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驗方新編》:清代民間醫學智慧的薈萃與普及
清代醫學,承襲明代以來溫病學派的興盛,同時也見證了各類專科、綜合性醫書的蓬勃發展。在浩如煙海的醫學典籍中,有一類書籍雖不及《醫宗金鑑》般體系宏大,亦非溫病著作般學說創新,卻以其極強的實用性和廣泛的流傳度,深刻影響著民間醫療,這便是驗方類著作。由清代醫家鮑相璈所撰的《驗方新編》,正是這類書籍中的傑出代表,一部集經驗之大成,旨在普濟民間疾苦的重要醫學著作。
鮑相璈,字子謙,號東園,浙江仁和人,生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卒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他自幼對醫學懷有濃厚興趣,博覽醫書,尤其擅長內科雜病、婦科、小兒科、外科急救以及時令病症的驗方應用。鮑相璈不僅曾在仁和縣擔任醫官,更長期在杭州懸壺濟世,其醫術深得患者信賴。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他深刻體認到驗方的價值,認為它們是無數臨床經驗的結晶,是治癒疾病的有效途徑。因此,他立下宏願,廣泛收集民間流傳的、古籍記載的驗方,經過細緻的整理和篩選,最終編成《驗方新編》一書。這部書最初刊刻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即鮑相璈逝世後數年,可見其價值被同道和後人所認可並推廣。
《驗方新編》最顯著的特點在於其「驗方」二字。正如鮑相璈在自序中所言,他收集驗方歷時近二十年,「或見於古今之載籍,或得之戚友之傳聞」,不遺餘力。他對所集之方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刪除了「不甚經驗及數方相同與夫貴藥不能力致者」,力求「有是病即有是方,有是方即有是藥」,並且特別強調其藥物的「方便易得」、「不費一錢而其效如神者」,即使在「窮鄉僻壤之區,馬足船唇之地」,也能「倉卒立辦,頃刻奏功」。這種對實用性、有效性、可及性和經濟性的追求,構成了《驗方新編》的核心價值觀,也體現了鮑相璈「救世之苦心」。
從梅啟照和張紹棠的序中,更能窺見《驗方新編》在當時醫學界和社會的地位與意義。梅啟照將《驗方新編》置於中國醫學方書發展的脈絡中,比較了從《金匱要略》、《肘後備急方》到《外臺秘要》、《博濟方》、《本事方》等歷代重要方書,指出雖然這些書籍各有側重或有不足(如《金匱》罕傳,《肘後》有方無論),但《驗方新編》與《博濟方》、《本事方》等一樣,都是「由歷驗而著」,因此「以臉方名之」。他特別強調《驗方新編》的「平易近人」,即使不如《普濟方》、《醫宗金鑑》那樣博洽,但對於「窮鄉僻壤,無從驟睹巨帙」的人來說,得此書便能「按圖而索,不致誤於庸醫」。他甚至認為,此書能助人「對症發藥,一目瞭然」,即使是「未三折肱」者也能奏效。這種評價突顯了《驗方新編》作為一本面向大眾、易於學習和使用的工具書的特性。
張紹棠的序則追溯了古人對方書的重視,從扁鵲、倉公的「禁方、精方、妙方」到《漢書·藝文志》對方經的著錄,再到葛洪、孫思邈等人的集驗方書,認為《驗方新編》是「時珍異」的作品。他高度讚揚其「按冊稽部,按部稽症,按症投齊」的便捷查找方式,以及「既簡既便,亦精亦博」的內容。張紹棠特別擔憂舊版《驗方新編》因翻刻訛誤而導致「字經三寫,轉鳥為烏」,甚至可能「以愈為劇,以生為死」,這不僅會影響療效,更會讓人誤以為「古方不能已新病」。因此,他發心覓得「初雕善本」重梓,力求「應病投藥,易於施治」,讓此書能在「僻陋傳舍,荒寒鄉邑」發揮救死扶傷的作用,其功用「何渠不若古昔諸事」。這反映了當時士人對驗方正確傳承的重視,以及通過醫學著作來實現社會公益的理念。
潘仕成的序則從另一個角度讚揚了《驗方新編》。他提到陸宣公和蘇沈的集驗方事蹟,並認為《驗方新編》與葛洪《肘後方》、孫思邈《千金方》相比,在「平易近人,隨地隨時均可濟物」方面具有突出優勢。他與其他序者一樣,都認為重付剞劂、廣為流布,乃至集資翻刻、施醫濟世,是極大的功德,比送善書經文更為直接有效地普濟眾生。這體現了晚清時期社會對實用性醫學著作的需求和推廣驗方的社會風氣。
