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二十二 (37)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37)

1. 應用群方第十七

加減聖效散:治傷寒時疫、風濕、陰陽兩感,表裡未辨,或外熱內寒,或外寒內熱,肢節拘急,頭項腰脊疼痛,發熱惡寒,嘔逆喘咳,鼻塞聲重及食飲生冷,傷在胃脘,胸膈飽懣,腸脅脹痛,心下痞結,手足逆冷,腸鳴泄瀉,不穀不消,小溲不利等症。東坡蒞杭多疫,設劑活眾,原名聖散子,今有痧症相類療之悉效。

卜子(炒)、砂仁(炒、研)、檳榔、陳皮、延胡各八錢,厚朴、防風、蒼朮、藁本、藿香葉、柴胡、獨活、石菖蒲、澤瀉、枳殼、細辛各五錢,草豆蔻(去殼)十個,共粗末。每五錢、水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取遍身微汗即愈。時氣不和,空心飲之,可辟邪疫。

如聖散:治當心而痛,遍身骨節牽痛,或嘔吐噁心,不時發作者,兼治疝氣勞根,此方可補痧脹所不逮。枳殼(麵炒)三兩,小茴(微炒)三錢,鹽磚(鏟上燒紅)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如不止,再服一錢。

失笑散:治血迷心竅,不知人事,婦人產後,心腹絞痛及腹中瘀積血作痛者,男婦慣發痧脹,服此永不再犯。靈脂(去砂,炒)、蒲黃(炒)等分,為末。每一二錢,溫酒調下。

普濟消毒飲:太和間疫癘,初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合喉喘,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傷寒,諸藥莫治,東垣云: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上攻頭面而為腫耳,制方活眾,刻石以傳(《醫方集解》此方微有不同)。

黃芩、黃連(各酒炒)五錢,牛蒡、大黃各三錢,陳皮(去白)、元參、生甘草、連翹、板藍根各二錢,馬勃錢,川芎、防風各八分,殭蠶(炒)、升麻、柴胡各七分,薄荷五分,桔梗三分,共細末,半用湯調頻服,半用蜜丸噙化,盡劑而愈,或水煎,食遠溫服(原無大黃,便秘加用,酒煨)。

祛瘴闢瘟丹:治時疫痧瘴,老幼男婦皆同者。厚朴、蒼朮、羌活、防風、陳皮、枳實、香附、牛蒡子各錢,檳榔、白芷各八分,藿香、川芎各五分,細辛四分,甘草三分,薑、蔥煎服。

無汗加蘇葉、薄荷。口渴花粉、葛根。身重汗出防己、石膏。溫瘧柴胡、半夏。遍身疙瘩腫痛藍葉、大黃、殭蠶。肌肉發紅黑紫斑元參、大青、連翹。大便秘結大黃。先中熱又中暑加白虎、香薷。頭痛川芎。風溫身體灼熱芩、連、梔子。咳嗽涕唾、頭目昏眩荊芥、金沸草(金沸草即旋覆花)。

白虎湯:治溫病身熱自汗口乾、脈來洪大。霍亂、傷暑、發痧神妙。石膏(煨)五錢,知母三錢,甘草錢,粳米一撮。

病在陽明肌肉,則巨陽之表邪已解,故外不惡寒,又無頭痛身疼之症,但自汗而發熱也。《經》曰:熱淫所勝,佐以苦甘,以知母、甘草解其熱,蓋熱則傷氣,用粳米、甘草之甘以益其氣,且治不眠煩躁也。煩者肺、躁者腎也。以石膏為君,佐知母之苦以清腎之源,因石膏體堅而重墜,知母沉寒而走下,故用米、草之甘以緩之,使不速達於下焦也。

白話文:

應用群方第十七

加減聖效散:治療傷寒、時疫、風濕、陰陽兩虛夾雜,表裡症狀不明確,或外熱內寒,或外寒內熱,四肢關節拘緊疼痛,頭、項、腰、脊疼痛,發熱畏寒,嘔吐、呃逆、咳嗽、鼻塞聲音沉重,以及飲食生冷,胃脘部受損,胸膈飽脹,腸胃脅肋脹痛,心下痞塊,手足冰冷,腸鳴腹瀉,消化不良,小便不利等症狀。蘇軾在杭州時疫流行時,曾用此方救治多人,原名聖散子,現在治療痧症也同樣有效。

