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附錄:咽喉秘集 (11)
附錄:咽喉秘集 (11)
1. 咽喉秘集下
喉癰門一:伏寒喉癰。
伏寒喉癰,因積寒在內,外感時邪而發,其色紅腫,或帶紫色,脈浮不數。用六味湯加羌活、葛根、草河車、穿山甲、赤芍、歸尾各一錢,細辛三分。二服後,去羌活、葛根,加山梔一錢,五日可痊。
喉癰門二:腫爛喉癰。
腫爛喉癰,此症因脾家積熱而生,紅腫潰爛,兩手關脈洪大者是也。針少商、商陽、關衝、少衝兩手八穴,血多為妙。先服八仙散,放舌上衝化下,再用六味湯加鹽炒元參二錢,鹽炒黃柏一錢,酒炒黃芩一錢五分,生大黃三錢,山梔、木通各一錢,草河車二錢,煎服,瀉過去大黃,再服三日後,用十八味神藥柏枝汁咽漱,即愈。外兼用吹藥。
喉癰門三:淡白喉癰。
淡白喉癰,此症因脾肺受寒,其色不紅。若用涼劑,七日之內必成膿,有膿即針破。初起腫,針少商、商陽兩手四穴,出紫血。用六味湯加蘇葉、赤芍、歸尾各一錢半,一服,加穿山甲、皂角刺、草河車各二錢,再服可愈。此症六脈緊、身發寒熱者是也。
喉癰門四:大紅喉癰。
大紅喉癰,此症脾肺積熱,其色鮮紅,腫脹關內,六脈洪大,身發寒熱。急針少商、商陽穴,或患處出惡血。用六味湯加山梔、木通各一錢,海浮石、生大黃各三錢,歸尾、皂角刺、草河車各三錢,赤芍、花粉、黃芩各一錢半,先將十一味煎二三十沸後,下六味湯同煎,二服可安。
喉癰門五:聲啞喉癰。
聲啞喉癰,此症受寒太重,肺脈閉塞,以致聲啞,飲食難進,或有爛斑。右寸脈沉澀,脾胃脈洪大,背寒身熱。用六味湯加羌活二錢,葛根、蘇葉各一錢漱之,二日後聲音不啞,換加花粉一錢,乳香五分,葛根、酒炒黃芩、歸尾、赤芍、穿山甲、皂角刺各三錢,再服八仙散、玉樞丹,二服可愈。
喉癰門六:單喉癰。
單喉癰,或左或右,身熱背寒,脾胃之症也。有紅點風熱,無紅點風寒。脈象如前。六味湯加蘇葉、羌活各二錢,漱咽,一服,來日再加赤芍、歸尾、山豆根、山梔各錢半,服一劑可愈。
喉癰門七:外症喉癰。
外症喉癰,此症生於頷下天突穴之上,內外皆腫,飲食有礙,初起無痰涎,內不見形跡,此風毒之癰也。六味湯加黃芩、皂角刺、穿山甲、歸尾、赤芍、草河車各二錢,紅花、葛根各一錢,乳香五分,連三服,以消為度。已成出膿,必成漏管,用十全大補湯收功。
喉癰門八:兜腮喉癰。
兜腮喉癰,生於腮下,其名懸癰。因鬱積寒氣而發。外用灸法二壯,用六味湯加穿山甲、歸尾、皂角刺、川芎、白芷各一錢,升麻三分,紅花、乳香各五分,以消為度。有膿針之,若成漏,多用參、苓內托,或可收功,此症不可輕忽。
喉癰門九:舌上癰。
舌上癰,生於舌中心,如梅子大,不能言語,此症熱入心包絡而發。左寸脈宜洪大數,不宜細緩。紅腫可治,黑者不治。六味湯加川連一錢,連翹、草河車各五錢,生軍四錢,地丁三錢,外吹牛黃消散藥,以愈為度。
白話文:
咽喉秘集下
喉癰分九種:
一、伏寒喉癰:因體內寒邪積聚,再受外邪侵襲而發病。喉嚨紅腫,可能帶紫色,脈象浮弱而少。用六味湯加羌活、葛根、草河車、穿山甲、赤芍、歸尾各一錢,細辛三分。服用兩劑後,去掉羌活、葛根,加入山梔子一錢,五天可痊癒。
二、腫爛喉癰:因脾胃積熱引起,喉嚨紅腫潰爛,脈象洪大。針刺少商、商陽、關衝、少衝八個穴位,放血為佳。先服用八仙散,含化於舌下,再用六味湯加鹽炒元參、鹽炒黃柏、酒炒黃芩、生大黃、山梔子、木通、草河車等藥煎服,瀉去大黃後,再服用三天,用十八味神藥柏枝汁漱口,即可痊癒。同時配合外用吹藥。
三、淡白喉癰:因脾肺受寒引起,喉嚨顏色不紅。如果使用寒涼藥物,七天內必定化膿,化膿後需用針刺排膿。初期腫脹時,針刺少商、商陽四個穴位,放出紫色的血。服用六味湯加蘇葉、赤芍、歸尾各一錢半,服用一劑後,再加穿山甲、皂角刺、草河車各二錢,繼續服用即可痊癒。此症脈象緊,並伴有寒熱。
四、大紅喉癰:因脾肺積熱引起,喉嚨鮮紅腫脹,脈象洪大,伴有寒熱。立即針刺少商、商陽穴位,或在患處放出惡血。用六味湯加山梔子、木通、海浮石、生大黃、歸尾、皂角刺、草河車、赤芍、花粉、黃芩等藥煎服,先將十一味藥煎煮沸後,再加入六味湯同煎,服用兩劑即可緩解。
五、聲啞喉癰:因受寒太重,肺氣閉塞,導致聲音嘶啞,飲食困難,可能出現潰爛。右寸脈沉而澀,脾胃脈洪大,背部寒冷,身體發熱。用六味湯加羌活、葛根、蘇葉漱口,兩天後聲音恢復,再加花粉、乳香、葛根、酒炒黃芩、歸尾、赤芍、穿山甲、皂角刺等藥,並服用八仙散、玉樞丹,服用兩劑即可痊癒。
六、單喉癰:喉嚨單側腫脹,身體發熱,背部寒冷,是脾胃疾病。有紅點的為風熱,無紅點的為風寒。脈象如前所述。用六味湯加蘇葉、羌活漱口,服用一劑後,第二天再加赤芍、歸尾、山豆根、山梔子,服用一劑即可痊癒。
七、外症喉癰:腫脹發生在頷下天突穴以上,內外都腫,影響飲食,初期無痰涎,內部看不到病灶,這是風毒引起的癰腫。用六味湯加黃芩、皂角刺、穿山甲、歸尾、赤芍、草河車、紅花、葛根、乳香等藥,連服三劑,以消腫為度。如果已經化膿,必定形成廔管,需用十全大補湯收斂。
八、兜腮喉癰:腫脹發生在腮下,稱為懸癰,因寒邪鬱積引起。外用灸法灸二壯,服用六味湯加穿山甲、歸尾、皂角刺、川芎、白芷、升麻、紅花、乳香等藥,以消腫為度。如果化膿,需用針刺排膿,如果形成廔管,需用參、苓等藥內服托毒,此症不可輕忽。
九、舌上癰:腫脹發生在舌頭中央,如梅子般大小,不能言語,這是熱邪入侵心包絡引起。左寸脈洪大而數,不應細弱。紅腫可治,黑色則不可治。用六味湯加川連、連翹、草河車、生軍、地丁等藥,外用吹藥牛黃消散藥,以痊癒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