《驗方新編》的「凡例」進一步闡釋了編者的體例和原則,也是理解本書性質的重要部分。 第一,凡例開宗明義強調本書「搜輯考訂垂二十年」,偶一施治便「輒著神奇」,是其敢於付梓的信心所在。 第二,編者追求「穩妥」,特別是「外治居多」,即使是內治方也經過斟酌。這表明了編者對醫療安全的重視,尤其考慮到讀者可能是缺乏專業訓練的普通人。然而,編者也謙虛地承認「藥性未能盡諳」,希望「高明者正之」,體現了嚴謹和開放的學術態度。 第三,凡例痛斥「膏梁之家,喜服貴藥」以及庸醫「迎合,草菅人命」的現象,強調「藥如對症,雖溲勃亦見奇功;藥不對症,即參茸每多貽誤」,核心在於辨證準確,方藥對症。這與編書旨在幫助貧苦大眾的宗旨一脈相承,同時也對當時浮誇的醫風提出批評。再次強調本書藥物「價廉工省」,「多系眼前常用之物」,易於購覓,切勿因其「平易忽之」。 第四,凡例說明本書「隨手綴錄,門類不論」,是為了「從俗便」,犧牲了體例的嚴謹性,換取了檢索的便捷性,這也是一部面向實用讀者的驗方集的常見做法。 第五,特別提出收錄了王洪緒《外科全生集》十之八九的方,並附錄其序文和凡例,表明了對前人優秀驗方集的繼承和吸收,尤其是在外科方面。 第六,再次強調本書「家置一部,最為方便」,印刷施送功德最大,集資翻刻、施醫濟世的功德更是無量,鼓勵善心人士參與推廣。 第七,廣泛徵求新的奇驗良方,為後續的續刻增補內容做準備,體現了這是一部開放的、不斷豐富和完善的著作。
綜合來看,《驗方新編》是一部集結了鮑相璈二十年心血,並融合了古籍記載和民間智慧的實用性醫學著作。它不是從理論出發構建體系,而是以臨床實效為導向,以病症分類為綱目,匯集了內、婦、兒、外各科,尤其側重常見病、多發病、急症和時令病的「驗方」。這些方劑普遍具有「藥物少、方便易得、價格低廉、療效可靠」的特點,極大地降低了醫療成本和門檻,使普通百姓甚至身處偏遠地區的人們也能夠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自我診療或互相幫助。本書對藥物炮製和分量的重視,對辨證準確的強調,以及對庸醫和貴藥的批判,也顯示出編者對醫療實踐的深入思考和對百姓健康的關懷。
從提供的卷一頭部內容來看,具體方劑也體現了這些原則。例如治療「偏正頭風」的第一方,用蕎麥粉加醋熱敷,這是一種極為簡便易行的外治法,材料普通到幾乎唾手可得,其「十年不愈,照此治之,其病若失」的描述,既體現了驗方傳聞中常有的神奇色彩,也印證了其「神驗」的特點。第二方使用了烏頭、南星等傳統中藥,但用量和用法都有明確指示(生大烏頭去皮四兩、南星泡一兩為末,薄荷、鹽梅煎水調服),並聲稱「雖二十年頭風亦效」,這類方劑相對複雜一些,但也屬於驗方的範疇,強調的是臨床效果。第三方則提供了定位痛點後用斑蝥貼敷的方法,這也是民間常用的劇毒藥物外治法,效果強烈迅速。這些方劑涵蓋了從極其簡單的外治法到使用毒性藥物的不同層次,但都以「驗效」為共同特徵,並且給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和適用範圍(如第一方註明氣虛及風火、蟲痛不效),體現了驗方在臨床應用上的直接性和實用性。
《驗方新編》的廣泛流傳,從其多個刊本的存在(八卷本、十六卷本、十八卷本、二十四卷本等,並且「現存數十種清刻本及石印本、鉛印本」)可見一斑。後世醫家如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引用其方,也證明了其學術價值和臨床影響力。儘管作為一部驗方集,其理論深度和系統性可能不如其他醫經醫論著作,但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實用價值,成為清代乃至近代中醫藥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於普及醫學知識、緩解民間醫療困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它是清代民間醫學智慧的薈萃,也是醫家鮑相璈濟世情懷的生動體現。這部書不僅是歷史文獻,對於今天理解和研究中醫藥的實用經驗,特別是那些簡便廉驗的治療方法,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鮑相璈序
梅啟照序
張紹棠序
潘仕成序
凡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一 (34)
卷一 (35)
卷一 (36)
卷一 (37)
卷一 (38)
卷一 (39)
卷一 (40)
卷一 (41)
卷一 (42)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 油灰指甲
- 指頭麻木痛癢
- 指頭畏冷
- 手足指頭羅紋生瘡
- 指節生瘡
- 指甲下生瘡
- 十指節斷壞惟有筋連蟲出長數尺遍身綠毛
- 虎口並各手指縫生瘡或腫或爛痛不可忍
- 手丫枝痛不可忍
- 手指縫觸著紙角衣角痛癢破爛
- 手指斷落
- 手被咬傷
- 手指及掌生黃白膿疱痛癢無時纏綿不已內必有蟲
- 手指手掌皮厚如鐵
- 掌中紅絲斷之血流不止
