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二十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8)

1. 用藥大法第十一

凡治病用藥,若得其宜,未有不效者。痧之為病,乃感受四時不正之氣,故當以驅邪為主,養正非所先也。宜疏散不宜大表,宜下降不宜升提,宜涼解不宜辛熱,宜清理不宜滯澀,宜消導不宜補益,宜開通不宜收斂,宜行氣不宜補氣,宜活血不宜補血,佐之以解毒,兼之以清火,化氣以消其脹,行血以逐其邪,此用藥之大法也。又須因病制宜。

用荊芥、防風之類者,從表而散也。用陳皮、青皮之類者,從中而消也。用枳實、大黃之類者,從大便而下也。用木通、澤瀉之類者,從小便而下也。山楂、萊菔,所以治其食之阻,檳榔、莪朮,所以驅其積之滯,香附、砂仁,所以開其氣之閉,紅花、銀花,所以活其血之凝,此因病用藥之大法也。

白話文:

凡是用藥來治療疾病,如果用對了方法,沒有不見效的。痧這種病,是因為感受了四季不正的邪氣所致,所以應該以驅除邪氣為主,滋養正氣並不是首要的。治療原則應該以疏散為宜,不宜過度發汗;應該以降為主,不宜升提;應該用寒涼的藥來解,不宜用辛辣溫熱的藥;應該用清熱的藥來清理,不宜用使氣血阻滯的藥;應該用消食導滯的藥,不宜用補益的藥;應該用開通的藥,不宜用收斂的藥;應該用行氣的藥,不宜用補氣的藥;應該用活血的藥,不宜用補血的藥。再配合解毒的藥,並兼顧清火,用化氣的藥來消除脹氣,用活血的藥來驅除邪氣,這就是用藥的主要法則。還必須根據病情的不同來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法。

使用荊芥、防風這類藥物,是從體表來疏散邪氣。使用陳皮、青皮這類藥物,是從中焦來消解脹滿。使用枳實、大黃這類藥物,是從大便來往下排泄。使用木通、澤瀉這類藥物,是從小便來往下排泄。山楂、萊菔子,是用來治療食物積滯的;檳榔、莪朮,是用來驅除積聚的;香附、砂仁,是用來開通氣機鬱閉的;紅花、銀花,是用來活血化瘀的。這些就是根據不同病情來用藥的原則。

2. 藥忌

用藥一差,凶危立見。先知其忌,則思過半矣。參、耆、白朮、山藥,恐補毒氣,痧所大禁。熟地、白芍,補血斂血,痧所大忌。甘草,用之恐成痧塊,難治。一應甘甜之味俱不宜。茯苓、豬苓,恐其滲濕,轉實痧氣,俱在禁例。半夏、白芷,蒼朮,性燥忌用。升麻、禁用,恐提痧氣,上升難遏。

麻黃,發表太過,禁用。肉桂、附子、吳茱萸,禁用,恐助毒,立時有變。乾薑能助熱毒,當忌(過服冷水宜少用,以善散寒氣)。五味子、木瓜,酸斂忌用。竹瀝,性寒忌用,用須薑汁,方走經絡,不如弗用為佳。杜仲、補骨脂、枸杞子,即腰疼不可用。茯神、柏子仁、酸棗仁,即虛煩不寐,亦不可用。

蓯蓉、巴戟,尤所大忌。

評:半夏、藿香止吐。凡治吐症用半夏、藿香,獨痧症作吐,半夏性燥,須防益助火邪,必不可用。藿香惟取其正氣以治穢觸,倘腸胃有食積、血瘀,阻滯痧毒,驟用此以止吐,反有閉門逐盜之憂。

白話文:

用藥如果稍微差錯,就會立刻有危險。如果能先了解用藥禁忌,就已經成功一半了。人參、黃耆、白朮、山藥,擔心會補養毒氣,是痧症的大忌。熟地黃、白芍藥,補血又收斂,也是痧症的大忌。甘草,使用它擔心會使痧毒凝結成塊,難以治療。所有甘甜的藥物都不適合使用。茯苓、豬苓,擔心它們會滲濕,反而使痧毒凝固,都在禁用範圍內。半夏、白芷、蒼朮,藥性燥熱,忌用。升麻,禁用,擔心它會把痧毒往上提,難以控制。

麻黃,發汗太過,禁用。肉桂、附子、吳茱萸,禁用,擔心它們會助長毒氣,立刻就會有變化。乾薑會助長熱毒,應該忌用(過量服用冷水時,應該少量使用,以好好地散寒氣)。五味子、木瓜,酸澀收斂,忌用。竹瀝,藥性寒涼,忌用,如果要用,必須搭配薑汁,才能使其走遍經絡,但不如不用為佳。杜仲、補骨脂、枸杞子,如果腰痛就不能用。茯神、柏子仁、酸棗仁,如果虛煩失眠也不能用。

肉蓯蓉、巴戟天,更是絕對要忌用的。

評論:半夏、藿香可以止吐。一般治療嘔吐症狀可以使用半夏、藿香,但唯獨痧症引起的嘔吐,半夏藥性燥熱,必須防備它助長火邪,絕對不能使用。藿香只是用來扶正氣以治療穢濁之氣,如果腸胃有食物積滯、血瘀,阻礙痧毒排出,突然用它來止吐,反而有引狼入室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