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六·方藥備考 (4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方藥備考 (45)

1. 藥略

凡藥,火制四:煅、煨、炙、炒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酒製升提;薑製溫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收斂;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陳壁土製籍土氣以補中州;麵煨曲制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甘草湯漬解毒,致令平和。羊酥豬脂塗燒滲骨,容易脆斷。

去稂者免脹,去心者除煩。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汪訒庵)

凡病在頭面及手指皮膚,用芩、連、知、柏者,須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病在咽之下臍之上者,須酒洗之;病在下者生用。○凡藥生升熟降。欲其升降兼行,則生熟合用。○大黃鬚煨,恐寒損胃氣也;烏附須炮,以製毒也;地黃酒洗亦然。當歸酒浸,助發散之意也。(《醫學入門》)

藥之炮炙有二:脾胃藥,穀芽、神麯、耆、朮、甘草之類宜炙者,脾喜燥,火生土,借火力而為用也;芩、連、知、柏,有宜酒炒者,制其苦寒之過,借酒力而達表也。乾薑之性,秉天地之陽,葉已溫矣,何待於炮?或謂止血之藥多炒黑用,如荊芥、蒲黃之類皆是。予曰:荊芥本血分藥,炒黑故能去血分之風而止血;蒲黃性澀,炒黑亦能止血。

血之為病,熱則妄行。炮姜豈容輕試?或曰:荊芥、蒲黃輕浮之性,炮姜力猛直達下焦,去惡生新,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子何訾之深也?予曰:大劑四物,少加熟附佐之,未常不可,若必藉炮姜止血,吾恐其逼血妄行,血海為之竭矣。○桂、附之純陽,天之陽也。天之陽,陽中必有陰,桂之有油即有陰矣。

附子置器中久則器潤,即有陰矣。乾薑雖極辛辣,其中尚含生氣,炮之以烈火,生氣何在?○九制之藥,大概利於補,不利於攻。地黃、首烏為滋補良藥,故宜於蒸曬,愈蒸則其液愈透,其味愈厚,守而不走,其力乃純。大黃氣味俱厚,走而不守,氣先至而味隨之,九蒸則氣散,氣散則所存者渣滓耳,故無用也。○天南星味辛性燥,慮其過猛,故以膽汁之苦寒抑之。

一制而陳者良。近世將牛膽汁九制南星,藏為奇貨,不思南星之用,取其辛以散風,燥以祛痰,九加膽汁,則辛燥之性全失,而苦寒純矣。是名以膽汁制南星,而實以南星收膽汁。抑思膽汁能治風痰否?唯肝膽火盛生痰生風而成顛狂者,用為引經恰合,此外無可用之。(《怡堂散記》)

長沙夫子用阿膠,何曾云炒?後人畫蛇添足耳。阿膠之用,專為濟水伏流也,炒之濟水何在哉!(《吳醫匯講》)

公制龍骨,煅淬為末,藏諸燕腹而後用。述以語人,人以為奇。是不知古人用意故也。蓋龍蛻骨去,在地不知其年,則與石無異。加之煅淬,豈非死灰乎?而龍嗜燕,有炙燕熏龍髯,能冉冉自動,又聞食燕人不可渡海,藏之燕腹,以回其靈,此可想見矣。(盧不遠)

白話文:

藥物的炮製方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火製法有四種:煅燒、煨烤、炙烤、炒製。水製法有三種:浸泡、浸漬、洗滌。水火共同炮製的有兩種:蒸煮。

用酒炮製可以使藥性上升;用薑汁炮製可以使藥性溫散;加入鹽可以引導藥力到達腎臟並軟化堅硬之物;用醋炮製可以引導藥力到達肝臟並收斂;用童子尿炮製可以去除藥物的副作用並使其下降;用米泔水炮製可以去除藥物的燥性並使其藥性平和;用乳汁炮製可以滋潤乾枯、生成血液;用蜂蜜炮製可以使藥性甘甜、緩慢並補益元氣;用陳舊的牆壁土炮製可以藉助土氣補益中焦脾胃;用麵粉煨過的發酵曲炮製可以抑制藥物過於寒冷的藥性,以免傷害上膈。用黑豆甘草湯浸泡藥材可以解毒,使其藥性平和。用羊脂或豬油塗抹在燒傷處可以使藥物滲透到骨頭,但會使骨頭變得脆弱易斷。

