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二十二 (38)
卷二十二 (38)
1. 應用群方第十七
白虎金神,司秋者也,暑火至秋而衰,且知母苦寒,又能保太陰肺金之氣,故名白虎,以為三陽經一解表藥耳。雖是三陽解表藥,切記有汗當施,無汗當戒,蓋無汗者,必須柴、葛、升麻以解表邪,不可見其身熱,誤用白虎,以郁遏其熱,使不能外越也。
汾嘗驗溫病久而無汗,有必兼白虎乃解者。溫瘧宜桂枝白虎,《醫方集解》明言之矣。至於柴葛升麻亦自各有所宜,《傷寒論注》等書自悉。
記異症方案一條:靖江劉姓,年四旬,遇疫遭數喪自外歸,母病旋卒,遂成驚悸,不寐,略睡去即叫跳,其心如蕩如撞,服天王補心丹之類半月不效,予用奇方制就琥珀丸,三服遂定(每服三分三釐,共錢)。
又變怪症,飲食如故,忽然目翻涎流,喊如羊,其頭側過左肩,手亦向左反張,突起旋走,面如土色,食頃稍蘇,日夜百番,或曰羊癇、曰痙病,然癇症當見怪脈,今無脈,非五癇可知。若作痙治,用麻黃髮汗,續命祛風,恐立斃耳;予書原載角弓痧,症略相似,即投煉石丹一服,日夜各減半,二服日中不發,晚只數次,三服全愈。但面色不正,另立丸方調理而痊。
真琥珀(同燈芯研)四錢,辰砂(研細,取豬心血和,仍放入心內,濕紙包煨,心熟為度,取出曬乾)五錢,整大半夏兩(洗淨,同薑汁半盞、牙皂、白礬各三錢煮透心極熟,曬乾用八錢),膽星六錢,石菖蒲、炙草各五錢,棗仁二兩,遠志肉、白茯神、橘紅、歸身、柏子仁、山藥、麥冬各兩,煮棗肉丸梧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三十丸,臨臥圓眼、燈心湯下。
此丸兼治怔忡、健忘、驚悸、癲癇等症。
加味活命飲:一切痧後留滯熱毒,發為癰腫、發背、疔、疽。穿山甲(土炒)、銀花、大黃各三錢,歸尾、陳皮各錢半,花粉、赤芍、生地、薄荷、防風、白芷、貝母、甘草節、乳香各錢,沒藥(淨)、角刺各五分(以上三味後下)。
毒在背加角刺錢半,在腹加白芷,在胸加蔞仁二錢,在頭面手足加銀花五錢。水入大瓦瓶封口煎,溫服。側睡。忌鐵器、酸味諸毒物(一方無軍、地、荷,好酒煎,大潰勿服)。
六一散:降火利竅解煩渴(無濕者多服,反耗津液,加渴),水飛滑石六兩,粉草末兩。
夏月涼水調飲。加硃砂名益元散,治小兒身熱咳嗽,微帶驚風,燈心湯調服,屢效。
治腹痛法:取大公雞一隻,其人仰臥放肚上雞即伏,如疼止即跳下而愈,此法試過亦驗。
又法:凡痧屬肝經者多,肝附於背,第七骨節間,遇犯痧者,先循其七節骨縫中將大指甲重掐入,候內骨節響方止,以鹽塗之。如不響,即將鹽重擦,必便透入,遂能止疼。
白話文:
應用群方第十七
白虎湯是主治秋季疾病的方劑。暑熱之邪在秋季消退,知母性味苦寒,又能保護肺金之氣,因此稱為白虎湯,是治療三陽經表證的藥方。雖然是治療三陽經表證的藥方,但必須注意是否有汗,有汗才能使用,無汗則應避免使用。因為無汗者,應該使用柴胡、葛根、升麻等藥物來解表邪,不可見病人發熱就誤用白虎湯,以免鬱遏其熱,導致熱邪不能外洩。
我曾親眼驗證溫病久治不愈且無汗的病人,必須配合白虎湯才能痊癒。溫瘧宜用桂枝白虎湯,《醫方集解》中已明確說明。至於柴胡、葛根、升麻等藥物也有各自適用的情況,《傷寒論注》等書籍中都有詳細記載。
記一件奇特的病例:靖江劉姓男子,四十歲,因疫病喪失多人後回家,母親又病故,因此精神受驚,出現心悸、失眠,稍微睡著就驚叫跳躍,心裏像翻江倒海一樣不安,服用天王補心丹等藥物半月無效,我便用奇方製成琥珀丸,服用三次後病情就穩定下來了(每次服用三分三釐,共計一錢)。
又有一個奇怪的病例,飲食如常,突然眼球上翻,流涎,像羊叫一樣喊叫,頭歪向左肩,手也向左反張,突然發作然後旋轉奔跑,臉色蒼白如土,約一頓飯時間後稍有好轉,日夜發作上百次,有人說是羊癇,有人說是痙病,但癇症應該有特殊的脈象,這個病人沒有特殊的脈象,所以不是五種癇證。如果按照痙攣症治療,用麻黃發汗,驅風續命,恐怕會立刻死亡;我書中記載的角弓反張症狀略微相似,因此我給他服用煉石丹一劑,日夜各減半服用,兩劑後白天不再發作,晚上只有幾次,三劑後痊癒。但面色仍不正,又另立丸方調理才完全康復。
琥珀丸組成:真琥珀(與燈芯同研)四錢,辰砂(研細,用豬心血和勻,再放入豬心內,用濕紙包好煨,豬心熟透為度,取出曬乾)五錢,炮製過的大半夏二兩(洗淨,與薑汁半盞、牙皂、白礬各三錢同煮至極熟,曬乾後用八錢),膽星六錢,石菖蒲、炙甘草各五錢,棗仁二兩,遠志肉、白茯神、橘紅、當歸身、柏子仁、山藥、麥冬各二兩,煮棗肉丸製成梧子大小,用金箔包裹。每次服用三十丸,睡前用燈芯湯送服。
此丸兼治怔忡、健忘、驚悸、癲癇等症。
加味活命飲:治療各種痧症之後留下的熱毒,導致癰腫、發背、疔瘡、疽等症。穿山甲(土炒)、金銀花、大黃各三錢,當歸尾、陳皮各一錢半,花粉、赤芍、生地黃、薄荷、防風、白芷、貝母、炙甘草節、乳香各一錢,沒藥(淨)、角刺各五分(以上三味後下)。
毒在背部加角刺一錢半,在腹部加白芷,在胸部加蔞仁二錢,在頭面手足加金銀花五錢。將藥物放入大瓦瓶中加水煎煮,密封後溫服。側臥休息。忌食鐵器、酸味等有毒之物(有一個方子不用防風、地黃、荷葉,用好酒煎煮,大面積潰瘍者不宜服用)。
六一散:清熱利竅,解煩渴(無濕邪者多服會耗傷津液,加重口渴),滑石(水飛)六兩,甘草粉末二兩。
夏季用涼水調服。加硃砂稱為益元散,治療小兒發熱咳嗽,伴有輕微驚風,用燈芯湯送服,屢試屢效。
治療腹痛的方法:取一隻大公雞,病人仰臥,將雞放在腹部,雞會伏在上面,疼痛停止後雞就會跳下來,病也就好了,這個方法我試過,確實有效。
另一種方法:凡是痧症屬於肝經者較多,肝臟附著於背部,第七胸椎骨節之間,遇到痧症者,先沿著第七胸椎骨縫用大指甲用力掐入,直到內部骨節響了才停止,再塗上鹽。如果不響,就用力擦鹽,鹽一定會滲透進去,就能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