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十五 (12)
卷十五 (12)
1. 浸筍水法
凡筍皆可浸,惟味苦而豔者尤妙。筍用淨刀、淨砧板切片、放瓦壇內,用午後水浸之,不可犯葷、犯嫩糠,水將浸過筍,不可多,後添生筍、則添生水。又按:初中蠱時,有吃雄黃、蒜子、菖蒲,同滾水服取吐,再用紫蘇、薄荷、筍水同滾水服取瀉,吐則上部毒淨,瀉則下部毒淨,自愈。
白話文:
所有竹筍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浸泡,但味道苦澀且顏色鮮豔的竹筍效果最好。將竹筍用乾淨的刀和砧板切成薄片,放入瓦製的容器中,用午後的水浸泡,過程中不可以碰到葷食或米糠。水要淹過竹筍,但不要加太多,之後若要加入新的竹筍,就添加新的水。另外,根據記載,剛開始中蠱毒的時候,可以吃雄黃、蒜頭、菖蒲,一起用滾水吞服並催吐,接著再用紫蘇、薄荷、筍水一起用滾水吞服來瀉下。催吐能清除上部的毒素,瀉下則能清除下部的毒素,這樣就能自己痊癒。
2. 癲蠱
受毒者,肚必常叫,如在臟外叫,服解藥則在臟內叫。壯俗埋蛇土中,取菌毒人,則人心昏頭眩,笑罵無常。或遇飲酒時,藥毒輒發,忿怒凶狠不可制者,名曰癲蠱。照後薄荷湯四方治之,不用戒色,下條同。
白話文:
中了蠱毒的人,肚子一定會經常發出聲響,如果聲音聽起來像在肚子外面,吃了可以解毒的藥,聲音就會跑到肚子裡面去。一些地方的習俗是把蛇埋在土裡,取出蛇身上滋生的菌來毒害人,中了這種毒的人會頭昏眼花,胡言亂語,一會兒笑一會兒罵,行為沒有常態。有時候遇到喝酒的時候,毒性就會發作,會變得憤怒兇狠,無法控制,這種情況就叫做「癲蠱」。可以用「薄荷湯四方」來治療,不需要禁慾,下一條的治療方式也是一樣。
3. 腫蠱
受毒者,肚必常叫。腫蠱者,壯俗謂之放腫。腹大、肚鳴、大便結秘,甚則一耳常塞,一耳少厚,治方見後蘇荷湯四方,若病危甚時,必戒鹽葷方效。外用茨菇菜煎水洗之。
白話文:
中了毒的人,肚子一定會經常發出叫聲。所謂的腫蠱,民間習俗稱為「放腫」。症狀是肚子脹大、肚子咕嚕咕嚕叫、大便乾硬難解,嚴重的話,還會有一隻耳朵經常聽不清楚,另一隻耳朵聽力也變差。治療方法在後面的蘇荷湯四方有記載,如果病情非常危急的時候,一定要戒除鹽和葷食,才能見效。另外,可以用茨菇菜煎水來清洗患部。
4. 疳蠱
疳蠱者,匪人謂之放蛋,又謂之放疳,又謂之放蜂。惟兩粵最多。
端午日取蜈蚣與各小蛇、螞蟻、蟬、蛆、蚓、蜒蚰蟲、頭髮等研末;其人常刻一小五瘟神像,在房內或箱內奉之,常將毒藥置於神前。
若將蛇蟲等末放肉菜酒飯內與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著即入人身,則藥末黏於腸臟之上。
初吃輕則肚略脹、肚微叫,如粥滾狀,如欲瀉狀,而出恭仍結實,頭帶黑色。
若受藥重則肚痛,肚常鳴,毒氣衝上,或鼻內如有一二蟲,或耳內如有一蟲。臥則肚大鳴如蛇翻狀,出恭漸少,或一日一次,或二日一次,帶黑色,出亦不多,人必瘦黑。人或靜坐,頭髮內如有蟻咬,以手搓之則無。或夜臥靜聽,面上如有蟲行、如發纏、如蚤咬,或肉忽跳,或身上如蟻咬,或肛門如有小蟲、小蛆三四隻動,或身上如蚓行,或口旁如有蜒蚰蟲黏上,拭之則無跡可尋。或忽然一手麻極、一腳麻極,或半手麻極,或半腳麻極,此皆藥毒到處使然。
或初受毒不知,至三四日後,或因洗身,或因靜坐於外如有蜂飛來咬,靜聽片刻,身上如有數十蟻咬者,搓之則氣散不見。此必吃著人蠱藥。不知者,未有不疑為風症也。
但此蠱藥在內,治不得法,斷不瀉出。其藥化一點染在臟腑之上,則藥氣行於周身,氣到處即如蟲咬,非真蟲也。氣降於肛門,即如蟲動、蛆動、氣隨糞出,非黑即藍,亦非真蟲。
受蠱至七八月,藥未化盡,肚鳴不歇,其氣衝上如蛇翻狀,周身如蟲行、蟻咬,頂心發涼極如有蟲出入,肉內如有蟲行、蟻行、小蜈蚣行。而蠱家平日所毒死之冤鬼,與其陰蛇陰蟲隨而陰附之,病者如聞有飛集之聲,而旁人不聞者,一見風則更甚,如蟲出入毛孔,鼻門如有數十蟲飛來集,其則下陰、腳底如蟻咬者,此皆藥氣行於周身,非真蟲也。