去除穀物的糠皮可以避免腹脹,去除藥物內核可以消除煩躁。這些炮製方法都有各自的適應症。(汪訒庵)

凡是病症發生在頭面部、手指皮膚,使用黃芩、黃連、知母、黃柏等藥材時,必須用酒炒,藉助酒的升散作用將藥力向上引導;病症發生在咽喉以下、肚臍以上部位,必須用酒洗滌藥材;病症發生在肚臍以下部位,則可以直接使用生的藥材。通常來說,生的藥材藥性上升,熟的藥材藥性下降。如果需要藥物兼具升降的作用,則需要將生藥和熟藥一起使用。大黃需要煨烤,以防止其寒性損傷胃氣;烏頭、附子必須炮製,以減弱其毒性;生地黃也要用酒洗,也是這個道理。當歸用酒浸泡,可以幫助發散藥力。(《醫學入門》)

藥物的炮製方法有兩種:對於脾胃藥,如穀芽、神麴、黃耆、白朮、甘草等,適合炙烤,因為脾喜歡乾燥,火能生土,可以藉助火的力量來發揮藥效;對於黃芩、黃連、知母、黃柏等藥材,適合用酒炒,可以減輕其苦寒的藥性,並藉助酒的藥力將其引入肌表。乾薑的藥性秉承了天地的陽氣,本身已經溫熱,何必再炮製呢?有人說止血藥多炒黑使用,像荊芥、蒲黃等都是這樣。我說:荊芥本來就是走血分的藥材,炒黑後可以去除血分的風邪,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蒲黃藥性澀滯,炒黑後也能止血。

血液的病變,遇熱就會亂行。炮薑豈能輕易嘗試?有人說:荊芥、蒲黃藥性輕浮,而炮薑藥力強勁直達下焦,可以去除瘀血、產生新血,能引導血液藥到達氣分並產生血液,你為何如此苛責它呢?我說:大劑量的四物湯中,加入少量熟附子來輔助,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一定要藉助炮薑止血,我擔心它會導致血液亂行,使血海枯竭。桂枝、附子是純陽的藥物,是天上的陽氣。天上的陽氣,陽中有陰,桂枝中含有油脂,這就是陰。

附子放在器皿中久了,器皿就會變得潮濕,這就是陰。乾薑雖然非常辛辣,其中還是含有生氣,用烈火炮製後,生氣又在哪裡呢?經過多次炮製的藥物,一般有利於補益,不利於攻伐。地黃、何首烏是滋補的良藥,所以適合蒸曬,蒸的次數越多,藥液滲透得越徹底,藥味越醇厚,其藥力能夠守而不走,更加純正。大黃氣味都很濃烈,藥力走而不守,氣先到,味隨後到,如果經過多次蒸製,氣就會散失,剩下的就只有藥渣了,所以沒有用處。天南星味辛性燥,擔心其藥性過於猛烈,所以用膽汁的苦寒來抑制它。

經過一次炮製的陳年天南星是最好的。近世有人將牛膽汁炮製九次天南星,將其視為奇貨,卻沒想到天南星的藥用價值在於其辛散風邪、燥濕化痰,經過多次膽汁炮製後,其辛燥的藥性全部喪失,只剩下苦寒的藥性了。這實際上是用膽汁來炮製天南星,卻是用天南星來吸收膽汁了。仔細想想,膽汁能治療風痰嗎?只有肝膽火旺導致生痰生風、引起癲狂的病症,才可以用膽汁來引導藥性,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用處。(《怡堂散記》)

長沙的醫聖張仲景使用阿膠,何曾說要炒過?後人畫蛇添足罷了。阿膠的藥用價值,專門用於補益體內潛伏的陰液,炒過後,陰液又在哪裡呢!(《吳醫匯講》)

有人將龍骨煅燒、淬火後研成粉末,藏在燕子的腹中再使用。說給別人聽,別人覺得很神奇。這是不知道古人的用意。龍骨是龍蛻去的骨頭,埋在地下不知多少年了,和石頭沒有什麼區別。再經過煅燒、淬火,豈不是像死灰一樣嗎?而龍喜歡吃燕子,有將燒烤過的燕子熏龍須,龍就能冉冉動起來的說法,又聽說吃過燕子的人不能渡海,所以將龍骨藏在燕子腹中,是為了使其恢復靈性,這可以想像得到。(盧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