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二十二 (7)
卷二十二 (7)
1. 緒論第九
解㑊亦症,解者骨節解散,㑊者筋不收束,似寒似熱,困怠煩懣,腹疼飲食不美,嘔吐酸水。或因傷酒中濕,或感風寒、房勞、女人經水不調、血氣不和,皆成此症,即痧類非傷寒也。宜先用熱水蘸搭臂膊,以苧麻刮之,甚者刺十指、委中出血,或以香油燈照身背有紅點處烙之,使腠理開通,血氣舒暢而愈。又宜服蘇合香丸。
(汾)按:解㑊不盡為痧,然暗痧、慢痧,每似解㑊,人所當知。《名醫類案》更解㑊以痧名,未為無見,但後附載杭氏說,力辨解㑊非痧,適與庸醫之見同,勿為所誤。
白虎病,凡太歲後一位為白虎,如太歲在已、則白虎辰,太歲在申則白虎在末。其神所值之方,小兒出入居處,或有觸犯則病。其身微熱或冷,有時啼叫,屈指如數物狀,以集香湯治之,用沉、降、檀、乳四香,參、草、茯神、棗仁,水煎,臨服入麝香少許,存滓房內燒之。
至如小兒出瘄疹,一名麻、又名痧,散見於皮膚,與沙粒相似。小兒出疹,必先身熱咳嗽,或嘔吐腹痛,時隱時現,三日乃平。今時痧症,亦有細粟紅點,或隱或顯,額上最多,胸、脅、頸、項次之,手、足、腰、背又次之。在內則心腹脹疼,在外則肌膚芒刺。其原皆因血熱毒熾,故與小兒之痧疹同名。
若小兒果系痧疹,必從本科正治,又不當混入此痧症也。治痧當明雜症,其於兼痧、類痧等症,方能兼治無誤。
繆仲醇曰:絞腸痧屬胃氣虛,猝中邪穢,郁遏不得吐瀉,以致絞腸異常,胸腹驟脹,遍體紫黑。細尋頭頂心必有紅髮,速拔去之,急以三稜饞針刺委中,擠出熱血,可立蘇,次用新汲涼水入鹽兩許恣飲,得吐瀉即止(蛇蟲傷亦有紅髮)。
白話文:
緒論第九
解㑊症,是指骨節鬆散,筋脈不收束,症狀似寒似熱,患者感到疲倦、煩悶,腹部疼痛,食慾不振,還會嘔吐酸水。這可能是因為飲酒傷及脾胃、感受風寒、房事過度、婦女月經不調、氣血不和等原因導致。這種病症屬於痧症,而非傷寒。治療方法:先用熱水浸濕毛巾擦拭手臂,再用苧麻刮痧;症狀嚴重者,可用針刺十指尖和委中穴位放血;或者用香油燈照射背部紅點處進行烙熨,使毛孔暢通,氣血流通,從而痊癒。此外,還可以服用蘇合香丸。
(汾)按:解㑊症並不完全等同於痧症,但暗痧、慢痧的症狀常常類似於解㑊症,這一點需要人們注意。《名醫類案》將解㑊症歸類為痧症,也並非沒有道理,但書中後續記載杭氏的說法,堅決認為解㑊症非痧症,這與庸醫的觀點一致,不可輕信。
白虎病,是指太歲星之後一位的方位,例如太歲在巳位,則白虎在辰位;太歲在申位,則白虎在未位。如果小孩在這個方位活動居住,觸犯了白虎之氣,就會生病。患病的小孩會身體微熱或發冷,有時哭鬧,手指屈曲像數東西的樣子。治療方法是用沉香、降香、檀香、乳香、人參、白芷、茯神、酸棗仁煎湯,服藥前加入少許麝香,藥渣留在房間內焚燒。
至於小兒出疹,又稱麻疹或痧疹,疹子散佈在皮膚上,像沙粒一樣。小兒出疹之前,通常會先發熱、咳嗽,或者嘔吐、腹痛,症狀時隱時現,大約三天痊癒。現在的痧症,也會有細小的紅色小點,時隱時現,額頭最多,胸、脅、頸、項次之,手、足、腰、背又次之。內在症狀是心腹部脹痛,外在症狀是皮膚刺痛。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血熱毒盛,所以與小兒的痧疹同名。
如果小兒真的是痧疹,就應該根據本病的正治方法治療,不應混淆於此處所說的痧症。治療痧症必須明辨各種雜症,才能準確地治療兼夾痧症或類似痧症的疾病。
繆仲醇說:絞腸痧屬於胃氣虛弱,突然感受邪穢之氣,氣機鬱結不能嘔吐瀉泄,導致腸絞痛,胸腹驟然脹滿,全身皮膚紫黑。仔細檢查患者頭頂,一定會發現一根紅頭髮,應迅速拔掉;然後用三稜針刺委中穴,擠出熱血,即可迅速清醒;接著讓患者飲用加入少量鹽的新汲涼水,直到嘔吐瀉泄為止(蛇蟲咬傷也會有紅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