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十一 (4)
卷十一 (4)
1. 陰疽諸方
子龍丸(即陳無擇《三因方》中之控涎丹也):治頸項、胸脅、背腰、筋骨牽引鉤痛、流走不定、手足冷木、氣脈不能。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不可誤認為風癱也。並治喉中結氣,似苦梅核,時有時無,沖喉悶絕,又遍身或起筋塊如榴如慄,皮色不變,不疼不痛,但覺痠麻。
或自潰串爛,流水如涎,經年不愈,有苦管漏,此乃痰滯經絡所致又治瘰癧,魚口便毒,貼骨一切陰疽,屢試神效。制甘遂(製法見藥物備要)、大戟(煮透去骨曬乾,忌火炒)、白芥子(炒)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分,淡薑湯下。忌與甘草之藥同日而服。
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結束為痰,大戟能泄臟腑水濕,甘遂能行經隧水濕,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痰氣,惟善用能收奇效也。
拔毒法:治癰疽惡毒瘡口潰爛久不愈者,神效。活癩蝦蟆,(眼紅腹無八字紋者勿用),破腹刺數孔(連腸雜用),貼蓋瘡口,輕者日換一次,重者日換二次,數日平愈。
以上各方,乃林屋山人歷代家用陰疽良法,為千古獨得之秘,藥到病除,應手奏效,真有起死回生之功。古今諸家所立陰疽各方,皆不及此,存心濟世者加意寶之,不可忽視。
回陽玉龍膏:治一切陰疽惡毒,敷之痛者能止,不痛者即痛而速愈,已破亦能收功。凡遇各項陰疽,如前陽和等膏制之不及,或貧寒力不能制者,此膏與後真君妙貼散皆有奇效。如乳岩及各陰疽險惡不症不能收功者,仍用陽和等膏為妥。生草烏三兩,生薑二兩(煨),白芷(炒)、生南星各一兩,肉桂五錢,共為末,用頂好燒酒調敷。
真君妙貼散:與上玉龍膏功同。好硫黃三兩,蕎麥二兩,灰面一兩,共為細末,水和捏作小餅曬乾收之,用時研細新汲水調敷,破者麻油調敷。
鐵熨法:治乳岩、流注、失榮、瘰癧、惡核、痰核,一切陰疽初起未成者。
用敲火所用的鐵鐮二三塊,在石上敲令極熱,在患處時時輪流熨之(宜順熨、不宜倒熨),初熨微痛,久則痛止毒消,無論何項陰疽,無不神效。
風濕灸法:治一切陰疽初起神效,方見筋骨門。
趕毒散:治腿膝貼骨等處初起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微覺痠痛,或日久成管成漏等症。方見癰毒阿治門趕移瘡毒內。
白話文:
陰疽諸方
子龍丸(即陳無擇《三因方》中控涎丹):主治頸項、胸脅、背腰、筋骨牽引、疼痛遊走不定,手腳冰冷麻木,氣血運行不暢。這是因為痰涎阻塞在胸膈上下,不可誤認為中風。也治喉嚨有異物感,像梅核,時有時無,讓人胸悶窒息,全身可能出現像石榴或栗子大小的筋塊,皮膚顏色不變,不痛不癢,但感覺酸麻。
有時會自行潰爛流出像涎液一樣的膿水,多年不愈,甚至形成廔管,這是痰濕阻滯經絡所致。也治療瘰癧、魚口瘡、貼骨的各種陰疽,屢試不爽。制甘遂(製法詳見《藥物備要》)、大戟(煮透去骨曬乾,忌用火炒)、白芥子(炒)等量研末,煉蜜為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分,用淡薑湯送服。忌與甘草類藥物同日服用。
此方是治療痰的根本方法,痰的本質是水濕,遇上氣和火就會凝聚成痰,大戟能瀉去臟腑的水濕,甘遂能通行經絡中的水濕,直達水濕凝聚的地方,以攻破為主;白芥子能散去皮膚內外的痰氣,善用此方能收到奇效。
拔毒法:治療癰疽等惡毒瘡口潰爛久治不癒,效果神奇。取活的癩蛤蟆(眼睛紅、腹部無八字紋的不要用),剖開腹部刺幾個孔(連腸子一起用),貼在瘡口上,輕症者每日換一次,重症者每日換兩次,數日即可痊癒。
以上諸方,皆為林屋山人歷代家傳治療陰疽的良方,是千古獨特的秘方,藥到病除,見效迅速,真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古今各家治療陰疽的方劑,都比不上這些,存心濟世者應當好好珍藏,不可輕視。
回陽玉龍膏:治療一切陰疽惡毒,敷於疼痛處能止痛,不痛的則會先感到疼痛然後迅速痊癒,已潰爛的也能收口。凡遇到各種陰疽,如果前面提到的陽和等膏藥療效不佳,或因貧困無法製作者,此膏藥與後面的真君妙貼散都有奇效。但若像乳岩等陰疽險惡難治,其他藥物無效者,還是用陽和等膏藥較妥。生草烏三兩,生薑二兩(煨),白芷(炒)、生南星各一兩,肉桂五錢,共研為末,用上等燒酒調敷。
真君妙貼散:與玉龍膏功效相同。好硫黃三兩,蕎麥二兩,灰面一兩,共研細末,加水和成小餅曬乾備用,用時研細,用新汲水調敷,潰爛者用麻油調敷。
鐵熨法:治療乳岩、流注、失榮、瘰癧、惡性腫塊、痰核,一切陰疽初期未成形者。
用敲火的鐵鐮刀兩三塊,在石頭上敲打使其極熱,然後在患處輪流熨燙(宜順著熨,不宜逆著熨),初期熨燙會微痛,久了疼痛就會消失,毒氣也會消除,無論何種陰疽,都有神奇療效。
風濕灸法:治療一切陰疽初期,效果神奇,具體方劑見筋骨門(此處內容未提供)。
趕毒散:治療腿膝貼骨等處初期漫腫無頭,皮膚顏色不變,略感酸痛,或久而形成廔管等症。具體方劑見癰毒阿治門趕移瘡毒內(此處內容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