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中國醫籍考》:一部溯源探流的中醫文獻學巨著
《中國醫籍考》是日本醫學家丹波元胤傾畢生之力編撰的一部極具價值的醫學目錄學著作,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在日本成書。這部共計八十卷的宏篇巨著,不僅廣泛梳理和收錄了中國歷代三千餘種醫學典籍,更對這些文獻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考證與評述,堪稱研究中國古代醫學文獻的基石。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體系化的整理和考證方法。丹波元胤將龐雜浩繁的中國古代醫籍,依循清晰的脈絡,劃分為醫經、本草、方劑、針灸、按摩、導引、咒禁、雜著等九大類。這種分類方式,基本涵蓋了中醫學的各個領域,為後世學者按部就班地研究某一門類提供了便利。更為重要的是,對於每一部收錄的醫籍,作者都進行了嚴謹的學術考證。在書名之下,詳細註明了其出處,追溯其最早見於何種史籍或目錄(如《漢志》、《隋志》、《宋史》、《新唐志》等)。同時,根據所掌握的資料,註明了該書的卷數及其在歷史上的存佚情況,這對於輯佚和瞭解文獻流傳具有關鍵意義。
然而,《中國醫籍考》的價值遠不止於簡單的目錄羅列。丹波元胤在每條書目之下,還大量引述了歷代醫家、學者甚至其他領域(如史學、哲學)人物對該書的評論、考證、序跋以及相關的歷史記載。他本人也對這些引述進行了提要的梳理,敷陳該書的大意,並附上自己的評論以及所加的按語。這種做法,使得《中國醫籍考》從一部單純的目錄,昇華為一部集目錄、提要、考證、輯佚、辨偽、評論於一體的綜合性文獻學著作。它不僅告訴讀者「有這本書」,更告訴讀者「這本書是什麼」、「歷史上對這本書有什麼說法」、「這本書的哪些部分可能已經丟失」、「哪些說法可能是錯的」,甚至「作者(丹波元胤)對這本書有何看法」。
以書中關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考證為例(見提供的巻一、巻二、巻三內容),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醫籍考》如何運用其獨特的學術方法。書中首先列出了《黃帝內經》及其相關或被認為相關的篇目,如《外經》、《黃帝素問》、《黃帝素問遺篇》、《素問逸篇》,以及歷代注本如全元起注、楊玄操釋音、王冰注等。對於這些篇目和注本,書中詳細引用了從漢代皇甫謐到宋代林億、朱熹,再到明代馬蒔等諸多學者的觀點。
關於《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來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丹波元胤廣泛收集了這些爭議性的意見。例如,皇甫謐認為《內經》是《針經》和《素問》的合稱,共十八卷,但在他那個時代就已經有所亡失;褚澄認為《素問》成於黃帝和岐伯,但又承認後世書籍多託名於聖哲;邵雍和程顥則從文字氣象判斷《素問》為戰國時人所作,否定其為三墳之書;司馬光更是直言,認為《素問》託名黃帝是為了取重,實際成書於周漢之間;竇蘋也認為《內經》雖言及天地生育,似三墳之書,但觀其文章,應卒成於六國秦漢之際;朱熹也對黃帝親自撰寫醫書並終日論醫藥的說法表示懷疑,認為託名戰國之間。
《中國醫籍考》將這些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並置呈現,讓讀者看到《內經》來源的複雜性和歷代學者的多元認識。這不僅是簡單的資料彙編,更體現了一種實事求是的文獻考證態度。丹波元胤在引用這些說法後,有時會加上按語,如在討論《素問逸篇》時,他引述了施沛關於「異人」傳授的說法,但隨即以按語指出該書「支離不經」,是施沛「所託而作」,「徒供有識者之一噱耳」,明確表達了自己對其偽劣的判斷。這種辨偽去妄的態度,對於清理古代文獻中的糟粕尤為重要。
此外,書中對文獻的版本和流傳情況也追溯得十分詳細。討論《素問》卷數時,記錄了從漢志的十八卷到隋志/梁/舊唐志的八/九卷,再到新唐志的二十四卷(王冰注本)。對於《素問遺篇》,書中記錄了宋史有四卷但已佚,明史記載趙簡王曾補刊一卷。書中還引述林億等的說法,指出「刺法論」和「本病論」在王冰注本之前已亡佚,並辨析當時流傳的《素問亡篇》和《昭明隱旨論》託名王冰注的偽作,認為其「辭理鄙陋,無足取者」。而馬蒔雖對遺篇有所稱讚,丹波元胤(或其先子)則在按語中批評馬蒔「不思之甚也」,進一步堅定地將其判為偽作。這種對文獻細節(如卷數、篇目、注家)的追溯和辨析,顯示了極高的文獻學水準。
卷三中關於全元起注本的記錄也體現了考證的嚴謹。書中記錄了全元起注本在隋志、新唐志、本朝(宋代)書目中的不同記載(八卷、九卷、十六卷),並引述南史、林億等的說法,考證全元起的生卒年代和與楊上善是否同時,糾正了前人的錯誤記載。雖然全元起注本已經亡佚,但《中國醫籍考》通過引用宋代《素問新校正》中所載的全氏注本的篇目次第,讓我們得以一窺其原貌,這對於研究《素問》的版本演變和早期注家思想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丹波元胤作為一位日本學者,能夠如此深入細緻地研究中國古代醫學文獻,其學術精神令人敬佩。他的研究態度嚴謹,考證功夫紮實,廣泛收集資料,並能進行獨立的判斷和辨析。這部著作在日本出版後,迅速傳回中國,對清末及民國時期中國醫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中國醫家和文獻學家都將《中國醫籍考》視為重要的參考依據,並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醫籍的輯佚、校勘和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排印本,使得這部珍貴的著作得以在中國廣泛流傳,惠及無數後來的醫學史和文獻學研究者。
總之,《中國醫籍考》不僅是一部簡單的醫書目錄,更是一部凝聚了深厚學術功力的文獻學著作。它以其豐富的收錄、系統的分類、嚴謹的考證、詳盡的提要和獨到的評論,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國古代醫學寶庫的大門。通過這部著作,後人得以更清晰地認識古代醫籍的流傳脈絡、版本異同、內容大意,並對歷代學者對這些文獻的理解和爭議有所把握。它為中國古代醫學文獻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價值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