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二十四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19)

1. 外科要訣

陰毒誤事,多因妄用降丹點頭。蓋陰毒初起,宜溫經通絡,以圖內消。日久宜用補劑托裡,使其轉陽潰膿,不可妄行點降開刀。氣薄者不宜重用銀花,恐其傷氣發汗。

凡遇毒頭在上者,未出之時,先用降丹點於垂正處,向下順出,方不至成倒胎,膿難盡出。

服涼藥而呃逆者,脾胃敗也。服暖藥而呃逆者,火毒攻也。暖藥中用荊芥必須炒黑,取其和腠理之血。

凡患毒最忌熱食、火酒,犯之則紅腫焮痛。銀花不可洗毒,洗則變爛。

腿、牙、頭患毒,徹骨痛者以腎經為主;天柱痛者以肝經為主;漫腫者,以脾經為主。又有咬骨疽,生魚口下些,此症疼痛徹骨。凡欲追散毒氣,不論陰陽,服藥內必須加山甲、皂刺。

解降丹毒,用蚱行同冰片搗爛敷,並能解諸火毒。

蔥搗蜜,乃相反之藥,頭頸上不宜用,別處寒毒可敷。肺癰服白芨,須曬乾研末,候藥水略溫,再放下攪勻即服,不可久停,恐黏成膏。

無論各處瘡毒,有黃膿痂者,皆是有癢之症,或用消毒散刷。

凡毒無論已潰未潰,忽咬牙寒戰,系氣虛不能勝毒,毒陷攻裡之兆。或潰後膿水忽多忽少,瘡口如蟹吐沫者,系內膜已透,俱為逆症。

初起瘡口變黑者,或上壞升丹,或遇用黃丹,常有此弊。瘡口如豬肝色者,多是過用黃丹所致。出桐油水者,氣血大虛,宜參歸鹿茸湯補之。瘡口深而有腫硬流桐油水者必有管。久毒口細而深,無腫硬,流桐油水者必是漏。浮皮爛流桐油水者是濕氣。堅腫出南瓜水結成珠者亦是濕氣。久毒瘡頭流血,乃肝氣將敗之候,宜重劑補藥加五味子收之。

陽毒通用涼藥,則變為半陰半陽,但比純陰毒更易轉身,培補正氣,即轉為陽。

天庭中心雖屬督脈,但此處又是離宮,用藥必須帶住心經。人中患毒以陽明為主。鼻梁內外以肺為主。玉莖屬肝,馬口屬小腸,囊屬肝,子屬腎,子之系屬肝。

凡毒生空處,最易生管成漏。凡寒症,先酸息而後經腫,濕熱毒,紅腫堅緊,按之有納,純濕者皮色不變。氣虛者,不紅紫不作緊,按之有納,初中益氣湯主之,腿上患毒,貧苦者多是風濕,富者多有肝腎虛,但風濕之症,多有寒熱作體。三陰經患毒,雖是陽症,仍宜調理血分。

口內有白色,用硼砂末搽之。口內腐爛亦見白色,宜用柳花散搽之。

冬天亦有暑毒,暈紅作燒,如暑天一樣,不會作寒。

口內生疔,仍有癢有頭起得暴。治法,先針疔頭,用降丹點之,俟膿頭拑,用柳花散收功。

凡毒麻木,有濕痹、血痹、氣虛之分。重墜有納者是氣虛,手足初起者多濕痹,血熱者多作痛,血虛者下午更甚,亦有納。

傷寒狐惑,嘴唇腐爛,不論蟲之食臟食肛,小兒總以瀉積熱為主。如胡連、臭夷、谷蟲、蘆薈等藥,皆可酌用。

白話文:

外科要訣

陰毒處理失當,多半是因為濫用降丹點在患處。因為陰毒初期,應該溫經通絡,以期內部自行消退。時間久了,就應該使用補益的藥物來托裡,使其轉為陽性,潰膿排出,不可輕易使用點藥或開刀。體質虛弱的人不宜大量使用銀花,以免傷氣導致出汗。