至此時,則手腳麻木,周身如麻布通風,腠理毛孔皆開,或手指腳趾扯開,或唇掀,或身上肉跳。又加以腫藥,則一耳常滿,一耳少焦紅厚。又加以癲藥,則頭眩、心昏、肚脹。又加以悶香,則面起紫泡。
凡中此蠱者,務宜戒色,若不知戒色,小便一見白濁,則穢毒引入膀胱,變成五疳,則疳蟲先生於下部,此時則實有蟲矣。往往以楊梅瘡概之,不數月必死。若止知戒色而不知藥方治服,小便雖未見白濁,終死於腫。此皆得之蠱醫之言,屢經驗者,治法見後蘇荷湯四方。
一中疳蠱小便未見白濁,勢雖極危,果能持戒,照方服藥,無有不愈。或玉莖旁濕爛,外用槐花一兩,白礬二錢,膽草三錢,煎水服之,可也。
一中疳蠱小便未見白濁,周身雖如蟻、蚤行咬,乃藥氣行走,並無蟲也。不必疑懼,同室之人,任其同臥同餐,斷不傳染。病者首宜戒色,戒鹽葷,戒煎炒,糖食、紅棗、甘蔗一切招疳之物,與一切飛禽、水族、鱗、蟲腥物。
白話文:
疳蠱是一種巫術,也叫放蛋、放疳、放蜂,在兩廣地區最為盛行。
施蠱者在端午節收集蜈蚣、各種小蛇、螞蟻、蟬、蛆、蚯蚓、蜒蚰蟲和頭髮等,研磨成粉末。他們通常刻製一個小型的五瘟神像供奉在家中或箱內,並將毒藥放在神像前。
施蠱的方法是將毒藥粉末混入食物、酒水或飯菜中讓人食用;也有人將藥粉灑在路上,讓人踩到後藥粉便會黏附在腸胃內。
初期中毒症狀較輕,肚子略微脹痛,腸胃有咕嚕聲,像要腹瀉但卻便秘,大便乾燥,頭部發黑。
中毒嚴重者則腹痛劇烈,腸鳴不斷,毒氣上衝,感覺鼻腔或耳內有蟲子爬動,臥床時腹部會發出像蛇翻滾一樣的巨響,大便次數減少,一天一次或兩天一次,顏色發黑,量也少,患者會消瘦、面色發黑。患者靜坐時,感覺頭髮裡有螞蟻咬,但用手抓卻抓不到;夜間臥床時,感覺臉上有蟲子爬行,像頭髮纏繞、跳蚤叮咬,或肌肉抽搐,或全身像螞蟻咬,或肛門處感覺有三四隻小蟲或蛆在動,或感覺像蚯蚓在身上爬行,或感覺口角有蜒蚰蟲黏住,但擦拭後卻找不到痕跡。還可能出現單手、單腳或半身麻木等症狀,這些都是毒藥在體內遊走造成的。
有些人初期中毒沒有察覺,三四天後,可能因為洗澡或靜坐時,感覺像有蜂飛來叮咬,或靜聽片刻後感覺身上有數十隻螞蟻在咬,用手搓揉後感覺消失。這就證明一定是吃了蠱藥。不知情的人,常常會誤認為是風症。
但這種蠱藥進入體內後,如果治療方法不當,就無法排出體外。藥物微粒附著在臟腑上,藥氣會在全身遊走,藥氣所到之處,都會感覺像蟲子在咬,但實際上並非真的有蟲子。藥氣下降到肛門,會感覺像蟲子或蛆在動,隨著糞便排出,顏色呈黑色或藍色,但也不是真的蟲子。
中毒七八個月後,藥物尚未完全分解,腹部仍然腸鳴不止,毒氣上衝像蛇翻滾一樣,全身感覺像蟲子爬行、螞蟻叮咬,頭頂發涼,像有蟲子進進出出,感覺肉裡有蟲子、螞蟻或小蜈蚣在爬行。而施蠱者平時所害死的冤魂厲鬼,以及陰蛇陰蟲也會隨之陰附在患者身上,患者會聽到像飛蟲聚集的聲音,而旁人卻聽不到。見風則病情加重,感覺蟲子從毛孔鑽進鑽出,鼻子感覺有數十隻蟲子飛來聚集,下陰和腳底感覺像螞蟻在咬,這些都是藥氣在全身遊走造成的,並不是真的蟲子。
此時,手腳麻木,全身像麻布在通風,皮膚毛孔都張開,手指腳趾可能伸展困難,嘴唇腫脹,或身上肌肉抽搐。如果施蠱者又加入腫藥,則一隻耳朵會經常充血,另一隻耳朵則會乾燥發紅變厚;如果又加入癲藥,則會頭暈、心慌、腹脹;如果又加入悶香,則面部會起紫色的泡。
凡是中了這種蠱的人,務必戒色,如果不知戒色,小便出現白色混濁,則穢濁之毒會進入膀胱,變成五疳,則疳蟲會在下部滋生,此時就會真的有蟲子了。很多人會誤以為是梅毒,不久就會死亡。如果只知道戒色卻不知道用藥物治療,即使小便沒有出現白色混濁,最終也會死於腫脹。這些都是根據蠱醫的說法和多次經驗總結出來的,治療方法見後面的蘇荷湯四方。
如果中了疳蠱,小便沒有出現白色混濁,即使病情危急,如果能夠持戒,按照藥方服藥,都能痊癒。如果陰莖周圍濕爛,可以用槐花一兩、白礬二錢、膽草三錢煎水服用。
如果中了疳蠱,小便沒有出現白色混濁,即使全身感覺像螞蟻、跳蚤叮咬,那也是藥氣在遊走,並沒有蟲子。不必恐慌,同屋的人可以一起睡覺、一起吃飯,絕對不會傳染。病人首先要戒色,戒吃鹽、葷腥、煎炸食物,以及糖、紅棗、甘蔗等容易導致疳疾的食物,以及一切飛禽、水產、帶鱗片或有蟲子的腥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