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四·幼科集要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幼科集要 (12)

1. 胎證

嬰兒胎氣挾熱,亦因母有邪熱傳染,或生下洗浴當風,致令啼聲不出,乳哺艱難,名曰撮口。病在七日之內尤甚,急風散主之。(張渙)

小兒口頻撮者,氣不和也。蓋唇應乎脾,氣出於肺,脾虛不能生肺,故口頻撮。異功散補脾生肺為良。(陳飛霞)

初生小兒,鵝口、撮噤,並是出胎客風著顱、臍所致。以小艾灸三壯,及烙之,愈。(《顱囪經》)

臍風

臍風者,謂斷臍之後,被水濕風冷所乘,侵於臍中,流入心脾,遂令腹脹臍腫,身體重著,肢強,多啼不能吮乳,甚則發搐。若臍邊青黑,撮口不開,是為內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其或熱在胸膛,伸縮努氣,亦令臍腫。治宜龍膽湯主之。(孫思邈)

此證受病之原,皆緣胎毒。大概裡氣壅滯,總宜取下胎毒為好,不可因循。古方天麻丸、定命丹、朱銀丸,可量與之,雖危多活。每見臍風、撮口,七日內見之,百難一生。(《赤水玄珠》)

此證宜先用控痰散吐風痰,次用益脾散和脾,再用辰砂膏利驚。若手足攣拳、口噤不開者,不治。(《類萃》)

兒初生一七日內,患臍風撮口,百無一效。有一妙法,看兒齦上,有小泡如粟米狀,以溫水蘸綿裹指,輕輕擦破,不藥神效。(《三因方》)

古人之論臍風,皆謂由於水濕風冷所致。予則以為古論猶未盡也。蓋臍風有內、外二因,有可治、不可治之別。外因者,風濕所傷;內因者,稟賦之真陽不足也。凡男子之命陽不足者,生子必有臍風。其外因者,病發於二、三、四、五日之間,病生於六腑,故可治;內因者,必發於六、七日之間,病生於五臟,故不可治。但看小兒,不時噴嚏,更多啼哭,吮乳口松,是真候也。

(陳飛霞)

垂癰

小兒出胎六七日,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名曰垂癰。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大,刺令去血。消息一日,未消者,又刺之,三刺自消。有著舌下者,名重舌;著上齶者,名重齶;著齒齦上者,名重齦。皆刺去血。刺後,鹽湯洗拭,用如聖散,或壹字散糝刷。(《千金方》)

舌證

微露即收,名弄舌;伸長收緩,名吐舌。弄舌者,脾臟有熱,致令舌絡牽緊,時時伸出,用瀉黃散。或飲水者,脾胃虛而津液少也;兼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者,疳也,用胡連丸。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小兒直訣》)

舌腫硬粗大滿口,名木舌,由風熱盛也。不急治,則塞殺人,宜服瀉黃散、玉露飲,以消黃散擦之。有小舌附於舌下,名重舌,以蒲黃敷之,內服當歸連翹湯。蓋舌者心之苗,心熱則生瘡破裂,肝壅則血出如湧,脾閉則白胎如雪。總宜涼散上焦及心、肝、脾三經邪熱為主。(初虞世)

鵝口

兒初生,口裡白屑滿舌,如鵝之口,故名。由在胎受穀氣盛,心脾熱氣熏發於口。治用井花水拭之,黃丹煅出火氣,糝之。不效,煮慄荴汁,以綿纏指拭之。○《簡要》:用牙硝細研,於舌上糝之,日三、五度。○《秘錄》:用桑皮汁和膩粉敷之。(《證治準繩》)

白話文:

胎證

嬰兒剛出生時,體內有熱氣,可能是因為母親懷孕時體內有邪熱傳染給嬰兒,或是出生後洗澡時吹到風,導致嬰兒哭不出聲、餵奶困難,這種情況叫做「撮口」。這種病在出生七天內最嚴重,要趕快使用急風散治療。(張渙)

嬰兒嘴巴頻繁地縮動,表示體內氣機不順。嘴唇對應脾臟,氣息出自肺臟,如果脾臟虛弱無法滋養肺臟,就會出現嘴巴頻繁縮動的現象。用異功散來補脾生肺是很好的方法。(陳飛霞)

剛出生的嬰兒,出現鵝口瘡、撮口噤,通常是因為在胎中受到外來風邪侵襲頭部或肚臍所導致。可以用少量艾草灸三壯,或是用燒熱的器具烙一下,就會痊癒。(《顱囪經》)

