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一·雜證匯參 (10)
卷十一·雜證匯參 (10)
1. 口(附唇)
經義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有病口苦者,名曰膽癉。○膀胱移熱於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糜。(《素問》)
膽液泄則口苦。(《靈樞》)
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難經》)
哲言
口之味:熱勝則苦,寒勝則咸,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癉則甘,鬱則臭,凝滯則生瘡。口之津液,通於五臟,臟氣偏勝,則味應於口。(《得效方》)
口病有瘡、有臭、有干、有渴,為苦、為酸,諸味不同。方書多以口病為熱證,然其中亦有似熱非熱,及勞傷無火等證,所當察也。○口渴、口乾,大有不同。蓋渴因燥火有餘;干因津液不足。火有餘者,當以實熱論;津不足者,當以陰虛論。二者不分,反同冰炭。○口苦、口酸等證,在《原病式》則皆指為熱。
謂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胃熱則口淡。若據此說,則凡口之五味,悉屬火證,絕無寒病矣。豈不謬哉?如口苦者,未必盡由心火;口淡者,未必盡由胃熱。蓋凡思慮勞倦、色欲過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飲食無味之證,此其咎不在心脾,則在肝腎。心脾虛則肝膽氣溢而為苦,肝腎虛則真陰不足而為燥。
即如口淡一證,凡大勞、大瀉、大汗、大病之後,皆能令人口淡無味,亦豈皆胃火使然耶?凡臨證察其別無火證、火脈,則不宜妄用寒涼誤治也。○口臭雖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異。蓋胃火之臭,其氣濁穢,必兼口熱、口乾,及別有陽明火證。若無火證、火脈,而臭如餿腐酸胖,及吞酸噯滯等證,亦猶陰濕留垢之臭,自與熱臭不同。
是必思慮不遂,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此則一為陽證,宜清胃火;一為陰證,宜調補心脾。不得謂臭必皆由於熱也。(張景岳)
口瘡雖由脾熱,然分赤、白二種。白者肺熱,赤者心熱,赤白相兼者心肺俱熱,不獨脾病也。(《證治匯補》)
口燥者,腎熱也。口噤者,風痙也。若病重見唇吻色青,環口黧黑,口張氣直或如魚口氣出不返者,皆不治。(《傷寒五法》)
補編
心熱口苦,黃連瀉心湯。肝熱口酸,柴胡清肝湯。脾熱口臭,清胃湯。肺熱口辛,瀉白散。腎熱口咸,滋腎丸。謀慮不決,膽虛而口苦者,用逍遙散為君,柴胡、膽草為使。中氣不足,木乘土位而口苦者,用四君子湯為君,芍藥、柴胡為佐。膀胱移熱,口爛、溺澀者,用導赤散專治其下。
中土虛寒,胃陽浮上者,用理中湯溫補其中,而上焦自安。下焦火炎者,用八味丸溫暖丹田,而火焰自熄。(《證治匯補》)
口瘡一也,心經則曰導赤,胃經則曰白虎。彼之瘡連及舌,此之瘡兼乎唇,氣分不可與血分同治也。(程郊倩)
白話文:
口(包括嘴唇)
經文要義
口部的中央呈現黃色,與脾臟相通,而口是脾臟的開竅之處。如果生病出現口中發甜的情況,就稱為「脾癉」;如果口中發苦,則稱為「膽癉」。膀胱的熱邪如果轉移到小腸,會導致大小腸不通暢,向上則會引起口腔潰爛。(出自《素問》)
膽汁外洩就會導致口中發苦。(出自《靈樞》)
脾的精氣與口相通,當口部感覺平和,就能分辨穀物的味道。(出自《難經》)
哲理名言
