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36)

回本書目錄

卷五·雜證匯參 (36)

1.

瘟疫首尾以通行為治,若用黃連,反招閉塞之害,邪毒何由泄?病根何由拔耶?○瘟疫可下者,約三十餘證,不必悉具,但見舌黃、心腹痞滿,便於達原飲中加大黃下之。餘邪入胃,仍用小承氣湯徹其餘毒。大凡客邪貴乎早治,乘人氣血未亂,津液未耗,投劑不至掣肘,早拔病根為要。

但要量人之虛實,度邪之輕重,察病之緩急,揣邪氣離膜原之多寡,然後投藥,無太過不及之弊,勿拘拘於下不厭遲之說。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或以為下早,或以為不應下之誤,殊不知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必俟其糞結,血液為熱所搏,變證疊起,是猶養虎貽患,醫之咎也。

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如藕泥,臨死不結者,豈徒孜孜糞結而後行哉?試觀老人血液衰少,多生燥結;病後血氣未復,亦多燥結。所謂不更衣十日,無所苦者,有何妨害?以是知燥結不致損人,邪毒之為殞命也。○疫證心下脹滿,乃邪毒傳於胸胃,以致升降之氣不利,因而脹滿,實為客邪累及本氣。

但得客邪一除,本氣自然升降,脹滿立消,所謂一竅通而諸竅皆通,向所鬱於胸胃之邪,由此而下,譬若河道阻塞,前舟既行,余舟連尾而下矣。若純用破氣之品,津液愈耗,熱結愈固,滯氣無門而出,瘟毒無路而泄,乃望其寬胸利膈,惑矣。○凡人大勞、大欲,及大病、久病,氣血兩虛,陰陽並竭,名為四損。

此際又加疫邪,併為難治。以正氣先虧,邪氣日陷,猝難得解。諺云:傷寒偏死下虛人。正謂此也。凡遇此證,不可以常法正治,當從其損而調之。○病有純虛純實,非補即瀉。設遇既虛且實者,補瀉間用,當詳孰先孰後,從少從多,可緩可急,隨證調之。○病有先虛後實者,宜先補後瀉;先實後虛者,宜先瀉後補。

所謂先虛後實者,或因他病先虧,或因年高體弱,或因先有勞倦,或因新產下血過多,或舊有吐血、崩漏等證。瘟疫將發,觸動舊疾,並宜先補後瀉,初投補劑一二帖,覺虛證稍退,便宜治邪。若補多助邪,禍害隨至。所謂先實後虛者,瘟邪應下失下,血液為熱搏盡。原邪尚在,宜急攻邪,邪退六七,宜急補正,虛回五六,慎勿再補,多補則邪復起矣。

攻後虛證見者,方可用補,若意度其虛,誤用補劑,貽害不淺。○有邪不除,淹纏日久,必至尫羸。庸醫望之,輒用補劑,殊不知邪去而正氣得通,何患虛之不復?今投補劑,邪氣日錮,正氣日郁,轉郁轉熱,轉熱轉瘦,轉瘦轉補,乃至骨立而斃,猶言補之不及數也。終身不悟,殺人多矣。

○瘟疫,熱病也。邪氣內郁,陽氣不得宣布,積陽為火,陰血每為熱搏。解後余焰尚在,陰血未復,大忌參、耆、白朮,得之反助其壅;餘邪留伏,不惟目下淹纏,日後必變生他證,皆驟補之為害也。若解後陰枯血燥者,宜清燥養營湯。大抵瘟疫愈後,調理之劑投之不當,不如節飲食靜養為上。

白話文:

瘟疫的治療重點在於疏通,如果使用黃連,反而會造成閉塞的壞處,邪毒怎麼排泄?病根又怎麼拔除呢?