- 手足心中忽然腫起或痛或不痛或爛或不爛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四 (1)
- 卷四
- 脾胃
- 噁心吞酸
- 胃口虛脹手足厥冷
- 涼藥服多嘔吐惡食
- 冷水服多
- 胃脘冷痛
- 脾胃虛冷不思飲食
- 脾家冷積食後胸滿兼治一切痰氣
- 胸胃積滯
- 胃寒嘔吐黃水
- 偶然呃逆
- 氣熱呃逆
- 陰寒呃逆
- 體虛常呃逆二三聲
- 呃逆日久不愈一連四五十聲者
- 噎膈
- 反胃嘔吐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 飲食凝滯攻衝作痛或有形或無形
- 飲食過多脹滿不安
- 魚肉積滯
- 食魚積滯
- 生魚積滯
- 食犬積滯
- 食牛腹脹
- 食鴨積滯
- 鴨蛋積滯
- 雞蛋積滯
- 食整煮雞蛋積滯
- 食鹽蛋積滯
- 食索粉涼粉積滯
- 食瓜果腹脹作痛
- 食西瓜並諸瓜過度
- 食荔枝腹脹
- 食菱角腹脹
- 食豆不消
- 食麵不消
- 糯米積滯
- 飯食凝滯腹脹
- 食茶成癖
- 食積痞塊
- 噎膈
- 噎膈諸方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十八 (1)
- 呃逆
- 卷十八
- 手部
- 手指上一切疔瘡
- 螃蟹散
- 手指生蛇頭疔
- 手生舌頭毒
- 指上生疔瘡
- 手生天蛇頭方
- 天蛇頭生在指尖者
- 手指紅腫作痛
- 手指手掌受寒濕作痛
- 手生叉指
- 手掌心生毒
- 穿掌毒
- 手足疼痛及無名腫毒初起
- 手臂出血不止
- 鵝掌風癬
- 內外乳吹紅腫堅硬乳汁不行
- 乳癰及內吹外吹
- 乳頭破爛
- 乳上生疽
- 乳岩散
- 乳頭開花
- 韭汁飲
- 噎膈不通
- 噎食開關
- 五噎膈氣
- 噎食
- 反胃奇方
- 反胃吐食結腸方
- 反胃及膈食病
- 久瘧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 孕婦胎前發瘧乍寒乍熱
- 卻瘧痢百病法
- 新久瘧疾驗方
- 霍亂部
- 時疫痧氣霍亂良方
- 肚腹泄瀉部
- 水瀉初起
- 痢疾部
- 痢疾各方
- 萬應痢疾丸
- 治痢神方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
卷八 (8)
卷九 (1)
卷九 (2)
- 經來不止形如牛膜昏迷倒地
- 經來不止或下血胞大如雞蛋割開內如石榴子
- 經來有白蟲如雞腸滿腹疼痛
- 經來結成一塊如皂角一條痛不可忍不思飲食
- 腹大如鼓經來如蝦蟆子
- 經來如禽獸形
- 月經過期形如屋漏水
- 孕婦霍亂
- 孕婦中暑
- 孕婦中濕
- 孕婦中風
- 孕婦癱瘓
- 孕婦遍身搔癢
- 子懸
- 子滿
卷九 (3)
卷九 (4)
卷九 (5)
卷九 (6)
- 經閉腹大如孕
- 室女經閉遍身浮腫
- 婦女因開甑時為熱氣所沖面目腫大經水不通
- 婦女疳疾經水不調面色黃瘦咳嗽燒熱
- 經逆上行從口鼻出
- 臨產胡言亂語
- 臨產暈絕不省人事
- 臨產艱難及氣弱或矮小婦女交骨不開
- 難產
- 救逆產
- 救橫產
- 救側產
- 救礙產
- 一切橫生逆產
- 盤腸生
卷九 (7)
卷九 (8)
卷九 (9)
卷九 (10)
卷九 (11)
卷九 (12)
卷九 (13)
卷九 (14)
卷九 (15)
卷九 (16)
卷九 (17)
卷九 (18)
卷九 (19)
卷九 (20)
卷九 (21)
卷九 (22)
卷九 (23)
卷九 (24)
卷九 (25)
卷九 (26)
卷九 (27)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 (5)
卷十 (6)
卷十 (7)
卷十 (8)
卷十 (9)
卷十 (10)
卷十 (11)
卷十 (12)
卷十 (13)
卷十 (14)
卷十 (15)
卷十 (16)
卷十 (17)
卷十 (18)
卷十 (19)
卷十 (20)
卷十 (21)
卷十 (22)
卷十 (23)
卷十 (24)
卷十 (25)
卷十 (26)
卷十 (27)
卷十 (28)
卷十 (29)
卷十 (30)
卷十 (31)
卷十 (32)
卷十 (33)
卷十 (34)
卷十 (35)
卷十 (36)
卷十 (37)
卷十 (38)
卷十 (39)
卷十 (40)
卷十一 (1)
卷十一 (2)
卷十一 (3)
卷十一 (4)
卷十一 (5)
卷十一 (6)
卷十一 (7)
卷十一 (8)
卷十一 (9)
卷十一 (10)
卷十一 (11)
卷十一 (12)
卷十一 (13)
卷十一 (14)
卷十一 (15)
卷十一 (16)
卷十一 (17)
卷十一 (18)
