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十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7)

1. 瘡毒腹脹如鼓

此名瘡鼓,由患瘡疥熏罨之後其毒歸腹而成,宜戒沐浴。用白殭蠶、紅棗各四五錢,先用水煮棗一二滾,取棗湯將殭蠶洗淨,將棗去皮核搗爛取淨肉二兩,以殭蠶曬乾為末二兩,共搗為丸,仍用紅棗湯送服,服完全愈。倘鼓脹危急不及待藥與服,用大活蟹四五隻(約重斤余),蒸食飲酒,蓋暖睡下,半日後、身上發瘡更甚,而鼓全消。然後將瘡治愈。

夫瘡鼓死症也,瘡可易愈也。

又方:鼓脹如不能愈,照卷五鼓脹門內蝦蟆巴豆方及病後浮腫蝦蟆方治之,必效。

白話文:

這叫做瘡鼓,是因為患瘡疥後,毒氣侵入腹部而導致腹脹如鼓,應避免沐浴。治療方法是用白殭蠶和紅棗各四五錢,先用水煮紅棗一兩滾,用棗湯清洗白殭蠶,再將紅棗去皮去核搗爛,取淨肉二兩,把曬乾的白殭蠶磨成粉末二兩,混合後製成丸藥,用紅棗湯送服,服完藥就會痊癒。如果腹脹危急,來不及煎藥服用,可用四五隻大活蟹(約重一斤多),蒸熟後食用並飲酒,蓋好被子睡覺,半天後,身上瘡瘍會加重,但腹脹就會完全消退。然後再治療瘡瘍即可。

瘡鼓雖然是危急的疾病,但瘡瘍本身是容易治癒的。

另外一種方法:如果腹脹久治不癒,可以參考書中第五卷「腹脹」篇中的「蝦蟆巴豆方」及「病後浮腫蝦蟆方」治療,必定有效。

2. 增補治諸瘡毒久爛收口驗方

先用豆腐渣絞乾水敷患處,拔淨膿水後,再用此藥貼之。甘石六兩煅,赤石脂三兩煅,白蠟二兩、黃蠟二兩、黃丹二兩五分、掃盆二錢五分,枯礬一錢五分,上四六冰片五分,共研細末,瓷瓶貯存,黃蠟封固。凡有瘡毒潰爛,日久不收口者,或常出膿流水,量瘡口之大小,酌用公豬生板油些微捶藥,用油紙攤貼患處。先煎陳茶、銀花、薄荷、艾葉、甘草各等分,水洗淨瘡口後隨貼之。

每日早晚各揭開看一次,即用藥水洗淨瘡口。若揭下藥,上見有膿,輕輕刮去,將原藥刮攏如瘡口大,照原貼上此藥。初貼一二日換一次,後則三四日方換藥一次。倘上此藥半月、二十日仍不收口,宜加珍珠五分放豆腐上煮三香久,螃蟹黃三錢和入藥內,擂和勻,照原用公豬生板油捶貼,即愈。

預先煎就桃紅、紅花、歸尾、薄荷、荊芥、防風、蟲蛻、銀花、大黃、黃柏、黃芩、黃梔子、連翹、赤芍、甘草各等分水。俟煅甘石、龍骨、赤石脂三味七次,將上藥水淬七次。

白話文:

先用豆腐渣壓乾水分敷在患處,把膿水吸乾淨後,再貼上藥膏。藥膏的製作方法是:將六兩甘石、三兩赤石脂煅燒研磨成粉,再加入二兩白蠟、二兩黃蠟、二點五兩黃丹、二點五錢掃帚星、一點五錢枯礬、五分冰片,一起研磨成細粉,裝在瓷瓶裡,用黃蠟封好。凡是瘡毒潰爛,時間久了還沒好,或者經常流膿水的,根據傷口大小,取少量公豬的生板油,將藥粉調成膏狀,用油紙敷貼在患處。 之前要先煎煮等量的陳茶、金銀花、薄荷、艾葉、甘草,用水清洗乾淨傷口後再貼藥。

每天早晚各揭開檢查一次,用藥水清洗傷口。如果揭下藥膏,發現還有膿,輕輕刮掉,把剩下的藥粉重新整理成與傷口大小相同的形狀,再貼上。剛開始一兩天換一次藥,之後三四天才換一次。如果貼藥半個月、二十天還沒好,就再加入五分珍珠,放在豆腐上用三種香料一起煮很久,再加入三錢螃蟹黃,和藥粉一起研磨均勻,用公豬生板油調成膏狀貼上,很快就會痊癒。