藥方組成:卜子(炒)、砂仁(炒、研)、檳榔、陳皮、延胡各八錢,厚朴、防風、蒼朮、藁本、藿香葉、柴胡、獨活、石菖蒲、澤瀉、枳殼、細辛各五錢,草豆蔻(去殼)十個,共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半碗水煎成一碗,濾去藥渣溫服,不拘時辰,服用至全身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時氣不調,空腹服用,可以預防瘟疫。

如聖散:治療心痛,全身骨節牽引疼痛,或嘔吐噁心,時發時止的症狀,也可治療疝氣、勞損,此方可以彌補痧脹治療的不足。

藥方組成:枳殼(麵炒)三兩,小茴香(微炒)三錢,鹽磚(鏟上燒紅)三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溫酒送服。如果症狀未止,可再服用一錢。

失笑散:治療血迷心竅,神志不清,婦女產後心腹絞痛及腹中瘀血作痛,以及男女慣發痧脹,服用此方可以預防再次發作。

藥方組成:靈脂(去砂,炒)、蒲黃(炒)等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二錢,溫酒送服。

普濟消毒飲:太和年間瘟疫流行時,初期症狀為畏寒、壯熱、身體沉重,接著頭面腫脹,眼睛閉合、呼吸困難、舌燥口乾,俗稱大頭傷寒,其他藥物都無效,東垣(朱丹溪)認為:上半身屬於天的氣息,邪熱侵犯心肺,上攻頭面而導致腫脹,因此制定此方救治多人,並刻石流傳(《醫方集解》此方略有不同)。

藥方組成:黃芩、黃連(各酒炒)五錢,牛蒡、大黃各三錢,陳皮(去白)、元參、生甘草、連翹、板藍根各二錢,馬勃一錢,川芎、防風各八分,殭蠶(炒)、升麻、柴胡各七分,薄荷五分,桔梗三分,共研成細末,一半用湯調勻頻服,一半用蜜丸噙化,服用完畢即可痊癒,也可水煎,飯後溫服(原方無大黃,便秘者可加用,酒煨)。

祛瘴闢瘟丹:治療時疫痧瘴,老幼男女皆可服用。

藥方組成:厚朴、蒼朮、羌活、防風、陳皮、枳實、香附、牛蒡子各一錢,檳榔、白芷各八分,藿香、川芎各五分,細辛四分,甘草三分,用薑、蔥煎服。

加減法:無汗加蘇葉、薄荷;口渴加花粉、葛根;身重汗出加防己、石膏;溫瘧加柴胡、半夏;遍身疙瘩腫痛加藍葉、大黃、殭蠶;肌肉發紅黑紫斑加元參、大青、連翹;大便秘結加大黃;先中熱又中暑加白虎、香薷;頭痛加川芎;風溫身體灼熱加黃芩、黃連、梔子;咳嗽、流涕、頭目昏眩加荊芥、金沸草(金沸草即旋覆花)。

白虎湯:治療溫病身熱自汗口乾、脈搏洪大。治療霍亂、傷暑、發痧效果神奇。

藥方組成:石膏(煨)五錢,知母三錢,甘草一錢,粳米一撮。

說明:病在陽明經肌肉,則太陽經表邪已解,所以不會畏寒,也沒有頭痛身痛的症狀,只是自汗發熱。《內經》說:熱邪過盛,可用苦寒藥物治療,用知母、甘草來解熱,因為熱傷氣,用粳米、甘草的甘味來益氣,也治療失眠煩躁。煩屬於肺,躁屬於腎。用石膏為主藥,佐以知母的苦味來清洩腎經的熱邪,因為石膏性重墜下,知母性寒向下走,所以用米、草的甘味來緩解藥性,避免藥力過速到達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