卷十一 (19)
卷十一 (20)
卷十一 (21)
卷十二 (1)
卷十二 (2)
卷十二 (3)
卷十二 (4)
卷十二 (5)
卷十二 (6)
卷十二 (7)
卷十二 (8)
卷十二 (9)
卷十二 (10)
卷十二 (11)
卷十二 (12)
卷十二 (13)
卷十三 (1)
卷十三 (2)
卷十三 (3)
卷十三 (4)
卷十九 (1)
- 湯火傷
- 腰痛驗方
- 腰脊脹痛
- 濕氣腰痛陰天更甚
- 肝氣不足腰痛
- 腰腳軟痛
- 閃挫腰痛不能屈伸
- 腿瘡不愈
- 積年爛腿
- 腳肚轉筋疼痛欲絕
- 腳趾縫濕氣
- 腳上生瘡亂孔如蜂窩
- 腳受濕氣癢痛並下疳方
- 陰濕腳瘡久爛
- 驢眼瘡
- 腳氣上攻衝入心腹欲絕
- 腳氣結成腫核
- 腳氣成漏
- 乾腳氣痛不可忍者
- 腳突腫大
- 腳大趾腫痛
- 木瓜酒
- 男女諸淋
- 血淋砂淋
- 濕熱下注成淋
- 真元不足淋症
- 五淋
- 小便不通小腹脹懣
- 尿後有鮮血
- 小便撒血
- 溺時其痛如刺
- 夜多小便
- 房勞小便溺血
- 小便淋瀝
- 小便不禁遺尿
- 大便不通
- 大便不通肚腹作脹
- 年老及虛弱或病後便閉
- 腸紅下血糞前糞後
- 大腸下血
- 小兒科
- 小兒初生不啼
- 小兒瘧疾
- 小兒遺尿
- 小兒神色論
- 三關紋色主病歌
- 陰症腹痛欲死
- 救脫陽危症
- 陰陽痧絞腸痧霍亂等症
- 陰症肚痛面青
- 吊腳痧
- 急救誤服生鴉片煙方
卷二十三 (1)
卷十三 (5)
卷十三 (6)
卷十三 (7)
卷十三 (8)
卷十三 (9)
卷十三 (10)
卷十四 (1)
卷十四 (2)
卷十四 (3)
卷十四 (4)
卷十四 (5)
卷十四 (6)
卷十四 (7)
卷十四 (8)
卷十四 (9)
卷十四 (10)
卷十五 (1)
卷十五 (2)
卷十五 (3)
卷十五 (4)
卷十五 (5)
卷十五 (6)
卷十五 (7)
卷十五 (8)
卷十五 (9)
卷十五 (10)
卷十五 (11)
卷十五 (12)
卷十五 (13)
卷十五 (14)
卷十五 (15)
卷十五 (16)
卷十五 (17)
卷十五 (18)
卷十五 (19)
卷十六 (1)
卷十六 (2)
卷十六 (3)
卷十六 (4)
卷十六 (5)
- 奇病
- 頭頂生瘡
- 連皮剝脫至足
- 眉毛搖動晝夜不眠呼喚不應飲食如常
- 頭面發熱身有光色
- 面腫如斗眼中見人只三寸長
- 見一物如有兩物
- 見一物如兩物或三四物又見桌椅等物
- 醉後嘔吐視物顛倒
- 眼見諸般飛禽走獸以手摸捉則無
- 眼見五色之物忽又變成美女
- 愛食豬肉或生油生菜
- 口鼻流出臭水以碗盛之內有魚蝦走動
- 口鼻中氣常出不散凝如黑蓋過十日後
- 身發寒熱四肢堅硬如石敲之作鐘磬聲
- 周身皮肉內滾滾如波浪聲癢不可忍
- 面如蟲行不時燒熱
- 身如蟲行癢不可忍
- 身如蛇蟲行走作咬或腹中蛇蟲鳴動
- 皮膚中如有蟹行走有聲如小兒啼哭
- 皮膚手足之間如蚯蚓鳴
卷十六 (6)
- 周身發斑眼赤鼻脹氣喘毛髮硬如銅鐵
- 身上忽現蛇形痛不可忍
- 遍身忽然肉出如錐癢而且痛不能飲食
- 遍身生燎泡如甘棠梨破則水流
- 自頭麻至心窩而死或自足心麻至膝蓋而死
- 臨臥遍身蝨出血肉俱壞漸生漸多
- 忽有人影與己隨行坐臥久則成形與己無異
- 人前不食背地偷食見人則避面色黃瘦
- 臥床四肢不能舉動口說大話並喜說食物
卷十六 (7)
卷十六 (8)
卷十六 (9)
卷十六 (10)
卷十六 (11)
卷十六 (12)
卷十六 (13)
卷十六 (14)
卷十七 (1)
- 卷十七
- 眼部
- 葉天士先生秘傳眼科
- 痘風眼時發時愈
- 眼皮赤爛
- 明目去胬赤息肉(並治爛弦風)
- 小兒眼生白點
- 遠年近日目疾洗方
- 病後眼蒙
- 眼皮外滿瞼生瘡潰爛疼痛
- 治爛弦眼神方
- 面上生粉刺
- 面上生黑斑
- 面上生雀斑
- 面上生贅瘤息肉
- 面上生紅黑丹如疥
- 治壁虎尾入耳
- 治臭蟲入耳
- 小兒耳前耳後生瘡
- 耳瘡耳鳴
- 忽然耳聾
- 耳內痛
- 耳後生血瘤時流鮮血不止
- 耳底痛
- 頭面部
- 偏頭風
- 偏正頭風外治法
- 頭痛熏鼻法
- 久年偏正頭風
- 腦流臭氣
- 偏正頭疼眼花生翳
- 頭面發腫豬頭風
- 豬頭風方
- 羊頭風方(俗名羊纖風)
- 頭頸後結核或赤腫硬痛
- 項後生疙瘩
- 鬈毛瘡
- 火珠瘡
- 頭上癩瘡
- 鼻孔生干蟲
- 赤鼻
- 鼻血時來不止
- 鼻淵並治鼻瘡
- 鼻渣鼻瘤等症
- 鼻痔
- 鼻塞不知香味
- 酒渣鼻
- 風牙痛
- 火牙痛
- 一切牙痛
- 治蟲牙痛方
- 取牙蟲法
- 蟲牙漱口方
- 蟲牙擦藥方
- 牙齒搖動方
- 齒落重生方
- 唇裂生瘡
- 人中白散
卷十七 (2)
- 葉天士先生秘傳眼科
