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二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1)

1. 王洪緒先生《全生集》自序

明·劉誠意伯言:藥不對症,枉死者多,余曾祖若谷公《秘集》云:癰疽無一死症,而諸書所載,患生何處,病屬何經,故治乳岩而用羚羊、犀角,治橫痃而用生地、防已,治瘰癧、惡核而用夏枯、連翹,概不論陰虛陽實,惟以引經藥治,以致乳岩、橫痃,成功不救。瘰癧、惡核,潰久成怯。

白話文:

明代,劉誠意曾說,藥物不對症,枉死的人很多。我曾祖父若谷公在《中醫祕集》中說,癰疽沒有絕對不能治的病症,但各種醫書上記載,癰疽生長在什麼地方,屬什麼經絡,所以治乳巖用羚羊角、犀角,治橫痃用生地、防己,治瘰癧、惡核用夏枯、連翹,這些藥物都沒有考慮陰虛陽實的問題,只是根據經絡的理論用藥,結果乳巖、橫痃,即使藥效好,也沒有辦法挽救;瘰癧、惡核,潰爛時間久了就形成怯症。

全不悔引經之藥誤,反諉言:白疽百人,百可到泉鄉。夫紅癰乃陽實之症,氣血熱而毒滯;白疽乃陰虛之症,氣血寒而毒凝。二者以開腠理為要,腠理開,紅癰解毒止痛即消;白疽解寒化凝立愈。若憑經而失症,治者藥雖之經而實背症也。世之患陰疽而斃命者,豈乏人乎!如以陰虛陽實別治,癰疽無死症之語確矣。

白話文:

全不悔引用經書上的藥物誤治,反而指責說:長白疽的人中,有十分之九都死掉。紅色的癰瘡是陽實的症候,氣血過熱而毒素滯留;白色的疽瘡是陰虛的症候,氣血寒冷而毒素凝固。這兩種疾病都需要疏通腠理,腠理疏通後,紅色的癰瘡解毒止痛即消;白色的疽瘡解寒化凝立即痊癒。如果根據經書而誤診了症狀,治療者即使根據經書上的藥物來治病,也等於背離了症狀。世上患上陰疽而死亡的人,豈能說沒有嗎?如果按照陰虛陽實分別治療,那麼癰疽沒有死症的說法就確切無疑了。

余曾祖留心此道,以臨危救活之方,大患初起立消之藥,一一筆之於書,為傳家珍寶。余幼讀之,與世諸書治法迥別,歷症四十餘年,臨危者救之,初起者消之,疼痛癢極者止之,潰爛不堪者斂之,百治百靈,萬無一失。因思癰疽憑經並治,久遍天下,分別陰陽兩治,惟餘一家。

白話文:

我的曾祖父專心研究中醫,他把一些在危急情況下可以救人活命的治療方法,以及某些在疾病初期就能讓病情消失的藥方,一一寫成書,當作傳家珍寶。我年幼時就讀過這些書,裡面的治療方法跟世上的其他醫書截然不同。我行醫四十年多以來,遇到危急的病人就用這些方法救他們,遇到疾病初期的病人就用這些方法讓他們的病情消失,遇到疼痛或發癢嚴重的病人就用這些方法止住他們的疼痛或發癢,遇到潰爛得不成樣子的傷口就用這些方法讓它們癒合。這些治療方法百治百靈,從來沒有失敗過。因此,我想癰疽這種疾病用中醫和西醫的方法並用來治療,已經在全世界廣泛流傳,但用陰陽兩種方法分別來治療,只有我們這一派了。

且余之治,止於村境,若遍通邑,分身無術,偶聞枉死,無不痛惜!特以祖遺之秘,自己臨症並藥到病愈之方,精製藥石之法,和盤托出,盡登是集,並序而梓之,以質諸世之留心救人者,依方修合,依法法制,依症用藥,庶免枉死,使天下後世知癰疽果無死症云爾!

