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21)
卷五·雜證匯參 (21)
1. 溫熱
勞風者,勞其腎而生風也。然則冬不藏精之人,詎非勞其腎而風先內熾歟?故才一發汗,即帶出自汗、身重、多眠、鼻鼾、語難諸多腎經之證;設不發汗,則諸證尚隱伏,不盡透出也。夫腎中之風邪內熾,而以外感汗、下及火攻之法治之,豈不促其亡耶?後人不知風溫為何病,反謂溫證之外更有風溫、濕溫、溫毒、溫疫。
觀其言曰重感於風,變為風溫,則是外受之邪,與身重、鼻鼾、多眠、少語之故絕不相涉,可知是夢中說夢也。客有難昌者曰:《內經》論冬傷於寒,寒毒藏於肌膚,感春月之溫氣始發,故名曰溫病,未嘗言寒毒感藏於骨髓,今謂冬不藏精者,寒邪藏於骨髓,或未盡然耶!昌應之曰:此正《內經》之言,非余之臆說也。
黃帝問溫瘧舍於何臟?岐伯曰:溫瘧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由是觀之,溫瘧且然,而況於溫病乎?○按:冬既傷於寒,又不藏精,至春月兩邪同發,則冬傷於寒者,陽分受邪,太陽膀胱經主之;冬不藏精者,陰分受邪,少陰腎經主之。與兩感傷寒證中,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之例,纖毫不差。
但傷寒證自外入內,轉入轉深,故三日傳遍六經;溫證自內達外,既從太陽之戶牖而出,勢不能傳遍他經,表裡只在此二經者為恆也。所以溫證兩感之例,原有可生之理。昌治金鑑一則,先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次以附子瀉心湯下之,兩劑而愈。可見仲景法度森森具列,在人之善用也。
○按:冬傷於寒,又不藏精,春月病發,全似半表半裡之證,乃以半表半裡藥用之,病不除而反增,所以者何?此證乃太陽少陰互為標本,與少陽之半表半裡絕不相涉也。然隨經用藥,箇中之妙,難以言傳。蓋兩經俱病,從太陽汗之,則動少陰之血;從少陰溫之,則助太陽之邪。
仲景且謂其兩感於寒者,必不免於死,況經粗工之手,尚有活命之理耶?所云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此十二字秘訣,乃兩感傳心之要,即治溫病萬全之規。聖言煌煌,學者苟能參透此關,其治兩感之溫證,十全八、九矣。○按:溫熱病亦有先見表證而後傳裡者。蓋溫熱自內達外,熱鬱腠理,不得外泄,遂復還里,而成可攻之證,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
傷寒從表而始,故誤攻而生變者多;溫證未必從表始,故攻之亦不為大逆。然鬱熱必從外泄為易,誤攻而引邪深入,終非法也。○按:溫熱病,表證間見,而里病為多,故少有不渴者,法當以治里為主,而解肌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其間有誤攻裡而致害者,乃春夏暴寒所中之疫證,邪純在表,未入於裡故也,不可與溫熱病同論。
白話文:
溫熱
一個人因為過度勞累而損傷腎氣,就會產生風邪。如果冬天不注意保養腎精的人,難道不是因為腎氣虧虛而導致體內風邪先熾盛嗎?所以,一旦發汗,就會出現自汗、身體沉重、嗜睡、打鼾、說話困難等許多腎經相關的症狀;如果不發汗,這些症狀可能只是潛伏著,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如果體內腎經的風邪已經很旺盛,卻用外感風寒、發汗、攻下等方法來治療,豈不是加速死亡嗎?後人不知道風溫是什麼病,反而說溫病之外還有風溫、濕溫、溫毒、溫疫。
他們說的所謂「重感於風,變為風溫」,是指外感風邪,與身體沉重、打鼾、嗜睡、少說話等症狀完全無關。這就像是做夢時說夢話一樣,完全不符合實際。有人問:「《內經》說冬天受到寒邪,寒毒會藏在皮膚裡,等到春天的溫熱氣候才發病,所以叫溫病,並沒有說寒毒藏在骨髓裡。你說冬天不注意保養腎精的人,寒邪會藏在骨髓裡,這說法不完全對吧?」我回答說:「這正是《內經》所說的,並不是我隨意捏造的。」
黃帝問溫瘧病會發生在哪些臟器?岐伯回答說:「溫瘧是因為冬天感受了風邪,寒氣藏在骨髓裡,到了春天陽氣旺盛的時候,邪氣無法自己排出,再加上遇到大暑,腦髓損耗、肌肉消瘦、皮膚腠理打開,或者因為用力,邪氣和汗一起排出。這種病是藏在腎裡的,它的病氣是從體內向外發散的。像這種情況,體內陰氣虛弱而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就會發熱;等陽氣衰退,體內氣機又會反向流入,導致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就會怕冷。
所以,這種病是先發熱後怕冷,就叫做溫瘧。由此看來,連溫瘧都是這樣,更何況是其他溫病呢?
