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三·女科原旨 (11)
卷十三·女科原旨 (11)
1. 帶下
經義
任脈為病,男子外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難經》)
論證
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幕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金匱》)
按:所病下利之"利"字,當是"血"字,文義始屬,當改之。(《醫宗金鑑》)
帶下有五,多因經行產後,風入胞門,傳於臟腑所致。傷厥陰肝經,色如青泥;傷少陰心經,色如紅津;傷太陰肺經,形如白涕;傷太陰脾經,黃如爛瓜;傷少陰腎經,黑如衃血。(《婦人良方》)
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於帶脈,統於纂戶,循陰器,行廷孔、溺孔上端。因他經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抑鬱,血積不流,從金之化而為白,隨溲而下,是為白帶。多不痛,或有痛者。《經》曰:少腹冤熱而痛,溲出白液,冤者,屈滯也。病非本經,為他經冤鬱而成。
若赤白痢,不可曲分寒熱,止可分新舊而治之。譬如癰癤,始見赤血,次潰白膿,又豈為寒者哉?痢是熱傳大腸下廣腸,帶是熱傳小腸入脬經。二證皆可同濕熱治法。(張子和)
帶下由於任脈濕熱鬱甚,津液溢而為病。如以火鍊金,熱甚反兼水化,又如六月熱極,物反出液而濕潤,林木流津。故肝熱則出淚,心熱則出汗,脾熱則出涎,肺熱則出涕,腎熱則出唾,猶煎湯熱甚則沸溢。俗醫治帶,用辛熱藥,微者或令鬱結暫開,重者反加病劇,莫若以辛苦寒藥按法治之。(劉河間)
帶下者,營衛滯氣所成也。皆因喜怒憂思,產育房勞,傷其營衛,或挾有濕熱,使濁氣滲入膀胱,故穢白之物,如涕下流,面色無光,腰腿痠痛,精神短少。世俗徒知虛寒,不知濕熱,反用溫補,偏助心火,心火既盛,陰血漸爍。譬之豬膏,烹之則融,冷之則凝。濕淫不清,則為白帶。
若熱氣熏蒸,則為腥腐之氣。法當清上實下,理脾養血,而濕熱自解。(羅赤誠)
帶下者,由濕痰流注於帶脈而下濁液,故曰帶下。婦女多有之。赤者屬熱,兼虛兼火治之;白者屬濕,兼虛兼痰治之。年久不止,補脾腎兼升提治之。大抵瘦人多火,肥人多痰,最要分辨。白帶、白濁、白淫三種,三者相似,而迥然各別。白帶者,時常流出清冷稠黏,此下元虛損也;白濁者,隨小便而來,渾濁如泔,此胃中濁氣滲入膀胱也;白淫者,常在小便之後,來亦不多,此男精不攝,滑而自出也。(《臨證指南》)
帶由精竅而出,如男子夢遺之相同。而淫濁則在溺竅,乃濕熱由膀胱而下,不可不辨。○淫濁與帶下之不同者,蓋白帶出於胞宮,精之餘也;淫濁出於膀胱,水之濁也。雖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帶濁之源,無非皆出於陰分。然帶由脾腎之虛滑者多,淫濁由膀胱之濕熱者多。此其所以有辨也。(張景岳)
白話文:
帶下
經義
如果任脈發生病變,男子會出現七種疝氣,女子則會出現帶下病和腹部腫塊。
論證
有婦女年約五十歲,出現腹瀉,持續數十天不止,之後出現發熱、小腹部緊迫感、腹脹、手掌心煩熱、嘴唇乾燥等症狀,這是為什麼呢?醫生說,這是屬於帶下病的範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她曾經有過半產(流產),導致瘀血停留在小腹部沒有清除。又如何得知呢?因為她出現嘴唇乾燥的症狀,所以可以推斷。治療應以溫經湯為主。
