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二十四 (50)
卷二十四 (50)
1. 外科要訣
凡治初起之毒,順手醫去,便易見效。如毒患已久及被人醫得反復者,必須究其初起何因及一向所服何藥?且何藥見效,何藥不見效,仔細問明,看清陰陽,兼診脈之虛實,方好用藥。凡治毒,必須按經加引經藥,方能奏效。
白話文:
-
凡是治療初期中毒的,順手醫治,容易見效。
-
如果中毒已久,或被其他人重複醫治過的,必須追究其最初發病的原因,以及一直服用的藥物是什麼?哪種藥物見效,哪種藥物不見效,仔細詢問清楚,辨別陰陽虛實,加上診斷脈搏的虛實,才能用藥。
-
凡是治療中毒,必須根據經絡加引經藥,才能奏效。
正氣盛者,消毒為主,正氣虛者,扶正為主,消毒佐之。上身之毒,當歸、川芎常用,腳下之毒,用當歸不用川芎。足下之毒,十有八九,初起以濕熱論,久後以氣虛論。發背不宜用白朮。上身之毒,總不宜用白朮,恐燥腎閉氣,排膿作痛。臍以下可用,並可重用。委中毒不可用黃耆,用則足不能伸。
傷寒時毒,不可用耆、術。開口之毒,不宜用皂刺,恐其翻口。
白話文:
正氣旺盛的人,以消毒為主,正氣虛弱的人,以扶正為主,消毒為輔。上身的毒,當歸、川芎常用,腳下的毒,用當歸不用川芎。腳下的毒,十分之八九,一開始以濕熱論,久了以後以氣虛論。發背不宜用白朮。上身的毒,總的來說不宜用白朮,恐怕會燥腎閉氣,排膿作痛。臍以下可以用,並可以大量使用。委中毒不能用黃耆,用了腳就不能伸直。
陽毒初起,通用加減消毒散。冬天有外感,加前胡、防風、蘇葉、夏天有暑氣,加香茹、扁豆。
白話文:
當陽毒初起時,可以服用通用加減消毒散治療。在冬季如果合併外感,可以加入前胡、防風、蘇葉。在夏天如果合併暑氣,可以加入香茹、扁豆。
陰毒初起血虛者,通用陽和湯。此方不必加減,惟初起略加銀花、甘草。或貧士無力,買好玉桂換用當歸二錢亦可。氣虛者通用加味四妙湯。通經絡用山甲,清熱解毒用元參、赤芍、銀花、甘草,消陽毒堅腫用蒲公英,此乃陽明經主藥,陽明之毒有堅腫者,可以重用。消陰毒堅腫用續斷。
白話文:
-
陰毒初起血虛者,可用陽和湯。此方不必加減,只有初起時才略加一點銀花、甘草。或貧困的人沒錢,可以用二錢當歸代替玉桂也行。
-
氣虛者可用加味四妙湯。通經絡用山甲,清熱解毒用元參、赤芍、銀花、甘草,消陽毒堅腫用蒲公英,這是陽明經的主要藥物,陽明之毒有堅腫者,可以重用。消陰毒堅腫用續斷。
散寒濕用防風、前胡。頭腦上引經蘢用藁本,手上用桂枝,胸前口上用桔梗,腰上用杜仲,腳上用牛膝,耳內用菖蒲,耳後用柴胡、夏枯,鼻孔用辛夷、桔梗,顴骨用公英,唇口用山梔、白果。頸背側膀胱經用羌活,乳房用公英,有兒吃乳者宜加漏蘆以通乳竅,或山甲亦可。腰眼用獨活。
白話文:
-
散寒濕可以使用防風、前胡。
-
頭部上引經絡可以使用藁本。
-
手部可以使用桂枝。