- 爛弦風眼一抹膏
- 痘瘡入眼
- 眼珠忽突
- 點眼多淚
- 風眼
- 鐵屎爆入目內
- 洗眼復明神方
- 雞盲眼方(大小並治)
- 雞盲雀目
- 明目補腎兼治筋骨疼痛
- 面上生疔瘡
- 面上頸上生癬
- 面癬如錢
- 頸面花癬
- 面上點痣方
- 面目打傷青腫
- 鬚髮部
- 立刻烏須
- 烏鬚髮
- 拔白轉黑
- 令髮長黑
- 令發不落
- 諸風上攻頭目昏重風痛
- 風寒濕頭痛
- 寒熱頭痛
- 尋常頭痛奇方
- 頭風痛極急救方
- 貼太陽穴法
- 太陽痛方
- 老年頭風眩暈
- 頭昏方
- 巔頂頭痛一切腦寒風疾
- 偏腦疼痛
- 遠年頭風
- 雲頭風塊
- 年老氣血虛頭痛
- 頭上生腦疽
- 天羅散
- 頭上生蛆
- 頭風耳內常鳴
- 頭面突腫
- 頭面生小瘡
- 鼻赤
- 肺火赤鼻
- 治鼻內生疔
- 齒部
- 齒縫出血不止
- 牙宣露痛
- 牙齦腫痛
- 牙齦臭爛
- 牙疳臭爛
- 走馬牙疳
- 骨槽風痛
- 牙齦潰爛及穿唇破頰並口瘡
- 牙關出血如一線
- 牙齦潰爛或痘後遺毒
- 男婦齒痛腮頤潰爛
- 固齒明目散
- 擦牙藥方
- 立止齒痛一笑散
- 取痛齒法
- 口舌部
- 口瘡
- 口瘡牙癬
- 口舌生瘡(即口糜)
- 滿口潰爛
- 治嘴爛極凶者
- 嘴唇生疔
- 痄腮腫痛
- 咽喉
- 咽喉部位
卷十七 (3)
- 治迎風下淚方
- 治瞳人散大方
- 凡小兒痘後餘毒攻眼
- 治腎虛眼見黑花及金星方
- 洗眼藥方
- 鎮肝明目
- 目永無疾
- 清肝明目散
- 眼目昏花
- 眼目腫疼
- 昏花眼淚
- 明目去風爛
- 眼皮沿爛
- 風火時眼屢驗方
- 治眼流冷淚烏珠痛及羞明怕日
- 疳積壞眼
- 眼生內障
- 婦女頭髮黃白
- 婦女禿髮再生
- 髮際出血
- 小兒頭髮枯黃
- 鬚眉脫落頭禿髮落一切風疾
- 蛀發毒癬
- 鬢疽
- 眉毛忽長奇病方
- 雲頭白癜
- 頭上生癩
- 頭上肥瘡似癩非癩
- 頭上發癩皮厚生瘡
- 禿頭瘡方
- 牙痛擦藥神效諸方
- 牙痛噙藥經驗諸方
- 牙痛漱口經驗諸方
- 牙痛煎劑經驗諸方
- 口出臭氣胃熱
- 口臭
- 口疳及口癰
- 口舌糜爛
- 口舌糜腐
- 口疳驗方
- 口吐清水
- 舌上生胎
- 舌菌
- 木舌腫硬不痛
- 舌腫塞喉
- 舌伸出不能入
- 舌忽發脹滿口不能出聲
- 舌長數寸
- 統治男婦木舌重舌
- 臨症要訣
卷十七 (4)
- 除翳膜吹耳內藥驗方(又名紫龍丹)
- 治眼圈邊生泡
- 洗眼七仙丹
- 痘花餘毒入目致目失明
- 洗眼方
- 洗眼珠有云翳方
- 洗藥方
- 眼生偷針(又名挑針)
- 眼圈邊生泡
- 煙渣入目
- 灰塵土屑入目
- 面部
- 鬢邊疽數年不愈者
- 耳部
- 專治耳聾耳沈氣閉底枯等症
- 諸般耳聾
- 年久耳聾方
- 耳閉不通
- 病後耳聾
- 治耳聾神效方
- 耳忽大痛
- 耳中常鳴
- 耳內常流水
- 頭上白禿
- 白禿癩瘡
- 禿頭癬癩
- 鼻部
- 鼻衄不止
- 鼻流黃臭水
- 牙痛通治方
- 舌上出血如簪孔者
- 舌衄出血
- 治重舌經驗方
- 治重舌方
- 人咬舌斷方
- 又補舌方
- 舌腐潰爛
- 搶舌風
- 腮嘴部
- 兩腮紅腫
- 專治時疫白喉症論
卷十七 (5)
- 眼科方
- 治眼起雲翳方
- (梅啟照序)
- 眼科七十二症問答症因丸散
- 耳內出血
- 耳內流膿
- 耳爛流膿血
- 耳內外生瘡
- 耳聾
- 耳閉
- 耳聾不疼痛
- 饞耳
- 耳凍腫痛
- 耳內拔膿法
- 耳內生粒
- 鼻中臭氣
- 鼻淵腦漏
- 鼻出臭氣或鼻膿腥臭
- 兩腮腫痛
- 風熱腮腫
- 痄腮(又名撐耳風)
- 抱耳風
- 撐耳風方
- 嘴唇紅腫而癢
- 大笑脫腮
- 專治時疫白喉症論
卷十七 (6)
卷十七 (7)
卷十七 (8)
卷十七 (9)
卷十七 (10)
卷十七 (11)
卷十七 (12)
卷十七 (13)
卷十七 (14)
卷十七 (15)
卷十七 (16)
卷十七 (17)
卷十七 (18)
卷十七 (19)
卷十七 (20)
卷十七 (21)
卷十七 (22)
卷十七 (23)
卷十八 (2)
- 指甲潰爛
- 指頭腫毒痛甚
- 手足麻木不知痛癢
- 手指掣痛
- 手足腫痛欲斷
- 治手足痛風方
- 風寒洗藥方
- 治風熱臂痛
- 手足裂縫
- 手足凍裂
- 手足諸病
- 手足閃拗
- 手足痠痛微腫
- 乳部
- 治乳不痛
- 乳癰初起
- 簾珠倒掛
- 治乳岩
- 乳痛良方
- 治乳結欲作瘡並退回乳方
- 乳頭開裂
- 乳癰乳岩乳串神方
- 治乳岩及一切吹乳腫爛神效屢驗方
- 胸膈部
- 治胸中脹悶
- 噎膈酒
- 虔制太陰丸
- 枳殼丸
- 膈食驗方
- 噎食轉食
- 翻胃嘔吐
- 翻胃吐食
- 翻胃
- 嘔逆
- 呃逆
- 久患吞酸諸藥不效
- 香圓丸