提前準備好等量的桃紅、紅花、當歸尾、薄荷、荊芥、防風、蟲蛻、金銀花、大黃、黃柏、黃芩、黃梔子、連翹、赤芍、甘草煎水備用。將甘石、龍骨、赤石脂三味藥材煅燒七次,再用前面煎好的藥水淬煉七次。

3. 癰毒諸方

隔蒜灸法:一切癰疽腫毒惡瘡,初起即用此法,使毒氣解散,用藥施治亦易見功,輕者灸過即愈。

大蒜頭(又名老蒜)去皮切片如三文錢厚(無蒜,用煮熟雞蛋白或生薑亦可,究竟不如蒜好)、安瘡頭上、用艾一團(大則約用一分,小則如豆子大)。於蒜上燒之。蒜壞另換,若難辨瘡頭,先以濕紙瘡上,先干處即是瘡頭。或有十數頭生一處,將蒜搗爛攤瘡頭上,鋪艾燒之,艾火不論次數,或十數次,數十次,或百餘次,總以痛者燒至不痛,不痛者燒至痛。惟頭不宜灸,宜向足三里穴(穴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兩筋內灸之。

灸多者宜先服護心散(見後),以防火毒入內。

一陰瘡色白不痛又不作膿,或頑瘡久不收口,灸之最妙,倘灸後血出不止、手冷欲絕者,照癰毒雜治門瘡口出血各方治之。

一痘疔毒氣使諸痘不能起發,或麻木疼痛,安蒜片於痘疔上灸之,毒隨火散。若紫血出後腫痛不止者,尤當用灸。

一跌打損傷破口傷風,牙關緊閉,腰背反張,命在頃刻,攤蒜於傷處多灸,更灸百會等穴立蘇。

一凡蛇、蠍、蜈蚣以及瘋犬咬傷各毒,攤蒜於傷處,鋪艾多燒之,至不痛為度,拔出其毒,以免內攻。

《本草綱目》載史源記蒜灸之功去:母氏背胛作癢,有赤暈半寸,白粒如黍,用蒜片、艾火灸二七壯,其赤隨消,次日有赤暈流下長二寸,舉家歸咎於灸,後用艾火灸四旁赤處,每一壯燼則赤隨縮入,數十餘壯赤暈收退,至夜則大焮滿背,比曉色黑,腫高三四寸,上有百數小孔,調理而安。

蓋腫者、毒外出也,小孔多、毒不聚也,色黑、皮肉壞也,非艾火出其毒於壞肉之裡,則內逼五臟而危矣。

隔蠟灸法:治一切癰疽、腫毒、發背、對口等瘡甚效;先看毒聚處,水調面作圈,依腫處大小圍圈高寸余,實貼皮上,勿令滲泄,本人安身勿動,圈內鋪極好黃蠟片屑,上以炭火灸至黃蠟溶化。

毒淺者,皮上覺熱痛不受灸便止,毒深者,全不覺熱痛,再下黃蠟,隨化隨添至圈滿,仍前熱火灸至蠟沸,初覺癢,後覺痛,久之不可忍,乃去火,以少水微澆滾蠟上,俟冷,揭去蠟,近皮者俱帶青黑色,此毒隨蠟拔去。淺者一二灸便內消,深者三四灸亦立解。或瘡口雖破而皮尚堅硬膿未出者,不必用萬針,惟灸之膿出腫消。

或膿出而瘡口潰爛者,即於瘡口下圈再灸,蠟氣從口而入,愈深愈炒。

桑木灸法:治一切癰疽疔癤,並治瘰癧、流注、頑瘡久不愈者,俱有神效。干桑木劈碎,扎作小把,燒燃一頭吹熄,持近患者灸之,每灸片時,日三五次,以瘀內腐動為度。大抵未潰則解熱毒,止疼痛,消瘀腫。已潰則補陽氣,散餘毒,生肌肉。若陽症腫痛,或重負如山,用此法出毒水即內消。日久者用之,雖潰亦淺,且無苦楚。陰疽不起者,一灸即起。

白話文:

