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四·幼科集要 (13)
卷十四·幼科集要 (13)
1. 胎證
臍濕,臍瘡,臍突
嬰兒臍中腫濕,經久不瘥,若至百日,即危。宜急治之,用枯礬、龍骨,等分為末,入麝少許,揩拭臍乾。糝藥時,切須避風。(滑伯仁)
絳帛灰敷臍中。○干蝦蟆、牡蠣各一枚,燒灰研敷。○破屋上爛草為末,頻糝,效。(《證治準繩》)
浴兒水入臍中,或尿濕繃袍,致臍腫爛成瘡。或解脫,風襲經絡,則成風癇。若臍腫不幹,久則發搐。(《巢氏病原》)
臍突,因兒初生洗浴,系臍不緊,穢水浸入,旬日外,臍忽光浮如吹,治宜白芍藥湯加苡仁,另用外消散塗貼,自平。(曾氏)
胎驚
胎驚者,其候:月內壯熱,翻眼握拳,噤口咬牙,身腰強直。涎潮嘔吐,搐掣驚啼,腮縮囟開,或頰赤,或面青眼合。凡胎風眼合,不可誤作慢驚而用溫藥。先宜解散風邪,利驚化痰。(王肯堂)
百日內發搐:真者,不過兩、三次必死;假者,頻發不死。真者,內生驚癇;假者,外傷風冷。(錢仲陽)
月里生驚,取豬乳研辰砂、牛黃各少許,調拭口中,神效。(田氏)
如無豬乳,以活蚌剖開,取水數匙,服之即效。
胎癇
胎癇者,因未產前腹中被驚,或母食酸鹹過多,或為七情所汨,致傷胎氣,兒生百日內有者是也。發時,氣逆痰作,目上視,身反張,啼聲不出。先用參蘇飲和解,次以不驚丹或琥珀抱龍丸間投。輕者可愈,重者難全。(曾氏)
胎熱
胎熱者,因母孕時食熱物過多,令兒生下身熱面赤,口中氣熱,焦啼燥渴,或二便不通,以木通散煎與母服,使入於乳,兒飲漸解。勿求速效,以涼藥攻之,致嘔吐而成大患,慎之。(《壽世保元》)
胎寒
胎寒者,乳母孕時受寒,生下再感外邪,令兒面白肢冷,大便青黑,口冷腹痛,身起寒慄等證,宜當歸散治之。(《壽世保元》)
胎肥
胎肥者,生下肌肉肥厚,遍身血色紅,滿月後,漸漸羸瘦,目白睛紅,五心煩熱,大便難,時時生涎,宜浴體法。(《證治準繩》)
胎怯
胎怯者,生下面無精光,肌薄便白,身無血色,哽氣多噦,目無神采,亦宜浴體法。(《證治準繩》)
胎黃
胎黃者,因乳母受熱而傳於胎,兒生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梔子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宜地黃湯主之。(《壽世保元》)
胎赤
胎赤者,因孕婦過食辛熱之物,以致毒熱凝結,蘊於胞中,遂令小兒生下頭面肢體赤若丹塗,故名胎赤。當以清熱解毒湯主之;熱盛便秘者,蔣氏化毒丹主之。(《醫宗金鑑》)
無皮
嬰兒生下無皮,其證有二:或因父母素有楊梅結毒,傳染胞胎,故生下或上半身赤爛,或下半身赤爛,甚至色帶紫黑;又有因月分未足,生育太早,遍體浸漬,紅嫩而光。二證俱屬惡候。遺毒者,內服換肌消毒散;外用清涼膏或鵝黃散敷之。胎元不足者,內服當歸飲;外用稻米粉撲之。(《醫宗金鑑》)
白話文:
臍帶問題
-
**臍帶濕爛:**嬰兒的肚臍周圍腫脹濕潤,很久都無法痊癒,如果拖到出生一百天,情況就會很危險。需要趕快治療,用枯礬、龍骨磨成粉末,加入少許麝香,擦拭肚臍讓它乾燥。敷藥的時候,一定要避開風吹。(滑伯仁的說法)
-
也可以用燒成灰的紅色絲綢布敷在肚臍上。或者用乾癩蛤蟆、牡蠣各一個,燒成灰磨成粉敷上。也可以用破屋頂上的爛草燒成灰,經常敷上,效果很好。(《證治準繩》的記載)
-
給嬰兒洗澡的水進入肚臍,或是尿液弄濕了包布,都會導致肚臍腫脹潰爛成瘡。如果臍帶鬆脫,風邪入侵經絡,就會導致小兒癲癇。如果肚臍腫脹不乾燥,久了就會引發抽搐。(《巢氏病源》的記載)
-
