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一·雜證匯參 (4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雜證匯參 (45)

1. 腹痛(附臍痛)

妄用補劑,必大誤矣。但當察其形氣,以見平素之強弱,問其病因,以知新病、久病。大都暴痛脈忽細伏多實,久痛脈本微弱為虛。(張景岳)

選案

方某病腹痛。磊塊起落,如波浪然,晝輕夜重。醫用辛香理氣,不驗。診脈浮緩弦小,重按似澀。謂曰:此血病,作氣治謬矣。彼謂血則有形,今發時雖有塊磊,然痛減則無跡,非氣而何?不知有形者,血積也;無形者,血滯也。滯視積略輕耳。若作氣論,則前藥胡不驗?用四物湯加稜、莪、乳香、沒藥,服之霍然。(汪石山)

一婦腹痛兩月,或以為寒、為熱、為氣、為虛、為食、為蟲,遍嘗試之,其痛轉加。一醫與膏藥如斗,滿腹貼之,其痛益劇。欲揭去膏藥,火熨油調,百計不脫。予見其面色蒼黑,膚燥若樹皮,六脈洪數,問其痛何在?解衣露腹,始知膏藥貼牢之故。叩其不能舉步之由,婦曰:非力弱不能行,乃左腳不可動,動即痛應於心。

予思色脈皆非死候,胡治而益劇也?此必腸癰,左腳莫能舉,是其徵矣。與營衛返魂湯四劑,加銀花為君,酒水煎服。一帖痛減,二帖下臭膿半桶,痛全減,腹上膏藥自脫。四帖服完,婦來詣謝,見者皆驚。(孫一奎)

孫丙章患吐血,咳嗽發熱,肌減食少,怔忡不寐,臍右有塊作痛。醫藥不應,病勢增劇。診脈左寸芤大,右關結滯,兩尺洪盛。予曰:此思郁傷脾,不能統血,血虛發熱,血燥作痛。其塊必不闊而長,不橫而豎,形似鐮刀,非瘀、非痞,乃脾也。脾居胃右,血盈則潤而軟,血少則燥而痛。

亟救三陰,病尚可痊。用歸脾湯去木香加白芍、五味,煎送都氣丸,守服而愈。(楊乘六)

凡腹痛因食者,皆停積中脘,然又有食停小腹者。予治一上舍,因午刻食麵角,至初更食及小腹,下至右角間,停積不行,堅突如拳,痛劇莫可名狀。察其明系面積,計已入腸,此正通則不痛之證。初與木香檳榔丸,下二、三次,其痛如故。因疑藥緩,更投神佑丸,又不效。

余謂此必藥性寒滯不行,再投備急丸,雖連得大瀉,而堅痛不減。潛測其由,不過因面,豈無所以制之?今既逐之不及,非借氣行之不可。計面毒非大蒜不殺,氣滯非木香不行,滯深道遠,非精銳之響導不能達。乃用火酒磨木香,令嚼蒜瓣,香酒送之。一服痛減,三四服後,其痛漸止。

然小腹之塊,後至半年始消。由是知欲消食滯,即巴、黃猶不能及,而推行氣為先。且知欲食下行之道,乃必由小腹下右角而後出於廣腸。此自古無言及,筆之以廣聞見。(張景岳)

一牧童秋初病患滿腹脹痛,茶水入口即吐。初服驅暑消食藥,不應;又進承氣湯,亦不效。纏綿多日,形容枯槁,奄奄待斃。或教以爆竹火藥,燒酒調敷滿腹,只留肚臍不敷,藥干拭去,又重調敷。如此數次,大便暢行,痛止而愈。(《見聞錄》)

白話文:

腹痛(附臍痛)

濫用補藥絕對是大錯特錯。應該仔細觀察病人的體型和氣色,判斷他平時的體質強弱,詢問發病的原因,才能了解是新病還是舊病。一般來說,突然發作的劇烈腹痛,脈象往往會變得細弱或沉伏,多屬於實證;而長期腹痛,脈象本來就微弱的,則屬於虛證。(張景岳)

