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九·雜證匯參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九·雜證匯參 (23)

1. 大便

秘結之由,除陽明熱結之外,則悉由乎腎。蓋腎主二陰而司開闔,故大小便不禁者,其責在腎。然則不通者,獨非腎乎?故腎熱者,宜涼而滋之;腎寒者,宜溫而滋之;腎虛者,宜補而滋之;腎乾燥者,宜潤而滋之。《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陽結,必因邪火有餘,以致津液乾燥。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脾,酒色之火熾於腎,時令之火蓄於臟。凡因暴病年壯氣實之人,有火證火脈相符者,方是陽結,治當察其微甚。邪結甚者,非攻不可。○陰結有二:一以陽虛,一以陰虛也。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此陽虛而陰結也。

下焦陰虛,則精血枯燥,津液不致而腸臟乾槁,此陰虛而陰結也。治陽虛而陰結者,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治陰虛而陰結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二者欲其速行,於前法中各加肉蓯蓉二、三錢,其效尤速。(張景岳)

《經》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則知大便秘結,專責少陰一經。證狀雖殊,總之津液枯乾,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言之,則有胃實、胃虛、熱秘、冷秘、風秘、氣秘之分。

胃實秘者,善飲食,小便赤;胃虛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熱秘者,面赤身熱,六脈數實,腸胃脹悶,時欲得冷;冷秘者,面白或黑,六脈沉遲,小便清白,喜熱惡冷;氣秘者,氣不升降,穀氣不行,其人多噫;風秘者,風搏肺臟,傳於大腸。更有老年津液乾枯,婦人產後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後血氣未復,皆能秘結。

法當補養氣血,使津液生則便自通,誤用硝黃,多致不救。若病雖屬陰寒,而脈實微躁者,宜溫藥中略加苦寒以去熱燥,或煎理中湯冷服;不應,宜蜜煎導之。冷秘者,醬生薑導之;熱秘者,豬膽汁導之;虛秘者,煮豬血臟湯加酥食之,血仍潤血,臟仍潤臟,此妙法也。(《醫宗必讀》)

東垣云: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如常。若飢飽勞役,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厚味,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腸結燥。又有老年氣虛,津液衰少而結燥者。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是也。予嘗法東垣之論,不用東垣之方,惟用六味丸料,兼氣虛者內加參、耆,此因氣虛不能推送,血虛不能濡潤故耳。或問:何不用四物湯?曰:四物湯特能補血耳。

此是先天津液不足,故便難。《經》曰:腎主五液。津液皆腎水所化,與血何干?或又曰:如干結之甚,硝黃亦可暫用否?曰:承氣湯用硝、黃,乃為傷寒從表入里,寒變為熱,熱入三陰,恐腎水乾枯,故用硝、黃以逐外邪,急救腎水。老人、虛人及病後人,腎水原不足,以致乾枯,若再用硝、黃下之,是虛其虛也。

白話文:

[大便]

大便秘結的原因,除了陽明經的熱邪導致腸道乾燥外,大部分都與腎有關。因為腎掌管大小便的排泄和開合,所以大小便失禁的問題,責任在於腎。既然如此,那麼大便不通的問題,難道就不是腎的原因嗎?因此,腎有熱的人,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滋潤它;腎有寒的人,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滋潤它;腎虛的人,應該用補益的藥物來滋潤它;腎乾燥的人,應該用潤澤的藥物來滋潤它。《黃帝內經》說:「腎臟厭惡乾燥,應當趕快吃辛辣的食物來潤澤它。」目的是打開皮膚毛孔,使津液流通,進而使氣運行通暢。

陽熱引起的便秘,一定是邪火過旺,導致身體的津液乾燥。或者因為飲食的燥熱之氣積聚在脾胃,酒色引起的火氣在腎臟旺盛,或者因為季節的燥熱之氣積聚在體內。凡是因為突發的疾病,加上年輕力壯、體質強健的人,如果同時有火熱的症狀和脈象,才可以判斷為陽熱引起的便秘,治療時要仔細觀察其輕重。邪火很旺盛的,就必須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陰寒引起的便秘,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陽氣虛弱,一種是陰液不足。如果是下焦陽氣虛弱,陽氣就無法運行,不能推動腸道蠕動,導致陰氣凝結在下腹部,這就是因為陽虛而導致的陰結。