毒瘡位於頭部者,尚未潰破前,先用降丹點在患處正下方,引導膿液向下排出,才不會造成膿液倒流,難以完全排出。

服用涼藥而呃逆者,是脾胃受損;服用溫藥而呃逆者,是火毒攻伐。溫藥中使用荊芥,必須炒黑,才能使其和解腠理之血。

患毒瘡最忌諱熱食、烈酒,一旦觸犯,就會紅腫熱痛。銀花不可用來洗滌毒瘡,否則會使其潰爛。

腿、牙、頭部患毒,疼痛徹骨者,以腎經為主;天柱骨疼痛者,以肝經為主;腫脹瀰漫者,以脾經為主。還有一種咬骨疽,發生在魚口(下顎)附近,這種疾病疼痛徹骨。凡是想驅散毒氣,無論陰陽虛實,內服藥物都必須加入山甲、皂角刺。

解救降丹中毒,可用蚱蜢和冰片搗爛敷於患處,也能解救其他火毒。

蔥搗碎加蜂蜜,是相反的藥物,頭頸部不宜使用,其他部位的寒毒可以敷用。治療肺癰服用白芨,必須曬乾研磨成粉末,待藥水稍溫後再放入攪拌均勻服用,不可久放,以免黏結成膏。

無論何處的瘡毒,出現黃色膿痂者,都是有瘙癢症狀的,可以使用消毒散來擦拭。

無論毒瘡是否已潰破,如果忽然牙關緊咬、寒戰,這是氣虛不能抵禦毒邪,毒邪侵犯內裡的徵兆。或者潰破後膿水時多時少,瘡口像螃蟹吐沫一樣,這是內膜已受損,都是逆症。

瘡口初期變黑,可能是因為上好的升丹或使用了黃丹引起的,經常有這種情況。瘡口像豬肝顏色,多半是過度使用黃丹所致。流出桐油樣液體,說明氣血大虛,宜用參歸鹿茸湯補益。瘡口深且腫硬,流出桐油樣液體,必定有管狀膿腔;久治的瘡口細而深,無腫硬,流出桐油樣液體,必定是膿液漏出;浮皮潰爛流出桐油樣液體是濕邪;堅腫並排出像南瓜水一樣結成珠狀的液體也是濕邪。久治的毒瘡流血,是肝氣將要衰敗的徵兆,應該用大劑量的補藥,再加五味子收斂止血。

陽毒使用涼藥,會變成半陰半陽,但比純陰毒更容易轉變,只要培補正氣,就能轉為陽性。

天庭(額頭中央)雖然屬於督脈,但這裡也是離宮(心臟的反射區),用藥必須顧及心經。人中患毒以陽明經為主;鼻樑內外以肺經為主;玉莖(男性生殖器)屬肝經;馬口(肛門)屬小腸經;膀胱屬肝經;睾丸屬腎經;睾丸的系帶屬肝經。

毒瘡發生在空虛的部位,最容易形成管狀膿腔而導致漏出。寒症,先感到酸脹,然後腫脹;濕熱毒,紅腫堅硬,按壓有彈性;純濕邪,皮膚顏色不變;氣虛者,不紅不紫不緊,按壓有彈性,初期可用益氣湯治療;腿部患毒,貧苦人家多是風濕,富裕人家多是肝腎虛弱,但是風濕症,多伴有寒熱交替。三陰經患毒,雖然是陽證,仍需調理血分。

口腔內有白色分泌物,用硼砂粉末塗抹;口腔潰爛也出現白色,要用柳花散塗抹。

冬天也會有暑毒,發熱潮紅,像夏天中暑一樣,不會發冷。

口腔內生疔瘡,有癢並且迅速發展。治療方法,先用針挑破疔瘡尖端,用降丹點在患處,待膿頭擠出後,再用柳花散收斂。

毒瘡麻木,有濕痹、血痹、氣虛之分。感覺沉重下墜且按壓有彈性者是氣虛;手足初期出現者多是濕痹;血熱者多疼痛;血虛者下午症狀加重,也按壓有彈性。

傷寒、狐惑病,嘴唇潰爛,無論是蟲子咬傷的腸胃或肛門,小兒都以瀉去積熱為主。像胡黃連、臭梧桐、谷蟲、蘆薈等藥物,都可以酌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