案例選錄

方某患腹痛,腹部出現腫塊,時起時落,像波浪一樣,白天輕微,晚上加重。醫生用辛香理氣的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診脈時發現脈象浮緩弦細,重按則像澀滯,於是說:“這是血病,用理氣的方法治療是錯的。”那人說:“血是有形的,現在發病時雖然有腫塊,但痛感減輕後就沒有痕跡,不是氣滯是什麼?”不知道有形的腫塊是血瘀積,沒有形狀的則是血行不暢。血行不暢比血瘀積程度略輕而已。如果當作氣病來治療,那之前的藥為什麼沒有效果?改用四物湯加上三稜、莪朮、乳香、沒藥,服用後立刻痊癒。(汪石山)

一位婦女腹痛兩個月,有人認為是寒、熱、氣、虛、食積或蟲積引起的,各種方法都試遍了,疼痛反而加劇。一位醫生給她貼了像斗一樣大的膏藥,貼滿整個腹部,疼痛更加劇烈。想揭下膏藥,用火燙或油抹等各種方法,都無法脫落。我看她面色青黑,皮膚乾燥像樹皮一樣,六脈洪大而數,問她哪裡痛?解開衣服露出腹部,才知道膏藥貼得太牢固了。又問她為何不能走路,婦女說:“不是沒有力氣,而是左腳不能動,一動就痛得心慌。”

我想,她的氣色和脈象並不是死症,為什麼治療後反而加重了呢?這一定是腸癰,左腳不能動就是徵兆。給她開了營衛返魂湯四劑,加銀花為主要藥材,用酒和水煎服。服藥一劑後疼痛減輕,兩劑後排出半桶惡臭膿液,疼痛完全消失,腹部的膏藥也自行脫落。四劑服完,婦女前來道謝,見到的人都感到驚訝。(孫一奎)

孫丙章患有吐血,咳嗽發熱,肌肉消瘦食慾不振,心悸失眠,肚臍右邊有腫塊,按壓時會疼痛。吃藥無效,病情加重。診脈時發現左寸脈空大,右關脈結滯,兩尺脈洪盛。我說:“這是因為思慮過度損傷了脾,導致脾不能統攝血液,血虛發熱,血燥作痛。腫塊的形狀一定是長條形,不會是橫著的,形狀像鐮刀,不是瘀血,也不是痞塊,而是脾臟本身。脾臟在胃的右邊,血液充足時會濕潤而柔軟,血液不足時則會乾燥而疼痛。”

要趕快補養三陰經脈,病才可能痊癒。用歸脾湯去掉木香,加入白芍、五味子,煎好後送服都氣丸,堅持服用就痊癒了。(楊乘六)

一般來說,因飲食引起的腹痛,都是因為食物停留在中脘部位,但也有食物停留在小腹的情況。我曾治療一位學生,他在中午吃了麵食,到了晚上就感覺食物堵在小腹,一直到右下腹,停滯不通,堅硬像拳頭一樣,疼痛劇烈難以形容。仔細觀察發現是麵食積滯,判斷已經進入腸道,這正是“通則不痛”的情況。起初給他服用木香檳榔丸,排便兩三次,疼痛依舊。懷疑藥效太慢,又改用神佑丸,還是無效。

我認為,這一定是藥性寒滯,無法使食物下行。又改用備急丸,雖然多次腹瀉,但堅硬的疼痛仍舊沒有減輕。仔細分析原因,不外乎是因為麵食,難道沒有辦法制伏它嗎?既然疏導無效,就必須借助氣的力量才能使其下行。推測麵食的毒性非大蒜不能消除,氣滯非木香不能疏通,堵塞深而遠,非精銳的藥物不能到達。於是把木香用燒酒磨成粉,讓他嚼蒜瓣,用酒送服。服用一劑後疼痛減輕,三四劑後,疼痛逐漸消失。

但是,小腹的腫塊,過了半年才消散。由此可知,想要消除食積,即使使用巴豆、大黃這樣的峻藥也難以奏效,而疏通氣機才是首要任務。而且要知道食物下行的途徑,必須由小腹下方到右下角,然後才能通過大腸排出。這點自古以來沒有人提及,我把它記錄下來以擴大見聞。(張景岳)

一個牧童在秋初患了滿腹脹痛,喝茶喝水都吐。起初服用驅暑消食的藥,沒有效果;又用承氣湯,也無效。纏綿多日,形容枯槁,奄奄一息。有人教他用爆竹火藥,用燒酒調成糊狀,敷滿整個腹部,只留下肚臍不敷,藥乾了就擦去,再重新調敷。如此數次,大便通暢,疼痛停止,病就好了。(《見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