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三·女科原旨 (12)
卷十三·女科原旨 (12)
1. 帶下
論治
女子下赤白而不甚稠,曰白淫,與男子白濁同系於相火,如龍雷之擾,而不澄清也。屬足少陰、太陰,治當清補。如有滑白稠黏者,謂之帶下,屬手厥陰、少陽。如男子自遺之精,原乎心包,系乎脊膂,絡淫帶脈,通於任脈,下抵湧泉,上至泥丸,治宜血肉之劑以培之。時人泥於常套,作流痰治,以牡蠣、龍骨、地榆之類澀之,和以四物,加以升提。
殊不知根本損傷,以致腐敗而下。彼塞滯不清之物,則益加其滯,升提不正之氣,則愈增加其鬱。惟以六龍固本丸、十六味保元湯主之。證屬於虛,則當補養。其他稱濕、稱痰,俗謂臟冷。又云白屬氣,赤屬血。皆泛而不切之言。(吳梅坡)
婦人憂思鬱怒,損傷心脾,肝火時發,血不歸經,所以多患帶疾。蓋肝鬱則脾傷,脾傷則氣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輸為營血,而下白滑之物,皆由肝木鬱於土中使然。法當開提肝氣,補助脾元。蓋以白帶多屬氣虛,故補氣健脾,為治法之要領也。若下如米泔而臭穢者,此濕熱勝也。
亦有脾胃氣虛,不能制水,而濕痰下墜者,宜二朮、黃柏、茯苓、車前為主,佐以升提。若下如雞子清者,此脾胃虛極也。色必不華,足脛必浮,腰腿必酸,宜五味子、八味丸,間用調脾養心,如歸脾之類。若陰虛有火者,宜六味丸加五味、菟絲、車前、黃柏。叔和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髓枯。
蓋言崩久氣血虛脫耳。此證雖有氣、血、寒、熱之分,總屬氣虛下陷之故。(繆仲淳)
人身帶脈,統攝一身無形之水。下焦腎氣虛損,帶脈漏下,白為氣虛,赤為有火,治當補腎為主。脾虛者,六君子湯加升麻;氣虛者,補中益氣湯;肝虛者,逍遙散兼六味丸。(趙養葵)
帶脈總束諸脈,如人束帶而前垂也。婦人多鬱怒傷肝,肝乘脾,土傷生濕,濕生熱,熱則流通,故滑濁之物滲入膀胱,從小便而出也。古人作濕寒治,用辛溫藥。丹溪作濕熱治,用苦寒藥。夫苦寒正治也,辛溫從治也。如濕熱怫鬱於內,腹痛帶下,非辛溫從治,能開散之乎?若少腹不痛,止下帶者,雖有濕熱,而氣不鬱結,則用苦寒治之為當也。(方約之)
帶證,由外邪風冷濕熱、內傷瘀血濕痰,皆有餘之病。若東垣以血海將枯,津液復亡,是原其病在血虛也。仲淳以脾精不守,元氣下陷,是原其病在氣虛也。養葵更推原帶脈為病,下焦腎氣虛損所致,尤為探本之要。此吳梅坡以十六味保元湯、六龍固本丸治帶證,蓋有自來矣。(蕭慎齋)
婦人濁帶,其因有六:一心旌動搖,心火不靜而帶下者,當清火,宜硃砂安神丸、清心蓮子飲。若無邪火,但心虛而帶下者,宜秘元煎、人參丸、茯菟丸。一欲事過度,滑泄不固而帶下者,宜秘元煎、苓朮菟絲丸、濟生固精丸。一人事不暢,精道逆而為濁為帶者,初宜威喜丸,久宜固陰煎。
白話文:
論治
女子分泌物呈現赤白顏色但不濃稠,稱為白淫,如同男子遺精,都與相火過旺有關,像龍雷擾動一樣,無法澄清。病因歸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陰脾經,治療應該以清熱滋補為主。如果分泌物呈滑膩、黏稠狀,稱為帶下,病因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帶下就像男子遺精一樣,源自心包,與脊椎相連,並通過帶脈與任脈相通,向下到達腳底湧泉穴,向上到達頭頂泥丸宮,治療應當使用血肉有情之品來培補。現在的人拘泥於舊有觀念,把它當作流痰來治療,用牡蠣、龍骨、地榆等收澀藥物,再配上四物湯,加上升提的藥物。