-
胸前和口部可以使用桔梗。
-
腰部可以使用杜仲。
-
腳部可以使用牛膝。
-
耳內可以使用菖蒲。
-
耳後可以使用柴胡、夏枯草。
-
鼻孔可以使用辛夷、桔梗。
-
顴骨可以使用蒲公英。
-
脣口可以使用山梔、白果。
-
頸部、背部和膀胱經可以使用羌活。
-
乳房可以使用蒲公英。
-
哺乳期的婦女可以額外添加漏蘆來疏通乳腺,也可以使用穿山甲。
-
腰眼可以使用獨活。
濕熱毒不宜用丹,腳上初起忌用輕粉並升丹,火毒不宜用丹,對口忌用丹,下疳初起忌用丹,顴口疽忌用丹,龜蛇初開口不宜用丹。魚口是空處不宜用降,腦項上不宜用追毒散,腹上不宜用降,恐其傷膜。腳上濕熱毒不宜用膏藥,貼用則熱氣閉寒,從內橫走四邊起吻,久後則可用。
白話文:
-
濕熱毒不宜用丹。
-
腳上初起忌用輕粉和升丹。
-
火毒不宜用丹。
-
對口忌用丹。
-
下疳初起忌用丹。
-
顴口疽忌用丹。
-
龜蛇初開口不宜用丹。
-
魚口是空處不宜用降。
-
腦項上不宜用追毒散。
-
腹上不宜用降,恐其傷膜。
-
腳上濕熱毒不宜用膏藥,貼用則熱氣閉寒,從內橫走四邊起吻,久後則可用。
乳房不宜用針,恐其傷絡。毒氣未清,不宜用生肌散,面上不宜用生肌散,耳後不可上藥線。
白話文:
-
乳房不宜針灸,以免損傷經絡。
-
毒素未清時,不宜使用生肌散。
-
面部不宜使用生肌散。
-
耳後不可敷藥線。
發背陽毒易治,陰毒居多。初起連服陽和湯數貼,自可消散,即或不消,亦易潰膿而收功也。萬不可服真人活命飲,此方多剝削脾胃。凡患陰背發者,多由腎氣虧損,蓋先天既壞,復用連翹、花粉,剝削脾腎,安得不死。
白話文:
陽毒引起的背部發炎容易治療,陰毒引起的背部發炎則更多。在發炎初期,連續服用陽和湯幾次,就能消散,即使沒有消散,也容易潰膿而治療成功。千萬不能服用真人活命飲,這個方子會損傷脾胃。凡是患有陰背發炎的人,大多是腎氣不足,因為先天不足,又服用連翹、花粉,損傷脾腎,怎麼能不死呢?
凡毒肉滿毒盡,久不收口而色白者,多是肌肉寒冷,用薑炭、玉桂末摻之方能收口。凡毒鮮紅者多痛。凡毒不可單用水洗,必須煎藥,恐其傷濕。凡服大黃,小便必紅而濁,須向病定說清,恐其驚惶。
白話文:
-
凡是有毒的肉,毒性全部溢出,很長時間傷口都不癒合而且傷口顏色發白,多是因為肌肉寒冷,需要用薑炭、桂皮末摻雜敷用才能癒合傷口。
-
凡是有毒的傷口顏色鮮紅的多疼痛。
-
凡是有毒的傷口不能單獨用水清洗,必須煎服藥汁,擔心傷口濕潤。
-
凡是服用大黃的,小便必定發紅而混濁,必須要向病人說明清楚,不要讓他驚慌。
麻黃、荊芥,祛風散熱,大頭瘟症,可用此煎水沖。人中黃、大頭瘟要藥。氣閉作痛者用追毒散,膿閉作痛者,用冰翠散。
白話文:
麻黃、荊芥:具有祛風、散熱的作用。患人大頭瘟時,可以用這兩種藥材煎水服用。它們是大頭瘟症的要藥。如果出現氣閉作痛的症狀,可以用追毒散來治療。如果出現膿閉作痛的症狀,可以用冰翠散來治療。