- 氣上暴逆
- 呃逆吞酸醋心
- 嘔吐不止
- 氣滯痛
- 香連丸
- 熱毒血痢
- 噤口痢神方
- 痢癡外治方
卷十八 (3)
- 專治乳癰乳疽乳中結核內外吹乳腫脹等症
- 積乳成癰良方
- 內外乳吹未潰方
- 治乳癰乳癤
- 治乳癰
- 治產母乳癰神驗方
- 治乳癤
- 治胸間食膈
- 治胸腹諸痛
- 胸膈忽然痰閉氣塞
- 百疾消散
- 心漏方
- 治鼠膈
- 治膈氣
- 細糠丸
- 噎膈秘方
- 無論虛實年月遠近噎膈
- 膈食初起
- 治翻胃噎膈
- 三焦氣滯
- 氣痛常發十年五年不愈者
- 諸般氣痛急救方
- 諸般鬱氣疼痛方
- 氣痛奇方
- 諸種氣痛
- 氣痛經驗方
- 治肝氣痛
卷十八 (4)
卷十八 (5)
- 栝蔞散
- 湧泉散
- 下乳簡便方
- 乳汁不痛
- 乳吹
- 乳吹極驗方
- 吹乳結痛
- 吹乳結乳乳滯
- 大小男女一切心氣疼痛
- 九種心胃氣痛因受寒而痛者尤效方
- 九種胃氣痛神方
- 急心氣痛
- 卒心痛
- 卒急心痛
- 心痛簡便方
- 心痛危急症奇效方
- 肺癰胸膈作痛
- 肺癰鼻不聞香臭
- 肺癰口吐臭痰膿血
- 肺癰吐臭痰
- 肺癰咳嗽唾膿血腥臭
- 脾弱不食
- 健脾能食
- 壯胃健脾方
- 大腸癰
- 小腸癰
- 腸癰試驗方
- 大小腸癰極驗方
卷十八 (6)
- 內外乳吹
- 乳頭腫痛
- 乳結硬痛
- 乳中有塊積久不消
- 治乳串久潰
- 一醉散
- 地丁膏
- 乳癖乳岩方
- 治乳岩乳癰方
- 乳癰無名腫毒
- 乳吹乳岩方
- 陶真君心痛方
- 胡麻散
- 治九種心痛及腹脅積聚滯氣
- 治心胸脅下邪氣結實硬痛脹悶
- 心痛連腰臍並痛
- 治食寒氣心痛
- 停痰心痛
- 蠱心痛
- 男女心痛
- 胃氣痛
- 肚腹部
- 男女腹痛緊急不識何症
- 治腹痛
- 護臍丸
- 熱天腹痛一時無藥
- 伏暑肚痛方
- 肚腹暴瀉方
- 肚腹水瀉方
- 腹內蟲痛
- 蟲積肚痛
卷十八 (7)
卷十八 (8)
卷十八 (9)
卷十八 (10)
- 五膈寬中丸
- 五香導氣丸
- 心腹冷痛
- 心腹卒然脹痛
- 心如刀刺口吐清水有蟲
- 口渴心熱
- 噁心煩躁
- 中惡心腹痛
- 三釐藥
- 治膀胱氣痛方
- 腎氣痛方
- 腎囊腫大如升腎核作痛
- 小腸疝氣經驗方
- 治寒疝方
- 疝氣疼痛危急
- 小腸氣連脅下引痛喘息不得
- 霹靂酒
- 偏墜腫痛
- 臌脹部
- 臌脹經驗十九方
卷十八 (11)
卷十八 (12)
卷十八 (13)
卷十八 (14)
卷十八 (15)
卷十八 (16)
卷十八 (17)
卷十八 (18)
卷十八 (19)
卷十八 (20)
卷十八 (21)
卷十八 (22)
卷十八 (23)
卷十八 (24)
卷十八 (25)
卷十八 (26)
卷十八 (27)
卷十九 (2)
- 纏腰火丹
- 腿部
- 洗腿各方
- 風濕腳痛
- 腳背潰爛經年不愈
- 腳面惡瘡
- 腳疽
- 足忽如錐刺痛
- 中肥足潰
- 流火瘡
- 腳上紫血瘡
- 多年爛腳
- 足上毛孔出血如線不止損命
- 腳脛無頭遍腫
- 男子下淋婦人赤白帶下
- 遺精白濁
- 心腎兩交湯
- 柏子養心丸
- 白龍湯
- 金櫻丸
- 玉鎖丹
- 小便不通出血痛甚
- 拭口法
- 斷臍法
- 裹臍法
- 臍風方
- 小兒瘟疫
- 小兒水腫腹脹小便不利
- 小兒疝症
- 小兒尿血
- 小兒驚風
- 小兒急驚風
- 火毒攻心方
- 花爆火藥沖傷眼睛
- 又湯火傷方
- 毒蛇咬傷
- 一切惡獸毒蟲傷
卷十九 (3)
- 小腿粗腫
- 兩腿陰面濕癬
- 赤遊丹腳腿紅腫
- 膝上生無名腫毒
- 腿上一切寒濕血風等瘡
- 金花散
- 行路足腫
- 腳底板紅腫熱痛
- 兩足無故發癢
- 腳底無故開裂
- 腳痔腳蛀方
- 腳趾脫疽
- 甲瘡
- 婦女足瘡
- 婦女足甲惡瘡
- 腳縫搔癢或瘡有竅出血不止
- 腳上諸瘡臭爛
- 遺精奇方
- 遺精白濁各方
- 赤白濁秘方
- 夢遺各方
- 浴方兒
- 開口方
- 乳兒法
- 小兒慢驚風
- 慢驚風外治方
- 慢驚慢脾聖藥
- 經驗癲狗咬傷方
- 惡犬咬傷方
- 人口咬傷
卷十九 (4)
- 傷濕腳腫
- 足趾生雞眼
- 足上雞眼或肉刺
- 腳趾生肉刺
- 腳跟因釘鞋擦破損傷
- 腳後跟損破方
- 修腳刀誤傷腳趾方
- 歷年腳患凍瘡
- 竹木石砂陷入腳底紅腫疼痛
- 瓷鋒嵌入腳板方
- 手足無故紅腫或癢不可忍者
- 男婦足底瘡泡
- 手足開裂破皮流膿
- 霍亂手足轉筋
- 前陰部
- 陰毛內生蟲生蝨
- 玉莖中痛
- 腎囊風癢
- 腎囊腎子腫大
- 腎囊濕爛欲潰裂
- 小兒初生調護
- 保嬰出痘經驗第一良方
- 異傳經驗稀痘奇方
- 稀痘各方
卷十九 (5)
卷十九 (6)
卷十九 (7)
卷十九 (8)
卷十九 (9)
卷十九 (10)