白話文:

至於我治療的範圍只在村子裡,如果把我的醫術推廣到全縣,分身乏術,偶爾聽說有人冤死,沒有不痛惜的!特別是我的祖傳祕方、自己在臨牀診治中藥到病除的方法,以及煉製藥石的配方,都毫不保留地寫在這本書裡。為的是徵詢世上關心救人性命的人的意見,依據處方調配藥物,按照方法製作藥物、根據病症用藥,這樣就可以避免冤死,讓天下後人知道腫毒的確沒有不死的病症啊!

2. 又全生集凡例

一癰與疽之治,截然兩途,世人以癰疽連呼並治。夫癰疽二字之連呼,即夫妻二字之連呼也。若以癰藥治疽,猶以安胎之藥治其夫矣。是集以癰、疽分別兩治,皆執症執方之治法,如照法法制,照症用藥,救人之功,余不敢分,害人之罪,余當獨認,情願萬劫披毛,甘受屠家誅戮。

白話文:

癰疽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但世人卻將癰疽連在一起治療。所謂「癰疽」二字的連呼,就好比「夫妻」二字的連呼一樣。如果用治療癰的藥物來治療疽,就如同用安胎的藥物來治療丈夫一樣,根本不對症。因此,我堅持將癰和疽分開治療,即使有人按照我的方法治療後病情惡化,我也甘願承擔一切罪責,即使死後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也心甘情願。

一輯是集,專論陰虛陽實,認定紅白兩色,是癰是疽,治即全愈,所載諸方,皆藥到病愈,切勿增減,並貴重之物少。分逐症治法,開卷一目瞭然,不必投師,人人可精此道。

白話文:

《一輯》是一部專門論述陰虛陽實的醫書,認為紅白兩色是區分癰疽的關鍵,只要治療得當,就能完全治癒。書中記載的各種方劑,都是藥到病除,切勿增減,而且珍貴的藥物很少。書中將各種症狀分類並一一列出治法,打開目錄一目瞭然,不必拜師就能精通此道。

一諸書惟《馮氏錦囊》內附《陰疽論》,與余家《遺秘》相符,獨無消疽之方,惟以溫補兼托為法,且疽初起,即如平塌,安可用托?托則成功。余家之治,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即流注、瘰癧、惡核,倘有潰者,仍不敢托,托則潰者雖斂,增出者又何如耶?故以消為貴也。

白話文:

翻遍所有的書籍,只有馮氏《錦囊》裡面附帶的《陰疽論》,和我家傳的《遺祕》醫書相符,但就是沒有消疽的方子,只以溫補兼託為治療方法,而且疽一開始發作,就已經像平地起高樓了,怎麼能用託的方法呢?託了就會成功。我家傳的治療方法,是以消為貴,以託為畏,即使是流注、瘰癧、惡核,如果有潰爛的,依然不敢用託法,託了以後潰爛的地方雖然收斂了,但又會長出新的,那又該怎麼辦呢?所以治病以消為貴。

一外科之虛實,發現在患,治患之法,集中詳細,不諳脈息,儘可救人,故痘症之險悶順逆,眼科之心肝脾肺腎,皆現於外,故亦不診脈也。好學者察患色則知症,照症治無不痊。

白話文:

在外科方面,疾病的虛實情況都可以通過觀察病人的症狀來發現,治療的方法也集中而詳細。就算不了解病人脈搏的狀況,也可以救人。痘症的虛實冷熱順逆,眼科的心肝脾肺腎的狀況,都表現在外,所以也不需要診脈。好學的人觀察病人的面色就能知道症狀,對症治療,沒有治不好的病。

一醫可寄生死,閱坊刻外科,妄稱正宗,載云:症現七惡即死。又載:以桐油燒紅衣針針入痰塊半寸,用降藥為條,插入針孔,七日塊自開裂,再以條插七日,其核自落。又稱,毒在皮里肉內,刀割深要寸許,方能泄毒。殊不知毒在皮裡膜外,或應開刀,尚忌深過三分,恐傷內膜,若深入寸許,傷透內腑,病人何能堪極刑?七惡之現頃刻,世之宗其法治,盡屬劊徒。此集惟疔用刺,其外概不輕用刀針,並禁升、降、痛爛三藥。