上牙屬腎,下牙屬大腸,牙肉亦然。交牙亦屬胃,上齶屬脾,舌下屬心。
瘡口久後變黑無膿,乃氣血大敗之候,不治。
白話文:
上牙和牙肉屬於腎,下牙和牙肉屬於大腸。交錯的牙齒也屬於胃,上顎屬於脾,舌頭下面的部分屬於心。
如果瘡口長時間後變黑且沒有膿液,這是氣血嚴重衰竭的表現,無法治癒。
陰毒誤事,多因妄用降丹點頭。蓋陰毒初起,宜溫經通絡,以圖內消。日久宜用補劑托裡,使其轉陽潰膿,不可妄行點降開刀。氣薄者不宜重用銀花,恐其傷氣發汗。
白話文:
毒氣內蘊,傷及陰分,多因濫用降火、毒性藥物而使病情加重。由於陰毒初發時,應採用溫經通絡來調理身體的氣血,並盡量使毒氣自行消除。如果毒氣持續很久,可使用補劑來固本培元,使邪毒轉為陽證,達到膿液外溢,解除毒氣的目的。不能隨意使用寒涼藥物或手術來治療。體質虛弱的人不宜大量服用銀花,以免傷及正氣,導致出汗不止。
凡遇毒頭在上者,未出之時,先用降丹點於垂正處,向下順出,方不至成倒胎,膿難盡出。
服涼藥而呃逆者,脾胃敗也。服暖藥而呃逆者,火毒攻也。暖藥中用荊芥必須炒黑,取其和腠理之血。
凡患毒最忌熱食、火酒,犯之則紅腫焮痛。銀花不可洗毒,洗則變爛。
白話文:
遇到毒氣集中在頭部的情況,在毒氣排出之前,應該先在正確的位置使用降丹,讓毒氣向下順利排出,這樣才不會形成倒胎,導致膿液難以完全排出。
服用涼性藥物後出現呃逆,是脾胃功能受損的表現。服用溫熱藥物後出現呃逆,則是因為火毒攻擊所致。在使用溫熱藥物時如果加入荊芥,必須炒至黑色,以幫助調和皮膚下的血液。
患有毒素的人最忌諱食用熱的食物和飲用高度酒,一旦違反就會導致紅腫熱痛加劇。銀花不適合用來清洗傷口,如果用來清洗會導致傷口惡化爛掉。
腿、牙、頭患毒,徹骨痛者以腎經為主;天柱痛者以肝經為主;漫腫者,以脾經為主。又有咬骨疽,生魚口下些,此症疼痛徹骨。凡欲追散毒氣,不論陰陽,服藥內必須加山甲、皂刺。
解降丹毒,用蚱行同冰片搗爛敷,並能解諸火毒。
白話文:
-
如果腿、牙齒、頭部有毒素,導致疼痛深入骨髓,則以腎經為主。
-
如果天柱穴疼痛,則以肝經為主。
-
如果腫脹蔓延,則以脾經為主。
-
另外有一種疾病叫做咬骨疽,它會在嘴脣下部生長,這種疾病的疼痛會深入骨髓。
-
無論陰陽,凡是想驅散毒氣,服用的藥物內部都必須加入穿山甲殼和皁莢刺。
蔥搗蜜,乃相反之藥,頭頸上不宜用,別處寒毒可敷。肺癰服白芨,須曬乾研末,候藥水略溫,再放下攪勻即服,不可久停,恐黏成膏。
無論各處瘡毒,有黃膿痂者,皆是有癢之症,或用消毒散刷。
白話文:
用蔥搗碎,混合蜂蜜。它們是作用相反的藥物,不宜用於頭頸部,可在其他部位的寒毒處敷用。肺癰服用白芨,需要曬乾後研成粉末,待藥水稍溫後,再加入攪拌均勻即可服用,不可久放,以免粘成膏狀。
凡毒無論已潰未潰,忽咬牙寒戰,系氣虛不能勝毒,毒陷攻裡之兆。或潰後膿水忽多忽少,瘡口如蟹吐沫者,系內膜已透,俱為逆症。
