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49)
卷五·雜證匯參 (49)
1. 斑疹痧㾦
苟漫用寒涼,則外邪益閉,內火益焰,咽痛愈劇,潰腐日甚矣。不明是理,反云如此涼藥,尚且火勢勃然,不察失散之誤,猶謂寒之未及,愈涼愈遏,以致內陷而斃者有之。或云:是證專宜表散。所見亦偏,蓋初起寒熱之時,散為先務,俾汗暢而丹痧透發,若無惡寒等證,則外閉之風寒已解,內蘊之邪火方張,寒涼泄熱,是所宜投,熱盡而病自愈矣。若仍執辛散之方,則火得風而愈熾,腫勢反增,腐亦滋蔓,必至滴水下咽,痛如刀割。
間有議用清涼者,乃以郁遏誹之:炎熱燎原,殺人最暴,此偏於散之為害也。彼言散之宜,此言散之禍;彼言寒之禍,此言寒之宜。要於先後次第之間,隨機權變,斯各中其竅耳。再按:此證愈後,每有四肢痠痛難以屈伸之狀,蓋由火爍陰傷而絡失所養,法宜滋陰,勿同痹證施治。(《吳醫匯講》)
白㾦
白㾦一證,考古方書無專條論及,間有斑疹門中發明一二,究未能盡其底蘊。今溫熱證中,每多發出如粞如粟,色白形尖者,謂之白㾦。有初病即見者;有見而即愈者;有見而危殆者,有病經日久,斑疹已見,補瀉已施之後,仍然發此而愈者。世俗泛稱時氣,殊不知致病之由既異,治療之法不同,不可不與斑、疹詳辨而審處之也。
蓋傷寒傳經熱病,汗出不徹,邪熱轉屬陽明,或由經入腑,受熱蒸灼,營傷血熱不散,而裡實表虛,熱氣乘虛出於膚腠,稀如蚊跡,稠如錦紋者,為斑;時行風熱之氣,侵入肺虛血熱之體,失於清透,傷及手太陰血分,乘虛出於皮膚,如沙如粟而色紅瑣碎者,為疹。或歲當火運,復感時厲之毒,即咽痛而成丹痧及爛喉痧之類,為最劇者也。
至於白㾦一證,則溫暑病中兼濕為多。蓋伏氣之發,本從內出,然必因外感,及人身素蘊之濕,與外觸之邪互相蒸發,上甚為熱。初病治法,設不用清透、滲解,則肺為熱傷,氣從中餒,不能振邪外解,熱漸陷於營分;轉投清營、滋化,熱勢稍緩,而肺氣亦得藉以自復,所留之濕,仍從上焦氣分尋隙而出,於是發為白㾦。以肺主氣,故多發於肩背、胸臆。
白為肺之色,光潤為濕之餘氣,至此而邪始盡泄也。若其人根本已虛,無氣蒸達,多有延為衰脫者。故此證以元氣未漓,色潤晶瑩有神者,為吉;枯白乏澤,空殼稀散者,為氣竭而凶。總以形色之枯潤,卜其氣液之竭否。大抵此證在春末夏初暑濕之令為甚,秋冬則間有之。要不出乎手經受病,仍從手經發泄,不比足經之邪可從下解也。
夫肺為主氣之臟,氣旺則邪從外解,上泄而病愈;氣衰則邪正並竭,雖發必朽白無神而難治。觀《內經》暑與濕同推,仲聖痙、濕、暍合論,益知溫暑證中多夾濕邪,更無疑矣。○再有一種白㾦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或未至久延,傷及氣液,及濕鬱衛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
白話文:
斑疹痧癍
如果隨意使用寒涼藥物,會導致外來的邪氣更加閉塞在體內,內部的火氣更加旺盛,咽喉疼痛會更加劇烈,潰爛也會日益嚴重。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會說,吃了這麼寒涼的藥,火勢還這麼旺盛,沒有察覺到藥物使用錯誤,導致邪氣無法疏散,反而認為是寒涼藥用的還不夠,越用越寒涼,反而會導致邪氣內陷,最終導致死亡。
有人說:這個病症應該用發散的方式來治療。這種看法也太片面了。因為在剛開始發病,出現發冷發熱的時候,發散的確是首要任務,可以讓汗液順暢排出,使丹痧透發出來。但是,如果沒有發冷等症狀,就表示外來的風寒已經解除,體內蘊藏的邪火正在擴張。這時候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瀉熱,等到熱邪消退,病自然就會痊癒。如果仍然執著使用辛散的藥方,那麼火邪會因為得到風邪的幫助而更加旺盛,腫脹的情況反而會加劇,潰爛也會蔓延,最終會導致吞嚥困難,疼痛像刀割一樣。
