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醫經(一)
〔黃帝內經〕漢志十八卷,佚
〔外經〕漢志三十七卷,佚
〔黃帝素問〕隋志九卷(梁八卷,按舊唐志亦曰八卷)存佚
皇甫謐曰。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比按倉公傳。其學皆出於素問。(甲乙經序)
褚澄曰。素問之書。成於黃岐。運氣之宗。起於素問。將古聖哲妄邪。曰。尼父刪經。三墳猶廢。扁鵲盧出。盧醫遂多。尚有黃岐之醫籍乎。後書之託名於聖哲也。曰。然則諸書不足信邪。由漢而上。有說無方。由漢而下。有方無說。說不乖理。方不違義。雖出後學。亦是良師。(褚氏遺書)
邵雍曰。素問陰符。七國時書也。(皇極經世書)
程顥曰觀素問。文字氣象。只是戰國時人作。謂之三墳書則非也。道理總是。想當時亦須有來歷。(二程全書)
司馬光曰。謂素問為真黃帝之書。則恐未可。黃帝亦治天下。豈可終日坐明堂。但與岐伯論醫藥針灸耶。此周漢之間。醫者依託以取重耳。(傳家集與範景仁第四書)
林億等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問之義。及素問之名。起於何代。按隋書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甲乙經序。晉皇甫謐之文已云。素問論病精辨。王叔和西晉人。撰脈經云。出素問針經。漢張仲景撰傷寒卒病論集云。撰用素問。是則素問之名。著於隋志。上見於漢代也。自仲景以前。
無文可見。莫得而知。據今世所存之書。則素問之名起漢世也,所以名素問之義。全元起有說曰。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按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素問新校正)
又云。或云。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曰。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十二經之血氣大數。皮膚包絡其外。可剖而視之乎。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甲乙經序)
竇蘋曰。內經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壽夭系焉。信三墳之書也。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書者。六國秦漢之際也。(酒譜)
朱熹曰。黃帝紀云。其師岐伯明於方。世之言醫者宗焉。然黃帝之書。戰國之間猶存。其言與老子出入。予謂此言尤害於理。竊意黃帝聰明神聖。得之於天。其於天下之理。無所不知。天下之事。無所不能。上而天地陰陽。造化發育之原。下而保神練氣。愈疾引年之術。以至其間庶物萬事之理。
白話文:
醫經(一)
《黃帝內經》在漢朝的史書目錄中有十八卷的記載,但現在已經遺失了。
《外經》在漢朝史書目錄中有三十七卷的記載,也已經遺失了。
《黃帝素問》在隋朝的史書目錄中記載有九卷(梁朝記載為八卷,舊唐朝史書也說是八卷),目前有些還存在,有些已經遺失。
皇甫謐說:「根據《七略藝文志》的記載,《黃帝內經》有十八卷。現在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加起來共十八卷,就是《內經》。但其中也有部分遺失了。書中內容論述非常深遠,雖然多有闡述,但實際應用較少,而且沒有按照順序編排。比照倉公傳的記載,他的醫學知識都來源於《素問》。」(出自《甲乙經序》)
褚澄說:「《素問》這本書是黃帝和岐伯共同完成的,關於運氣學說的宗源,也起源於《素問》。那些把古代聖賢說成是胡說八道的人,說孔子刪改經書,連三墳都被廢除了,扁鵲和盧醫出現後,庸醫就變多了,還會有黃帝和岐伯的醫學著作嗎?那些後世假託聖賢名義寫的書,是不可信的嗎?從漢朝以前,只有理論沒有藥方,從漢朝以後,只有藥方沒有理論。理論不違背道理,藥方不違背醫理,即使是後輩學者的著作,也是很好的老師。」(出自《褚氏遺書》)
邵雍說:「《素問》和《陰符經》是戰國時期的書。」(出自《皇極經世書》)
程顥說:「看《素問》的文字氣象,只是戰國時期的人寫的,說是三墳之書就不是了。道理都是對的,想必當時也是有來源的。」(出自《二程全書》)
司馬光說:「說《素問》是真正的黃帝寫的,恐怕不太可信。黃帝也要治理天下,怎麼可能整天坐在明堂,只跟岐伯討論醫藥針灸呢?這應該是周朝到漢朝之間,醫生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假託的。」(出自《傳家集與範景仁第四書》)
林億等人說:「根據王氏的說法,他不了解為什麼叫《素問》,也不知道《素問》這個名字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根據《隋書·經籍志》的記載,才開始有《素問》這個名字。《甲乙經序》中晉朝皇甫謐的文章已經說《素問》論述疾病非常精闢。王叔和是西晉人,他撰寫的《脈經》說:出自《素問》和《針經》。漢朝張仲景撰寫《傷寒卒病論》也說,撰寫時參考了《素問》。可見,《素問》這個名字在隋朝的史書中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從張仲景以前,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無法得知真相。根據現在還存在的書籍來看,《素問》這個名字是漢朝才有的。至於為什麼叫《素問》,全元起說:『素』的意思是根本,『問』的意思是黃帝問岐伯。書中主要闡述了人的性情來源,五行的根本,所以叫《素問》。全元起的解釋,意義還不是很明確。根據《乾鑿度》的說法:有形的東西產生於無形,所以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是指還沒有出現氣的狀態,『太初』是指氣開始出現的狀態,『太始』是指形體開始出現的狀態,『太素』是指物質開始出現的狀態。氣、形、質都具備了,疾病也就因此產生。所以黃帝才會問關於『太素』這個物質初始狀態的問題,或許這就是《素問》這個名字的由來。」(出自《素問新校正》)
還有人說:「《素問》、《針經》、《明堂》這三部書不是黃帝寫的,似乎是戰國時期出現的。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八尺高的身軀,臟腑的強弱,大小,能容納多少食物,脈搏的長短,血液的清濁,十二經脈的血氣量,皮膚包裹在外,難道可以解剖來觀察嗎?如果不是聖人或者極具智慧的人,誰能知道這些?戰國時期的人怎麼可能了解這些呢?」(出自《甲乙經序》)
竇蘋說:「《內經》十八卷,講述了天地生育,人的壽命長短都跟它有關,可信是三墳之書。但是考究它的文章,知道完成這本書的人,是戰國末期到秦漢時期的人。」(出自《酒譜》)
朱熹說:「黃帝的記載說,他的老師岐伯精通醫術,世上講醫學的人都以他為宗。然而黃帝的書,在戰國時期還有流傳,書中的言論與老子的思想有相似之處。我認為這種說法尤其有害。我認為黃帝聰明神聖,是上天賦予的,他對於天下的道理,沒有不知道的,對於天下之事,沒有不能做的。上至天地陰陽,造化發育的根源,下至保養精神,練習氣功,治病延年的方法,以至於世間萬物的道理,他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