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二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4)

1. 分表裡第五

痧感肌表,人不自知。則入半表半裡,故胸中作悶,或作嘔吐而腹痛生焉。此可粹刮而愈。不愈用金四、金五方。

白話文:

風邪侵犯肌表,讓人不知不覺。這時,風邪已經進入半表半裡,所以胸中覺得悶塞,或者嘔吐腹痛。這種情況可以用刮痧來治療。如果刮痧後不痊癒,可以使用金四、金五方治療。

痧毒入里,故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衝心則心胸大痛,攻腹則盤腸吊痛,可放痧而愈。不愈,用絲三、石六方。

痧毒中深,逆攻心膂,立時發暈,氣血不流,放亦無紫血,即有亦不多。惟當審脈辨症,的系風寒暑濕,氣血食積痰飲,施治令蘇,氣血流動,然後扶起放痧。如不醒,擇用絲五、匏一、土五方。如此重症,立時連進湯丸,方能有救。

白話文:

痧毒侵襲臟腑深處,逆攻心臟,立時發暈,氣血不流動,放血也無紫血,即使有,也不多。必須審察脈搏,辨別病症,確定是風寒暑濕,還是氣血食積痰飲引起的,施以治療使患者甦醒,氣血流動,然後扶起放痧。如果患者沒有清醒,則選擇使用絲五、匏一、土五方。如此嚴重的病情,必須立即連續服用湯藥和丸藥,纔能夠挽救生命。

痧阻於氣分宜刮,壅於血分宜放。痛而絞動者,阻於食積之氣分也。痛而不移者,壅於血分而有瘀也。發於頭面上部,毒氣上壅也。纏於手足下部,毒氣下注也。上吐下瀉,痧氣衝激也。煩悶氣脹,痧氣壅塞也。惡寒發熱,痧氣遏於肌表也!胸膈偏痛,毒血滯於經絡也。為腫為脹,食積血瘀結於腸胃也。

白話文:

  • 痧阻於氣分宜刮,壅於血分宜放。

痧阻於氣分,適合刮痧療法;痧壅於血分,適合放血療法。

  • 痛而絞動者,阻於食積之氣分也。 疼痛且絞動者,是因食積阻於氣分所致。

  • 痛而不移者,壅於血分而有瘀也。 疼痛而固定不動者,是因血分壅滯,有瘀血所致。

  • 發於頭面上部,毒氣上壅也。 痧發於頭面之上部,是因毒氣上升所致。

  • 纏於手足下部,毒氣下注也。 痧纏繞於手足之下部,是因毒氣下降所致。

  • 上吐下瀉,痧氣衝激也。 上吐下瀉,是因痧氣衝擊所致。

  • 煩悶氣脹,痧氣壅塞也。 煩悶氣脹,是因痧氣壅塞所致。

  • 惡寒發熱,痧氣遏於肌表也! 惡寒發熱,是因痧氣遏於肌表所致。

  • 胸膈偏痛,毒血滯於經絡也。 胸膈偏痛,是因毒血滯於經絡所致。

  • 為腫為脹,食積血瘀結於腸胃也。 腫脹,是因食積血瘀結於腸胃所致。

吐血便血,痧氣泛溢而憂潰敗也。咳嗽喘急,痧壅氣分而生痰逆也。立時悶絕者,毒血攻心也。手足軟而不能運者,毒血注下也。腰脅俱痛者,偏痛半身者,身重不能轉側者,皆毒壅瘀也。變成腫毒潰爛者,毒血凝滯攻壞肌表也。

白話文:

吐血和便血,是痧氣過於旺盛,憂鬱而導致的潰敗。咳嗽和氣喘急促,是痧氣阻塞氣分,產生痰液逆行的緣故。立刻昏迷、窒息的,是毒血攻心所致。手腳軟弱無力,不能活動的,是毒血注入下部的緣故。腰部和兩側都疼痛,偏痛半身的,身體沉重、不能轉動的,都是毒氣阻塞引起瘀滯。演變成腫毒潰爛,是毒血凝滯,侵襲並破壞了肌肉和皮膚的緣故。

2. 審脈第六

痧脈多微緩細澀,有時弦數,縱浮大亦虛而無力,疾徐不倫,時或六脈俱伏,伏亦無妨,痧退脈即漸還。如頭痛壯熱,脈應洪實而脈反微遲者,痧也。厥冷不語,脈應沉細而反滑數者,痧也。脈症不符,便舍症而從脈。診痧盡此兩言。

白話文:

痧症的脈象大多微弱緩慢、細小澀滯,有時會弦緊數急,縱使浮大也是虛浮無力,疾徐不一致,有時甚至六脈全無,脈搏消失也不必擔心,痧症退去脈象就會逐漸恢復。如果頭痛壯熱,脈象應當洪大有力,但脈象反而微弱遲緩,這就是痧症。四肢厥冷不語,脈象應當沉細,但卻滑數,這就是痧症。脈象和症狀不符,就應該捨棄症狀而依照脈象來診斷。診斷痧症只要掌握這兩句話就足夠了。

