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十一 (19)
卷十一 (19)
1. 內外備用諸方
元麥地黃湯:治陰虛心火狂躁,腎水不足,此即六味地黃湯之變方也,加麥冬、元參,降火益水。熟地八錢,雲苓三錢,丹皮三錢,建瀉三錢,淮藥四錢,元參二錢,麥冬(去心)二錢,山茱肉四錢。
涼血地黃湯:治胃火熱盛,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畜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陽毒發斑等症。生地四錢,白芍二錢,丹皮一錢,犀角一錢(要尖子佳),黃芩二錢,甘草五分,梔子(炒)二錢,黃連一錢,川柏二錢。
藿香正氣散:治上吐下瀉霍亂急症及各項痧症,並四時不正之氣,以及不服水土,脾胃不和,飲食停滯,噁心胸滿等症。藿香二錢,白芷、桔梗、法夏、紫蘇、焦朮、大腹皮、川樸、(薑汁炒)、陳皮、茯苓各一錢,炙草五分,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六一散:治中暑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等症。滑石(水飛淨)六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三四錢,涼水調下。
益元散:治與上同。照上六一散加辰砂少許。
甘桔湯:治喉痛喉痹,肺癰吐膿,乾咳無痰,火鬱在肝等症。金銀花二錢,甘草一錢,桔梗八分,牛子錢半,水煎服。
荊防敗毒散:治腫腮漏腮。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薄荷三分、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喉干,大熱乾嘔,吐血衄血,熱甚發斑等症。如非實火,不可輕服,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水煎服。
龍膽瀉肝湯:治肝膽經實火實熱,脅痛耳聾等症。
龍膽草(酒炒)、歸尾各錢半,黃芩(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生地(酒炒)、生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五苓散:治腹滿水飲水腫,小便不通等症。豬苓、茯苓、白朮各一錢,澤瀉錢半,肉桂五分(研末兌入,不見火),水煎服。
歸脾湯:蜜耆、焦朮、臺黨、棗仁(炒)、志肉(去心,甘草水泡)、當歸、雲苓、龍眼肉、廣陳皮、炙草,生薑、紅棗煎服。
白話文:
內外備用諸方
元麥地黃湯:治療陰虛、心火旺盛導致的狂躁,以及腎水不足。這是六味地黃湯的改良方,加入麥冬、元參以清降心火、滋補腎水。藥材用量:熟地八錢,雲苓三錢,丹皮三錢,澤瀉三錢,淮山四錢,元參二錢,麥冬(去心)二錢,山茱萸四錢。
涼血地黃湯:治療胃火熾盛引起的吐血、鼻出血、咳血、便血,以及血熱妄行、口渴不願喝水、陽毒發斑等症狀。藥材用量:生地四錢,白芍二錢,丹皮一錢,犀角一錢(尖端最佳),黃芩二錢,甘草五分,梔子(炒)二錢,黃連一錢,川柏二錢。
藿香正氣散:治療上吐下瀉、霍亂等急症,以及各種痧症、季節性疾病、水土不服、脾胃不和、飲食停滯、噁心胸悶等症狀。藥材用量:藿香二錢,白芷、桔梗、防風、紫蘇、焦朮、大腹皮、川樸(薑汁炒)、陳皮、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服。
六一散:治療中暑煩躁口渴、尿閉、瀉痢、瘧疾、霍亂吐瀉等症狀。藥材用量:滑石(水飛淨)六兩,甘草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四錢,用冷水送服。
益元散:治療與六一散相同的症狀。在六一散的基礎上,加入少量辰砂。
甘桔湯:治療喉嚨疼痛、喉痺、肺癰吐膿、乾咳無痰、肝火鬱結等症狀。藥材用量:金銀花二錢,甘草一錢,桔梗八分,牛蒡子半錢,水煎服。
荊防敗毒散:治療腮腺炎。藥材用量: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薄荷三分,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治療一切火熱證,表裡俱盛,狂躁煩悶,口乾舌燥,大熱乾嘔,吐血鼻出血,熱盛發斑等症狀。若非實火,不可輕易服用。藥材用量: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量,水煎服。
龍膽瀉肝湯:治療肝膽經實火實熱,脅肋疼痛、耳聾等症狀。藥材用量:龍膽草(酒炒)、牛膝各一錢半,黃芩(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生地(酒炒)、生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五苓散:治療腹部脹滿、水飲、水腫、尿閉等症狀。藥材用量:豬苓、茯苓、白朮各一錢,澤瀉一錢半,肉桂五分(研磨成粉末沖服,不用煎煮),水煎服。
歸脾湯:藥材:蜜炙黃耆、焦朮、黨參、棗仁(炒)、炙甘草、當歸、雲苓、龍眼肉、廣陳皮、生薑、紅棗,煎服。
備註:以上劑量單位為錢,需根據醫生囑咐調整,切勿自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