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九·雜證匯參 (44)

回本書目錄

卷九·雜證匯參 (44)

1.

經義

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脾傳之腎,名曰疝瘕。○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素問》)

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肝所生病為狐疝。○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足厥陰肝病,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靈樞》)

哲言

疝必睪丸先痛,次連小腹,次攻胸脅。小腸氣者,臍旁釣痛,連及腰脊;膀胱氣者,腫脹溺澀,手按有聲;腎氣脹者,臍下繞陰撮急引痛,或連胯內。三證之發,必從腹而下及睪丸,有自上而下之象;偏墜木腎,惟睪丸為病,而無攻衝諸證。○大抵疝疾外遇寒邪,必兼頭疼寒熱;內郁濕熱,必帶陰囊紅腫;勞傷肝脾,必下血黃瘦;勞傷肝腎,必腰痠遺溺。上攻而痛者,多邪氣之沖逆;下墜而痛者,多元氣之下陷。

○凡疝久則成積,盤附臍之上下左右為瘕,作痛不已,或變痃癖,或發奔豚。(《證治匯補》)

或問:疝病,古方有以為小腸氣者,有以為膀胱氣者,惟子和、丹溪專主肝言,其說不同,何以辨之?曰:小腸氣,小腸之病;膀胱氣,膀胱之病;疝氣,肝經之病。三者自是不一。昔人以小腸、膀胱氣為疝者誤也。殊不知足厥陰經環陰器,抵少腹,故病此者。其發必睪丸脹痛,連及少腹,則疝氣之繫於肝經可知矣。

小腸氣俗謂之橫弦、豎弦,繞臍走注,少腹攻刺,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小腹之分作痛,與疝氣之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上於腹,或下於囊者不同也。但小腸、膀胱因經絡並於厥陰之經,所以受病連及於肝,則亦下控引睪丸為痛,然止是二經之病,不可以為疝也。(《醫學統旨》)

按:統旨此論,不足以盡《經》義。《素問》六經皆有疝,故後之言疝者,或名小腸氣,或名膀胱氣,或名腎冷氣;張戴人、朱丹溪乃獨屬之肝經,要之各有所本,而肝腎居多耳。按:《靈樞經》云:邪在小腸,連睪系,屬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大凡邪氣襲於人之經也,隨各經而名之。

襲於腎為腎氣,襲於膀胱為膀胱氣,襲於小腸為小腸氣。腎與膀胱相為表裡,其氣通於外腎,繫於睪丸,此三經與厥陰互相聯絡,而又俱在下部,與沖、任、督諸脈會也。戴人亦曰:腎之穴十,而言疝者五。丹溪乃言與腎絕無相干。絕之一字,未細考耳。(《赤水玄珠》)

《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七疝者,狐、沖、㿗、厥、瘕、㿉、癃是也。凡內外之邪所感,皆能使陰陽不和,陰偏勝則寒氣衝擊,陽偏勝則熱氣內壅,以致任脈為病。肝則佐任脈以生化者,故疝病原於任而必及於肝。若專主肝而不及任,背經旨固非也;專主任而不及肝,昧乎病之源流,亦非也。

白話文:

關於疝氣

經典原文:

三陽經生病時會發寒發熱,病情如果往下傳就變成疝氣。脾臟的病傳到腎臟,就叫做疝瘕。任脈生病,男子會出現內結的七種疝氣。督脈生病,會從小腹往上衝到心口而疼痛,大小便不通暢,這叫做衝疝。邪氣侵犯足厥陰經絡,會導致突然疝氣發作而劇痛。(出自《素問》)

小腸有病,會導致小腹疼痛,腰背像被牽拉一樣疼痛,並牽連到睪丸,時常有便意但卻排不出來。肝臟引起的病稱為狐疝。足陽明經的筋脈生病,會導致㿗疝,腹部筋脈會感到緊繃。足太陰經的筋脈生病,會使陰部扭痛。足厥陰肝經生病,男子會得㿗疝,女子則會小腹腫脹。(出自《靈樞》)

哲理觀點:

