如果水液不斷流失,而火氣不斷上升,單靠清涼的食物是無法治療的,必須使用六味地黃湯、生脈散等方劑來為主治。若肺部乾燥,可加入沙參、天冬、梨汁等;肝臟乾燥,可加入丹參、棗仁、乳汁等;脾臟乾燥,可加入柏子仁、甘蔗汁等。這就是治療乾燥症狀的正治方法。
如果久病導致氣虛精虧,則需要使用人參、黃芪、河車等藥物,以及八味地黃湯等方劑。因為陽氣旺盛,陰氣就會滋長;氣血流通,則血脈就會潤澤。這就是治療乾燥症狀的反治方法。就像枯萎的樹木,需要雨水滋潤才能生長,人體的乾燥,也需要血液滋養才能恢復。參乳湯能夠治療乾燥病症的根本,活命飲能夠治療乾燥病症的源頭,為什麼還要到處尋找其他方法呢?醫書記載:所有澀燥、枯竭、乾燥、龜裂的症狀,都屬於乾燥症。又說:燥氣過盛就會導致乾燥。
其為血液之涸,已明效大驗。即如隔病之枯,胃之燥也;消病之渴,肺之燥也;爪甲之焦,筋之燥也;產後之痙,血之燥也;而敢謂治燥為易哉?(《會心錄》)
燥為乾澀不通之疾,內傷外感宜分。外感者,由於天時風熱過勝,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傷人上焦氣分,治以辛涼甘潤肺胃為先,喻氏清燥救肺湯及玉竹、門冬、桑葉、薄荷、梨皮、甘草之類。內傷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奪而成,或因偏餌燥劑所致,病從下焦陰分先起,治以純陰靜藥柔養肝腎為宜,大補地黃丸、六味丸之類。要知是證大忌者苦澀,最喜者甘柔。
白話文:
血液乾燥就是血虛,其效果明顯。就像隔病後的乾枯,是胃燥;消渴症的口渴,是肺燥;指甲焦黃,是筋燥;產後痙攣,是血燥;因此,難道能說治療燥邪容易嗎?燥邪分為內傷和外感兩種。外感燥邪,由於天時風熱過盛,或是深秋燥邪盛行,都會先傷及上焦氣分,治療應以辛涼甘潤肺胃為主,例如喻氏清燥救肺湯,以及玉竹、門冬、桑葉、薄荷、梨皮、甘草等。內傷燥邪,是由於人體本身的精血虧損導致,或因過食燥性食物引起,病症從下焦陰分開始,治療應以純陰靜藥柔養肝腎為主,例如大補地黃丸、六味丸等。重要的是,治療燥證要忌諱苦澀,最喜甘柔。
若氣分失治,則延及於血;下病失治,則槁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噎隔,根萌總由此致。津液結者,必佐辛通之氣味;精血竭者,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風藥而成功;在腑以緩通為要務。古之滋燥養營湯、潤腸丸、五仁湯、瓊玉膏、一炁丹、牛羊乳汁等法,各有專司也。
(《臨證指南》)
夫燥有臟腑之燥,有血脈之燥。燥在上,必乘肺經,故上逆而咳,宜《千金》五味子湯;若外內合邪,宜《千金》麥門冬湯。燥在下,必乘大腸,故大便燥結,然須分邪實、津耗、血枯三者為治:邪實者,則煩渴躁悶腹脹,用通幽湯、麻仁丸;津耗者,屢欲便而不可得圊,欲了而不了,外用蜜煎導;血枯者,嘔逆食不下,大便燥結如慄,用生料六味丸去山萸加生首烏、當歸、蓯蓉、桃仁。燥在血分,多見風證,木無所畏也。
白話文:
如果氣分失調沒有得到治療,就會影響到血;下半身的疾病沒有得到治療,就會波及到上半身。喘咳、痿厥、三消、噎隔,這些疾病的根源都是這樣造成的。津液阻塞的,必須用辛辣通暢的藥物;精血不足的,必須依靠血肉來滋補。在表證時輔以風藥就能成功;在腑證時以緩慢通暢為主要方法。古人有滋燥養營湯、潤腸丸、五仁湯、瓊玉膏、一炁丹、牛羊乳汁等方法,各有專門針對的病症。
