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二十四 (34)
卷二十四 (34)
1. 芙蓉膏
腫勢漫延者,周圍敷之,只留瘡頂。赤小豆四兩,芙蓉葉四兩,香附四兩,菊花葉四兩,白芨四兩,為細末,每末一兩,加麝香一分,米醋調塗住根腳,雞子清調亦可。其瘡頂貼烏金散,上蓋萬應膏。
白話文:
如果腫脹蔓延開來,就將藥膏敷在腫脹的周圍,只留下瘡口頂部不敷藥。配方是:紅豆四兩、芙蓉葉四兩、香附四兩、菊花葉四兩、白芨四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每次取藥末一兩,加入麝香一分,用米醋調和後塗抹在瘡的根部周圍,也可以用雞蛋清調和。在瘡口頂部貼上烏金散,然後再蓋上萬應膏。
2. 療牙止痛散
牙硝三錢,硼砂三錢,明雄黃二錢,冰片一分五釐,麝香五釐,共為末。每用少許擦牙,止痛神效。
白話文:
將牙硝三錢、硼砂三錢、明雄黃二錢、冰片一分五釐、麝香五釐,全部磨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次取少量藥粉擦在牙痛處,止痛效果非常顯著。
3. 消瘰丸
治肝經鬱火,頸生瘰癘。元參(蒸)、牡蠣(煅,醋淬,研)、貝母(去心,蒸)各四兩,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二服,此方奇效,治愈多人。
白話文:
治療肝經鬱積的火氣,導致脖子長出瘰癧(淋巴結腫大)。用玄參(蒸過)、牡蠣(煅燒後用醋淬過,再研磨成粉)、貝母(去除內心,蒸過)各四兩,一起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一天服用兩次。這個藥方效果顯著,治癒了許多人。
4. 加味逍遙散
治肝經鬱火,頸生瘰癘,並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木生風,眩暈振搖,或咬牙發痙諸症,《經》云:木鬱達之是已,服前丸,兼服此散更妙。柴胡、茯苓、當歸、白朮、甘草、白芍、丹皮、黑山梔各一錢,薄荷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肝經氣血鬱積化火的症狀,像是頸部出現淋巴結腫大(瘰癧),以及胸部兩側脹痛,有時會感到忽冷忽熱,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肝火旺盛而產生內風,出現頭暈目眩、身體顫抖,或是磨牙、抽搐等症狀。《黃帝內經》說:「木氣鬱結時,要疏通它。」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之前服用過其他藥丸,再搭配這個藥散,效果會更好。
這個藥散的成分是:柴胡、茯苓、當歸、白朮、甘草、白芍、丹皮、黑山梔各一錢,薄荷五分,用水煎服。
5. 神功托裡散
一名金銀花散。治癰疽、發背、腸癰、乳癰及一切腫毒,或焮痛憎寒壯熱。金銀花、黃耆(上部酒炙透,下部鹽水炙)、當歸各五錢,甘草二錢,酒、水各半煎服,分病上、下食前、後服之,再服一劑,渣敷患處。不問老少虛實皆可服。若為末、酒調服,尤妙。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神功托裡散」,又名金銀花散。 用來治療癰疽、發背、腸癰、乳癰和各種腫毒,像是紅腫熱痛、發冷發熱等症狀。
藥材組成有:金銀花、黃耆(黃耆上半部用酒炙透,下半部用鹽水炙過)、當歸各五錢,甘草二錢。
煎服方法:將藥材加入酒和水各一半一起煎煮,然後分早上或下午,在飯前或飯後服用,依照患病部位在上或在下而定。再喝一劑,剩下的藥渣可以用來敷在患處。
這個藥方不論老少、體質虛弱或強壯的人都可以服用。 如果將藥材磨成粉,用酒調和服用,效果會更好。
6. 景岳清涼膏
治一切瘡瘍,潰後宜用之。當歸二兩,白芷、白芨、木鱉子、黃柏、白蘞、乳香、白膠香各五錢,黃丹五兩,麻油十二兩,上用油煎前六味,以槐柳枝順攪,油熟丹收,然後下乳香等二味。
白話文:
此藥膏能治療各種瘡瘍,潰爛後更適合使用。成分包含:當歸二兩、白芷、白芨、木鱉子、黃柏、白蘞、乳香、白膠香各五錢,黃丹五兩,麻油十二兩。
製作方法是先將麻油加熱,放入當歸、白芷、白芨、木鱉子、黃柏、白蘞等六味藥材,用槐樹枝或柳樹枝順時針攪拌,待油熬製熟成後加入黃丹收膏,最後再放入乳香、白膠香。
7. 收口摻藥
李氏曰:同遊有患背疽者大潰,五臟僅隔膜耳,自謂必死。用鯽魚去腸實,以羯羊糞烘燥為末,乾摻之,瘡口自收。此出洪氏方,屢用有效。故附於此,須俟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白話文:
李氏說:我曾經和朋友出遊,他背上長了毒瘡,潰爛得非常嚴重,感覺五臟六腑都只隔著一層薄膜而已,他自己認為必死無疑。我用鯽魚去除內臟後,塞入烘乾磨成粉末的公羊糞便,直接撒在瘡口上,瘡口就自己收斂了。這個方法出自洪氏的藥方,我多次使用都有效,所以把它記錄在這裡。要注意的是,必須等到膿液減少、快要長出肌肉的時候再使用這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