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十 (2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1)

1. 痘有四忌

一忌清熱敗毒。凡胎中陰毒,必賴陽氣托送,方能發出。陽氣被清,陰毒內歸,痘之塌陷,實由於此。是連翹、生地、黃芩、澤瀉等藥,非有實火者,萬不可用。

白話文:

第一條禁忌是清熱、敗毒。凡是胎裡帶來的陰毒,必定需要陽氣攜帶著,才能發散出來。如果陽氣被清除,陰毒就會內歸,痘痘就會塌陷,這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因此連翹、生地、黃芩、澤瀉等藥物,不是有實火症狀的人,萬萬不可使用。

二忌克伐氣血。氣血充暢,痘易成功。克削下咽,中氣虧而毒乘虛深入,泄瀉塌陷諸症作矣。是大黃、芒硝、山甲、山楂等藥,在所必禁者也。

白話文:

第二種忌諱損傷正氣和血氣。正氣和血氣充沛,痘疹容易痊癒。如果過度損傷正氣和血氣,就會導致中氣不足,毒邪趁虛而入,出現腹瀉、脫肛等症狀。因此,使用大黃、芒硝、山甲、山楂等藥物一定要慎重。

三忌妄投醫藥。小兒出痘,延醫診治,求其有益也。豈知近代醫師不分虛實,總是良藥,毒輕者幾死,毒重者不生,是以不如不服藥之為妙。客問曰:痘之順症,可以不藥,我知之矣。痘之險症,可以不用藥乎?余曰:若純用涼藥以治險症,但見治斃,未見治愈也。客猛然省悟而去。

白話文:

三戒是胡亂投藥。兒童出痘,延請醫生診治,希望對他們有益。豈不知現在的醫生不懂得辨別虛實,總是開一些對痘症無益的良藥,毒性輕的患者幾乎因此而死,毒性重的患者不治而亡,因此不如不吃藥好。客人問說:痘瘡的順利病情,可以不吃藥,我明白了。痘瘡的危險病情,可以不用藥嗎?我說:如果只用涼藥來治療危險的病情,只見患者被治死,沒有見過治好的。客人悚然醒悟,離去了。

四忌吞服醫家小丸。近代痘師所帶小丸總是巴豆丸,彼以為痘是胎毒,巴豆下行,自必可以瀉去之,豈知中虛下陷,性命休矣!小丸數粒,斷非溫補氣血之藥,即抱龍、牛黃等丸,亦與痘症大有妨礙,是以最不可誤服。親友處受此害者甚多。目擊心傷。故特表而出之耳。至於前人所制人牙散、獨聖散、雞冠血、桑蟲之類,逼毒外出,旋即收陷,皆非正理,何曾見其治愈一人!斷不可用。

白話文:

四種情況避免吞服醫生開的小藥丸。現在的痘師所帶的小藥丸通常都是巴豆丸,他們認為痘是胎毒,巴豆丸是瀉下藥,一定可以瀉掉毒素,卻不知道服用後身體虛弱、病情加重,還會危及生命!小藥丸幾粒,決不是溫補氣血的藥物,即使是抱龍丸、牛黃丸等藥丸,也會對痘症造成很大影響,所以最不可以誤服。親戚朋友中受此害的人很多。親眼目睹,令人心痛。因此特別將這種情況寫出來告訴大家。至於前人所製作的人牙散、獨聖散、雞冠血、桑蟲之類的藥物,逼使毒素排出,然後旋即收斂病情,這些都是不正當的療法,何曾見過治癒一個人的例子!絕對不可使用。

2. 發熱

痘者,胎中之陰毒也,必賴陽氣以成之。小兒出痘大約發熱三日,肌肉鬆透,然後能見點苗齊,熱退乃真陽內伏,交會於陰。復發熱三日,是運水到苗,以成清漿,漿足熱退,及至養漿,真陽外出,發熱三日,化毒以成膿,膿成熱退而陽伏。毒既化膿,又必發熱蒸乾,方能結痂。

白話文:

痘痘是胎中陰毒引起的,必須依靠陽氣才能形成。小兒出痘大約發燒三天,肌肉鬆弛,然後才能看到痘苗整齊,發熱停止後,真正的陽氣就潛藏在皮下,與陰氣交會。再次發燒三天,是運送水分到痘苗,以形成清漿,清漿充足後發熱停止,等到養成清漿,真正的陽氣外洩,發熱三天,將毒素化成膿,膿形成後發熱停止而陽氣潛藏。毒素化膿後,又必須發熱蒸乾,才能結痂。

痂落後真陽外出,蒸化斑點,謂之燒斑。倘有黑斑,乃是火衰,並非因吃鹽醬之故,所謂痘稟於陰而成於陽也。如此,治痘之法,始終當以補氣血扶陽氣為第一義,用藥以溫補少加發散為首務。否則,氣不足則痘頂不起,火不足則漿不稠,且恐厥逆腹痛,陰寒起而壞症作矣。

白話文:

當痘瘡的痂皮脫落後,真陽便會向外發散,從而蒸發掉面部的斑點,這就是所謂的「燒斑」。如果還有黑斑,那是因為體內的火衰弱了,而不是因為吃了鹽醬引起的。痘瘡是陰證,但又是由陽邪引起的。因此,治療痘瘡的方法,始終應該以補氣血、扶陽氣為第一要務;用藥則以溫補為主,少加發散藥物。否則,氣血不足,痘疹就沒辦法長出來;陽氣不足,痘漿就不能變得稠厚;並且還可能引起厥逆、腹痛,陰寒內生,導致病情惡化。