說明:這裡提到的腹瀉的「利」字,應為「血」字,文義才會通順,應該修改。
帶下病有五種,多是因為月經來潮或生產後,風邪侵入子宮,傳到臟腑所導致的。如果損傷厥陰肝經,分泌物顏色像青泥;如果損傷少陰心經,分泌物顏色像紅色的水液;如果損傷太陰肺經,分泌物形狀像白色鼻涕;如果損傷太陰脾經,分泌物顏色像黃色的爛瓜;如果損傷少陰腎經,分泌物顏色像黑色的瘀血。
衝脈、任脈、督脈這三條經脈,雖然都起源於同一處,但走向不同,就像一個源頭分成三個岔路,它們都聯繫於帶脈,匯集於會陰部,沿著陰器,經過尿道口上方。因為其他經脈的熱邪遺留在帶脈之間,導致熱邪鬱積,血瘀不流通,於是從金的特性化生出白色分泌物,隨著小便排出,這就是白帶。多數不會疼痛,或者會有疼痛的狀況。《經文》說:小腹感到不舒服的熱痛,排出白色液體,這種不舒服的熱痛,是因為鬱積不暢造成的。這種疾病並非源於帶脈本身,而是因為其他經脈的鬱結而產生。
如果出現紅色的或白色的痢疾,不能簡單地用寒熱來區分,而是要根據病症是新發還是舊疾來治療。這就像癰瘡癤腫,最初是出現紅色血水,之後潰破流出白色膿液,難道能說是寒症嗎?痢疾是因為熱邪傳入大腸,帶下病則是熱邪傳入小腸進入膀胱經。這兩種病症都可以用治療濕熱的方法來處理。
帶下病是由於任脈的濕熱鬱積過重,導致津液溢出而形成的疾病。就像用火煉金,熱到極致反而會轉化成水一樣,又像六月酷暑,萬物反而會流出液體變得濕潤,樹木也會流出汁液。所以,肝臟有熱會流淚,心臟有熱會流汗,脾臟有熱會流口水,肺臟有熱會流鼻涕,腎臟有熱會流唾液,這就像煎湯時火太大了就會沸騰溢出一樣。現在的庸醫治療帶下病,使用辛溫燥熱的藥物,輕微的或許能讓鬱結暫時打開,但嚴重的反而會加重病情。不如使用辛苦寒涼的藥物按照正確的方法來治療。
帶下病,是因為身體的營衛之氣運行不暢所造成的。多是因為情緒波動過大,或因生育、性生活過於頻繁而損傷了營衛之氣,或者同時挾帶有濕熱,使得濁氣滲入膀胱,所以才會有穢濁白色的分泌物,像鼻涕一樣流出來,臉色不好看,腰腿痠痛,精神萎靡。世俗的人只知道是虛寒,卻不知道是濕熱,反而使用溫補的藥物,反而助長了心火,心火旺盛,陰血就會慢慢被耗損。這就像豬油,加熱後會融化,冷卻後又會凝固一樣。濕邪過盛不清,就會形成白帶。
如果熱氣薰蒸,就會有腥臭的味道。治療方法應該清上焦之熱,實下焦之虛,調理脾胃,滋養氣血,這樣濕熱自然就會解除。
帶下病是由於濕痰流注於帶脈,導致濁液下流,所以稱為帶下。婦女常常會有這種情況。紅色帶下屬於熱,兼有虛證和火證,要同時治療;白色帶下屬於濕,兼有虛證和痰證,要同時治療。如果病程長久不止,則要補益脾腎,兼以升提的方法來治療。一般來說,瘦的人多有火,胖的人多有痰,一定要仔細辨別。白帶、白濁、白淫這三種情況,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各有不同。白帶是經常流出清冷黏稠的分泌物,這是下元虛損的表現;白濁是隨著小便排出,渾濁像淘米水一樣,這是胃中濁氣滲入膀胱的表現;白淫是常在小便之後,分泌物不多,這是男性的精液不能收攝,滑脫自出的表現。
帶下是從精竅流出的,就像男子遺精一樣。而淫濁則是在尿道口,是因為濕熱從膀胱往下流,這點必須分清楚。淫濁和帶下的不同之處在於,白帶是從子宮流出的,是精液殘留;淫濁是從膀胱流出的,是水液混濁。雖然膀胱和腎臟是互為表裡的關係,所以帶下和淫濁的源頭,都來自陰分。然而帶下多是因為脾腎虛弱滑脫造成的,淫濁多是因為膀胱濕熱造成的。這就是它們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