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醫經(三)

然每篇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幾字。猶可考見其舊第。按每篇注全本篇。第出於新校正。以為王冰者誤。所注排決隱奧。多所發明。其稱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無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無水者。不必去火。宜壯水之主。

以鎮陽光。遂開明代薛己諸人探本命門之一法。其亦深於醫理者矣。冰名見新唐書宰相世表。稱為京兆府參軍。林億等引人物誌。謂冰為太僕,令。未知孰是。然醫家皆稱王太僕。習讀億書也。其名。晁公武讀書志。作王砯。杜甫詩。有贈重表侄王砯詩。亦復相合。然唐宋志皆作冰。

而世傳宋槧本。亦作冰字。或公武因杜詩而誤歟。

天祿琳琅書目曰。按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俱稱王冰自號啟玄子。陳氏又稱其寶應中。官太僕令。而為王冰之名。載於讀書志。及文獻通考者。並作砯。惟宋史藝文志。仍作冰字。按集韻韻會諸書。砯。並音砰。為水擊出岩聲。與冰字音義迥別。據此書作冰。則知晁馬二家之誤也。

按先子曰。讀書志。寓簡。及六書故之類。作王砯。而考杜甫詩。作王砯。砯披冰切。音砰。砅。理罽切。厲同。即深則厲之厲。砯砅遞別,作次注者。疑非杜之重表侄。然寶應之時。杜猶在。與王冰同時。況砯砅一點之差,則其果然否。亦不可知也。今人又讀冰為凝,恐非。胤按郎官石柱題名有金部員外郎王冰是當時所自署益知作冰為正。

〔素問釋文〕新唐志一卷,佚

〔注亡名氏素問音訓並音義〕本朝現在書目五卷,佚

〔素問改錯〕本朝現在書目二卷,佚

按上二書。唐宋諸志。並系失載。然又非本朝人所撰。藤原佐世編現在書目。在寬平中。時當唐季。則是書殆出於隋唐間人者歟。仍以著錄焉。

〔林氏(億)素問補註〕(今本題云重廣補註)宋志二十四卷,存

表曰。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先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餘。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蕩。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昬札瘥。國家代有。

將欽斂時五福。以敷錫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受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歷代寶之。未有失墜。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

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次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之訓解。闕第七一通。迄唐寶應中。太僕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藝伎之流。而薦紳先生罕言之。去聖已遠。其術闇昧。

白話文:

然而,每一篇的下面,都一定會標註「全元起版本」的第幾個字,這樣還可以考證出原來的順序。按道理說,每一篇都應該標註整篇的起點,這個做法是新校正的結果,認為是王冰做的,是錯誤的。他所標註的,闡明了隱晦深奧的道理,有很多發明。他說「大熱而更加嚴重,用寒藥卻不退熱」,這是因為體內沒有水;「大寒而更加嚴重,用熱藥卻不退寒」,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體內沒有火的人,不必單純地去除體內的水,應該要增強火的來源,來消除陰冷的狀態;體內沒有水的人,不必單純地去除體內的火,應該要壯大水的根本,來鎮定過於旺盛的陽氣。這開啟了明代薛己等人探究命門的方法,他也是一個在醫理上研究很深入的人。王冰的名字在《新唐書·宰相世表》中記載,稱他為京兆府參軍。林億等人引用《人物誌》說王冰是太僕令,不知道哪個說法是對的。然而,醫學界都稱他為王太僕,這是因為大家習慣讀林億的書的緣故。他的名字,晁公武在《讀書志》中寫作「王砯」。杜甫的詩中有贈送給重表侄王砯的詩,這也相互符合。然而,《唐宋志》都寫作「王冰」。

而且,世間流傳的宋代刻本,也寫作「冰」字,或許是晁公武因為杜甫的詩而搞錯了吧。

《天祿琳琅書目》說:根據晁公武的《讀書志》和陳振孫的《書錄解題》都稱王冰自號啟玄子。陳氏還說他在寶應年間當過太僕令。而「王冰」這個名字,在《讀書志》和《文獻通考》中都寫作「砯」。只有《宋史·藝文志》仍然寫作「冰」字。根據《集韻》、《韻會》等書,「砯」的讀音是「砰」,是水擊打岩石的聲音,與「冰」字在讀音和意義上都有很大的差別。根據這本書寫作「冰」,就知道晁馬兩家的記載是錯誤的。

先父說:《讀書志》、《寓簡》以及《六書故》之類的書籍,都寫作「王砯」,而考證杜甫的詩,也寫作「王砯」。「砯」的切音是「披冰」,讀音為「砰」。「砅」的切音是「理罽」,與「厲」同音,就是「深則厲」的「厲」。「砯」和「砅」的讀音不同,作注釋的人懷疑他不是杜甫的重表侄。然而,在寶應年間,杜甫還活著,與王冰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砯」和「砅」只差一點,所以他到底是不是杜甫的重表侄,也不可知。現在有人將「冰」字讀作「凝」,恐怕是錯誤的。我認為,根據郎官石柱的題名,有金部員外郎王冰,這是他自己署名的,更加可以知道寫作「冰」才是正確的。

〔《素問釋文》〕《新唐志》有一卷,已失傳。

〔《亡名氏素問音訓並音義》〕本朝現有書目五卷,已失傳。

〔《素問改錯》〕本朝現有書目二卷,已失傳。

根據以上兩本書,唐宋的各種志書都沒有記載,然而這又不是本朝人所撰寫的。藤原佐世編的現有書目,是在寬平年間,當時正值唐朝末年。由此可見,這些書大概是隋唐年間的人所撰寫的。因此仍然將它們記錄下來。

〔《林氏(億)素問補註》〕(現在的刻本題為《重廣補註》)《宋志》有二十四卷,現存。

奏章說:臣聽說,在安定時不忘記危險,在生存時不忘記滅亡,這是古代聖王的優先要務。尋求百姓的病痛,體恤百姓的隱憂,這是君王深厚的仁愛之心。過去黃帝治理天下時,以治理自身為開始,然後治理天下。他坐在明堂之上,觀察四面八方,考量建立五常。他認為人的出生,是背負陰氣而懷抱陽氣,吃著食物,穿著衣服。外有寒暑的交替侵擾,內有喜怒的情緒波動,天災人禍,國家歷代都會有。

所以要尊奉上天賞賜的五福,來施予天下百姓。於是,黃帝與岐伯一起,上探究天象的規律,下考究地理的變化,從遠處取鑑於萬物,從近處取鑑於自身,互相問答,來制定法則,造福萬世。因此,雷公等一類的人,接受教業並傳承下去,所以《內經》就此產生了。歷代都非常珍惜它,沒有讓它失傳。蒼周興盛時,秦和論述了六氣的理論,詳細記載在左史的著作中。後來,越人得到其中的一二部分,演繹並著述了《難經》。西漢的倉公傳授了原來的學說,東漢的仲景撰寫了遺留的論述。晉代的皇甫謐編次成了《甲乙經》,到了隋朝楊上善,編纂成了《太素》。當時有全元起,開始為《素問》做訓釋,缺少第七卷第一篇。到了唐朝寶應年間,太僕王冰非常喜歡它,得到了先師所收藏的書卷,做了詳細的註解。這樣,三皇遺留下來的著作,就清晰可見了。可惜的是,唐朝將它列為醫學,把它交給了藝伎之流,而當官的士大夫卻很少談論它。由於離聖人太久遠,這門醫術變得隱晦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