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八·雜證匯參 (36)
卷八·雜證匯參 (36)
1. 疸
然疸證之脈,多有營衛氣虛濕熱乘之而浮,故用桂枝黃耆湯和其營衛,用小柴胡湯和其表裡,但取和法為表法,而表實發黃之證,豈曰無之?再取麻黃醇酒湯一方附入,讀此而治病之機,宛然心目矣。○瓜蒂湯,吐藥也。邪在膈上,淺而易治,用此湯吐去黃水,正《內經》因其高而越之之旨也。
然此亦仲景治傷寒之方易為治疸證,但附於後,是亦不欲輕用之意也。(喻嘉言)
表邪發黃者,即傷寒證也。凡傷寒汗不能透,而風濕在表者,有黃證;或表邪不解,自表傳裡,而濕熱鬱於陽明者,亦有黃證。表邪未解者,必發熱身痛,脈浮少汗,宜從汗散,濕熱內郁者,必煩熱多汗,脈緩滑,宜從分消。(《景岳全書》)
疫病發黃
疫病發黃者,邪熱在陽明,脈數發熱,口渴引飲,便秘溲赤,治宜生首烏、黑豆、扁豆、甘草、鮮黃土、石斛、麥冬、赤苓、車前、神麯、谷茅、陳皮之屬,解疫毒而救脾胃。俾邪從陽明解,而出表為順也。若其人平日脾腎素虛,雖邪熱在陽明,而脈細無力,人倦少神,冷汗自出,大便不實,急救脾腎,庶不致內傳厥少,而有虛脫之險也。(《會心錄》)
時行感冒,伏暑未解,皆能發黃。惟疫癘發黃,殺人最急。(《醫學入門》)
瘀血發黃
瘀血發黃,脈必微而沉;或沉結,不若瘀熱之脈,浮滑緊數也。外證必有如狂,腹滿,小便自利等候,宜於蓄血條求之。(《己任編》)
膽黃
膽黃者,凡大驚大恐及鬥毆傷者,皆有之。嘗見有虎狼之驚,突然喪膽而病黃者,有禍害之慮,恐怖不已,日漸而病黃者,皆因傷膽而然。其證則無火無濕,其人則昏沉困倦,其色則正黃如染。蓋膽傷則氣敗液泄。《經》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膽傷則生氣敗,其能生乎?所以凡患此者,多致不救。(張景岳)
郁黃
發黃當從郁治,凡物不鬱則不黃,禁用茵陳五苓,當用逍遙散。(趙養葵)
虛黃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金匱》)
虛黃者,其證口淡,怔忡,耳鳴,腳軟,怠惰無力,寒熱微作,小便濁澀皮膚雖黃,而爪甲如常。此勞倦太過,血氣俱虛,不可妄用涼藥,惟宜調中培土。若面色青黃,小便自利,謂之木乘土,又宜培脾抑肝。(《證治匯補》)
疸證,服解利之藥,久而不愈,皆作虛論,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恣行清利,致脾氣敗壞,腎水枯涸,必至危篤。(徐東皋)
外感之黃,熱解而黃自消。內傷之黃,虛回而黃始退。外發體實者,投清涼可愈。內發元虧者,非補益不痊。(《會心錄》)
病後黃
諸失血後,多令人面黃。蓋人身以血為榮,面色紅潤者。血之榮也。血去則面見黃色,譬之竹木,春夏葉綠,遇秋葉黃,潤與燥之別也。○瘧後多黃者,脾病色見於面也,治宜理脾,異功散加黃耆、扁豆。諸病後黃者皆宜,然其證身面俱黃,不及眼目為異耳。(戴復庵)
白話文:
[黃疸]
黃疸這種病症的脈象,大多是因為營衛之氣虛弱,加上濕熱侵襲而呈現浮脈。所以可以用桂枝黃耆湯來調和營衛,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表裡。但重點在於調和,而不是一味地發汗。但如果真的是表邪太盛而導致發黃的,難道就沒有嗎?所以再附上麻黃醇酒湯這個方子,讀懂了這些,治療黃疸的道理就自然明白了。
瓜蒂湯是催吐的藥。如果邪氣停留在膈膜之上,病位淺顯容易治療,可以用這個湯藥來吐出黃水,這正是《黃帝內經》所說,對於位置高的病邪,要用向上引吐的治療原則。
這個瓜蒂湯,雖然是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子,但也可以用來治療黃疸,只是附在後面,也是提醒不要輕易使用。 (喻嘉言)