白話文:
無論毒瘡是否已經潰爛,患者忽然咬牙、發冷,是氣虛無法抵禦毒素,毒素深入體內、攻陷臟腑的徵兆。或者,潰爛後膿水忽多忽少,瘡口像螃蟹吐出的泡沫,內膜已經穿透,都是病情加重的徵兆。
初起瘡口變黑者,或上壞升丹,或遇用黃丹,常有此弊。瘡口如豬肝色者,多是過用黃丹所致。出桐油水者,氣血大虛,宜參歸鹿茸湯補之。瘡口深而有腫硬流桐油水者必有管。久毒口細而深,無腫硬,流桐油水者必是漏。浮皮爛流桐油水者是濕氣。堅腫出南瓜水結成珠者亦是濕氣。久毒瘡頭流血,乃肝氣將敗之候,宜重劑補藥加五味子收之。
白話文:
- 瘡口一開始就變黑的人,可能是因為使用了含有水銀的「升丹」,或是使用了含有鉛的「黃丹」,常常會有這樣的問題。
- 瘡口呈現豬肝色的,大多是過度使用黃丹所造成的。
- 瘡口有桐油水(黃色油狀液體)的人,氣血嚴重不足,適合用參歸鹿茸湯來補氣血。
- 瘡口深,而且有腫脹、變硬,同時伴有桐油水的,通常是患有「管」這種久毒性疾病。
- 瘡口細小、深陷,沒有腫脹、變硬,同時伴有桐油水的,通常是患有「漏」這種久毒性疾病。
- 瘡口表面浮起一層薄皮,腐爛,同時伴有桐油水的,是濕氣造成的。
- 瘡口堅硬腫脹,並分泌出像南瓜水一樣的液體,凝結後呈珠狀的,也是由於濕氣造成的。
- 久毒瘡口流血,這是肝氣將要敗壞的徵兆,需要用重劑的補藥,並加入五味子來收斂瘡口。
陽毒通用涼藥,則變為半陰半陽,但比純陰毒更易轉身,培補正氣,即轉為陽。
白話文:
-
如果瘡口呈現豬肝色,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過度使用了黃丹。
-
瘡口有桐油水(一種黃色的油狀液體)的人,表明其氣血非常不足,適合用參歸鹿茸湯來補充氣血。
-
若瘡口很深,並且出現腫脹、變硬的情況,同時還伴有桐油水,這通常是患有一種名為「管」的長期毒性疾病的表現。
-
瘡口細小且深陷,沒有腫脹和硬化現象,但同樣伴有桐油水的情況,一般是指患有「漏」這種長期毒性疾病。
-
當瘡口表面長出一層薄皮,並開始腐爛,且伴有桐油水時,這是濕氣所引起的。
-
若瘡口堅硬腫脹,並分泌出類似南瓜水一樣的液體,這些液體凝固後會形成珠狀物,這也是由於濕氣導致的。
-
長期的毒瘡如果開始出血,這是一個徵兆,表明肝臟功能可能即將衰竭。此時需要用重劑量的補藥治療,並且可以加入五味子來幫助收斂瘡口。
對於陽性的毒症,使用涼性藥物治療可能會使病情轉變為半陰半陽的狀態,但相較於純陰性毒症來說,更容易恢復到陽性的狀態;通過培養和補充正氣,就可以轉變為陽性。
天庭中心雖屬督脈,但此處又是離宮,用藥必須帶住心經。人中患毒以陽明為主。鼻梁內外以肺為主。玉莖屬肝,馬口屬小腸,囊屬肝,子屬腎,子之系屬肝。
白話文:
-
天庭中心雖然屬於督脈,但此處又是離宮,用藥必須兼顧心經。
-
人中的病症以陽明經為主。
-
鼻樑內外側的病症以肺經為主。