口中的味道:如果熱邪過盛,就會感覺苦;寒邪過盛,則會感覺鹹;如果積食,則會感覺酸;如果煩躁不安,則會感覺澀;如果身體虛弱,則會感覺淡而無味;如果患有癉病,則會感覺甜;如果氣機鬱結,則會感覺臭;如果氣血凝滯,就會產生瘡瘍。口中的津液與五臟相通,當哪個臟器的氣偏盛時,口中就會出現相應的味道。(出自《得效方》)
口部的疾病,可能有瘡、有臭味、有乾燥、有口渴,以及感覺苦、酸等各種不同的味道。很多醫書都認為口部疾病屬於熱證,但其中也有看似熱證卻非熱證,以及因勞累損傷而無火熱的證候,這些都需要仔細觀察。口渴和口乾有很大的不同。口渴多是因為燥火有餘;口乾則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火有餘的情況,應當按照實熱來治療;津液不足的情況,應當按照陰虛來治療。如果把這兩種情況混淆,就像把冰和炭混為一談。口苦、口酸等症狀,《原病式》都認為是由熱引起的。
認為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胃熱則口淡。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那麼所有口中的五味,都屬於火熱引起的,沒有屬於寒證的了。這豈不是荒謬?比如口苦,未必完全是由於心火;口淡,也未必完全是由於胃熱。一般來說,思慮過度、過度勞累、性慾過度的人,常常會出現口苦、舌燥、食慾不振的症狀,這些問題的根源不在心脾,而是在肝腎。心脾虛弱則肝膽之氣會外溢而導致口苦,肝腎虛弱則陰液不足而導致乾燥。
就拿口淡來說,凡是大勞累、大瀉、大汗、大病之後,都可能導致口淡無味,難道這些都是胃火引起的嗎?如果臨床診斷時發現沒有其他的火熱症狀、火熱脈象,就不應該隨意使用寒涼藥物而誤治。口臭雖然多由胃火引起,但也有不是火熱導致的情況。胃火引起的口臭,氣味渾濁難聞,同時一定會伴有口熱、口乾以及其他陽明經的火熱症狀。如果沒有火熱症狀和脈象,但臭味像食物腐爛變酸,或有吞酸、噯氣等症狀,就像陰濕環境下產生的臭味,與熱邪引起的臭味不同。
這通常是思慮過度,或者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導致。一種屬於陽證,應該清除胃火;一種屬於陰證,應該調理心脾。不能認為口臭都一定是熱邪引起的。(張景岳)
口瘡雖然多由脾熱引起,但可以分為紅、白兩種。白色的口瘡是肺熱引起的,紅色的口瘡是心熱引起的,紅白色口瘡同時存在則是心肺都有熱,不單單是脾臟的疾病。(出自《證治匯補》)
口中乾燥,是腎有熱的表現。嘴巴緊閉,是因風引起的痙攣。如果病情嚴重,嘴唇發青,口周圍發黑,嘴巴張開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時嘴巴像魚一樣張合,表示病情已經無法醫治。(出自《傷寒五法》)
補編
心熱導致口苦,可以用黃連瀉心湯來治療。肝熱導致口酸,可以用柴胡清肝湯來治療。脾熱導致口臭,可以用清胃湯來治療。肺熱導致口辛,可以用瀉白散來治療。腎熱導致口鹹,可以用滋腎丸來治療。如果因為猶豫不決、膽氣虛弱導致口苦,可以用逍遙散為主,柴胡和膽草為輔。如果因為中氣不足,導致肝木之氣侵犯脾土而出現口苦,可以用四君子湯為主,芍藥和柴胡為輔。如果膀胱有熱轉移,導致口腔潰爛、小便澀滯,可以用導赤散專門治療下焦的病症。
如果中焦脾胃虛寒,胃陽上浮,可以用理中湯溫補中焦,上焦的疾病自然就會好轉。如果下焦火氣旺盛,可以用八味丸來溫暖丹田,火氣就會熄滅。(出自《證治匯補》)
口腔潰瘍雖然都稱為口瘡,但如果是心經的問題,可以用導赤散治療;如果是胃經的問題,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心經的潰瘍會連帶舌頭,而胃經的潰瘍會影響嘴唇,所以氣分病和血分病的治療方法不能相同。(程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