殊不知根本已經損傷,導致組織腐敗而下流。那些淤積不清除的物質,只會更加阻塞,升提不正的氣,只會更加加重鬱結。只有用六龍固本丸、十六味保元湯來治療。如果是虛證,就應該補養。其他像說濕、說痰,民間說是臟腑虛寒,或是說白色分泌物是氣虛,紅色分泌物是血熱,這些都是籠統而不切實際的說法。(吳梅坡)
婦女因為憂愁思慮、憤怒,損傷心脾,肝火不時發作,血不歸經,所以容易患帶下病。因為肝氣鬱結會導致脾虛,脾虛則導致氣虛下陷,這是因為脾的精氣不能固守,無法輸送到全身化為營血,而下流的白色滑膩分泌物,都是由於肝木鬱結在脾土之中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疏導肝氣,補助脾氣。因為白帶多屬於氣虛,所以補氣健脾是治療的主要原則。如果分泌物像米泔水一樣並且有臭味,這是濕熱過盛的表現。
也有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控制水液,導致濕痰下墜,應當用二朮、黃柏、茯苓、車前子等藥物為主,佐以升提藥物。如果分泌物像雞蛋清一樣,這是脾胃虛極的表現。臉色必定不紅潤,腳脛必定浮腫,腰腿必定酸軟,應該用五味子、八味丸,間雜使用調和脾胃、養心安神的藥物,例如歸脾湯等。如果陰虛有火,應該用六味丸加五味子、菟絲子、車前子、黃柏等藥物。叔和說:崩漏日久會導致白帶,漏下時間太長會導致骨髓枯竭。
這是說崩漏時間久了會導致氣血虛脫。這種病證雖然有氣虛、血虛、寒、熱的區別,但總體上都是氣虛下陷引起的。(繆仲淳)
人身的帶脈,統攝全身無形的水液。下焦腎氣虛損,導致帶脈功能失常而漏下,白色分泌物是氣虛,紅色分泌物是有火,治療應該以補腎為主。脾虛的,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氣虛的,用補中益氣湯;肝虛的,用逍遙散配合六味丸。(趙養葵)
帶脈總領所有脈絡,就像人腰間繫著帶子向前垂下來一樣。婦女大多因為鬱悶憤怒而損傷肝臟,肝臟過於強盛會侵犯脾臟,脾土受損會產生濕氣,濕氣時間長了會轉化為熱,熱則會流通,所以滑膩的濁物會滲入膀胱,從小便排出。古人認為是濕寒引起的,用辛溫藥物治療。朱丹溪認為是濕熱引起的,用苦寒藥物治療。苦寒才是正治的方法,辛溫是輔助治療的方法。如果濕熱鬱結在體內,導致腹痛帶下,不用辛溫藥物來開散,怎麼能散開呢?如果少腹不痛,只有帶下,即使有濕熱,但氣沒有鬱結,就應該用苦寒藥物來治療。(方約之)
帶下病,有的是由於外感風寒濕熱,有的是因為內傷瘀血濕痰,都屬於病邪有餘的病。若李東垣認為是血海將要枯竭,津液丟失,這是從血虛的角度來解釋病因。繆仲淳認為是脾的精氣不能固守,元氣下陷,這是從氣虛的角度來解釋病因。趙養葵更進一步推究帶脈是病因,是因為下焦腎氣虛損所導致,這更是探求病本的要點。這也是吳梅坡用十六味保元湯、六龍固本丸來治療帶下病的原因。(蕭慎齋)
婦女的帶下病,病因有六種:一是心神動搖,心火不寧靜而導致帶下,應當清瀉心火,宜用硃砂安神丸、清心蓮子飲。如果沒有邪火,只是心虛而導致帶下,宜用秘元煎、人參丸、茯菟丸。二是性慾過度,滑泄不固而導致帶下,宜用秘元煎、苓朮菟絲丸、濟生固精丸。三是性生活不順暢,精液逆行而成為濁液或帶下,初期宜用威喜丸,時間長了宜用固陰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