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六 (5)
卷六 (5)
1. 陰囊撲損瘀血積滯有時疼痛
此名血疝。臨睡時,自以一手挽其下,一手按其上,由輕至重,磨弄百回,一月之間,瘀血盡散,滯氣皆行,雖年深月久,不藥亦愈,誠妙術也。
白話文:
這種病症叫做血疝。在睡覺前,自己用一隻手托住疝腫處的下面,另一隻手按壓在疝腫處的上面,由輕到重反覆揉搓一百次,一個月之內,瘀血全部散去,停滯的氣血全部運行暢通,即使是多年形成的疝病,不服用藥物也能治癒,實在是一種很妙的技術。
2. 陰囊腫爛腎子落出
此名囊脫,又名囊癰。用紫蘇煎湯,日日洗之。並用紫蘇葉、梗為末日敷,用青荷葉包好。內用黃連六分,歸尾、連翹、雲苓各一錢五分,甘草、木通各一錢,煎服。一人陰囊形大如斗,被一人治破爛。見腎子如鵝蛋大,旁有一筋六七寸長,腎子落出,臭不可聞,用紫蘇湯洗淨,筋即爛下,問其腎子、小便。
白話文:
這種病叫做囊脫,又叫做囊癰。用紫蘇煎湯,每天洗患處。同時把紫蘇葉、梗搗成末,每天敷在患處,用青荷葉包好。內服黃連六分,歸尾、連翹、雲苓各一錢五分,甘草、木通各一錢,煎服。有一個人的陰囊腫大如鬥,被一位醫生治破了。可見腎如鵝蛋那麼大,旁邊有一筋六七寸長,腎掉出來了,臭不可聞。用紫蘇湯洗淨,筋就腐爛掉了。問他的腎和排尿情況如何?
小肚皆不痛(痛則難治),照上各法治之,數日後,腎子收上,爛孔收小,內服地黃湯、外敷生肌散而愈。此林屋山人經驗方也。
白話文:
肚子都不會痛(痛的話就難治了),參照上面的各種方法治療,幾天後,腎結石會收縮回原位,潰爛的孔洞也會變小,內服地黃湯,外敷生肌散就可以治癒了。這是林屋山人根據經驗得到的方劑。
又方:鳳仙花子、生甘草各二錢,為末,麻油調敷,即生肌。
又方:有人腎囊破爛,露出腎子,百藥不效,後用老母雞蒸食而愈。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鳳仙花籽、生甘草各二錢,搗成粉末後,用麻油調和塗抹在患處,很快就能生出新的肌肉組織。
3. 下部濕瘡
馬齒莧四兩,研爛,入青黛一兩和塗,則熱痛皆去。仍服八珍散即愈。謹戒酒與發物,犯之必作腸風內痔,則難治也。
又方:銀青散(見癰毒諸方)敷之,最為神效。
白話文:
馬齒莧四兩,搗碎,加入一兩青黛,混合後塗抹,則熱痛都會消失。再服用八珍散就會痊癒。謹慎戒除酒和發物,觸犯它們必定會產生腸胃脹氣內痔,則難以治療。
4. 前後陰之間生瘡
此名懸癰,方見海底部。
5. 小便
參看大便門。
6. 小便不通
小便不爽,及小便出血,白濁,均見後淋症門。此症寒熱虛實不同,治無一定,每用一方,俟過一二時不效,方可另治。不得性急亂投自誤。豬尿脬一個,用鵝毛管插入尿脬孔內,線扎定,用口吹氣脹滿,以手按住管口,將管口插在小便孔上,用手捻氣透入孔中,小便即出。諸藥不通者,此法最妙,婦人更效。
白話文:
小便不順暢,以及小便出血、白色濁物,都可以在後淋症門找到相關的症狀。這個疾病有寒熱虛實的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每使用一種方法,等到一到兩次沒有效果,纔可以換另外一種方法來治療。不能夠性急亂投醫,以免誤了自己。用一個豬的尿脬,用鵝毛管插入尿脬孔內,用線扎緊,用嘴吹氣把尿脬吹脹滿,用手按住管口,將管口插在小便孔上,用手捏管子,讓氣透入孔中,小便就會出來。所有藥物都無法治療的,這種方法最有效,對於婦女特別有效。
又方:甘遂末,水調敷臍下一寸三分,內以甘草節煎湯飲之。
白話文:
