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九 (31)

回本書目錄

卷九 (31)

1. 產後發熱

產後血虛則陰虛,陰虛生內熱。其症心胸煩滿,呼吸氣短,頭痛悶亂,將晚轉甚,與大病後虛煩相似。用臺黨、歸身、熟地、肉桂、酒芍各錢半,麥冬一錢。水二盞,先以粳米一合、淡竹葉十皮,煎至一盞,去米、葉,入藥,並棗三枚,煎七分溫服。熱甚加炒乾姜一錢。產後大熱必用乾薑何也,此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內熱也,故以補陰藥大劑服之。

且乾薑能入肺,和肺氣;入肝,引血藥,生血。然不可獨用,必與補陰藥同用。此造化自然之妙,惟天下至神可以語此。

白話文:

產後發熱是因為產後血虛導致陰虛,陰虛則產生內熱。症狀表現為心胸煩悶、呼吸急促、頭痛頭暈,傍晚症狀加重,類似大病初癒後的虛煩。治療方法是用當歸、熟地黃、肉桂、炙甘草、酒炒白芍各1.5克,麥冬1克。用兩碗水,先將一合粳米和十片淡竹葉煎成一碗,去掉米和葉,再加入上述藥材及三個紅棗,煎至七分溫服。如果發熱嚴重,可以加1克炒乾薑。產後高燒一定要用乾薑,是因為這不是體內有餘熱,而是陰虛導致的內熱,所以要用大劑量的補陰藥。

此外,乾薑可以入肺,溫和肺氣;入肝,引導藥材之力生血。但是乾薑不能單獨使用,必須與補陰藥一起服用。這是自然造化之妙,只有上天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

2. 產後乍寒乍似瘧

敗血未盡,陰陽不和,皆能發寒熱也。何以別之?曰:敗血為病,則小腹刺痛,此為異耳。故敗血未盡者,以去滯為主,陰陽不和者,以補虛為主。若作瘧治誤矣。

敗血未盡,乍寒乍熱者何也?敗血留滯則經脈皆閉,榮衛不通,閉於榮則血甚而寒,閉於衛則陽甚而熱,榮衛俱閉,則寒熱交作。榮衛氣行,則即解矣。惟黑神散(見前)、卷荷散為去滯氣血之要藥也。卷荷散:初出卷荷葉(焙乾)、紅花、歸尾、蒲黃、丹皮、生地各一錢,生薑三片,童便一碗,水煎,熱服。

陰陽不和,乍寒乍熱者何也?產後氣血虧損、陰陽俱虛,陰虛則陽勝而熱,陽虛則陰勝而寒,陰陽俱虛,則乍寒乍熱。用增損八物湯:歸身、白芍(各酒洗)、乾薑(炒焦黑)、川芎、臺黨各一錢,炙草五分,姜三片,棗三枚,水煎服。寒多熱少者加肉桂一錢,熱多寒少者加柴胡一錢,乾薑減半,煩渴者加知母、麥冬各一錢,食少者加陳皮、白朮各一錢,虛倦甚者加炙耆一錢。

似瘧真瘧何以別也?似瘧寒不凜凜,熱不蒸蒸,發作無時,亦不甚苦,此正氣虛而無邪氣也。真瘧者,寒則湯火不能御,熱則冰水不能解,發作有時,煩苦困頓,此正氣虛而邪氣相搏者也。

白話文:

產後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可能是因為血瘀未盡或陰陽失調造成的。如何區分呢?如果因血瘀導致,則會有小腹刺痛的症狀。因此,血瘀未盡者,治療重點在於去除瘀滯;陰陽失調者,則應以補益虛損為主。如果誤用治療瘧疾的方法,則會適得其反。

產後血瘀未盡,導致時冷時熱的原因是:瘀血滯留,阻塞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若阻塞於「榮」,則血液瘀積而發冷;若阻塞於「衛」,則陽氣鬱積而發熱;若「榮衛」皆阻塞,則寒熱交替出現。只要「榮衛」之氣運行順暢,症狀就能緩解。治療血瘀氣滯,以黑神散(前面已記載)和卷荷散為主要藥物。卷荷散的配方是:焙乾的卷心菜葉、紅花、當歸尾、蒲黃、丹皮、生地各一錢,生薑三片,童便一碗,水煎服。

產後陰陽失調,導致時冷時熱的原因是:產後氣血虧損,陰陽俱虛。陰虛則陽氣亢盛而發熱,陽虛則陰氣亢盛而發冷,陰陽俱虛則寒熱交替。治療可用增損八物湯:當歸、白芍(均用酒洗) 、乾薑(炒焦黑)、川芎、黨參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服。若偏寒者,可加肉桂一錢;若偏熱者,可加柴胡一錢,並將乾薑減半;若口渴者,可加知母、麥冬各一錢;若食慾不振者,可加陳皮、白朮各一錢;若極度疲倦者,可加炙黃耆一錢。

產後寒熱與瘧疾如何區分?類似瘧疾的症狀,發冷不甚劇烈,發熱也不高燒,發作時間不定,且症狀不甚嚴重,這是因為正氣虛弱,而非外邪入侵。真正的瘧疾,發冷時即使靠近火也無法取暖,發熱時即使喝冰水也無法降溫,發作時間規律,且伴有煩躁、痛苦、疲憊等症狀,這是因為正氣虛弱且外邪入侵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