或問曰:痘宜溫補,此理甚明,若兼發散,豈不傷氣?不知純用散藥,汗多則傷氣,少加發散藥於溫補藥中,則血脈疏通,痘瘡易出,無壅滯之患,受解散之功。所以古方補中益氣湯內有升麻、柴胡,大溫中飲內有麻黃,溫中補氣尚用散藥,可見古人用心之妙。痘之初出,是斷不可減去散藥者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痘瘡適宜溫補,這個道理很明顯,若兼用發散的藥物,豈不是會傷及元氣?不知道的是,純用發散的藥物,汗出過多就會傷元氣,少量加入發散的藥物於溫補的藥物中,則血脈疏通,痘瘡容易長出來,沒有壅滯的患處,獲得發散的作用。所以古方的補中益氣湯裡有升麻、柴胡,大溫中飲裡有麻黃,溫中補氣還用發散的藥物,可見古人的用意巧妙。痘瘡的初期,是絕對不可以減去發散藥物的。

或又問曰:痘宜溫補兼散,此理已明。後開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此二方重用附、桂,並無散藥,兼用龍骨、粟殼收澀之藥,其義何取?不知溫補兼散,乃治尋常痘瘡之法。更有一種小兒發熱一二日,即遍身出痘,古書無方,時師袖手,此乃陰毒太重,陽氣太虛,陰毒一發,陽氣已清,故瀉痢不止,瀉出之物多作青黑色,肝氣所化,胃氣將竭之兆。

白話文:

也有人會問:痘瘡宜溫補兼散,這個道理已經很清楚了,但您之後開出的大補元煎和六味回陽飲這兩個方子中,重用附子、桂枝,並沒有散藥,而且還用了龍骨、粟殼這些收澀之藥,您是基於什麼考慮呢?您不知道溫補兼散,是治療尋常痘瘡的方法,還有一種小兒發熱一兩天,痘瘡就布滿全身,古書上並沒有記載,當代的大夫也不知道如何醫治,這其實是由於陰毒太重,陽氣太虛,陰毒一發作,陽氣就被清空,所以瀉痢不止,瀉出的東西多呈青黑色,這是肝氣所化,是胃氣將要枯竭的徵兆。

速宜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二方大劑連進,可以扶元陽,可以清陰毒,操起死回生之功,有鬼神莫測之妙。二方合煎名返魂丹,治痘收效,指不勝屈。余治外甥汪陵醫案所當細閱。

白話文:

應該趕快服用大量的大補元煎和六味回陽飲,二種藥方大劑連續服用,可以扶正元陽,可以清除陰毒,發揮起死回生的功效,有神奇莫測的效果。二方合煎的名稱叫做返魂丹,治療痘疹的療效,多的數不勝數。我治療甥姪汪陵的醫案,應當仔細的閱讀。

至於清火解毒涼藥,必察明果有實火者方可暫用。若誤用於齊苗時,則水不能升而頂陷。若誤用於養漿時,則漿不能稠而癢塌,癢塌者真火衰也明矣。當前速宜參、熟,並用附、桂同煎,脾腎雙補,大劑疊進,尚可挽回。否則,寒戰咬牙,吐瀉交作,不可為矣。至於身涼而膿不幹,痂落而斑不化,及痘後發毒,皆因誤服生地、銀花、澤泄、連翹等涼藥之故,不可不知。熱有邪正,必當體察。

白話文:

至於清火解毒的寒涼藥物,必須觀察清楚患者是否真的有實火才能暫時使用。如果誤用在痘疹剛出現的時候,水就不能升降而導致痘疹頂部凹陷,痘疹不能長出。如果誤用在養漿期,則膿汁不能變稠而導致痘疹塌陷,痘疹塌陷是真火衰敗的明確徵兆。這時應該趕快使用人參、熟地黃,並加入附子、桂枝一起煎服,使脾腎雙補,大量重複服用,還可能挽回病情。否則,就會出現怕冷、咬牙、嘔吐、腹瀉交替發作,病情將不可收拾。至於身體寒冷而膿汁不幹,痘痂脫落後斑痕不消失,以及出痘後發作毒瘡,都是因為誤服生地黃、銀花、澤瀉、連翹等寒涼藥物造成的,這是必須知道的。身體的熱量有正邪之分,必須仔細辨別。

正熱者,陽氣蒸騰,自內達外,苗露頭而不惡寒,時熱時止,兼有小汗,手足溫和,飲食有味,二便如常,所謂內外無邪,不必服藥。邪熱者,偶受風寒,頭痛惡寒,四肢冷而無汗,荊防地黃湯內加肉桂一錢,一二劑儘可解散表邪而愈。古人云:熱不可盡除,真格言也。

白話文:

正熱:是指人體陽氣蒸騰,由內向外達,表現為鼻尖發熱、不畏寒,有時發熱有時停止,伴有輕微汗出,手足溫熱,飲食有味,二便正常。這種情況下,認為內外沒有邪氣,不必服藥。

邪熱:是指偶爾受到風寒,出現頭痛、畏寒、四肢發冷、無汗等症狀。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荊防地黃湯,並加入肉桂一錢,一兩劑即可解散表邪,使疾病痊癒。

古人說:「熱不可盡除」,這句話很有道理。因為如果人體的熱氣完全消除,就會導致陽氣不足,反而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