瘟疫可以攻下的情況,大概有三十多種證候,不必全部具備,只要看到舌苔黃、胸腹脹滿,就用達原飲加上大黃來攻下。如果剩餘的邪氣進入胃,仍用小承氣湯來清除剩餘的毒素。一般來說,外來的邪氣最好及早治療,趁著人體氣血還沒亂、津液還沒耗盡,用藥才不會受限,及早拔除病根才是重要的。

但是要衡量人的虛實狀況,評估邪氣的輕重,觀察病情的緩急,判斷邪氣離開膜原的多少,然後再用藥,不要有太過或不及的弊病,不要拘泥於「攻下不宜遲」的說法。應該攻下的證候,看到排泄物沒有糞便,或是認為攻下太早,或是認為不應該攻下,這些都是錯誤的。要知道承氣湯本來就是為了驅逐邪氣而設的,不是專門為了排泄糞便而設的。一定要等到糞便結硬,血液因為熱而搏動,各種變證接連出現,這就像養虎為患,是醫生的過失。

何況有很多排泄物是稀溏的,但聞起來極臭像腐敗的醬汁或藕泥,直到臨死前都不會結硬,難道一定要固執地認為糞便結硬才能攻下嗎?試想,老年人血液衰少,大多會產生乾燥的便秘;病後氣血還沒恢復,也大多會產生乾燥的便秘。所謂「十天不排便,也沒有什麼痛苦」的情況,又有什麼妨害呢?由此可知乾燥的便秘不會損害人體,邪毒才是致命的原因。

瘟疫病症中,心下脹滿,是邪毒傳到胸胃,導致氣機升降不利,因而脹滿,實際上是外來的邪氣累及了自身的正氣。只要外來的邪氣一除,自身的正氣自然會升降,脹滿立刻消除,這就是所謂的「一竅通而諸竅皆通」,之前鬱積在胸胃的邪氣,由此而下。這就像河道阻塞,前方的船隻通行後,後面的船隻就會連著下行。如果單純使用破氣的藥物,津液會更加耗損,熱結會更加頑固,滯氣沒有出口,瘟毒沒有出路,還希望能夠寬胸利膈,真是太迷惑了。

凡是過度勞累、過度縱慾,以及大病、久病的人,氣血兩虛,陰陽都衰竭,稱為「四損」。這時又加上瘟疫,就更難治療。因為正氣先衰,邪氣日益深入,難以立刻解除。俗話說:「傷寒偏偏會讓下虛的人死亡」,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凡是遇到這種情況,不能用平常的治療方法,應該從「損」的方面去調養。

病有純虛和純實兩種,不是補就是瀉。如果遇到既虛又實的情況,補和瀉要交替使用,應詳細判斷先補還是先瀉,從少到多,可緩可急,隨著病情變化來調整。

病有先虛後實的,應該先補後瀉;先實後虛的,應該先瀉後補。所謂先虛後實,可能是因為其他疾病先虧損,或因為年紀大體弱,或因為之前就勞累,或因為剛生產失血過多,或是有吐血、崩漏等舊病。瘟疫要發作時,會觸動舊疾,應該先補後瀉,先服用一兩帖補藥,覺得虛弱的症狀稍微減退,就應該治療邪氣。如果補藥過多反而助長邪氣,禍害就會隨之而來。所謂先實後虛,是瘟疫應該攻下卻沒有攻下,血液被熱煎熬殆盡。原本的邪氣還在,應該趕快攻邪,邪氣退去六七成時,應該趕快補正氣,虛弱恢復五六成時,要謹慎不要再補,補多了邪氣會復發。

攻邪後出現虛弱症狀,才可以使用補藥,如果只是自己猜想虛弱,錯誤使用補藥,貽害不淺。

有邪氣不清除,病程拖久,一定會變得極度消瘦。庸醫看到這種情況,就隨意使用補藥,卻不知道邪氣去除後,正氣才能通暢,哪裡還需要擔心虛弱無法恢復?現在使用補藥,邪氣會日益固結,正氣會日益鬱悶,越鬱悶越發熱,越發熱越消瘦,越消瘦越補,甚至到骨瘦如柴而死亡,還說補藥不夠。終身不醒悟,會害死很多人。

瘟疫是熱病。邪氣在內鬱積,陽氣無法宣散,積聚的陽氣轉為火熱,陰血常常被熱搏動。病癒後餘熱還在,陰血還沒有恢復,最忌諱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用了反而會助長壅塞;剩餘的邪氣潛伏下來,不僅會使病情拖延,日後一定會變成其他疾病,這些都是驟然使用補藥的禍害。如果病癒後陰虛血燥,應該用清燥養營湯。大體來說,瘟疫痊癒後,調養的藥物使用不當,還不如節制飲食、靜養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