按:傷寒、雜病,自有本脈。若一兼痧,其脈必變,病必凶暴。然兼痧之脈可知也,傷食痧脈多緊實,傷血痧脈多芤滑,傷暑痧脈多洪滑而疾數,傷風痧脈多沉微,穢觸痧脈多變異不常,傷氣痧脈多沉伏或如雀啄,傷寒濕痧脈多沉細。或有痧脈似陰症者,尤不可不辨,如傷寒脈沉遲無力,是直中三陰,治用熱藥何疑?惟傷寒兼痧,脈似陰症,一服溫補熱藥,痧毒變幻,悔無及矣。故於其外見症候稍有不合,便取痧筋驗之,有則為痧,無則為陰,涼熱異施。

白話文:

注意:傷寒、雜病,它們自有本來的脈象。如果兼得痧症,其脈象一定會發生變化,病情一定會兇猛暴烈。然而,兼得痧症的脈象是可以知道的,傷食痧的脈象多半是緊實的,傷血痧的脈象多半是浮滑的,傷暑痧的脈象多半是洪滑而疾數的,傷風痧的脈象多半是沉微的,穢觸痧的脈象多半變化無常的,傷氣痧的脈象多半是沉伏或像鳥啄一樣的,傷寒濕痧的脈象多半是沉細的。或者有脈象像陰症的痧症,尤其不可以不分辦清楚,例如傷寒的脈象沉遲無力,是直接侵犯三陰,用熱藥治療有什麼疑問呢?只有傷寒兼得痧症,脈象像陰症的,服用了溫補熱藥,痧毒變幻無常,後悔就來不及了。所以在外在症候徵狀上稍有不符,便取痧筋來驗證,有就是痧症,沒有就是陰症,寒熱異施。

且放痧服藥後,經絡無阻,脈便不復沉伏,然後按脈辨症,治其傷寒,無不效者。至雜症兼痧有沉伏之脈,亦准此法。

白話文:

在放痧和服藥後,經絡沒有阻礙,脈搏就不會再沉伏。然後根據脈搏辨別病症,治療其傷寒,沒有不有效的。對於合併痧症的雜症,也有沉伏的脈搏,也可以依照這種方法治療。

凡痧脈微細者生,實大急數者重,洪大無倫者凶。一部無脈者輕,一手無脈者重,兩手無脈者死。六脈無根及諸怪脈現而放痧、服藥不應者不治。

白話文:

如果脈搏細微,病人會康復;脈搏實大而快速,病情嚴重;脈搏非常洪大,病情危重。只有一手脈搏沒有,病情較輕;兩手都沒有脈搏,病情嚴重;沒有脈搏又出現怪異脈搏現象,放血、服藥都不見效的,無法治癒。

丹溪治雜症,以氣、血、痰為先。痧脹何能離此?痧脹有氣塞者,為喘急、為脹滿、為嘔噦,為頭眼脹,其痛緊,脈必洪數,屬陽。有氣閉者,為昏冒、口噤、目翻、厥冷,雖痛口不能言,脈必沉伏,屬陰。痧有血熱者,為煩躁,為紫斑,為頭面赤,為衄,口出紅沫、脈必實大屬陽。

白話文:

丹溪在診療疾病的時候,把氣、血、痰放在首要位置。痧脹怎麼能脫離這個原則呢?痧脹有因氣塞而引起的,表現為喘急、脹滿、嘔噦、頭眼脹痛,疼痛劇烈,脈搏一定洪大而數,這種屬於陽症。有因氣閉而引起的,表現為昏迷、口噤、目翻、厥冷,雖然疼痛但不能言語,脈搏一定沉伏,這種屬於陰症。痧脹有因血熱而引起的,表現為煩躁、紫斑、頭面赤紅、衄血、口吐紅沫,脈搏一定實大,這種屬於陽症。

有血阻者,腰痛,脅痛,攻心痛,手足青紫,脈必緊牢,乍大乍小,屬陰,痧有痰寒者,喉中漉漉有聲,吐咯不出,嘔吐酸水清涎,脈必弦滑,屬陽。有痰厥者,卒倒、手足厥冷,肌膚芒刺,遍身青筋,坐臥不能轉側,脈必微細,似有似無,屬陰。亦不得謂陽痧則生,陰痧則死,痧有脈伏三日亦得救活者,在得其竅而已。

白話文:

有血阻滯的患者,會出現腰痛、脅痛、心痛、手足青紫等症狀,脈搏必然緊而有力,忽大忽小,屬於陰痧。有痰寒的患者,喉嚨裡漉漉有聲,吐不出痰,嘔吐酸水和清涎,脈搏必然弦滑,屬於陽痧。有痰厥的患者,突然昏倒、手足冰涼,皮膚像針刺一樣疼痛,全身青筋突起,坐臥不能轉動,脈搏必然微細,似有似無,屬於陰痧。也不能認為陽痧就一定生,陰痧就一定死,有脈搏微弱伏藏三天還能救活的患者,關鍵在於能否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