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二十四 (40)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40)

1. 沖和膏

治癰疽諸發,陰陽不和,冷熱相凝,敷此行氣疏風,活血定痛,散瘀消腫,祛寒軟堅。

紫荊皮五兩,獨活三兩,赤芍二兩(共切片炒黃),白芷石膏、菖蒲各三兩,共研極細,酒煎,蔥汁調膏敷貼,頻頻蘸熱酒潤之。

白話文:

紫荊皮五兩、獨活三兩、赤芍二兩(共切片炒黃)、白芷、石膏、菖蒲各三兩,一起研磨至極細,以酒煎服,再用蔥汁調和成膏狀敷貼患處,經常以熱酒浸潤藥膏。

2. 鐵桶膏

治發背將潰已潰時,根腳走散不收,用此箍之。膽礬白礬各三錢,銅綠、白芨各五錢,炒倍子一兩,輕粉、鬱金各二錢,麝香三分,共研極細末,醋一碗,銅杓內慢火熬至一杯,候起金色泡,稍溫調藥數錢,筆蘸塗瘡根腳上,蓋棉紙,塗束數次,毒不散大。

白話文:

治療發背將要潰爛或已經潰爛時,膿水流散不收,用此藥箍住它。將膽礬、白礬各三錢,銅綠、白芨各五錢,炒過的倍子一兩,輕粉、鬱金各二錢,麝香三分,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倒入一碗醋,用銅杓子在慢火上熬煮,直到煮成一杯藥液,等待煮沸後有金色泡泡出現,稍稍放溫後,取數錢的藥粉,用筆蘸著塗在創口根部,然後蓋上棉紙,重複塗覆數次,毒性就不會蔓延擴散了。

3. 烏龍膏

治諸瘡毒焮腫赤暈不消。木鱉肉、半夏各一兩,草烏三錢,陳小粉二兩,四味同炒焦黃,研細篩末,水調成膏,自外向內塗之,須留瘡頂。

白話文:

治療各種瘡毒、腫脹、發紅、不消。木鱉肉、半夏各一兩,草烏三錢,陳小粉二兩,將四種藥材共同炒至焦黃,研磨成細末,用水分調成膏狀,從外往內塗抹,需要留出瘡口。

4. 千槌膏

瘡瘍疔毒初起,貼之即消。貼瘰癧連根拔出,及男女臁瘡,小兒蟮䶎頭。木鱉肉五枚,巴豆肉五粒,蓖麻仁七錢(去皮),杏仁乳香沒藥各二錢,銅綠一錢,淨松香四兩,共入石臼內槌數千下,俟成膏時,取浸水中,隨瘡大小,捻作薄片,敷貼瘡上,用絹蓋之。

白話文:

瘡瘍瘡毒初期,貼上此藥膏即可消退。貼在瘰癧上能連根拔出,還適用於男女陰部潰爛瘡、小兒陰囊腫脹。需要木鱉子肉五片、巴豆肉五粒、蓖麻仁七錢(去皮)、杏仁、乳香、沒藥各二錢、銅綠一錢、淨松香四兩,全部放入石臼中搗數千下,等到成為膏狀時,將藥膏浸泡在水中。根據瘡口的大小,將藥膏捻成薄片,敷貼在瘡口上,用絹布蓋住即可。

5. 清涼消毒散

治面發諸毒,紅硬熱痛,白芨、乳香、花粉、雄黃烏藥、川柏、山慈菇各二錢,研細,兌麝香三分,蜜水調敷。

白話文:

治療面上發生的各種毒瘡,症狀為紅腫硬結、疼痛,並伴有灼熱感。可將白芨、乳香、花粉、雄黃、烏藥、川柏、山慈菇各取二錢,研磨成細粉。再加入麝香三分,用蜂蜜水調和後敷在患處。

6. 碧玉散

治下頦粟瘡及浸淫黃水瘡。棗肉(燒灰存性)五錢,黃柏(研末)五錢。共研篩勻,麻油調搽。

白話文:

治療下巴部位的粟瘡和浸淫性黃水瘡。

取大棗肉(燒成灰,但要注意保存其藥性)5錢,黃柏(研磨成粉末)5錢。

把兩者混合均勻,並用香油調和成糊狀即可塗抹。

7. 辰砂定痛散

治鼻竅腫痛生瘡。胡連二錢,熟石膏一錢,辰砂三分,冰片二釐。共研極細,紙捻蘸點患處,鼻外潰痛,用此撒之。

白話文:

治療鼻孔腫痛生瘡。胡連二錢,熟石膏一錢,辰砂三分,冰片二釐。將這些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紙捻蘸著藥粉點塗患處。如果鼻腔外腫痛潰爛,可以用這種藥粉撒在患處。

8. 穿粉散

治旋耳月蝕。輕粉(隔紙微炒)、穿山甲(酒炙)、水粉、黃丹等分,研細,干則麻油調搽,濕則撒之。

白話文:

治療旋轉耳鳴和月蝕。將輕粉(隔著紙微炒)、穿山甲(用酒炙烤)、水粉、黃丹等分量研磨成細粉,若乾燥時,以麻油調和後塗抹;若潮濕時,直接撒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