燥邪分為臟腑燥和血脈燥。燥邪在上,就會侵犯肺經,導致上逆咳嗽,應該用《千金方》的五味子湯;如果內外合邪,應該用《千金方》的麥門冬湯。燥邪在下,就會侵犯大腸,導致大便燥結,但要區分邪實、津耗、血枯三種情況進行治療:邪實者,會有煩渴躁悶腹脹的症狀,用通幽湯、麻仁丸;津耗者,多次想排便但排不出來,想要排清但排不乾淨,可以外用蜜煎導引;血枯者,會有嘔逆食不下、大便燥結如栗子的症狀,用生料六味丸去山萸加生首烏、當歸、蓯蓉、桃仁。燥邪在血分,多見風證,就像樹木不受風的影響一樣。
燥本火之餘,故以滋燥養營湯治外,大補地黃湯治內,潤燥養陰為第一義。火熱亢盛,津液耗竭,不能榮養百骸,手足痿弱,不能收持,反似濕痹之證,養陰藥中必加黃柏以苦堅之,如虎潛丸之類。若誤作風治則殆矣。(張路玉)
風燥一證,辨治尤難。蓋燥為秋氣,令不獨行,必假風寒之威,而令乃振,病乃發也。然考之於《經》,則不曰秋傷於燥,而言秋傷於濕,何也?夫秋令本燥,以長夏濕土鬱蒸之餘氣漸漬身中,隨秋令收斂而伏於肺胃之間,直待秋深燥令大行,與濕不能相容,至冬而為咳嗽也。此證有肺燥、胃濕兩難分解之勢。
白話文:
乾燥本是火氣過剩的結果,因此用滋陰潤燥的養營湯治療外在症狀,用大補陰血的地黃湯治療內在症狀,潤燥養陰是首要之務。當火熱過盛,津液耗竭,無法滋養全身,導致手足無力、萎弱,無法正常活動,反而像是濕痹的症狀時,在養陰藥物中一定要加入苦寒的黃柏,例如虎潛丸之類。如果誤認為是風邪引起的而用風寒藥治療,就會很危險。
風燥症的辨證治療尤其困難。因為乾燥是秋天的氣候,乾燥的力量單獨不足以發病,必須借風寒的力量才能發揮作用,疾病才能發作。但是根據經書記載,卻說秋天容易傷於濕,而不是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秋季本身就乾燥,夏季濕氣鬱積的餘氣,逐漸侵襲人體,隨著秋季收斂的氣候,潛伏在肺胃之間,等到深秋乾燥氣候盛行時,與濕氣不能相容,到了冬天就會出現咳嗽。這種情況有肺燥和胃濕兩個難以區分的症狀。
古方中惟《千金》麥門冬湯、《千金》瘛瘲湯獨得其秘。不知者,以為斂散不分、燥潤雜出,則又置而不用,總未達分解風燥之義耳。喻氏不明濕氣內伏燥令外傷之意,直云《內經》獨遺長夏傷於濕句,致令秋傷於燥誤為傷濕,殊失《內經》精微之奧矣。(《傷寒析義》)
治風燥莫如養血,治燥熱莫如壯水。更有冷燥一證,雖見便秘燥結,實由陰寒過極,如陽和之水,遇隆冬而成層冰燥裂也。古方有半硫丸之設,意深遠矣。(馮楚瞻)
壯水以制火,清金以潤燥,人所共知;補脾以生肺,資母以益子,人所不曉。每見余師治燥用二冬、二地為君,加山藥等,無不應手而效。(方星岩)
白話文:
古時候的方子中,只有《千金要方》的麥門冬湯和瘛瘲湯才能真正掌握治療風燥的秘訣。不了解的人,以為這些方子混淆了斂收和散發、燥熱和滋潤,就棄之不用,根本沒有理解它們化解風燥的原理。喻氏不明白濕氣內伏,燥氣外傷的道理,直接說《內經》只遺漏了長夏傷濕的句子,導致秋傷於燥被誤認為傷濕,完全沒能領悟到《內經》精妙的奧義。
治療風燥最好的方法是養血,治療燥熱最好的方法是滋陰。還有一種冷燥,雖然表現為便秘、乾燥,但實際上是陰寒過於極端,就像陽和的水在隆冬時變成層層冰塊,乾燥裂開一樣。古方中有半硫丸的設計,其意深遠。
滋陰以制火,清金以潤燥,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補脾以生肺,滋養母親以益子,這卻是很多人不了解的。我經常看到我的老師治療燥症,用二冬、二地作為主要藥物,再加入山藥等,無不藥到病除。
