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二十二 (30)
卷二十二 (30)
1. 六十四方第十六(加總歌)
石七:治痧大便乾結,氣血不通,煩悶昏沉。便結昏沉石七通,燈心湯佐水丸功。桃麻軍實青辛樸,青與蔞和酌量中(原歌有蔞無青)。桃仁(去皮尖)、麻仁、大黃、枳實、青皮、細辛、厚朴等分,水法丸,燈心湯冷服一錢至三錢。
石八:治痧食氣壅盛。食氣壅時石八方,絞腸七劑此分詳。青陳楂樸蓬稜實,辛卜翹煎滯冷湯(流火、流痰案倍楂、菔,加大黃)。青皮、陳皮、山楂、紫樸、蓬朮、三稜、枳實、細辛、卜子、連翹等分,水煎,稍冷服。
絲一:治食積成塊,痛久不已,推上移下,筋脈抽掣。抽筋絲一荊湯下,丸曲楂脂菔實青。蓬樸稜檳姜藥蔻,木沉阿魏又加丁。神麯、楂肉、靈脂、卜子、枳實、青皮各一兩,蓬朮、厚朴各八錢,三稜、檳榔各七錢,薑黃、烏藥、蔻仁各五錢,木香、沉香各三錢,丁香一錢,水丸綠豆大。每十丸,紫荊皮煎湯下。
絲二:治過飲冷水痧不愈者。絲二砂湯末細羅,木沉檀共五分多。暗痧暑被寒冰激,刮放兼施氣可和。木香、沉香、檀香等分,共細末。每五分,砂仁湯微冷下。
絲三:治食積血瘀成塊,日久不愈。絲三瘀食成痧塊,蒺索脂桃末最宜。茜菔姜蘭楂土貝,銀檳烏藥並青皮。白蒺藜(去刺)二兩,延胡、靈脂各兩半,桃仁(去皮尖)兩二錢,茜草、菔子、薑黃、澤蘭、楂肉、土貝母(淨)各兩,銀花八錢,檳榔七錢,烏藥、青皮各六錢,共末。每一錢,溫酒服下。
絲四:治血瘀下散。暗痧絲四與前通,血瘀桃仁蒺索攻。細沒降香均作末,一錢酒下與前同。桃仁(去皮尖)、白蒺(搗去刺)、延胡各一兩,細辛四錢,沒藥(去油,為末)、降香各三錢,末一錢,酒下。加歌:落弓痧症頗難知,痰喘昏迷眼吊時,絲五方仍聯六七,放痧去血復何疑。
絲五:治痧氣鬱閉。末成絲五郁堪排,枳卜烏翹與郁偕。更擬銀丹楂作輔,清茶冷下致為佳。枳實、卜子各兩,烏藥、連翹各八錢,鬱金二錢,末,清茶稍冷下(照案加銀花、丹參、山楂)。
絲六:痧因血瘀主方。絲六專攻血鬱方,桃紅獨蒺索蒲黃。烏兼殼附成方外,膝貝加來入便良。桃仁、紅花、獨活、白蒺(炒末)、延胡、蒲黃、烏藥各一錢,枳殼七分,香附三分,水煎,微溫服(案加膝、貝、童便)。
絲七:治血痰。絲七昏迷治血痰,青紅蒲殼用宜諳。無多香附些須貝,記取落弓症第三。青皮、紅花、蒲黃各錢,枳殼六分,香附四分,貝母二分,溫服。
絲八:痧因氣阻主方。噤痰絲八語無聲,氣阻須兼刺放行。烏藥青陳楂紫樸,瘀痰汁渴兩加增。烏藥、青皮、陳皮、山楂、紫樸等分,稍冷服。血瘀加延胡、香附、桃仁。痰多貝母、白芥。頭汗枳實、大黃。口渴薄荷、花粉。痧筋不現細辛、荊芥。加歌:痰涎壅盛撲蛾痧,莫認喉蛾用藥差。竹一二三來救治,外吹內服妙堪誇。
白話文:
六十四方第十六(加總歌)
石七:治療痧症伴隨便秘、氣血不通、煩悶昏沉的方劑。此方能通利大便,改善昏沉症状。藥方中加入燈心湯,製成水丸服用。藥物包括桃仁、麻仁、大黃、枳實、青皮、細辛、厚朴等量。用水製成丸藥,用燈心湯冷服,每次一到三錢。
石八:治療痧症伴隨食積氣滯的方劑。此方用於治療食積氣滯。藥物包括青皮、陳皮、山楂、紫樸、蓬朮、三稜、枳實、細辛、卜子、連翹等量,水煎服,稍冷服。若為流火、流痰,山楂、萊菔子需加倍,並加大黃用量。
絲一:治療食積成塊,疼痛久治不癒,且牽引筋脈的方劑。此方用於治療筋脈抽搐。藥物包括神麴、山楂肉、靈脂、萊菔子、枳實、青皮各一兩,蓬朮、厚朴各八錢,三稜、檳榔各七錢,薑黃、烏藥、蔻仁各五錢,木香、沉香各三錢,丁香一錢,製成綠豆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十丸,用紫荊皮煎湯送服。
絲二:治療因飲用冷水引發的痧症久治不癒的方劑。此方藥物包括木香、沉香、檀香等量,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分,用砂仁湯微溫送服。
絲三:治療食積血瘀成塊,久治不癒的方劑。此方用於治療久治不癒的瘀血塊。藥物包括白蒺藜、延胡索、靈脂、桃仁、茜草、萊菔子、薑黃、澤蘭、山楂肉、土貝母、銀花、檳榔、烏藥、青皮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溫酒送服。
絲四:治療血瘀下注的方劑。此方與前一個方劑類似,用於治療血瘀,藥物包括桃仁、白蒺藜、延胡索、細辛、沒藥、降香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酒送服。另有加歌:落弓痧症難以診斷,常伴隨痰喘、昏迷、眼瞼下垂等症狀,此時可參考絲五方及絲六、絲七方,配合放血療法。
絲五:治療痧症氣鬱閉阻的方劑。此方用於治療氣鬱。藥物包括枳實、萊菔子、烏藥、連翹、鬱金等,研磨成粉末,用清茶稍冷送服。方中可根據情況添加銀花、丹參、山楂。
絲六:治療因血瘀引起的痧症的方劑。此方專治血瘀。藥物包括桃仁、紅花、獨活、白蒺藜、延胡索、蒲黃、烏藥、枳殼、香附等,水煎服,微溫服。方中可根據情況添加膝下血、貝母、童便。
絲七:治療血痰的方劑。此方治療昏迷伴隨血痰的症狀。藥物包括青皮、紅花、蒲黃、枳殼、香附、貝母等,溫服。
絲八:治療因氣阻引起的痧症的方劑。此方治療氣阻,常需配合針灸放血治療。藥物包括烏藥、青皮、陳皮、山楂、紫樸等,稍冷服。若有血瘀,則需添加延胡索、香附、桃仁;痰多,則需添加貝母、白芥子;頭汗,則需添加枳實、大黃;口渴,則需添加薄荷、花粉;痧筋不顯,則需添加細辛、荊芥。另有加歌:痰涎壅盛導致的撲蛾痧,不要誤認為喉蛾症而用錯藥物,應參考竹葉方一二三,內服外治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