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醫經(一)

又曰。有偽作於前代。而世率知之者。風后之握奇。岐伯之素問。是也。(同上)

又曰。素問精深。陰符奇奧。雖非軒後。非秦後書。(同上)

周禮曰。醫家之素問。即儒者之六經。其詞隱。其旨深。非資稟上智。功極研究者。不能窺其影響。況以中人之資。粗知醫藥。即動以黃帝岐伯為言。其不至於戕人之生者幾何哉。仲景東垣河間丹溪。是皆稟上智之資。致研究之功。而能讀其書以悟之者也。(醫聖階梯)

張介賓曰。內者。性命之道。經者。載道之書。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

方以智曰。岐黃云內經。言身內也。(通雅)

又曰。守其業而浸廣之。靈樞素問也。皆周末筆。(同上)

祝文彥曰。內經素問。後人傳以為岐黃之書也。其論脈法病證。未必不有合於聖人之意。詞義古樸。未必不有得古人之遺。然自余觀之。確乎為秦以後書。而非盡岐伯黃帝之言也。當時和扁諸神醫。必有傳於岐黃真諦。而後能彰起死回生之術。則岐黃之微言。宜有一二存乎後世者。

而後人附會之。以成是書。實非岐黃所著也。或者曰。內經所云黔首。蓋秦時語乎。曰。不但此也。五帝皆至聖。而孔子刪書始唐虞。以唐虞前無書史。而至唐虞乃始也。唐虞書不過數百言耳。而黃帝書。乃至數千萬言乎。且前民利用之事。皆五帝以前。聖人所為。何他事一無書文可考。

而獨治病之書。詳而盡如是耶。又內經一書。文氣堅峭。如先秦諸子。而言理該博。絕似管荀。造詞質奧。又類鬼谷。非秦時人書而何。或又曰。人有此等學問。曷不自著姓名。而假託古人耶。曰。如汲塚越絕等書。此人止求其書之傳。不必名之著。猶前人質樸之意也。若今世人一無所見。

便妄自居乎作者之林矣。(慶符堂集)

杭世駿曰。李珠問。黃帝咨於岐伯作內經。今之內經。果是當年之書歟,抑後人所記歟。答云。內經劉向編七錄時。已有之。秦焚詩書。內經想以方術得存。其書深奧精密。非後人所能偽託。(質疑)

魏荔彤曰。軒岐之書。類春秋戰國人所為,而托於上古。文順義澤。篇章聯貫。讀之儼如禮經也。(傷寒論本義序)

張志聰曰。墳典乃史臣記述之書。先言義理精微。次敘君臣咨訪。本欲斯道彰明。永垂金石。故其文詞。或加敷衍。至於陰陽之離合盛衰。血氣之生始出入。其神靈睿聖。惡能洞徹隔垣乎。

又曰。陰陽之理。論焉列焉。總歸於一。推之數之。可萬可千。是以全經文義。或同中示異。或異中見同。詞若盾矛。理無枘鑿。

馮舒曰。素問一書。通篇有韻。(詩紀匡繆)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曰。黃帝素問。原本殘闕。王冰採陰陽大論以補之。其書云出於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間人。傳述舊聞。著之竹帛。故通貫三才。包括萬變。雖張李劉朱諸人。終身鑽仰。竟無能罄其蘊奧焉。韓𢘅曰。秦漢以前。有說無方。故內經諸書,鄭重覼縷。亦多累世附會竄雜之言。(醫通)

白話文:

醫經(一)

有人說,有些書是後人假冒前人名義寫的,但世人大多知道這點,例如《風后握奇》和《岐伯素問》就是這樣。

也有人說,《素問》內容精深,《陰符》內容奧妙,雖然不是黃帝或秦代之後所寫的。

《周禮》說,醫家所用的《素問》,就像儒家所學的《六經》一樣,文字隱晦,含義深遠。如果不是天賦極高,而且深入研究的人,是無法窺探其中的道理的。更何況是資質普通的人,只是粗略了解醫藥知識,就動不動把黃帝和岐伯掛在嘴邊,這樣不傷害人的性命才怪。張仲景、李東垣、劉河間、朱丹溪這些人,都是天賦異稟,並且致力於研究,才能夠讀懂這些書並領悟其中的道理。

