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2)

1. 魚口便毒

正在小腹與大腿折紋縫中交界之際,兩胯合縫之間,初起如核,漸大如卵,堅硬木痛,微熱不紅,寒熱交作,多由強力房勞,忍精不泄,或欲念不遂,以致精搏血液,聚於中途,壅遏而成。或因暴怒傷肝,氣滯血凝而發,生在左為魚口,生在右為便毒,生在小腹之下、陰毛之旁者,名曰橫痃,又名曰外疝,非魚口便毒也。生於腎囊之後、肛門之前,名曰懸癰,又名曰海底漏。

治法宜散滯、行瘀、通利。初起宜內服加減消毒散,加延胡索二錢,外用三奈、香附共研末,蜜調敷之,如已潰即宜補養氣血之劑,不然,恐變生別症。

加減消毒散,陽毒初起者皆可用之。蒲公英三錢,金銀花二錢,元參一錢,赤芍二錢,連翹一錢,炒山甲一片,皂角刺尖七分,前胡一錢,防風一錢,制香附一錢,生甘草七分,加延胡索二錢,水煎服之,自能消散。

白話文:

這種病發生在小腹與大腿交界、兩腿根部之間,剛開始像個小核,慢慢變大像雞蛋,摸起來堅硬,按壓會感到木木的疼痛,稍微發熱但不紅腫,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多半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忍精不射,或慾望無法滿足,導致精液與血液混雜,堆積在半途,阻塞不通而形成。也可能是因為突然發怒傷了肝,造成氣血不順、凝結而發病。長在左邊的叫魚口,長在右邊的叫便毒。如果長在小腹下方、陰毛旁邊的,叫做橫痃,也叫做外疝,並非魚口或便毒。長在陰囊後面、肛門前面的,叫做懸癰,也叫做海底漏。

治療原則應以疏散阻塞、活血化瘀、暢通氣機為主。剛開始發病時,適合內服加減消毒散,並加入二錢延胡索,外用三奈、香附一起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後敷在患處。如果已經潰爛,就應該服用補養氣血的藥方,否則可能會產生其他病變。

加減消毒散,陽性的毒瘡剛發病時都可以使用。藥方是:蒲公英三錢、金銀花二錢、元參一錢、赤芍二錢、連翹一錢、炒山甲一片、皂角刺尖七分、前胡一錢、防風一錢、製香附一錢、生甘草七分,再加入延胡索二錢,用水煎服,就能夠消腫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