-
玉莖屬肝經,馬口屬小腸經,陰囊屬肝經,睪丸屬腎經,睪丸 系帶屬肝經。
凡毒生空處,最易生管成漏。凡寒症,先酸息而後經腫,濕熱毒,紅腫堅緊,按之有納,純濕者皮色不變。氣虛者,不紅紫不作緊,按之有納,初中益氣湯主之,腿上患毒,貧苦者多是風濕,富者多有肝腎虛,但風濕之症,多有寒熱作體。三陰經患毒,雖是陽症,仍宜調理血分。
白話文:
-
所有毒都產於空虛處,最容易在管腔形成腫塊或穿孔。
-
所有寒症,一開始是痠痛,然後才腫脹。濕熱毒,紅腫堅硬,按壓會有凹陷,純濕者皮膚顏色不變。氣虛者,不紅紫不緊,按壓有凹陷,初期用益氣湯主治。腿上生毒,貧窮者多是風濕,富裕者多有肝腎虛,但風濕之症,多有寒熱交替。
-
三陰經患毒,雖然是陽症,仍應調理血分。
口內有白色,用硼砂末搽之。口內腐爛亦見白色,宜用柳花散搽之。
冬天亦有暑毒,暈紅作燒,如暑天一樣,不會作寒。
白話文:
如果口腔內有白色物質,可以用硼砂粉末來擦拭。如果口腔內腐爛產生白色物質,則適合用柳花粉來擦拭。
口內生疔,仍有癢有頭起得暴。治法,先針疔頭,用降丹點之,俟膿頭拑,用柳花散收功。
白話文:
口腔內長疔瘡,症狀是有癢感,化膿速度快。治療方法是,先用針刺破疔瘡的膿頭,再用降丹點在疔瘡上,等到膿頭乾枯後,再用柳花散收功。
凡毒麻木,有濕痹、血痹、氣虛之分。重墜有納者是氣虛,手足初起者多濕痹,血熱者多作痛,血虛者下午更甚,亦有納。
白話文:
所有毒麻痺的症狀,有濕痹、血痹、氣虛三種區別。沉重墜痛,有積聚的,是氣虛;手腳剛開始發作的多是濕痹;血熱的會疼痛難忍;血虛的會在下午更嚴重,也會有積聚。
傷寒狐惑,嘴唇腐爛,不論蟲之食臟食肛,小兒總以瀉積熱為主。如胡連、臭夷、谷蟲、蘆薈等藥,皆可酌用。
白話文:
傷寒引起中毒,嘴脣潰爛,不論蟲子侵蝕內臟或肛門,小兒總以瀉除積熱為主。像胡連、臭夷、谷蟲、蘆薈等藥物,都可以酌情使用。
用太極黑銅膏,須避燈火,敷之更驗。
凡手足叉龜濕熱毒,雖膿腐盡時,不宜用生肌散,恐其復腫而痛,光膏貼之可也。
白話文:
使用太極黑銅膏時,要避免接觸燈火,這樣敷用效果更好。
對於手腳因為濕熱引起的毒素問題,即使膿腐已經完全清除,也不應該使用生肌散,以免再次腫脹疼痛,此時可以使用光膏來貼敷。
凡陽毒初潰、堅硬有腐者,宜用化管丸提之,以結其毒,聽其自脫,後用烏雲散蓋膏,徐即收功。
肛門患毒,服藥內須入枳殼方效。
白話文:
當陽毒開始潰爛,堅硬並伴有腐爛時,應使用化管丸來提升陽毒,以凝結其毒性,讓它自然脫落,然後再使用烏雲散蓋膏來治療,這樣就能讓陽毒逐漸康復。
凡毒坐久而痛,血不行也。行而痛者,氣血虛也。下午痛者,血虛也。潰後仍痛者,氣血虧也。初起痛者,凡寒濕熱客於肉裡而作膿也。
凡毒癢有濕癢、有風癢、有虛癢,血行亦作癢。
白話文:
-
毒瘡會長期疼痛,是因為血液流動不暢通。
-
毒瘡會疼痛並發展,是因為氣血虛弱。
-