有時會有人主張使用清涼的藥物,但又被批評為是抑制邪氣。他們認為,炎熱的火勢蔓延起來,會非常兇猛,殺傷力很強,認為一味使用發散藥物是有害的。一方說發散是對的,一方說發散是禍害;一方說寒涼是禍害,一方說寒涼是對的。關鍵在於要根據病情的先後次序,靈活應變,才能夠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
還要注意的是:這個病痊癒之後,經常會出現四肢痠痛,難以屈伸的情況,這是因為火熱灼傷了陰液,導致經絡失去滋養。這時應該用滋養陰液的方法來治療,不要把它當作痹症來處理。(出自《吳醫匯講》)
白癍
關於白癍這個病症,古代醫書中並沒有專門的論述,只是偶爾在斑疹的篇章中有所提及,但並沒有完全闡明其根本原因。現在在溫熱病中,經常會發現患者身上出現像米粒或小米粒一樣,顏色白色,形狀尖尖的疹子,就稱為白癍。有的在剛生病就出現,有的出現後很快就好,有的出現後病情危急,有的病了好幾天,斑疹也出現了,也用了補藥和瀉藥之後,仍然會出現這種疹子,之後才痊癒。
世俗之人把它都籠統地稱為時氣病,卻不知道導致這種病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必須要仔細辨別白癍、斑疹之間的區別,才能正確地進行治療。
一般來說,傷寒傳經的熱病,是因為汗液沒有完全排出,邪熱轉移到陽明經,或者是從經絡進入到臟腑,受到熱邪的灼燒,損傷了營血,導致血熱無法散去,體內是實熱,體表是虛的。熱氣就會從虛弱的皮膚孔隙冒出來,稀疏的就像蚊子叮咬的痕跡,稠密的就像錦緞的花紋,這就稱為斑。
而時行的風熱之氣,侵入肺虛血熱的身體,沒有及時清透,損傷到手太陰肺經的血分,就會趁虛從皮膚冒出來,像沙子或小米粒一樣,顏色是紅色而且細碎的,這就稱為疹。如果遇到當年火運當旺,又感受了強烈的時疫毒邪,就會出現咽喉疼痛,形成丹痧和爛喉痧之類的疾病,這是最嚴重的情況。
至於白癍這個病症,則大多是因為溫暑病中兼有濕邪。因為潛伏在體內的邪氣,本來就是從內部發出來的,但一定是因為外感,以及人體本身就有的濕氣,與外來的邪氣互相蒸發,導致體內熱勢很盛。在剛發病的時候,如果沒有用清透和滲濕解邪的方法治療,那麼肺就會被熱邪所傷,肺氣會從內部衰弱,不能夠振奮正氣把邪氣排出體外,熱邪就會漸漸地侵入營分。
這時如果改用清營和滋陰的方法,熱勢就會稍微緩解,肺氣也能藉此機會自我恢復。而殘留的濕邪,仍然會從上焦的氣分尋找空隙排出來,於是就形成了白癍。因為肺主氣,所以白癍多發於肩背和胸部。
白色是肺的顏色,光潤則是濕邪殘留的氣息。到這個時候,邪氣才算是徹底排出體外。如果這個人本身體質就虛弱,沒有足夠的氣來蒸騰,那麼大多會發展為衰竭脫症。所以這個病,以元氣沒有耗竭,顏色潤澤晶瑩有神采的為吉,而顏色枯槁、白色沒有光澤、像空殼一樣稀疏散亂的為氣衰而兇。總之,要根據白癍的形狀和顏色是否枯潤來判斷氣液是否耗竭。
這個病大多在春夏交接時的暑濕季節比較嚴重,秋冬季節偶爾也會出現。但總不會超出是手經受病的範圍,仍然是從手經發散出來,不像足經的邪氣可以從下部排出。
肺是主氣的臟器,氣旺盛就能把邪氣從體外排出,向上宣洩病就能痊癒。氣衰弱就會導致邪氣和正氣都衰竭,即使發出來,白癍也會枯槁無神,難以治療。《內經》把暑和濕並列論述,張仲景把痙、濕、暍一起討論,更可以知道溫暑病中大多夾雜濕邪,這就沒有什麼可懷疑的了。
還有一種白癍,呈小粒狀,像水晶一樣的顏色,這是因為濕熱損傷了肺,邪氣雖然排出,但氣液也枯竭了,必須要用甘味的藥來補益。或者是沒有發展到長期延續,只是損傷了氣液,或者是因為濕邪鬱滯在衛分,導致汗液沒有完全排出,這時應該調理氣分的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