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二十四 (3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34)

1. 芙蓉膏

腫勢漫延者,周圍敷之,只留瘡頂。赤小豆四兩,芙蓉葉四兩,香附四兩,菊花葉四兩,白芨四兩,為細末,每末一兩,加麝香一分,米醋調塗住根腳,雞子清調亦可。其瘡頂貼烏金散,上蓋萬應膏。

白話文:

當腫勢擴散時,在周圍敷藥,只留下瘡頂。將赤小豆、芙蓉葉、香附、菊花葉、白芨各四兩,研成細末,每種藥末一兩,加入麝香一分,用米醋調和後塗抹在瘡的根部,也可以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在瘡頂敷上烏金散,並蓋上萬應膏。

2. 療牙止痛散

牙硝三錢,硼砂三錢,明雄黃二錢,冰片一分五釐,麝香五釐,共為末。每用少許擦牙,止痛神效。

白話文:

牙硝三錢、硼砂三錢、明雄黃二錢、冰片一分五釐、麝香五釐,以上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少許來刷牙,對牙痛有神效。

3. 消瘰丸

治肝經鬱火,頸生瘰癘。元參(蒸)、牡蠣(煅,醋淬,研)、貝母(去心,蒸)各四兩,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二服,此方奇效,治愈多人。

白話文:

治療肝經鬱火導致的頸部淋巴結腫大。

  • 元參(蒸熟)、牡蠣(煅燒,用醋淬,研磨成粉)、貝母(去核,蒸熟)各四兩,共研成細末,煉製蜂蜜為丸劑。
  • 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每天服用兩次。
  • 這個方劑效果顯著,治癒了很多人。

4. 加味逍遙散

治肝經鬱火,頸生瘰癘,並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木生風,眩暈振搖,或咬牙發痙諸症,《經》云:木鬱達之是已,服前丸,兼服此散更妙。柴胡、茯苓、當歸、白朮、甘草、白芍、丹皮、黑山梔各一錢,薄荷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肝經鬱火,頸部生了瘰癘,並且胸脅脹痛,或發作寒熱,甚至肝木生風,出現眩暈振搖,或者咬牙發痙等症狀,在《醫經》裡說:肝鬱就要疏通解鬱,服用前述的丸藥,同時服用此散劑效果更好。中藥成分包括:柴胡、茯苓、當歸、白朮、甘草、白芍、丹皮、黑山梔各一錢,薄荷五分,用水煎煮服用。

5. 神功托裡散

一名金銀花散。治癰疽、發背、腸癰、乳癰及一切腫毒,或焮痛憎寒壯熱。金銀花、黃耆(上部酒炙透,下部鹽水炙)、當歸各五錢,甘草二錢,酒、水各半煎服,分病上、下食前、後服之,再服一劑,渣敷患處。不問老少虛實皆可服。若為末、酒調服,尤妙。

白話文:

金銀花散:

功效:治療癰疽、發背、腸癰、乳癰和各種腫毒,或灼痛、畏寒、壯熱。

組成:

  • 金銀花 五錢
  • 黃耆 五錢(上部用酒炙透,下部用鹽水炙)
  • 當歸 五錢
  • 甘草 二錢

用法:

  • 將藥材與半杯酒和半杯水一起煎服,分為病竈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分別於飯前和飯後服用。
  • 再服一劑,將藥渣敷在患處。
  • 不論老人、小孩、虛弱或實證的人都可以服用。

若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服,效果更佳。

6. 景岳清涼膏

治一切瘡瘍,潰後宜用之。當歸二兩,白芷、白芨、木鱉子、黃柏、白蘞、乳香、白膠香各五錢,黃丹五兩,麻油十二兩,上用油煎前六味,以槐柳枝順攪,油熟丹收,然後下乳香等二味。

白話文:

治療各種瘡瘍,潰爛後宜用此方。當歸二兩,白芷、白芨、木鱉子、黃柏、白蘞、乳香、白膠香各五錢,黃丹五兩,麻油十二兩,以上用油煎前面六味藥,用槐柳枝順著攪動,油熟了加黃丹,然後再加入乳香等二味藥。

7. 收口摻藥

李氏曰:同遊有患背疽者大潰,五臟僅隔膜耳,自謂必死。用鯽魚去腸實,以羯羊糞烘燥為末,乾摻之,瘡口自收。此出洪氏方,屢用有效。故附於此,須俟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白話文:

李氏說:有位一起遊玩的人背上長了毒瘡,潰爛得很嚴重,五臟只剩下一層膈膜相隔,自認必死無疑。用鯽魚去腸實,用羯羊糞烘乾後研磨成粉末,乾撒在瘡口上,瘡口自然收斂了。這個方法出自洪氏方,多次使用都很有效。因此附錄於此,必須等到膿液減少想要長出肌肉時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