另一種方法:把甘遂搗成粉末,用溫水調勻,敷在肚臍下一寸三分的位置,同時喝下甘草節煎成湯。
又方:半夏末,加麝香少許,填臍中,上用蔥白、田螺二味搗成餅,封臍上,用布捆定,下用皂角燒煙燻入陰中,自通。婦女用皂角煎湯,洗陰戶內。
又方:食鹽炒熱,填臍眼,上用艾火燒五次,即通。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將半夏磨成粉末,加入少量麝香,填充在肚臍中,上面使用蔥白和田螺兩種材料搗成餅狀,覆蓋在肚臍上,並用布固定,下方用皂角燃燒產生的煙熏蒸私處,自然會通暢。女性則可以用皂角煮水,清洗私處內部。
另一個方法:將食鹽炒熱後,填充在肚臍眼,上面用艾草燃燒五次,就能夠通暢。
又方:用乾麵做一圈子,高寸許,放臍眼上,以蔥管裝麝香直安臍中,圈內以鹽填滿,用艾一小團,安蔥頂上燒之,或三四次,或五七次即通。此法極妙。
白話文:
另一種方法:用乾麵做一圈,高一寸左右,放在肚臍上,用蔥管裝入麝香,直接放入肚臍中,圈內以鹽填滿,用艾草一小團,放在蔥管頂部燒之,或者燒三四次,或者燒五七次,就會通暢。這個方法非常靈驗。
又方:獨頭大蒜一個,梔子七個,加鹽少許,搗爛塗紙上,貼臍下一寸三分,良久即通。如不通,再塗陰囊上,甚效。
白話文:
另有一方法:取單頭大蒜一顆,梔子七顆,加入少量鹽,搗碎後塗在紙上,貼於肚臍下方一寸三分處,過一段時間即可通暢。若未見效,則再塗於陰囊上,效果非常好。
又方:白鳳仙花,連根葉熬水,乘熱洗腎囊陽物及兩胯內,即通。
又方:韭白煎濃汁,洗臍下一寸三分,即通。
又方:鯽魚一條,搗爛,用少許擦臍內及臍下一寸三分,即解。
又方:烏桕樹葉,搗融貼臍下,重者用根煎湯服,其效如神,並下水腫,不可多服。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使用鳳仙花,包括根和葉煮水,趁熱洗腎囊、陽具以及兩側大腿內側,就能通暢。
另一個方法:將韭菜的白色部分煎成濃汁,洗肚臍下方一寸三分的位置,就能通暢。
另一個方法:取一條鯽魚,搗碎後,取少量塗抹在肚臍內部及肚臍下方一寸三分的地方,就能緩解症狀。
另一個方法:將烏桕樹葉搗爛後貼在肚臍下方,病情嚴重的可以使用烏桕樹根煎湯服用,效果非常神奇,並且能治療水腫,但不能過量服用。
又方:豬膽一個(留汁),以陽物插入膽中,少頃,汁入自通。如婦人,以膽汁滴入陰中。
白話文:
另有一種方法:取豬膽一個(保留膽汁),用男性生殖器插入豬膽中,片刻後,膽汁會自行流入體內。如果是女性,則將膽汁滴入陰道中。
又方:公鼠糞(兩頭尖者是)研末,酒調敷臍下一寸三分。
又方:田螺一枚,鹽半匙,生搗敷臍下一寸三分,雖腹脹如鼓,可通。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取公鼠的糞便(兩端尖的才是)研磨成粉,用酒調勻後敷在肚臍下方一寸三分的位置。
另一個方法:取一隻田螺,加半匙鹽,搗碎後敷在肚臍下方一寸三分的位置,即使腹部脹得像鼓一樣,也能疏通。
又方:蝸牛(查藥物備要便知)搗貼臍下一寸三分,以手摩之。加麝香少許,更妙。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將蝸牛搗碎,貼在肚臍下1.3寸的地方,用手按摩。再加入少許麝香,效果更好。
又方:鳳眼草(即臭梧桐子)、皂角四兩,共煎五七沸,加麝香少許,衝入瓷瓶內,將陽物入瓶內熏半炷香久,藥氣入竅即通。腹脹如鼓,百藥不效者,此法最妙。
白話文:
另一個偏方:鳳眼草(就是梧桐子的果核)、皁角,各四兩重,一起煎熬成藥汁,煮沸五或七次,然後加入少量的麝香,倒入瓷瓶內,將男性生殖器放入瓶子內,薰半炷香左右,藥氣就會進入竅穴而通暢。如果腹脹如鼓,吃了很多藥都不見效的人,這個方法最靈驗。
又方:紫蘇煎湯入木盆內,坐上熏蒸,外用鹽炒敷臍下一寸三分。
又方:皮硝不拘多少,炒熱。用布托臍上,將皮硝放在布上敷之,再以熱水滴三、五滴,即通。
又方:蜣螂散(見大便門,大小便不通方)治之,最效。
又方:陳棕,瓦上焙存性,以水酒服二錢,即通。屢試屢驗。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將紫蘇煎湯倒入木盆中,坐下用蒸汽熏蒸,外面用炒鹽敷在肚臍下方一寸三分處。
另一個方法:皮硝用量不限,炒熱後,用布放在肚臍上,將皮硝放在布上敷著,再滴三到五滴熱水,馬上就能通暢。
另一個方法:使用蜣螂散(詳見大便門,大小便不通的方劑)治療,效果非常好。
另一個方法:取舊棕櫚葉,在瓦片上烘焙保持其原性,用水酒服用兩錢,馬上就能通暢,多次嘗試都有效果。
又方:如臍腹痛急者,生牛蒡葉汁、生地黃汁兩合和勻,入蜜兩合。每用一合,入水半盞,煎三五滾,調滑石末一錢服。
白話文:
另一個方子:如果臍腹疼痛急迫,用生牛蒡葉汁和生地黃汁各兩合,均勻攪拌,加入蜂蜜兩合。每次服用一合,加入半杯水,煮沸三到五次,加入滑石末一錢服用。
又方:牛膝二錢,車前子一錢,同研末,水煎,空心服。
又方:芹菜一把,搗融,新白布包,紐出汁,蒸熟溫服,即通,忌鐵器。
白話文:
另一個方子:取牛膝兩錢,車前子一錢,一起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另一個方子:取芹菜一把,搗碎後,用新的白布包裹,絞出汁液,蒸熟後溫熱服用,馬上就能通便,使用時避免接觸鐵器。
又方:火硝生研為末,每服一二錢,小麥煎湯調服。因寒閉結不通者最效。
白話文:
另一個偏方:將火硝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小麥煎煮的湯調服。這種方法對於因寒氣閉塞不通所引起的病症最有效。
又方:凡小便不通,百藥不效者,用後淋症門內增補石淋、沙淋妙方,必有奇效。
又方:舊草帽預洗淨,煎湯飲之,立效。蔥頭煎湯飲之亦效。
白話文:
又有個方法:凡是小便不通暢,使用了多種藥物都沒有效果的,可以採用治療石淋、沙淋的增補妙方,必定會有神奇的效果。
又有方法:將舊草帽預先洗淨,煮水喝,立刻見效。用蔥頭煮水喝也同樣有效。
又方:有人小便不通,百藥不驗,一夕夢神命以蛄螻(又名土狗)燒灰,酒服,即通。按此濕熱蘊結,以濕熱攻濕熱,借其竄利下行之性耳。
又方:桐子方(見大便門)治之最妙。
白話文:
另一個偏方:有位病人小便不通,各種藥物治療都不見效,有一天晚上夢到神明指點他拿螻蛄燒成灰,混酒喝下即可解決。根據這個偏方,是因為病人體內濕熱蘊結,用濕熱的藥物攻克濕熱的病因,利用螻蛄竄利下行的特性來治療。
又方:有種氣閉小便不通,醫家往往以澤瀉、木通、車前、豬苓等藥,全無一效,惟用白歸身一兩,川芎五錢,柴胡、升麻各二錢五分,水二碗,煎八分,一服即通,曾救多人。孕婦及老年之人加高麗參一錢。此林屋山人秘方也。
白話文:
另一個偏方:有些人氣閉小便不通,醫生往往用澤瀉、木通、車前、豬苓等藥,都全部沒有效果,只有用白歸身一兩,川芎五錢,柴胡、升麻各二錢五分,水二碗,煎八分,喝一碗就通了,曾經救過很多人。孕婦和老年人可以加高麗參一錢。這是林屋山人的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