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九 (42)
卷九 (42)
1. 子癇
即胎瘋,一名兒暈,又名痙。小兒有五癇,每臟各有所屬:心癇其聲如羊,肝癇其聲如犬,脾癇其聲如牛,肺癇其聲如雞,腎癇其聲如豬。
凡妊娠口噤項強,手足攣搐,言語謇澀,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名曰子癇,切不可作中風治,宜服加味羚羊角散。如無痰涎,言語如常,但見中風形狀,此緣血少類風,概以風藥服之,胎害不少。
加味羚羊角散:羚羊、當歸、防風、獨活、茯苓、棗仁、五加皮各一錢,米仁五分,杏仁八分,甘草、木香各三分,蔥白五寸,姜五片,煎服。虛加人參,痰加竹瀝,薑汁,脾虛加炒白朮。
白話文:
所謂的「子癇」,也就是俗稱的「胎瘋」,又叫做「兒暈」,也稱作「痙攣」。小孩子有五種癲癇,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心臟癲癇發出的聲音像羊叫,肝臟癲癇發出的聲音像狗叫,脾臟癲癇發出的聲音像牛叫,肺臟癲癇發出的聲音像雞叫,腎臟癲癇發出的聲音像豬叫。
凡是孕婦出現嘴巴緊閉、脖子僵硬、手腳抽搐、說話困難、痰液很多、神志不清的狀況,就叫做「子癇」,絕對不可以當作中風來治療,應該服用加味羚羊角散。如果沒有痰液,說話正常,只是看起來像中風的樣子,這是因為血虛類似中風的症狀,這時就應該用治療風邪的藥物,以免傷害胎兒。
加味羚羊角散的配方:羚羊角、當歸、防風、獨活、茯苓、棗仁、五加皮各一錢,薏苡仁五分,杏仁八分,甘草、木香各三分,蔥白五寸,薑五片,用水煎服。如果是身體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如果有痰,可以加入竹瀝、薑汁;如果是脾虛,可以加入炒白朮。
2. 子喑
喑音因,啞也。《史·淮陰侯傳》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指摩也。
凡妊娠三五個月,忽失音不語者,胞絡脈絕也,名曰子喑。蓋胞系於腎,腎脈貫舌,故失音。此非藥可治,分娩即自出聲,無須服藥。
湯建中先生云:前症俱由妊娠脾土不運而生濕,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如子腫濕也,惡阻痰也,子煩、子淋熱也,子癇風也,子懸氣也,轉脬虛也。治法雖有清熱消痰、滲濕順氣、疏風補虛之不同,總不外「去邪保胎」四字為總訣。
白話文:
「子喑」的意思,指的是聲音因為某種原因而沙啞,甚至無法發聲,就如同啞巴一樣。《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即使有像舜、禹那樣的智慧,如果只能吟唱而不能說話,還不如又聾又啞的人用手指比劃來得有用。
一般來說,懷孕三到五個月時,如果突然失聲說不出話,是因為連結胎兒的經脈斷絕了,這種情況稱為「子喑」。這是因為胎兒與腎臟相連,而腎臟的經脈又貫通到舌頭,所以才會失聲。這種情況並不是吃藥可以治好的,等到生產完自然就會恢復發聲,不需要服用藥物。
湯建中先生說,前面提到的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懷孕期間脾胃功能失調,導致體內濕氣產生。濕氣會變成痰,痰會產生熱,熱會產生風,例如子腫是濕氣造成的,害喜是痰造成的,子煩、子淋是熱造成的,子癇是風造成的,子懸是氣不順造成的,轉脬則是虛弱造成的。治療方法雖然有清熱、化痰、利濕、順氣、疏風、補虛等不同,但總的來說,不外乎「去除病邪、保護胎兒」這四個字,是治療的總原則。
3. 外感風寒
凡妊娠外感風寒,渾身壯熱,眼花頭旋,此因風寒格於肌表,侵入脾胃,傷損榮衛,是以憎寒發熱,頭疼眼痛,甚至心腹煩悶,不可妄投峻劑,只宜芎蘇散表其寒邪。
按:婦人天癸未行屬少陰,天癸已行屬厥陰,天癸已絕屬太陰。胎產之病治厥陰者,溯化之源者也。故《機要》曰:胎產病當從厥陰經論,毋犯胃氣及上二焦,謂之「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是也。汗則痞滿,下則傷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中州枯燥。故受孕三、五個月時,一毫辛散滑利不得,惟七八月後倘有閉結,乃敢稍施以滑利之劑,故上云不可妄投峻劑。
加味芎蘇散:紫蘇、羌活、陳皮、麥冬各一錢,川芎、白芍各八分,乾薑、生草各五分,加生薑三片,水煎服,胎前宜清涼,乾薑還須忌用。
白話文:
懷孕期間如果感染風寒,出現全身發熱、眼睛昏花、頭暈目眩的症狀,這是因為風寒侵襲到體表,進而侵入脾胃,損傷了身體的營衛之氣,所以會出現怕冷發熱、頭痛眼痛,甚至心胸腹部煩悶的狀況。這種情況不能隨便使用藥性強烈的藥物,只能用芎蘇散來疏散體表的風寒。
(說明:女性月經來潮前屬於少陰體質,月經來潮後屬於厥陰體質,月經停止後屬於太陰體質。治療婦女懷孕生產的疾病,要從厥陰經來考慮,追溯疾病的根源。《醫學機要》說:治療胎產疾病應從厥陰經來論治,不要損傷胃氣和上二焦(心肺),這叫做「三禁忌」:不可發汗、不可攻下、不可利小便。發汗會導致胸腹痞滿,攻下會損傷脾胃,利小便會使體內津液耗損,導致中焦枯燥。因此,懷孕三到五個月時,一點點辛散滑利的藥物都不能使用,只有在七八個月後如果出現便秘,才敢稍微使用滑利通便的藥物,所以前面說不可隨便使用藥性強烈的藥物。
加味芎蘇散的配方是:紫蘇、羌活、陳皮、麥冬各一錢,川芎、白芍各八分,乾薑、甘草各五分,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服。懷孕早期適合使用清涼的藥物,乾薑這種溫熱的藥物應該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