張介賓說,「內」指的是性命的道理,「經」指的是記載這些道理的書,平常所講述探討的,就叫做《素問》。

方以智說,岐黃所說的《內經》,指的是身體內部的事。

還有人說,要守住醫學這個行業並且深入研究,《靈樞》和《素問》都是周朝末年的作品。

祝文彥說,《內經素問》是後人傳說是岐伯和黃帝的著作。書中討論脈法和病症,或許有些符合聖人的意思,文字古樸,也可能有些是古人留下來的。但是以我來看,可以確定是秦代以後的著作,並非全部都是岐伯和黃帝所說的。當時像和、扁鵲這些神醫,一定有傳承自岐黃的真諦,才能夠展現起死回生的醫術,那麼岐黃的精微言論,應該會有一些流傳後世才是。

但是後人卻將其附會,才寫成這本書,實際上並不是岐黃所著。有人說,《內經》所提到的「黔首」,是秦朝的用語。我說,不只如此。五帝都是非常聖明的人,但是孔子刪訂《書經》,是從唐堯虞舜開始,因為唐堯虞舜之前沒有文字歷史記載,一直到唐堯虞舜才開始有。唐堯虞舜的歷史記載不過幾百字,而黃帝的書竟然有數千萬字嗎?而且以前人民利用的事物,都是五帝以前的聖人所做的,為什麼其他事情都沒有文字記載,唯獨治療疾病的書籍,卻如此詳盡完備呢?而且《內經》這本書,文筆剛勁有力,就像先秦諸子的著作,但闡述的道理卻很廣博,非常像管子和荀子的文章,用詞質樸深奧,又類似鬼谷子的風格,如果不是秦朝時的人所寫,那會是誰呢?有人又說,如果有人有這樣的學問,為什麼不自己署名,卻要假託古人的名義呢?我說,就像從墳墓中挖出的《汲冢書》和《越絕書》等書一樣,寫書的人只求書能夠流傳,並不追求自己的名聲顯揚,這也是以前人質樸的心意。如果像現在的人一樣,沒有任何見解,就妄自稱自己是作者了。

杭世駿說,李珠問,黃帝諮詢岐伯寫成《內經》,現在的《內經》,到底是當年寫的,還是後人記載的?回答說,《內經》在劉向整理《七錄》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秦朝焚燒詩書,《內經》大概因為是醫術的關係而得以保存。這本書內容深奧精密,不是後人可以假冒的。

魏荔彤說,軒轅黃帝和岐伯的著作,像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所寫,卻託名於上古時代。文章通順,含義明白,篇章連貫,讀起來就像《禮經》一樣。

張志聰說,典籍是史官記載的書籍,先講述義理精微,再敘述君臣之間的咨詢探討,本意是要彰顯道理,永遠流傳。所以文章有時會加以鋪陳。至於陰陽的離合盛衰,血氣的產生、起始和出入,這些神靈睿智的事情,怎麼可能隔著一層屏障就能夠完全了解呢?

還說,陰陽的道理,論述和排列,總歸都是一個道理。從數量上推論,可以延伸出成千上萬的變化。因此,全書的文字內容,有時在相同中顯示差異,有時在差異中顯示相同。文字看起來像盾牌和矛一樣互相矛盾,但道理卻沒有衝突和不合之處。

馮舒說,《素問》這本書,全文都有押韻。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說,《黃帝素問》原本已經殘缺,王冰採用《陰陽大論》來補足。這本書說是出自上古時代,固然不一定可信,但應該也是周朝或秦朝之間的人,傳述以前的見聞,然後將其寫在竹簡和絲帛上。所以能貫通天、地、人三者,涵蓋各種變化。即使像張仲景、李時珍、劉完素、朱丹溪這些人,終其一生鑽研,也無法窮盡其中的奧妙。韓𢘅說,秦漢以前,只有理論而沒有方劑,所以《內經》等書籍,才鄭重地詳細記錄下來。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經過歷代附會和竄改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