白話文:

一個醫生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我讀過市面上印的《外科》,書中胡亂稱自己是正統,書中說:病症出現七種惡兆就會死亡。書中還說:用桐油燒紅衣服針,將針刺入痰塊半寸深,用降火的藥物做成細條,插入針孔,七天後痰塊自己會裂開,再用細條插入七天,腫核自己就會脫落。書中還說:毒在皮肉內部,用刀割開必須深達一寸多,才能將毒排出。殊不知,毒在皮膚的皮膜外面,如果應該用刀割開,也要忌諱超過三分深,以免傷到內膜。如果深入一寸多,就會傷及內臟,病人怎麼能承受得了這樣的酷刑?七種惡兆出現的瞬間,世人就遵循這種方法來治療,簡直是劊子手。本集只有瘡用針刺,其他情況都不輕易使用刀針。並禁止使用升、降、痛爛三種藥物。

一遍身患只有紅白兩色,紅者癰,白者疽,癰疽即其名也。有謂:無名腫毒,因未識症而云。

一是書無論背項腰腹,色白者言疽,以疽藥愈之;紅腫者言癰,以癰藥愈之。坊刻書稱:以某藥與服,不應再易某藥。豈非以人試藥乎。倘患生要緊穴道,安可遭醫試,望高明詳之!

白話文:

不論是背、項、腰、腹,只要出現白色腫塊的就是疽毒引起的,應該用治療疽毒的藥物治療;如果出現紅腫的就是癰毒引起的,應該用治療癰毒的藥物治療。有些刻印的書上說:服用某種藥物無效,就不要再換另一種藥物服用。難道不是拿人試藥嗎?如果患處長在要緊的穴道上,怎麼能讓醫生拿來試藥呢?希望各位名醫詳知此事!

一世無爛久之癰,惟疽初起失消,或遭降、灸、針、割,以致年久不斂,治之方藥,集中細詳。

一此集流到之處,好學者自然以初起者消,潰者斂。余恐遲到處,醫未經目,人未習見,是以坊翻刻,速遍海內,使醫有生人之治,而患無枉死之人,遂余願矣!

白話文:

當此作品流傳到的地方,有志學習的人自然會讓初起的症狀消失,潰爛的症狀消退。我擔心訊息傳遞太慢,有些地方的醫生還沒見過這本書,人們對書中的內容還不熟悉,所以我印製了很多本,希望能迅速流傳到全國各地,讓醫者能救人一命,減少枉死的人,這就達成我的心願了!

一載癰疽、咽喉、疔毒、結毒、諸瘡、痔漏等症,皆藥到病愈之方。另有雜症五十方,專愈五十病,一服即效者,附梓集中,內無以人試藥之誤。望有力者照方合就,遇病施送,或只取藥本。如抄方傳人,註明法制。

白話文:

一載記載了癰疽、咽喉、疔毒、結毒、諸瘡、痔瘡漏管等疾病的配方,都是藥到病除的方子。另外還有雜症五十方,專門治療五十種疾病,一服藥就見效,附在梓集中,裡面沒有用人做試驗的錯誤方式。希望有能力的人按照方子配製藥物,遇見病人就施送,或者只收取藥材成本。如果抄錄方子傳給別人,要註明製作方法。

一是書所有之藥,悉登末卷,法制處不可忽略,宜細心照法精製,藥純效速。

一傷寒症有轉經傳變,故有醫不執方之說,至如外科雜症,全賴識症執方。餘年七十有二,治病經歷四十餘年,用藥從無一錯,故敢輯是集,以公諸世,因名《症治全生》。

白話文:

傷寒症有演變的規律,因此有醫不拘泥於既定方劑的說法。至於外科雜症,則完全依靠辨識症狀和選用相應的方劑。我今年七十二歲,從事治病四十多年,用藥從未出錯,因此敢於將醫書收集成冊,公之於世,取名《症治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