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十 (40)

回本書目錄

卷十 (40)

1. 產後出痘

婦人產後出痘,只以大補氣血為主,十全大補湯是此時要方,方中白芍亦用好酒炒熟,不可妄用寒涼,以傷生髮之意也。

白話文:

婦女產後會長痘,只需要以大補氣血為最重要的方法,十全大補湯是此時的最佳藥方,藥方中的白芍也可以用好酒炒熟,不要隨便使用寒涼的東西,以免損傷身體的生髮之意。

2. 麻症論

麻症初起,多有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兩胞浮腫,身體漸熱,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見點於皮膚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櫸花,間有類於痘大者,惟見形之後,形尖稀疏,漸次稠密,有顆粒而無根暈,微起泛而不生漿,大異於痘也。雖云較痘稍輕,而變化則速,始終調治,俱宜留神。

白話文:

麻疹剛開始發作時,大多數人會有咳嗽、打噴嚏、流清鼻涕、眼淚汪汪等症狀,眼皮浮腫,身體逐漸發熱,二、三天或四、五天才會在皮膚上出現紅點。這些紅點的形狀像麻子,顏色像櫸樹花,有時候也會像痘痘那麼大。但是,這些紅點出現後,形狀尖尖的,分佈稀疏,逐漸變得稠密,有顆粒狀,但沒有根暈;微微凸起,不化膿,與痘痘有很大的不同。雖然說麻疹比痘痘輕微一些,但是變化快,從開始到痊癒都要特別注意,悉心調養。

總之,初起宜先表法透徹,最忌寒涼;已出時當用清利;收散後貴於養血;兼雜症者則隨症參治之。溫疹症見傷寒,若發於未痘之先為瘙疹,月內為爛衣瘡,百日內為百日瘡,發則遍身紅點如粟米之狀,乃兒在母腹受熱所致,調攝謹慎,自能速愈。痘方愈而疹隨出為蓋痘疹,遍身發出,疹色赤作癢,始如粟米,漸成云片,因痘後餘毒未盡,更兼恣意飲食,外受風寒之所致。宜疏風清熱為主。

白話文:

總之,一開始發作時宜先用發散法徹底治療,最忌諱使用寒涼藥物;如果已經發出疹子時,應當用清利藥物;疹子散盡後應當注重補養氣血;如果合併其他症狀,則應根據症狀辨證治療。溫疹的症狀類似傷寒,如果發作在出痘之前,稱為瘙疹;在滿月之內發作,稱為爛衣瘡;在百日之內發作,稱為百日瘡。發作時遍身出現紅點,狀如粟米,這是由於嬰兒在母腹中受熱所致,只要調養得當,謹慎護理,自然能夠快速痊癒。痘瘡剛剛治癒,疹子隨即發出,稱為蓋痘疹。遍身發出疹子,疹色發紅並伴有瘙癢,一開始如粟米大小,逐漸成片,這是由於痘瘡後餘毒未盡,再加上飲食不節制,外感風寒所致。治療時宜以疏風清熱為主。

至疹出多癢,色紅赤隱於皮膚中為癮疹,乃心火灼於肺經,更兼外受風濕而成,治宜先散風濕,後清熱毒,斯得其法,皆非麻疹,稟諸胎元毒也。

白話文:

直至出疹子之後,發癢的很多,顏色紅赤隱藏在皮膚中,這就是癮疹,是心火灼傷肺經,加上外頭受到風濕而形成的,治療上應該先去散風濕,再清熱解毒,這樣纔是正確的方法,這都不屬於麻疹,這是從胎裡帶來的毒素。

3. 麻症與傷寒辨

發熱之初,寒熱往來,咳嗽噴嚏,鼻塞聲重,且流清涕,其症與傷寒無異;但麻症則眼胞略腫,目淚汪洋,面浮腮赤,噁心乾嘔,此為異耳。若見此症,必是麻疹。須宜謹風寒,節飲食,避厭穢,戒葷酒,忌辛熱,用藥表散,使肌膚通暢,腠理開張,或身有微汗,則邪從汗解,而毒則易出耳。熱至三日麻當出矣,一日出三遍,三日出九遍,至六日間當出盡矣。

白話文:

當發燒開始時,出現怕冷與怕熱交互發作,咳嗽打噴嚏、鼻子不通且說話聲音嚴重帶有鼻音,並且流清鼻涕等症狀,這些症狀與傷寒沒有什麼不同;但是,麻疹患者的眼睛皮會略微浮腫,眼睛不停地流淚,臉浮腫且臉頰紅潤,感到噁心想吐,這些症狀是很特別的。假如出現這些症狀,就一定是麻疹。此時應該特別注意避免受涼,節制飲食,遠離厭惡、汙穢的環境,禁止吃葷類的食物和酒,忌諱吃辛熱的食物,使用中藥來疏散表邪,使患者的肌膚通暢,表皮的毛孔舒張,假如身上能夠微微出汗,就可以讓邪氣從汗液排出,毒素也就可以容易地排出。發燒到第三天麻疹就應該發作了,一天發作三次,三天發作九次,到第六天就應該發作結束了。

及出至足,頭面將收,收靨之處其熱即退。疹子漸次收下,熱亦漸次而退。至八九日麻始收齊,而熱乃退盡矣。若發不出者固危,出不盡者亦險,出而旋收者更險,治之其可緩乎!

白話文:

當麻疹蔓延到手腳、頭面時,痘疹就會開始消退,原來發熱的地方熱度也會隨之消退。疹子逐漸減少,熱度也會逐漸退去。到第八九天,麻疹才完全消退,而熱度也完全退盡了。如果麻疹不出,那患者情況會很危險;麻疹出了,但沒有出盡,那患者情況也很危險;麻疹出了,卻又很快消退,那患者情況就更加危險了,治療起來可以延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