下午毒瘡會疼痛,是因為血虛。
-
毒瘡潰爛後仍會疼痛,是因為氣血虧損。
-
毒瘡一開始會疼痛,是因為寒、濕、熱邪客於人體裡而化膿。
凡毒內作寒者,乃陰寒之毒,補藥內須加鹿茸、玉桂。身上作寒兼有頭痛者,乃外感風寒之候,宜疏表之。
空處及多筋骨處,降丹宜少用。腹上不可輕用降丹。
凡刺毒,須要膿透時方可刺,開刀太早,則泄氣反痛。
白話文:
當內在有冷毒產生時,通常是身體的陰陽平衡失去平衡,導致寒氣入侵,這種情況下服用補藥時,需要加入鹿茸和玉桂來溫補身體。如果出現身體寒冷並伴隨頭痛等症狀時,通常是受到外界的風寒之邪侵襲,這時應當以疏散外邪為主,以祛除風邪。
毒有臭氣,須用洗藥。陽毒多有臭氣,陰毒有臭氣必流血,乃氣血大敗,多不治。陽毒有臭而生蛆者,須用生豬油搗寒水石末貼之。或用清油調杏仁末刷亦可。
白話文:
毒有臭氣,需要用洗藥治療。陽毒多有臭氣,陰毒有臭氣,必定流血,這是氣血大敗的表現,多數難以治癒。陽毒有臭味並生蛆,需要用生豬油搗寒水石末敷貼。或是用清油調杏仁末塗刷也可以。
凡毒起蘿圈塍,有上壞丹藥而起者,多紫黑作緊,乃閉住瘀血故也,宜用線針刺去紫血,再按症用藥。有過服補澀藥而起者,內外清解,即可平復。若起淺白塍者無妨。
白話文:
各種毒瘡發生在蘿蔔田,因服用壞丹藥而引起的,多為紫黑色緊繃,瘀血閉塞所致。應當針刺排除紫黑瘀血,再根據症狀使用藥物。有因過量服用補澀藥物而引起的,內外清解,即可平復。若是淺白的毒瘡,則無大礙。
瘡口出血不止:有肝敗而流血者,有氣血虧而流血者,俱宜用重劑歸脾湯治之。有未熟誤針而出血者,宜用托裡散治之。
白話文:
瘡口出血不止:有的是因為肝臟衰弱而血流不止,有的是因為氣血不足而血流不止,兩種情況都需要用重劑歸脾湯治療。如果瘡口還沒成熟就針刺,導致出血不止,可以使用託裡散治療。
瘡口無膿,有氣血虛而無膿者,有風濕痹而無膿者,有誤服白朮閉住毒氣而無膿者,四邊必堅硬,宜用清熱瀉火通竅之藥治之。
白話文:
瘡口沒有膿,有氣血虛弱而沒有膿的,有風濕痹痛而沒有膿的,有誤服白朮閉住毒氣而沒有膿的,四邊一定堅硬,應該用清熱瀉火通竅的藥物來治療。
瘡口紫黑,有上壞醜丹而然者,須換好丹、蓋膏自轉紅活。有上多黃丹而然者,換藥刷之自轉。有氣血大虛而然者,多難治,治之則宜大補。
白話文:
瘡口顏色紫黑,已經敷用了上好壞丹但沒有效果,就需要更換好的丹藥,蓋上藥膏,自然會變紅轉活。瘡口敷用太多黃丹而變黑,更換藥物刷洗後,自然會轉好。瘡口如果因為氣血極度虛虧而變黑,就比較難治療,治療時應當大補氣血。
凡瘡毒有腐肉,須用冰翠散,重者宜用降丹點之。久後結成腐骨者,宜用託管丸治之。
凡毒胬肉多,因開刀太早,傷其好肉所致。亦有毒將愈時,未避風水,新肉強出,只須用膏蓋護,可以平復。
白話文:
凡是潰瘍有毒且有腐爛的肉,應該使用冰翠散,如果情況嚴重,則需要用降丹來點治。如果長期後形成了腐骨,就應該用託管丸來治療。