總之,冬天既受寒邪侵襲,又不注意保養腎精,到了春天,兩種邪氣一同發作。冬天受寒的人,屬於陽分受邪,是由太陽膀胱經主管;冬天不注意保養腎精的人,屬於陰分受邪,是由少陰腎經主管。這就和兩感傷寒的症狀一樣,一天之內太陽受邪,少陰也同時發病,出現頭痛、口渴、心煩、煩躁等症狀,完全沒有差別。
只是傷寒是從外向內傳播,逐漸加深的,所以三日就會傳遍全身六經;而溫病是從內向外發散,既然已經從太陽經發散出去,就難以傳遍其他經絡,通常只在太陽和少陰這兩條經絡之間來回。所以,溫病兩感的情況,是有可能治癒的。我曾經治過一個案例,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再用附子瀉心湯攻下,兩劑藥就治好了。可見張仲景的治療法則條理清晰,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善用。
總之,冬天受寒又沒有好好保養腎精,到了春天發病,症狀很像半表半裡的病症,如果用治療半表半裡的藥來治療,不僅治不好,反而會加重病情。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種情況是太陽和少陰兩條經絡互為表裡,和少陽的半表半裡病症完全無關。然而,隨經絡用藥的奧妙,很難用言語表達清楚。因為兩條經絡同時發病,如果從太陽經發汗,會損傷少陰經的血液;如果從少陰經溫補,會助長太陽經的邪氣。
張仲景認為,兩感於寒的人,一定會死亡,更何況是經過醫術不精的醫生治療,怎麼可能還有活命的機會呢?所謂的治療有先後順序,發汗和攻下本來就不同。這十二字秘訣是治療兩感病的核心要點,也是治療溫病的萬全之策。聖賢的教誨如此明確,學者如果能參透這個關鍵,治療兩感溫病,十成中有八九成可以治好。
總之,溫熱病也有先出現表證,然後再傳入裡證的情況。因為溫熱是從體內向外發散,熱邪鬱積在皮膚腠理,無法向外發散,就會再次返回到體內,形成可以攻下的裡證,這與傷寒從表證開始是不同的。
傷寒是從表證開始的,所以如果誤用攻下方法,就會產生很多變化;而溫病不一定從表證開始,所以攻下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傷害。然而,鬱熱一定要從體外疏散才容易治癒,如果誤用攻下方法,反而會將邪氣引入體內,這終究不是正確的方法。
總之,溫熱病雖然偶爾會出現表證,但大多以裡證為主,所以很少有不口渴的。治療方法應以治療裡證為主,兼顧疏解肌表;有時候治療裡證,表證也會自然而解。如果治療錯誤,導致病情加重的,是春夏時節突然受到寒邪侵襲的疫病,這種邪氣純粹在體表,還沒有進入體內,不能和溫熱病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