如果是下焦陰液不足,就會導致精血枯竭乾燥,津液無法到達腸道,腸道因此乾枯,這就是因為陰虛而導致的陰結。治療因為陽虛而導致的陰結,只要補益陽氣,陰氣凝結自然會消散;治療因為陰虛而導致的陰結,只要壯大陰液,體內的氣血和津液自然會暢通。如果想要快速排便,可以在前面的治療方法中,各加入肉蓯蓉二、三錢,效果會更快。(張景岳)

《黃帝內經》說:「北方屬黑色,與腎相通,在下竅(大小便)開竅。」由此可知,大便秘結的問題,主要責任在少陰經(腎經)。雖然症狀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都是津液枯竭乾燥導致的。如果細分的話,可以分為胃實熱、胃虛弱、熱秘、冷秘、風秘、氣秘等不同類型。

胃實熱引起的便秘,通常食慾旺盛,小便赤黃;胃虛弱引起的便秘,通常食慾不振,小便清澈;熱秘的患者,面色發紅,身體發熱,脈搏快速有力,腸胃脹悶,喜歡涼爽;冷秘的患者,面色蒼白或發黑,脈搏沉緩無力,小便清白,喜歡溫熱、怕冷;氣秘的患者,體內氣機不順暢,腸道氣機運行不暢,經常打嗝;風秘的患者,風邪侵襲肺臟,然後傳到大腸。另外,老年人因津液乾枯,婦女產後失血,以及發汗過多或利小便過多,病後氣血未恢復等情況,都可能導致便秘。

治療時應該補養氣血,使津液恢復,大便自然會通暢。如果誤用攻下的藥物,往往會導致病情惡化。如果疾病雖然屬於陰寒,但是脈象虛弱但有躁動感,應該用溫補的藥物,稍微加入一些苦寒的藥物來清除燥熱,或者煎煮理中湯放涼後服用。如果還是沒有效果,可以用蜂蜜煎水來灌腸通便。冷秘的患者,可以用醬油和生薑灌腸;熱秘的患者,可以用豬膽汁灌腸;虛秘的患者,可以煮豬血湯和豬大腸湯來食用,用血來補血,用腸來潤腸,這是很巧妙的方法。(《醫宗必讀》)

李東垣認為:「腎掌管五種液體,津液充足,大便自然正常。」如果因為飢餓、飽食、勞累過度而損傷了胃氣,或者吃了辛辣燥熱厚味的食物,助長了火邪,潛伏在血液中,耗散了真陰,津液就會虧少,導致大腸乾燥。另外,老年人因為氣虛,津液衰少也會導致大便乾燥。腎臟厭惡乾燥,應該趕快吃辛辣的食物來滋潤它。我常常採用李東垣的理論,但不使用他的藥方,而是使用六味地黃丸的配方,對於氣虛的人,再加入人參、黃耆,這是因為氣虛不能推動腸道蠕動,血虛不能滋潤腸道。有人問:「為什麼不用四物湯呢?」回答說:「四物湯只是專門用來補血的。」

這是因為先天的津液不足,所以大便困難。《黃帝內經》說:「腎掌管五種液體。」津液都是腎水所化生的,與血液有什麼關係呢?又有人問:「如果大便乾燥嚴重,可以用硝石和黃連等瀉藥嗎?」回答說:「承氣湯使用硝石和黃連,是因為傷寒從體表進入體內,寒邪轉化為熱邪,熱邪進入三陰經,恐怕腎水乾枯,所以使用硝石和黃連來驅逐外邪,緊急保護腎水。老年人、體虛的人和病後的人,腎水本來就不足,以致於乾枯,如果再使用硝石和黃連等瀉藥來攻下,就會更加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