凡是因為開刀過早而導致好肉受損的情況下,會長出很多異常的肉。也有些情況是在毒素快要痊癒時,沒有避開風水影響,新長出的肉強行突出,這種情況只需要用膏藥覆蓋保護,就可以恢復平整。
凡久毒成漏,宜內服大補氣血之藥,外用川烏洗淨蒸乾,切片二分厚,用口涎潤濕貼毒口上,用艾圓灸之,令毒口溫暖,稍稍覺痛,即住手勿灸,須用八寶丹蓋膏。灸法須用五七日為止。
白話文:
凡是因久病而形成的漏瘡,宜內服大補氣血的藥物,外用川烏洗淨蒸乾,切成二分厚的片狀,用口涎潤濕後貼在毒口上,用艾圓灸之,令毒口溫暖,稍稍覺得疼痛,即住手勿灸,須用八寶丹蓋住膏狀物。灸法須用五七日為止。
久毒成管,先用化管丸納入,蓋膏六七日,方可拑去,換用拔毒散,以消餘毒,內服托裡散治之。如五六日後腫未消,則管未離岩,再照法用化管丸一次,斷無不起,如無化管丸,或用降丹線插入,蓋膏,但不如化管丸能入彎曲之處。
白話文:
當長期毒素積聚形成管道時,首先使用化管丸放入管道中,敷蓋膏藥六七天後,纔可以取出來,換用拔毒散來消除殘餘的毒素,同時服用託裡散來治療。如果五六天後腫脹還沒有消退,那麼管道還沒有脫離巖層,再按照方法使用化管丸一次,一定能治好。如果沒有化管丸,也可以用降丹線插入管道,然後敷蓋膏藥,但效果不如化管丸能夠深入彎曲的地方。
凡刺毒須認有膿無膿,皮色縐黃,用手按之,手起而即復者有膿,手起而不復者無膿。重按乃痛,膿之深也。輕按即痛,膿之淺也。至於用刀手法,刀口勿嫌闊大,深則深開,淺則淺開,如開魚口、便毒、背癰、臍癰、腹癰,宜淺開之。若遇肉厚處宜深開之。
白話文:
凡是刺排毒瘡時,都必須弄清楚是否有膿。如果皮膚顏色皺黃,用手按壓後,手一離開即可復回原位的,表示有膿。手一離開不復回原位的,表示沒有膿。如果用力按壓才感到疼痛的,表示膿很深。輕輕按壓就感到疼痛的,表示膿很淺。在使用刀具時,刀口不要怕開得太大,如果膿很深,刀口就要開得深,如果膿很淺,刀口就要開得淺。就如同開魚口、拔毒瘡、背上的癰瘡、肚臍上的癰瘡、肚子上的癰瘡,刀口都應該開淺一點。但如果碰到肉比較厚的地方,刀口就應該開深一點。
凡毒用藥,當分初、中、末之異。初宜散熱、解毒、通經為主,以圖消散;中宜排托為主,以圖逐毒成膿;末宜溫補為主,以圖易於收功,此大法也。若純陰之毒,始終概宜溫補調理,一切清涼寒凝之藥,不可輕投,並不可外敷寒涼末藥,冰寒氣血,不能消散。
白話文:
使用藥物治療中毒時,應區分初、中、末三個階段的不同。
- 初期:宜以散熱、解毒、通經為主,以圖使毒消散。
- 中期:宜以排毒為主,以圖將毒排出體外,形成膿液。
- 末期:宜以溫補為主,以圖使毒易於被吸收,此乃大法。
如果遇到純陰之毒,始終都應溫補調理,一切清涼寒凝之藥,不可輕易服用,並且不可外敷寒涼末藥,以免冰寒氣血,無法消散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