疝氣發作時,通常是睪丸先痛,接著連到小腹,最後會牽連到胸脅。小腸氣的疼痛,是肚臍旁邊像被釣住一樣的疼痛,並牽連到腰背;膀胱氣會出現腫脹、小便不順暢,用手按壓會有聲音;腎氣脹則是肚臍下方繞著陰部抽痛,或牽連到大腿內側。這三種情況的發作,都是從腹部向下傳到睪丸,有由上往下的趨勢;偏墜木腎則只有睪丸發病,而沒有其他向上衝的症狀。總的來說,疝氣如果是由外感寒邪引起的,通常會伴隨頭痛和發冷發熱;如果是體內濕熱引起的,通常會伴隨陰囊紅腫;如果是因過度勞累傷到肝脾引起的,通常會有下血和身體黃瘦的症狀;如果是因過度勞累傷到肝腎引起的,通常會有腰痠和遺尿的症狀。往上衝痛的,多半是邪氣向上逆行;往下墜痛的,多半是元氣向下陷落。

一般來說,疝氣久了就會形成積塊,盤踞在肚臍上下左右,變成瘕,會持續疼痛,或者會變成痃癖,或者發作奔豚。 (出自《證治匯補》)

有人問:關於疝氣,古方有說是小腸氣的,也有說是膀胱氣的,只有李東垣和朱丹溪專門認為是肝臟的問題,他們的說法不同,要如何分辨呢?我說:小腸氣是小腸的疾病;膀胱氣是膀胱的疾病;疝氣則是肝經的疾病。這三者本來就不同。以前的人把小腸氣和膀胱氣當成疝氣,是錯的。要知道足厥陰經環繞陰部,到達小腹,所以這個經絡有病才會這樣。發病時一定是睪丸脹痛,連到小腹,這樣就可以知道疝氣與肝經有關。

俗稱的小腸氣,又叫橫弦、豎弦,會在肚臍周圍遊走,導致小腹刺痛;膀胱氣則是在恥骨上方,小腹處疼痛,與疝氣的形狀像瓜,聲音像青蛙叫,或者往上到腹部,或者往下到陰囊的狀況不同。只是因為小腸和膀胱的經絡都經過足厥陰經,所以生病時會牽連到肝臟,也會向下牽引睪丸疼痛,但這只是小腸和膀胱的病,不能算作疝氣。 (出自《醫學統旨》)

按:統旨的這些論述,不足以完全解釋經典的含義。《素問》認為六經都有可能發生疝氣,所以後人說的疝氣,有的說是小腸氣,有的說是膀胱氣,有的說是腎冷氣;張戴人和朱丹溪卻只認為是肝經的問題,總之,各有根據,但以肝腎為多。按:《靈樞經》說:邪氣侵犯小腸,會牽連到睪丸,連接脊椎,貫穿肝肺,聯絡心臟,氣盛時會導致氣逆上衝。凡是邪氣侵犯人體的經絡,就會隨著經絡的名稱來命名。侵犯到腎的叫腎氣,侵犯到膀胱的叫膀胱氣,侵犯到小腸的叫小腸氣。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它們的氣通到外陰,連繫著睪丸,這三條經絡與足厥陰經互相聯絡,又都在下部,與衝脈、任脈、督脈相會。戴人也說:腎臟有十個穴位,但說到疝氣的只有五個。朱丹溪卻說與腎臟完全無關。他所謂的“絕無”,恐怕是沒有仔細考量。(出自《赤水玄珠》)

《經》中說:任脈生病,男子會出現內結的七種疝氣,女子則會出現帶下和腹部腫塊。所謂的七疝,指的是狐疝、衝疝、㿗疝、厥疝、瘕疝、㿉疝和癃疝。凡是內外邪氣的侵擾,都會導致陰陽不調,陰氣偏盛就會寒氣衝擊,陽氣偏盛就會熱氣內壅,以至於任脈發生疾病。肝臟是輔助任脈生化功能的,所以疝氣的病根在於任脈,但一定會牽連到肝臟。如果只說肝臟而不說任脈,就違背了經典的宗旨;如果只說任脈而不說肝臟,就忽略了疾病的根源和發展。(出自《赤水玄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