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二十四 (53)
卷二十四 (53)
1. 內疏黃連湯
治癰疽陽毒在裡,初起發熱便秘,唇焦舌乾,煩渴嘔噦,脈沉數有力者,用此下之。黃連、梔子、連翹、薄荷、條芩、白芍、當歸、桔梗、檳榔各一錢,木香、甘草各五分,大黃二錢,煎服時,加白蜜一二匙。大黃、檳榔,非脈沉實者不可妄用,若脈浮數澀者,主氣血皆虛,尤不可用。
白話文:
這個方子「內疏黃連湯」是治療癰疽等陽性熱毒在體內,剛開始發病就出現發燒、便秘、嘴唇焦乾、舌頭乾燥、煩躁口渴、噁心嘔吐,而且脈象沉實有力的人,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攻下熱毒。
藥方組成是:黃連、梔子、連翹、薄荷、黃芩、白芍、當歸、桔梗、檳榔各用一錢,木香、甘草各用五分,大黃用二錢。煎藥服用時,可以加入一到二匙的蜂蜜。
其中,大黃和檳榔這兩味藥,不是脈象沉實有力的人不能隨便使用,如果脈象是浮數而且澀的,表示病人氣血虛弱,更不可以隨便使用。
2. 雙解復生散
治癰疽、發背,諸般腫毒,初起惡寒發熱,四肢拘急,內熱煩渴,便秘,用此發表攻裡。芥穗、防風、白芷、川芎、麻黃、梔仁、黃耆、甘草各六分,連翹、銀花、羌活、薄荷、當歸、白芍、焦朮、人參、滑石末各一錢,大黃、芒硝各二錢。表重,薑、蔥引;里重,白蜜引,服取汗下。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雙解復生散」,是用來治療癰疽、發背等各種腫毒的。這些腫毒在剛開始發作時,會出現怕冷發燒、四肢僵硬、體內燥熱煩渴、便秘等症狀。這個藥方的作用是同時解表(發散體表的邪氣)和攻裡(清除體內的積滯)。
藥方組成如下:
- 芥穗、防風、白芷、川芎、麻黃、梔子仁、黃耆、甘草,各取六分。
- 連翹、銀花、羌活、薄荷、當歸、白芍、炒白朮、人參、滑石粉,各取一錢。
- 大黃、芒硝,各取二錢。
如果表證(體表症狀)比較嚴重,就用薑、蔥來引導藥效;如果裡證(體內症狀)比較嚴重,就用白蜜來引導藥效。服藥後要使身體發汗或排便。
3. 內消散
治癰疽、發背、對口、疔瘡、乳癰、無名腫毒、一切惡瘡,能令癰腫內消,使毒內化從小便而出,尿色赤汙,勢大者雖不全消,亦可轉重為輕。知母、貝母、花粉、乳香、半夏(制)、白芨、皂刺、穿山甲(炙)、銀花各一錢,酒兌煎服。留藥渣搗爛,加秋芙蓉花葉一兩為細末,加白蜜五匙,同渣搗勻,調敷瘡上。一宿即消。重者再服再敷。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內消散,可以用來治療癰、疽、發背、對口瘡、疔瘡、乳癰、不明原因的腫毒,以及各種惡性瘡瘍。它可以讓腫脹在體內消散,使毒素在體內轉化後從小便排出,小便會呈現紅色污濁的顏色。病情嚴重的,雖然不能完全消除腫脹,也能夠將病情由重轉輕。
藥方組成是:知母、貝母、花粉、乳香、製半夏、白芨、皂刺、炙穿山甲、銀花各一錢。將這些藥材加酒煎煮後服用。剩下的藥渣搗爛,再加入秋芙蓉花葉一兩磨成的細末,以及白蜜五匙,和藥渣一起搗勻,敷在瘡上。敷一個晚上,腫脹就會消退。病情嚴重的可以再次服用、再次敷藥。
4. 清熱消風散
治諸瘡已成未成之際,無表無里,故外不惡寒,內不便秘,惟紅腫焮痛,高硬有頭者,服此清解之。皂刺、防風、陳皮、連翹、柴胡、生黃耆、蒼朮(炒)各一錢,花粉、川芎、白芍、甘草、當歸、金銀花、紅花各五分,水煎服。若婦人加香附子,用童便炒。
白話文: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各種瘡瘍,不論是剛開始長還沒成形,或是已經長成的時候。這些瘡瘍的狀況既不是表證(身體表面受邪)也不是裡證(身體內部病變),所以患者不會感到怕冷,也沒有便秘。主要的症狀是紅腫、發熱疼痛、腫塊高起且堅硬,並且有膿頭。服用這個藥方可以清熱解毒。
藥方內容包含:皂角刺、防風、陳皮、連翹、柴胡、生黃耆、炒蒼朮各一錢,花粉、川芎、白芍、甘草、當歸、金銀花、紅花各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是女性患者,可以加入香附子,並且用童子尿炒過後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