臍風

所謂「臍風」,是指嬰兒剪斷臍帶後,肚臍受到水濕、風寒侵襲,寒氣進入體內,影響心脾,導致腹脹、肚臍腫大、身體沉重、四肢僵硬、哭鬧不止、無法吸吮乳汁,嚴重時甚至會抽搐。如果肚臍周圍出現青黑色,嘴巴緊閉無法張開,表示已經出現內在抽搐,難以治療。如果指甲變黑,就表示即將死亡。如果熱氣在胸腔,出現呼吸急促,也可能導致肚臍腫大。治療宜用龍膽湯。(孫思邈)

這種病症的病因,大多源於胎毒。通常是體內氣機阻塞,所以最好是盡快排出胎毒,不能拖延。古代的方子,如天麻丸、定命丹、朱銀丸,可以酌量使用,即使情況危急,也可能救活。通常看到臍風、撮口的病症,在出生七天內出現,能活下來的機率很小。(《赤水玄珠》)

這種病症應該先用控痰散來吐出風痰,再用益脾散來調和脾胃,最後用辰砂膏來鎮驚。如果出現手腳蜷縮、嘴巴緊閉無法張開的情況,就無法治癒。(《類萃》)

嬰兒出生後一週內,如果患上臍風撮口,幾乎沒有治療效果。有一個妙方,觀察嬰兒牙齦上是否有像小米一樣的小水泡,用溫水沾濕棉花包住手指,輕輕擦破水泡,不需要用藥就能有神奇療效。(《三因方》)

古人認為臍風是因為水濕風寒所導致。但我認為古人的說法還不夠全面。臍風有內、外兩種原因,也有可以治癒和無法治癒的區別。外因是因為風濕侵襲;內因則是因為先天體內陽氣不足。凡是男子先天陽氣不足的,所生的孩子就容易有臍風。外因引起的臍風,通常在出生二、三、四、五天之間發病,病邪在六腑,所以可以治療;內因引起的臍風,通常在出生六、七天之間發病,病邪在五臟,所以無法治癒。只要觀察嬰兒是否經常打噴嚏、哭鬧不止、吸吮乳汁時嘴巴鬆開,這就是真正的病徵。(陳飛霞)

垂癰

嬰兒出生六七天後,如果舌頭上有像蘆葦外皮包裹水狀的突起物,就叫做「垂癰」。用棉花包住長針,只露出針尖像小米粒大小,刺破放血。如果過一天沒有消退,就再刺一次,通常刺三次就會消退。如果長在舌頭下面,叫做重舌;長在上顎,叫做重顎;長在牙齦上,叫做重齦。都要刺破放血。刺完後,用鹽水清洗擦拭,再用如聖散或壹字散塗抹。(《千金方》)

舌證

舌頭稍微伸出來又立刻縮回去,叫做弄舌;舌頭伸出來後慢慢縮回去,叫做吐舌。弄舌是因為脾臟有熱,導致舌頭筋絡牽拉緊縮,所以時常伸出,用瀉黃散治療。如果同時又喝水,表示脾胃虛弱、津液不足;如果同時又面黃肌瘦、手心腳心發熱,就是疳病,用胡連丸治療。大病未癒時,如果出現弄舌,表示病情凶險。(《小兒直訣》)

舌頭腫脹、僵硬、粗大到充滿整個口腔,叫做木舌,是由於風熱太盛導致。如果不趕快治療,會導致呼吸困難而死亡,應該服用瀉黃散、玉露飲,並用消黃散擦拭。如果舌頭下有小舌頭,叫做重舌,用蒲黃敷在上面,並內服當歸連翹湯。舌頭是心臟的苗,心臟有熱就會生瘡破裂,肝臟阻塞就會出血如湧,脾臟閉塞就會出現像雪一樣的白色舌苔。總之,應該以清涼散熱上焦以及心、肝、脾三經的邪熱為主。(初虞世)

鵝口

嬰兒剛出生時,口中佈滿白色屑狀物,像鵝的嘴巴一樣,所以叫做鵝口瘡。是因為在胎中吸收過多穀物之氣,導致心脾熱氣向上蒸發到口中。可以用井水擦拭,或是用煅燒過的黃丹塗抹。如果沒有效果,就煮栗子皮的汁液,用棉花包住手指擦拭。○《簡要》:用牙硝研磨成粉末,塗在舌頭上,每天三到五次。○《秘錄》:用桑樹皮汁和膩粉調成糊狀敷在上面。(《證治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