**臍帶突出:**嬰兒剛出生洗澡時,臍帶綁得不緊,髒水滲入,過幾天後,肚臍突然腫脹發亮,像吹起來一樣。治療應該用白芍藥湯加上薏苡仁,另外用外消散塗抹,就會平復。(曾氏的說法)
嬰兒驚嚇
-
**胎驚:**嬰兒一個月內發高燒,眼睛向上翻,握緊拳頭,嘴巴緊閉咬牙,身體僵硬。口水多,嘔吐,抽搐驚叫,臉頰凹陷,囟門打開,臉頰可能發紅,或者臉色發青,眼睛閉著。凡是胎風導致的眼睛閉合,不可以誤認為是慢驚風而用溫補的藥。應該先驅散風邪,化解驚嚇,消除痰液。(王肯堂的說法)
-
出生一百天內出現抽搐:如果是真的驚風,抽搐兩三次就會死亡;如果是假的驚風,會頻繁發作但不會死。真的驚風是體內產生的驚癇,假的驚風是受到外面的風寒。(錢仲陽的說法)
-
嬰兒在滿月內受到驚嚇,可以用豬奶磨上少許辰砂、牛黃,塗在嬰兒嘴裡,效果很好。(田氏的說法)
-
如果沒有豬奶,可以用活蚌剖開,取幾匙水給嬰兒喝,也有效。
胎兒癲癇
- **胎癇:**因為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或是吃了太多酸鹹的食物,或是受到情緒波動的影響,導致傷了胎氣,嬰兒出生一百天內會發作。發作時,氣往上逆,產生痰液,眼睛向上看,身體向後彎曲,哭不出聲音。先用參蘇飲調和,再配合不驚丹或琥珀抱龍丸交替服用。病情輕的可以治癒,病情重的難以痊癒。(曾氏的說法)
胎熱
- **胎熱:**因為母親懷孕時吃了太多熱性食物,導致嬰兒出生時身體發熱,臉色發紅,口中呼出的氣也很熱,煩躁哭鬧,口渴,或者大小便不通。可以用木通散煎給母親服用,讓藥效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嬰兒喝了奶就會逐漸好轉。不要追求快速見效而用寒涼的藥物攻治,這樣會導致嬰兒嘔吐,造成更大的麻煩,要謹慎。(《壽世保元》的記載)
胎寒
- **胎寒:**因為乳母懷孕時受寒,嬰兒出生後又感染了外邪,導致嬰兒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大便呈青黑色,嘴巴發冷,腹痛,身體發抖等症狀。應該用當歸散治療。(《壽世保元》的記載)
胎肥
- **胎肥:**嬰兒出生時肌肉肥厚,全身皮膚發紅,滿月後,逐漸消瘦,眼睛白眼珠發紅,手心腳心發熱,大便困難,時常流口水。應該採用洗澡的方式來治療。(《證治準繩》的記載)
胎弱
- **胎弱:**嬰兒出生時臉色沒有精神,肌肉薄弱,大便呈白色,身體沒有血色,經常打嗝,眼睛沒有光彩。也應該採用洗澡的方式來治療。(《證治準繩》的記載)
胎黃
- **胎黃:**因為乳母受到熱邪而傳給胎兒,導致嬰兒出生時全身和臉都是黃色的,像金子一樣,身上發熱,大便不通,小便像梔子汁一樣,不喜歡吃奶,哭鬧不停。應該用地黃湯治療。(《壽世保元》的記載)
胎赤
- **胎赤:**因為孕婦吃了太多辛辣熱性的食物,導致毒熱積聚,蘊藏在子宮中,使得嬰兒出生時頭、臉、四肢都像塗了丹砂一樣紅,所以稱為胎赤。應該用清熱解毒的藥方治療;如果熱邪過盛導致便秘,可以用蔣氏化毒丹治療。(《醫宗金鑑》的記載)
無皮
- **無皮:**嬰兒出生時沒有皮膚,這種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因為父母本身有梅毒,傳染給胎兒,導致嬰兒出生時上半身或下半身皮膚潰爛,甚至顏色發紫發黑;另一種是因為胎兒月份不足,過早出生,全身浸泡在羊水中,皮膚紅嫩而光滑。這兩種情況都是很嚴重的症狀。如果是梅毒遺傳的,應該內服換肌消毒散,外用清涼膏或鵝黃散敷上。如果是胎元不足的,應該內服當歸飲,外用米粉撲在皮膚上。(《醫宗金鑑》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