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二十四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20)

1. 外科要訣

用太極黑銅膏,須避燈火,敷之更驗。

凡手足叉龜濕熱毒,雖膿腐盡時,不宜用生肌散,恐其復腫而痛,光膏貼之可也。

凡陽毒初潰、堅硬有腐者,宜用化管丸提之,以結其毒,聽其自脫,後用烏雲散蓋膏,徐即收功。

肛門患毒,服藥內須入枳殼方效。

凡毒坐久而痛,血不行也。行而痛者,氣血虛也。下午痛者,血虛也。潰後仍痛者,氣血虧也。初起痛者,凡寒濕熱客於肉裡而作膿也。

凡毒癢有濕癢、有風癢、有虛癢,血行亦作癢。

凡毒內作寒者,乃陰寒之毒,補藥內須加鹿茸、玉桂。身上作寒兼有頭痛者,乃外感風寒之候,宜疏表之。

空處及多筋骨處,降丹宜少用。腹上不可輕用降丹。

凡刺毒,須要膿透時方可刺,開刀太早,則泄氣反痛。

毒有臭氣,須用洗藥。陽毒多有臭氣,陰毒有臭氣必流血,乃氣血大敗,多不治。陽毒有臭而生蛆者,須用生豬油搗寒水石末貼之。或用清油調杏仁末刷亦可。

凡毒起蘿圈塍,有上壞丹藥而起者,多紫黑作緊,乃閉住瘀血故也,宜用線針刺去紫血,再按症用藥。有過服補澀藥而起者,內外清解,即可平復。若起淺白塍者無妨。

瘡口出血不止:有肝敗而流血者,有氣血虧而流血者,俱宜用重劑歸脾湯治之。有未熟誤針而出血者,宜用托裡散治之。

瘡口無膿,有氣血虛而無膿者,有風濕痹而無膿者,有誤服白朮閉住毒氣而無膿者,四邊必堅硬,宜用清熱瀉火通竅之藥治之。

瘡口紫黑,有上壞醜丹而然者,須換好丹、蓋膏自轉紅活。有上多黃丹而然者,換藥刷之自轉。有氣血大虛而然者,多難治,治之則宜大補。

凡瘡毒有腐肉,須用冰翠散,重者宜用降丹點之。久後結成腐骨者,宜用託管丸治之。

凡毒胬肉多,因開刀太早,傷其好肉所致。亦有毒將愈時,未避風水,新肉強出,只須用膏蓋護,可以平復。

凡久毒成漏,宜內服大補氣血之藥,外用川烏洗淨蒸乾,切片二分厚,用口涎潤濕貼毒口上,用艾圓灸之,令毒口溫暖,稍稍覺痛,即住手勿灸,須用八寶丹蓋膏。灸法須用五七日為止。

久毒成管,先用化管丸納入,蓋膏六七日,方可拑去,換用拔毒散,以消餘毒,內服托裡散治之。如五六日後腫未消,則管未離岩,再照法用化管丸一次,斷無不起,如無化管丸,或用降丹線插入,蓋膏,但不如化管丸能入彎曲之處。

凡刺毒須認有膿無膿,皮色縐黃,用手按之,手起而即復者有膿,手起而不復者無膿。重按乃痛,膿之深也。輕按即痛,膿之淺也。至於用刀手法,刀口勿嫌闊大,深則深開,淺則淺開,如開魚口、便毒、背癰、臍癰、腹癰,宜淺開之。若遇肉厚處宜深開之。

凡毒用藥,當分初、中、末之異。初宜散熱、解毒、通經為主,以圖消散;中宜排托為主,以圖逐毒成膿;末宜溫補為主,以圖易於收功,此大法也。若純陰之毒,始終概宜溫補調理,一切清涼寒凝之藥,不可輕投,並不可外敷寒涼末藥,冰寒氣血,不能消散。

白話文:

外科要訣

使用太極黑銅膏時,務必遠離火光,這樣療效更好。

手足患有濕熱毒,即使膿腐已盡,也不宜使用生肌散,以免腫痛復發,用光膏貼敷即可。

陽毒初潰,堅硬且有腐肉者,宜用化管丸引導膿液排出,待其自行脫落後,再用烏雲散蓋膏,即可痊癒。

肛門患毒,內服藥物必須含有枳殼才能有效。

毒患久痛而不流血,是氣血不通;流血而痛,是氣血虛弱;下午痛,是血虛;潰爛後仍痛,是氣血虧虛;初起即痛,是寒濕熱邪侵入肌肉組織而化膿。

毒患瘙癢,有濕癢、風癢、虛癢之分,血行不暢也會引起瘙癢。

毒患內感寒邪,屬陰寒之毒,補藥中需加入鹿茸、桂枝。全身發冷並伴有頭痛,是外感風寒,應疏散表邪。

在空虛或筋骨較多的地方,使用降丹應減少用量;腹部則不宜輕易使用降丹。

刺破毒患,必須待膿液透出才能進行,過早開刀會泄氣而加劇疼痛。

毒患有臭味,須使用洗藥清洗。陽毒多有臭味,陰毒有臭味且流血,表示氣血已嚴重受損,多難治愈。陽毒有臭味並生蛆者,需用生豬油搗碎寒水石末敷貼,或用清油調和杏仁末塗抹均可。

毒患形成環狀紅腫,有因劣質藥物引起者,多呈紫黑色且緊繃,這是瘀血阻塞所致,宜用線針刺出血瘀,再根據病情用藥。有因過服補澀藥物引起者,應內外清解,即可痊癒。若紅腫淺白則無礙。

瘡口出血不止:有因肝臟損傷而流血者,有因氣血虧虛而流血者,均宜用重劑歸脾湯治療;有因瘡瘍未熟而誤用針灸導致出血者,宜用托裡散治療。

瘡口無膿:有因氣血虛弱而無膿者,有因風濕痹阻而無膿者,有因誤服白朮阻滯毒氣而無膿者,周圍都會堅硬,宜用清熱瀉火通竅的藥物治療。

瘡口紫黑:有因劣質藥物引起者,需更換優質藥物並敷蓋,使之自行轉紅;有因使用過多黃丹引起者,更換藥物並塗抹即可自行恢復;有因氣血大虛引起者,多難治愈,治療時宜大補。

凡瘡毒有腐肉,需使用冰翠散,嚴重者宜用降丹點敷;久而形成腐骨者,宜用託管丸治療。

毒患胬肉增多,多因過早開刀,損傷了正常組織所致;也有毒患將愈時,未避風寒濕邪,新肉快速生長所致,只需用藥膏保護即可痊癒。

久毒成漏,宜內服大補氣血的藥物,外用川烏洗淨蒸乾,切成二分厚的薄片,用唾液潤濕貼敷在患處,用艾灸溫熱患處,直到稍感疼痛即停止,再用八寶丹蓋膏。艾灸時間以五到七天為限。

久毒成管,先用化管丸放入管內,蓋上藥膏六七天後,再取出藥丸,換用拔毒散消除殘餘毒邪,並內服托裡散治療。如果五六天後腫脹未消,說明藥丸未到達病灶底部,需再次使用化管丸。如果沒有化管丸,可用降丹線插入,再蓋上藥膏,但效果不如化管丸,尤其對彎曲的管狀膿腔。

刺破毒患時,必須分辨是否有膿。皮膚皺縮泛黃,用手按壓,手離開後立即復原者是有膿;手離開後不復原者是無膿;按壓時疼痛劇烈,表示膿液較深;輕按即痛,表示膿液較淺。至於用刀手法,刀口不必拘泥大小,深則深開,淺則淺開。如開魚口、便毒、背癰、臍癰、腹癰,宜淺開;若遇肉厚處則宜深開。

治療毒患,應區分初、中、末期不同的處理方法。初期以散熱、解毒、通經為主,以達到消散毒邪的目的;中期以排毒托毒為主,以促使毒邪化膿排出;末期以溫補為主,以利於傷口癒合。這是治療毒患的大原則。如果屬純陰之毒,始終應溫補調理,切勿使用寒涼的藥物,也不可外敷寒涼藥物,以免損傷氣血,導致毒邪不能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