因為表邪而發黃的,其實就是傷寒證。凡是傷寒發汗不暢,風濕停留在表面的,會出現黃疸;或者表邪沒有解除,從表轉入裡,導致濕熱鬱積在陽明的,也會有黃疸。表邪沒有解除的,一定會發熱、身體疼痛、脈浮、少汗,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濕熱內鬱的,一定會煩躁發熱、多汗、脈象緩慢而滑,應該用分利的方式來治療。(《景岳全書》)
疫病發黃
因為疫病而發黃的,是邪熱停留在陽明經,脈象急促、發熱、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燥、小便赤黃,治療應該用何首烏、黑豆、扁豆、甘草、新鮮黃土、石斛、麥冬、赤茯苓、車前子、神曲、谷茅根、陳皮等藥,來解除疫毒、保護脾胃。這樣可以使邪氣從陽明經解除,然後從表散出,病就會好轉。如果這個人平時脾腎就虛弱,即使是邪熱在陽明經,脈象也會細弱無力、精神疲憊、精神不振、自發冷汗、大便不成形,就要趕快補救脾腎,以免邪氣轉入厥陰和少陰,造成虛脫的危險。(《會心錄》)
時行的感冒,或是暑熱未消,都有可能引發黃疸。但只有疫病引起的黃疸,最是危險,往往會導致死亡。(《醫學入門》)
瘀血發黃
因為瘀血引起的黃疸,脈象一定是微弱而沉,或是沉而結實,跟因為瘀熱引起的脈象浮、滑、緊、數不一樣。外在表現一定會像發狂一樣,腹部脹滿,小便反而正常等症狀,治療應該從瘀血的角度來尋求方法。(《己任編》)
膽黃
膽黃,通常是因為受到極度驚嚇、恐懼或是打鬥受傷引起的。我曾經看過有人因為受到老虎或狼的驚嚇,突然傷到膽而出現黃疸,或是因為擔心禍事、一直處於恐懼之中,日子久了也出現黃疸,這些都是因為傷到膽而導致的。這種黃疸沒有火熱也沒有濕氣,病人會昏沉睏倦,臉色正黃得像被染過一樣。因為膽受傷會導致氣機敗壞、液體外洩。《黃帝內經》說:所有的臟腑功能都取決於膽。膽受傷就會導致生氣敗壞,又怎麼能有生機呢?所以,凡是得了這種膽黃的人,大多無法治癒。(張景岳)
郁黃
治療黃疸要從疏解鬱悶來考慮,凡是事物不鬱結就不會發黃,不要隨便使用茵陳和五苓散,應該使用逍遙散。(趙養葵)
虛黃
如果是男子得了黃疸,小便正常,應該用治療虛勞的小建中湯。(《金匱》)
因為虛弱導致的黃疸,症狀是口中無味、心悸、耳鳴、腿腳無力、疲倦無力、時冷時熱、小便混濁不暢,皮膚雖然發黃,但指甲卻是正常的。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氣血虛弱,不能隨便用寒涼藥物,只能用調養脾胃的方法。如果臉色青黃、小便正常,這是肝木剋制脾土的現象,應該要補益脾胃,抑制肝氣。(《證治匯補》)
黃疸這種病,如果吃了利尿的藥,很久都無法痊癒,就應該從虛證的角度考慮,應該用四君子湯,配合八味丸來治療。不可隨便使用清熱利濕的藥,導致脾氣敗壞、腎水枯竭,最後會導致危險。(徐東皋)
外感引起的黃疸,熱邪解除,黃疸自然就會消退。內傷引起的黃疸,虛弱恢復,黃疸才會開始消退。外感導致的體質強壯的黃疸,用清涼藥物就可以治好。內傷導致的元氣虧損的黃疸,不用補益藥物就無法痊癒。(《會心錄》)
病後黃
各種失血之後,大多會導致臉色發黃。因為人要依靠血來滋養,臉色紅潤是因為血的充盈。失血之後臉色就會發黃,就像竹子樹木,春天夏天葉子翠綠,到了秋天葉子就會變黃,這是因為滋潤和乾燥的差別。瘧疾之後常會出現黃疸,是因為脾臟有病,反映到臉上。治療應該調理脾胃,用異功散加上黃耆、扁豆。各種疾病之後出現黃疸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只是這個黃疸的症狀是身體和臉都黃,但眼睛不黃。(戴復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