卷十九 (11)
卷十九 (12)
卷十九 (13)
卷十九 (14)
卷十九 (15)
卷十九 (16)
卷十九 (17)
卷十九 (18)
卷十九 (19)
卷二十 (1)
卷二十 (2)
卷二十 (3)
- 經來吊陰痛不可忍
- 經來未盡潮熱氣痛
- 經盡作痛
- 經來遍身浮腫
- 經來泄瀉
- (各方)
- 因怒滿悶
- 小腹重墜作痛
- 小腹虛脹閉滯
- 胎冷腹痛欲瀉
- 胎驚心悸氣促脹痛不安
- 子死腹中論
- 產後氣短髮喘
- 產後口渴或兼小便不利
- 產後便數淋症
- 產後傷脬小便淋數不止
- 產後水腫
- 妒乳吹乳乳癰論
卷二十 (4)
卷二十 (5)
卷二十 (6)
卷二十 (7)
卷二十 (8)
卷二十 (9)
卷二十 (10)
卷二十 (11)
卷二十 (12)
卷二十 (13)
卷二十 (14)
卷二十 (15)
卷二十 (16)
卷二十 (17)
卷二十 (18)
卷二十 (19)
卷二十 (20)
卷二十 (21)
卷二十 (22)
卷二十 (23)
卷二十一 (1)
卷二十一 (2)
卷二十一 (3)
卷二十一 (4)
卷二十一 (5)
卷二十一 (6)
卷二十一 (7)
卷二十一 (8)
卷二十一 (9)
卷二十一 (10)
卷二十一 (11)
卷二十一 (12)
卷二十一 (13)
卷二十一 (14)
卷二十一 (15)
卷二十一 (16)
卷二十一 (17)
卷二十一 (18)
卷二十一 (19)
卷二十一 (20)
卷二十一 (21)
卷二十一 (22)
卷二十一 (23)
卷二十一 (24)
卷二十一 (25)
卷二十一 (26)
卷二十一 (27)
卷二十一 (28)
卷二十一 (29)
卷二十一 (30)
卷二十一 (31)
卷二十一 (32)
卷二十一 (33)
卷二十一 (34)
卷二十一 (35)
卷二十二 (1)
卷二十二 (2)
卷二十二 (3)
卷二十二 (4)
卷二十二 (5)
卷二十二 (6)
卷二十二 (7)
卷二十二 (8)
卷二十二 (9)
卷二十二 (10)
卷二十二 (11)
卷二十二 (12)
卷二十二 (13)
卷二十二 (14)
卷二十二 (15)
卷二十二 (16)
卷二十二 (17)
卷二十二 (18)
卷二十二 (19)
卷二十二 (20)
卷二十二 (21)
卷二十二 (22)
卷二十二 (23)
卷二十二 (24)
卷二十二 (25)
卷二十二 (26)
卷二十二 (27)
卷二十二 (28)
卷二十二 (29)
卷二十二 (30)
卷二十二 (31)
卷二十二 (32)
卷二十二 (33)
卷二十二 (34)
卷二十二 (35)
卷二十二 (36)
卷二十二 (37)
卷二十二 (38)
卷二十二 (39)
卷二十二 (40)
卷二十三 (2)
- 十二時氣血流注歌
- 血頭行走穴道歌
- 左右論
- 用藥歌
- 藥中禁忌
- 發散方
- 十三味總方
- 青城山仙傳接骨方
- 腫痛圍藥方
- 破傷風方
- 斷臂斷指方
- 斷指方
- 治杖瘡不論已破末破俱效
- 銅鐵針刺入肉
- 治槍子入肉內方
- 又洗方
- 八寶丹
- 竹木刺入肉方
- 箭簇傷
- 箭簇入骨不能出
- 箭簇及針物不出或在咽喉
- 毒箭傷方
卷二十三 (3)
- 十四味加減方
- 七釐散
- 飛龍奪命丹
- 地鱉紫金丹
- 喉傷未斷方
- 八寶丹
- 四季金瘡藥
- 三黃散洗膿血方
- 春合口藥粉方
- 三黃敗毒散
- 夏合口藥粉方
- 鐵針入肉方
- 竹木製入喉
- 治刀箭入肉及咽喉胸膈曲隱等處不出方
- 治諸竹木及針刺入肉不出
- 刺入肉內不出
- 箭簇入目
- 鐵珠入肉
- 槍子傷肉方
- 外敷方
卷二十三 (4)
卷二十三 (5)
卷二十三 (6)
卷二十三 (7)
卷二十三 (8)
卷二十三 (9)
卷二十三 (10)
卷二十三 (11)
卷二十三 (12)
卷二十三 (13)
卷二十三 (14)
卷二十三 (15)
卷二十三 (16)
卷二十三 (17)
卷二十三 (18)
卷二十三 (19)
卷二十三 (20)
卷二十三 (21)
卷二十三 (22)
卷二十三 (23)
卷二十三 (24)
卷二十三 (25)
卷二十三 (26)
卷二十三 (27)
卷二十三 (28)
卷二十三 (29)
卷二十三 (30)
卷二十三 (31)
卷二十三 (32)
卷二十三 (33)
卷二十三 (34)
卷二十三 (35)
卷二十三 (36)
卷二十三 (37)
卷二十三 (38)
卷二十三 (39)
卷二十三 (40)
卷二十三 (41)
卷二十三 (42)
卷二十三 (43)
卷二十三 (44)
卷二十三 (45)
卷二十三 (46)
卷二十三 (47)
卷二十三 (48)
卷二十三 (49)
卷二十三 (50)
