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二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2)

1. 折諸家之衷

可慨也夫!余謂痘已出之後,未結痂之前,凡一切涼心之藥,如犀角、地黃之類,姑禁絕不用,待痘結痂後用之解餘毒可也。或曰:若然,則未收結之前,毒俱不可解乎?曰:奚為不可。若其血氣與毒氣俱盛者,脈必洪數。或初出即帶紫黑,或既出而稠密紅紫,內則煩悶燥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則屬實熱,宜速用清涼之劑以解毒。如大便久秘者,量入酒炒大黃微利之可也。

若其毒氣雖盛,而血氣未旺者,則以解毒為主而兼活血養氣,參、耆、歸、芍之類亦未可離也。臨症時,須細心審之。

近世痘方,多宗黃西邱,其書自始至終,俱分順、逆、險而立說。其謂順者,不必服藥。謂險者,宜以保元湯調治,猶近理也。至謂逆者俱不可治,治之徒勞無功,是教人袖手待斃也。其言不仁之甚。此為俗醫圖利計則甚便,而於救濟生成之術則甚乖也。蓋醫者仁術,聖人以之贊助造化之所不及,所貴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

若治其易治,而棄其難治,何以醫為?惟俗醫意在圖利,又恐壞名,見有不順者,輒諉棄之,彼誠恐利未必得而徒冒不識症之名。若是仁人君子,當為死裡求生,豈忍坐視其死而不治乎。故曰:西邱之言,便於俗醫,而非所以救世也。且其所指逆症多端,稠密者多有之。如發熱而驚悸、吐瀉,報痘而先發於司空、印堂、天庭等處。

初出而根窠無暈,既出而色白灰陷,或發水泡,或癢塌,或當行漿而不行漿,或痂未落而寒戰咬牙,皆其所謂逆而不治者也。余每治之而得生者多矣,奈何悉謂治之無益而戒人勿治乎。惟初出而形如蠶種,既出而紫黑乾枯者,難以灌漿,多不可救耳。然明知救之而不活,不忍坐視而不救也。

白話文:

唉!我認為痘瘡發出後,未結痂之前,所有清心涼血的藥物,例如犀角、生地黃等,暫時都不要使用,等到痘瘡結痂之後再用來解餘毒即可。有人說:這樣的話,痘瘡未結痂之前,毒氣就解不了了嗎?我说:為什麼不能解?如果患者血氣和毒氣都很盛,脈象必定洪大而數次,或者痘瘡剛長出來就帶有紫黑色,或者痘瘡長出來後又稠密又紅紫,內在則煩悶口乾舌燥,小便短赤澀痛,大便秘結,這就屬於實熱證,應該迅速使用清涼的藥物來解毒。如果大便很久不通,可以適量服用酒炒大黃來通便。

如果毒氣雖然很盛,但是血氣卻不足,那麼就應該以解毒為主,同時兼顧活血養氣,人參、黃耆、當歸、白芍等藥物也不能捨棄。臨床上用藥,必須仔細辨證。

近世治療痘瘡的方劑,大多遵循黃西邱的觀點,他的書從頭到尾,都將痘瘡分為順利、逆順、險惡三種情況來論述。他認為順利的情況,不必服藥;認為險惡的情況,可以用保元湯來治療,這還比較合乎情理。但是他認為逆證的情況完全無法治療,治療也只是徒勞無功,這等於教人袖手旁觀等死,他的說法實在是不仁道。這對於只想賺錢的庸醫來說非常方便,但是對於救治百姓的醫術來說,卻是大相逕庭。因為醫生是仁術,聖人用它來輔助自然之力所不及的地方,最珍貴的是扶危救困,起死回生。

如果只治療容易治癒的病人,而放棄那些難以治療的病人,那還能算醫生嗎?只有庸醫為了賺錢,又怕壞了自己的名聲,遇到不順利的病例,就推卸責任,他們確實害怕賺不到錢,反而落個診斷錯誤的名聲。如果是仁人君子,應該竭盡全力搶救生命,怎麼忍心看著病人死去而不治療呢?所以說:黃西邱的說法,對庸醫來說很方便,但並非用來救世的良方。而且他所指的逆證情況很多,痘瘡稠密的情況也很多。例如發熱伴隨心悸、嘔吐、腹瀉,痘瘡先長在司空穴、印堂、天庭等處。

痘瘡剛長出來時沒有紅暈,長出來後顏色發白、灰暗下陷,或者起水泡,或者發癢塌陷,或者應該出膿卻不出膿,或者痘痂還沒脫落就寒戰磨牙,這些都是他所謂的逆證,而且不予治療的。我曾經治療過很多這樣的病人而使他們活下來,為什麼都要說治療無效而勸告人們不要治療呢?只有剛長出來時像蠶豆種子一樣,長出來後又紫黑乾枯的痘瘡,難以出膿,大多數是無法救治的。但是,即使明知救治不了,也不忍心坐視不管而不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