癰毒諸方

隔蒜灸法:各種癰疽腫毒惡瘡,初期即可使用此法,使毒氣消散,再用藥治療效果也很好,輕症灸過即痊癒。

將大蒜頭(也叫老蒜)去皮切成約三文錢厚的片(沒有蒜,可以用煮熟的雞蛋清或生薑代替,但效果不如蒜好),放在患處,用艾草(約一分大,小的如豆子大小)放在蒜片上燃燒。蒜片燒壞了就換新的。如果難以判斷患處,可以先用濕紙覆蓋在患處,先乾的地方就是患處。如果有多個患處集中在一起,就把蒜搗爛敷在患處,再放艾草燃燒。艾灸的次數不限,可以灸十幾次、幾十次,甚至一百多次,總之要灸到疼痛處不再疼痛,不痛處灸到疼痛為止。但頭部不宜灸,宜灸足三里穴(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兩筋之間)。

灸的次數多者,宜先服用護心散(另見方劑),以防毒氣入內。

對於顏色發白、不痛也不化膿的陰疽,或久治不愈的頑固性瘡瘍,此法效果最佳。如果灸後出血不止、手腳冰冷、瀕臨休克,則需參考癰毒雜治門中關於瘡口出血的治療方法處理。

痘瘡毒氣導致痘疹不能發出,或麻木疼痛,可在痘疹上放蒜片灸之,毒氣隨火散去。如果出現紫黑色血液流出後腫痛不止,更應該用此法。

跌打損傷導致皮膚破損受風,牙關緊閉,腰背反弓,危在旦夕的情況下,將蒜泥敷於傷處多灸,再灸百會等穴位,可以迅速救治。

凡蛇、蠍、蜈蚣以及瘋狗咬傷等各種毒傷,將蒜泥敷於傷處,多灸艾草,直到不痛為止,以此拔出毒氣,防止毒氣內攻。

《本草綱目》記載史源記中關於蒜灸的功效:一位婦人的背部發癢,出現半寸大的紅色暈圈,並有像小米粒一樣的白點,用蒜片和艾火灸了十四壯(壯:灸的次數單位),紅暈隨之消退,第二天紅暈向下延伸兩寸,家人皆歸咎於灸法,之後又用艾火灸四周發紅的地方,每灸一壯,紅暈就縮小,灸了幾十壯後紅暈完全消退。當晚背部腫脹,到第二天早上腫脹處顏色變黑,腫起三四寸高,上面出現許多小孔,最後調理痊癒。

腫脹是毒氣外出的表現,小孔多說明毒氣沒有積聚,顏色變黑說明皮肉壞死。如果不是艾火將毒氣從壞死的組織中逼出來,毒氣就會侵入五臟六腑,危及性命。

隔蠟灸法:治療各種癰疽、腫毒、發背、對口瘡等效果顯著;先觀察毒氣聚集處,用水調和麵粉做成一個圈,大小依腫脹處而定,圈高約一寸,緊貼皮膚,不可滲漏,施灸者需保持不動。圈內鋪上極好的黃蠟片屑,上面用炭火灸,直到黃蠟融化。

毒氣淺者,皮膚會感到熱痛難忍,則停止灸治;毒氣深者,則完全感覺不到熱痛,需繼續加黃蠟,融化後再添,直到圈滿,仍用熱火灸至蠟沸騰,一開始會感到癢,然後感到痛,最後痛到難以忍受時,即可停止灸治,用少量水輕輕澆在滾燙的蠟上,待其冷卻後揭去蠟,靠近皮膚的地方會呈現青黑色,這是毒氣隨蠟被拔除。毒氣淺者一到兩次即能內消,毒氣深者三到四次也能迅速痊癒。即使瘡口已破但皮膚仍堅硬、膿液未出者,也不必用針刺,只需灸之,膿液就會排出,腫脹消退。

如果膿液已排出但瘡口潰爛,可在瘡口下再做一個圈灸,蠟氣可從瘡口進入,愈深愈好。

桑木灸法:治療各種癰疽疔瘡,以及瘰癧、流注、久治不愈的頑固性瘡瘍,都有神奇功效。將乾桑木劈碎,紮成小把,燃燒一端後吹滅,靠近患處灸之,每次灸片刻,每日三到五次,以瘀血內腐活動為度。總的來說,潰瘍前能清熱解毒,止痛消腫;潰瘍後能補陽氣,散餘毒,生肌長肉。如果屬陽證的腫痛,或沉重如山,用此法排出毒液即可內消。久病者用此法,即使潰瘍也較淺,而且沒有痛苦。陰疽不能發作的,灸一次就能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