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相璈

《驗方新編》~ 卷二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3)

1. 產後口渴或兼小便不利

凡產後口燥咽乾而渴,兼小便不利,由血枯而多汗,且勞倦傷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生化之元氣不運,滲泄之令不行,是以上無津液流通,而有咽乾燥渴之症,下則胃腎閉滯,而有水道不通之候,治當助脾益肺,升其血氣,則血氣流行,陽升陰降,自然津生而便利矣。

若認口渴為火,而用芩、連、知、柏以降之,便澀為水滯,而用五苓等味以通之,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助脾益肺湯:黃耆一錢五分,人參、麥冬各二錢,五味十粒,當歸二錢,茯苓一錢五分,乾葛一錢,升麻四分,炙甘草五分。汗多,加棗仁二錢,麻黃根一錢。渴甚,生脈散代茶。大便不通,加蓯蓉二錢。如產母壯盛而熱劇、小便不利者,暫加知母、滑石各一錢。

白話文:

產婦生產後感到口乾舌燥、咽喉乾燥,而且口渴,同時小便不順暢,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產後失血過多導致體內津液虧乏,加上多汗,並且勞累過度損傷脾胃,使得脾胃無法將食物中的津液輸送到全身,導致身體產生津液的能量不足,水分代謝也無法正常進行。因此,身體上部因為缺乏津液的滋潤,出現咽喉乾燥口渴的症狀,下部則因為脾胃和腎臟功能停滯,導致小便不通暢。治療上應該以幫助脾胃恢復功能、滋養肺部為主,提升體內的氣血,讓氣血順暢運行,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這樣自然就能夠產生津液,小便也會跟著順暢。

如果把口渴當作是體內有火,就使用黃芩、黃連、知母、黃柏等藥材來降火;把小便不順暢當作是體內積水,就使用五苓散等藥材來利水,這樣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傷害身體。

可以考慮使用「助脾益肺湯」: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二錢、麥冬二錢、五味子十粒、當歸二錢、茯苓一錢五分、葛根一錢、升麻四分、炙甘草五分。如果出汗很多,可以加入酸棗仁二錢、麻黃根一錢。如果口渴很嚴重,可以用生脈散代替茶水飲用。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加入肉蓯蓉二錢。如果產婦身體強壯且發熱嚴重、小便不通暢,可以暫時加入知母、滑石各一錢。

2. 產後便數淋症

凡產後小便數者,由腹內宿有冷氣,因虛而發。宜桑螵蛸散,或以益智仁炒研為末,米飲下二錢。若淋瀝作痛,亦由產母虛弱,冷氣客於腹中,以茅根湯治之。

桑螵蛸散:螵蛸十二枚,人參三兩,黃耆三兩,鹿茸、牡蠣、赤石脂各二兩,共為末,米飲湯空心下。

白茅根湯:白茅根、瞿麥、茯苓、車前、人參、滑石、通草、麥冬、炙甘草。加燈芯數根煎服。

又,內府秘方:用陳米淘濃泔,澄清,熱服之,小便即通。

按:治血淋,可加懷牛膝。

白話文:

產後小便次數頻繁,是因為腹內積存寒氣,因身體虛弱而發作。適合服用桑螵蛸散,或者用炒過的益智仁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二錢。如果小便時疼痛淋漓,也是因為產婦身體虛弱,寒氣侵入腹中,用茅根湯治療。

桑螵蛸散:用桑螵蛸十二個,人參三兩,黃耆三兩,鹿茸、牡蠣、赤石脂各二兩,一起磨成粉末,用米湯在空腹時服用。

白茅根湯:用白茅根、瞿麥、茯苓、車前子、人參、滑石、通草、麥冬、炙甘草。再加入幾根燈芯草一起煎煮服用。

另外,有個內府秘方:用陳米淘洗出的濃米泔水,澄清後加熱服用,小便就會通暢。

提醒:治療血淋,可以加入懷牛膝。

3. 產後傷脬小便淋數不止

產後傷脬,此緣穩婆之故。以白芨散治之。

白芨散:白芨、鳳凰衣、桑螵蛸,等分入豬脬內。煮爛食之。

白話文:

產後傷到膀胱,這是因為接生婆的緣故。用白芨散來治療。

白芨散:白芨、鳳凰衣(雞蛋殼內膜)、桑螵蛸,將這三種藥材等分放入豬膀胱內,煮爛後食用。

4. 產後水腫

產後四肢浮腫,皮膚光瑩,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故也。當大補氣血為主,佐以蒼朮、白朮、茯苓等藥,虛加人參、木通,熱加麥冬、條芩。若因風冷濕氣傷表,無汗而腫,宜加姜皮、半夏、蘇葉及五皮散以微表之,使水氣從皮毛而出。然後以補劑調理。

利水益氣湯:人參、白朮各三錢,白芍、茯苓各一錢,陳皮六分,木瓜八分,蒼朮、厚朴、蘇葉、木通、腹皮各一錢。

五加皮散:加皮、腹皮、苓皮、骨皮、姜皮。

白話文:

產後四肢出現浮腫,皮膚看起來光滑透亮,這是因為脾臟虛弱,無法控制水分代謝,腎臟虛弱,無法將水分順利排出所導致。治療上應以大量補氣養血為主,輔以蒼朮、白朮、茯苓等藥材。如果虛弱嚴重,可以加入人參、木通;如果身體有熱象,可以加入麥冬、黃芩。若是因為感受風寒濕氣,導致身體表面受邪而無汗,進而產生水腫,則應加入生薑皮、半夏、紫蘇葉,以及五皮散等藥材,稍微發汗,讓體內的水分從皮膚毛孔排出。之後再使用補藥進行調理。

利水益氣湯的配方:人參、白朮各九克,白芍、茯苓各三克,陳皮二克,木瓜二點四克,蒼朮、厚朴、蘇葉、木通、腹皮各三克。

五加皮散的配方:五加皮、腹皮、茯苓皮、地骨皮、生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