潤燥,以玉竹、麥冬、沙參為最,地、歸不能及也。(《三秋病機》)
治燥病者,補腎水陰寒之虛,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中燥熱之甚,濟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凡秋月燥病,誤以為濕治者,操刃之事也。從前未明,咎猶可諉,今明知故犯,傷人必多。孽鏡當前,悔之無及。○凡治燥病,燥在氣而治血,燥在血而治氣,燥在表而治里,燥在裡而治表。
藥不適病,醫之過也。○凡治雜病,有兼帶燥證者,誤用燥藥,轉成其燥,因致危困者,醫之罪也。○凡治燥病,須分肝肺二臟見證,肝臟見證,治其肺猶可也;若肺臟見證,反治其肝,則坐誤矣,醫之罪也。○凡治燥病,不深達治燥之旨,但用潤劑潤燥,雖不重傷,亦誤時日,只名粗工,所當戒也。(《醫門法律》)
白話文:
滋潤乾燥,以玉竹、麥冬、沙參最有效,地黃、生地藥效不如它們。治療燥病,要補腎水陰寒的虛損,瀉去心火陽熱的實火,消除腸道燥熱,補充胃中津液的不足,使身體通道暢通,津液滋生而不枯竭,氣血流通而不阻塞,那麼病就會慢慢痊癒。秋季燥病,誤以為濕氣而治療,如同玩弄刀刃,非常危險。以前不懂,過錯還可以推卸,現在明知故犯,必然會傷害病人。因果報應就在眼前,後悔就來不及了。治療燥病,要根據燥氣在氣分還是血分、表分還是裡分,對症下藥。藥物不對症,是醫生的過錯。治療其他疾病,如果伴隨乾燥症狀,誤用燥性藥物,反而加重乾燥,導致病人危急,是醫生的罪過。治療燥病,要分清肝肺兩個臟器的表現,如果肝臟有表現,治療肺臟也可以;但如果肺臟有表現,卻反過來治療肝臟,那就是錯誤的做法,是醫生的罪過。治療燥病,不能只知道用潤劑滋潤乾燥,這樣雖然不會造成嚴重傷害,但也錯失時機,只能算粗淺的治療,應該警惕。
脈候
燥有內外諸證,不能盡述,而脈之微、細、澀、小則一,間有虛、大、數、疾、浮、芤等狀。以意察之,重按無有不澀、不細、不微者,則知諸燥之證,皆肺金之一氣,亦不出肺金之一脈也。(張路玉)
選案
江仲連冒寒發熱,兩頷壅腫如升子大,臂膊磊塊無數,不食不便,狂躁發渴,診脈浮數無序。醫作傷寒發毒治。予曰:誤矣,此燥逐風生也。用大劑疏肝益腎湯。五劑腫退,便解;十劑熱除,食進;再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調理而痊。(《己任編》)
白話文:
脈候
燥邪的症狀內外都有,無法一一列舉。但脈象若呈現微弱、細小、澀滯、短小等狀況,同時伴隨虛弱、洪大、快速、急促、浮起、空虛等表現,則可以從脈象推測燥邪的病證。用心細察,用力按壓,無不呈現澀滯、細小、微弱的脈象,便可知所有燥邪的病證,都屬於肺金之氣,也都在肺金之脈的範圍內。(張路玉)
選案
江仲連因冒寒受涼而發熱,兩邊腮幫子腫脹如同升子般大,手臂上長出無數疙瘩,無法進食,十分難受,狂躁不安,口渴難耐。醫生診斷為傷寒發毒,進行治療。我說:錯了,這是燥邪驅趕風邪所致。於是用大劑量的疏肝益腎湯治療。五劑藥後腫脹消退,飲食恢復正常;十劑藥後發熱退去,食慾大增;之後再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調理身體,最終痊癒。(《己任編》)
附方
活命飲,人參二錢,鍋焦一兩。
參乳湯,人參一錢,人乳一杯。
白話文:
【附方】
活命飲,人參二錢,鍋焦一兩。
參乳湯,人參一錢,人乳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