卷二十三 (51)
卷二十三 (52)
卷二十三 (53)
卷二十三 (54)
卷二十四 (1)
- 卷二十四
- 王洪緒先生《全生集》自序
- 又全生集凡例
- 魚口便毒初起即大於核桃者可以敷消
- 蔥蜜散
- 魚口初起
- 惡瘡有肉如飯粒突出破之流血隨生
- 天泡濕熱肥瘡等類
- 天火瘡
- 丹毒
- 驢馬汗瘡
- 翻花瘡
- 蛇纏瘡
- 天行發斑
- 痘爛生蛆
- 消化瘡毒驗方
- 肚癰發背奇方
- 癰疽腫硬如牛皮
- 惡瘡胬肉
- 頑瘡腫焮多年不已
- 多年惡瘡
- 火赤天疱瘡
- 黃水瘡並鬧瘡
- 手足瘭疽
- 腦漏鼻流臭膿
- 異疽似癰
- 瘡爛成孔
- 漆瘡發熱作癢
- 漆瘡腫腐
- 汗斑
- 消疔散
- 秘傳迎香散
- 碧玉錠
- 碧玉散
- 烏金散
- 遠志膏
- 銀花甘草湯
- 海浮散
- 麥靈丹
- 六一散
- 山甲內消散
- 瘡科流氣飲
- 內補十宣散
- 化斑解毒湯
卷二十四 (2)
- 癰毒門
- 經驗簡便方
- 治瘡癤方
- 一切腫毒驗方
- 治便毒奇方
- 九龍丹
- 治橫痃便毒
- 痔瘡腫痛
- 膿泡瘡
- 疥瘡膿窠肥瘡皆治
- 膿窩疥瘡
- 膿窩瘡神效方
- 灸瘡出血
- 身上無故一孔出血
- 陰疽外敷藥
- 諸般瘡毒多年不收口
- 天火熱瘡
- 雀斑汗斑
- 奇效八寶丹(一名珍珠散)
- 遍身生瘡及遍身麻木疼痛諸病
- 芙蓉膏
- 療牙止痛散
- 消瘰丸
- 加味逍遙散
- 神功托裡散
- 景岳清涼膏
- 收口摻藥
- 葶藶大棗湯
- 千金葦莖湯
- 桔梗湯
- 桔梗白散
- 金鯉湯
- 寧肺桔梗湯
- 紫菀湯
- 清金寧肺丸
卷二十四 (3)
- 治一切無名腫毒方
- 治搭手發背臁瘡方
- 馬齒莧膏
- 金銀花酒
- 治偷糞老鼠
- 治坐板瘡方
- 坐板瘡並連及陰囊發癢
- 臁瘡
- 瘡已愈後復起紅泡不結痂
- 治大麻瘋方
- 黑末子
- 藜蘆膏
- 治頭面黃水肥瘡方
- 大黃揭毒散
- 草烏揭毒散
- 神功散
- 治白虎丹
- 抑陽散
- 大黃湯
- 薏苡附子湯
- 薏苡湯
- 丹皮湯
- 清胃射干湯
- 赤豆苡仁湯
- 涼血飲
- 升麻葛根湯
- 六郁湯
- 一粒金丹
卷二十四 (4)
- 蒲公英方
- 銀花甘草湯
- 治瘡毒初起
- 消毒神效丹
- 諸瘡內消散
- 內消丸
- 臁瘡拔毒方
- 臁瘡收口方
- 附毒瘡
- 癰大如盤臭不可近
- 癰疽惡瘡膿血不止
- 惡瘡無頭
- 皮厚不出頭
- 諸瘡潰爛後疼痛難忍
- 瘡破風傷水傷作痛
- 癰疽作癢難忍
- 大楓子方驗案
- 麻瘋又方
- 又麻瘋外治法
- 木香餅熨法
- 香附餅熨法
- 陰陽散
- 安神散
- 透骨丹
- 癰疽無頭者
- 癰疽發背未成者
- 火瘡方
- 一切惡瘡百藥不效者
- 萬效仙方(一名神功托裡散
- 癰疽方
- 國老膏
- 沒藥丸
- 除濕胃苓湯
- 白芷升麻湯
- 菊花清燥湯
- 羌活散
- 祛風地黃丸
卷二十四 (5)
- 瘡毒初起解散方
- 治一切大毒初起
- 治瘡毒簡便奇方
- 治癰疽發背初起
- 發背疔毒無名腫毒
- 臍瘡不幹
- 臍中出血
- 疥癩
- 血風瘡久不愈
- 黃水羊胡屢驗方
- 白蛇瘡
- 神仙截法
- 制寒食麵
- 洗藥神效方
- 雄黃解毒散
- 集香散
- 乳香定痛散
- 止痛消腫方
- 薑蔥膏
- 癰腫結熱
- 四妙湯(即前神功托裡散後附隨症加味藥)
- 外科洗滌匯方
- 蔥歸溻腫湯
- 豬蹄湯
- 散瘀湯
- 八正散
- 清肝導赤湯
- 二子消毒飲
- 清肝滲濕湯
- 秦艽湯
- 滋陰除濕湯
- 內托羌活湯
卷二十四 (6)
卷二十四 (7)
卷二十四 (8)
卷二十四 (9)
卷二十四 (10)
卷二十四 (11)
卷二十四 (12)
卷二十四 (13)
卷二十四 (14)
卷二十四 (15)
卷二十四 (16)
卷二十四 (17)
- 發背對口及一切癰疽潰爛
- 發背諸毒
- 夏月發背癰瘡口不起脈大無力
- 發背對口並一切癰疽腫毒
- 背癰潰後洞見肺腑瘡口黑陷不能臥
- 治搭背對口五背瘡症
- 拈痛膏
- 追風散
- 朴硝散
- 立消散
- 蟠龍散
- 救苦散
- 烏雲膏
- 太乙瘰癧膏
- 地黃飲
- 土茯苓湯
- 正宗新方
- 疏風清熱飲
- 不換金正氣散
- 解毒瀉心湯
- 清脾除濕飲
卷二十四 (18)
- 兩背忽生瘡成癰陽症易治用三星湯
- 背癰愈後口不能收百藥不效
- 背癰愈後肉長口平忽開裂流水
- 背心發瘰癢甚已而背
- 神功散
- 諸瘡收口摻藥方
- 阻疽發背不疼者
- 瘰癧諸方
- 外科要訣
- 搜風順氣丸
- 清肌滲濕湯
- 化斑解毒湯
- 涼血地黃湯
- 大連翹飲
- 消毒犀角飲
- 五福化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