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醫經(五)

〔黃帝針經〕隋志九卷。(舊唐志並作十卷)佚

〔楊氏(玄操)針經音〕本朝現在書目一卷,佚

〔席氏(延賞)針經音義〕宋志一卷,佚

〔靈寶注黃帝九靈經〕舊新唐志十二卷,佚

〔黃帝九虛內經〕宋志五卷,佚

〔內經靈樞經〕藝文略九卷,存

皇甫謐曰。九卷。是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覺也。(甲乙經序)

林億等曰。皇甫士安甲乙經序云,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共十八卷。即內經也。素問外九卷。漢張仲景及西晉王叔和脈經。只為之九卷。皇甫士安名為針經。亦專名九卷。楊玄操云。黃帝內經二帙。帙各九卷。按隋書經籍志。謂之九靈。王冰名為靈樞。(按隋志無九靈之目)

白話文:

《黃帝針經》在隋朝志書中記載為九卷,唐朝志書則記載為十卷,現已失傳。

《楊氏針經音》是楊玄操所著,現存於本朝書目中,只有一卷,同樣失傳。

《席氏針經音義》是席延賞所著,宋朝志書中記載只有一卷,現已失傳。

《靈寶注黃帝九靈經》在唐朝志書中記載為十二卷,現已失傳。

《黃帝九虛內經》在宋朝志書中記載為五卷,現已失傳。

《內經靈樞經》在《藝文略》中記載為九卷,現今仍然存在。

皇甫謐說,《靈樞經》九卷,是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覺察。

林億等人說,皇甫士安在《甲乙經序》中說,根據《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共有十八卷,現在僅存《針經》九卷和《素問》九卷,合起來就是十八卷,也就是《內經》。《素問》之外的九卷,是漢代張仲景和西晉王叔和所著的《脈經》,也稱之為九卷。皇甫士安將《針經》單獨命名為九卷。楊玄操說,《黃帝內經》有兩帙,每帙九卷。根據隋書《經籍志》,稱之為《九靈》,王冰則稱為《靈樞》。但隋朝志書中並沒有《九靈》這個目。

宋史哲宗紀曰。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於天下。江少虞曰。哲宗時。臣寮言。竊見高麗獻到書內。有黃帝針經九卷。據素問序。稱漢書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與此書各九卷。乃合本數。此書久經兵火。亡失幾盡。偶存於東夷。今此來獻。篇帙俱存。

不可不宣布海內。使學者誦習。伏望朝廷詳酌。下尚書工部。雕刻印板。送國子監。依例摹印施行。所貴濟眾之功。溥及天下。有旨令秘書省。選奏通曉醫書官三兩員校對。及令本省詳定訖。依所申施行。(宋朝類苑)

朱熹曰。素問語言深。靈樞淺較易。

趙希弁曰。靈樞經九卷。王冰謂此書即漢志內經十八卷之九也,或謂好事者。於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抄出之。名為古書也。未知孰是。王應麟曰。黃帝靈樞經九卷。黃帝岐伯雷公少俞伯高答問之語。楊上善序。凡八十一篇。針經九卷。大抵同。亦八十一篇。針經以九針十二原為首。

白話文:

宋哲宗在元祐八年正月庚子下詔,將高麗進獻的《黃帝針經》頒布天下。江少虞說,哲宗時期,有官員上奏說,他們發現高麗進獻的書中,有《黃帝針經》九卷。根據《素問》的序言,《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其中《素問》和《靈樞》各九卷,正好是這個數目。這本書因經歷戰火,幾乎全部遺失,偶然保存在東夷。現在高麗進獻了這本書,內容完整。

我們應該將它公布於天下,讓學者研習。希望朝廷仔細考慮,交給尚書工部刻印成板,送到國子監,按照慣例複製頒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救濟眾生,惠及天下。皇帝下令秘書省選派一至兩位精通醫書的官員校對,並由秘書省確定後,按照奏請的內容執行。

朱熹說,《素問》的內容深奧,《靈樞》較為淺顯易懂。

趙希弁說,《靈樞經》九卷,王冰認為這本書就是《漢志》中記載的《內經》十八卷中的九卷。也有說法認為,是好事者從皇甫謐所編的《內經倉公論》中抄錄出來,並偽稱為古書,不知道哪個說法正確。

王應麟說,《黃帝靈樞經》九卷,內容是黃帝、岐伯、雷公、少俞、伯高之間的問答,楊上善的序言說,共有八十一篇。而《針經》九卷,內容基本上相同,也共有八十一篇。《針經》以九針十二原為開篇。

靈樞以精氣為首。又間有詳略。王冰以針經為靈樞。故席延賞云。靈樞之名。時最後出。(玉海)

史崧序曰。昔黃帝作內經十八卷。靈樞九卷。素問九卷。乃其數焉。世所奉行。唯素問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難經。皇甫謐次而為甲乙。諸家之說。悉自此始。其間或有得失。未可為後世法則。謂如南陽活人書。稱咳逆者噦也。謹按靈樞經曰。新穀氣入於胃。與故寒氣相爭。

故曰噦。舉而並之。則理可斷矣。又如難經六十五篇。是越人標指靈樞本輸之大略。世或以為流注。謹按靈樞經曰。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氣者。正氣也。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流注也。井榮輸經合者。本輸也。舉而並之。則知相去不啻天壤之異。

白話文:

《靈樞》將精氣視為人體之根本,內容也有詳略之分。王冰認為《針經》即《靈樞》,因此席延賞說《靈樞》的名稱是最後才出現的。

史崧在序文中說,過去黃帝撰寫《內經》共十八卷,其中《靈樞》九卷,《素問》九卷,這是固定的編制。後世一直尊崇《素問》,只有越人學到了一些皮毛,寫了《難經》。皇甫謐接著撰寫了《甲乙經》,其他醫家的說法,都源於此。其中或有得失,不適合作為後世的準則。就像《南陽活人書》中說,咳逆就是噦,但仔細查閱《靈樞經》,就知道這是錯誤的。《靈樞經》說,新谷氣進入胃,與舊寒氣相爭,因此出現噦。這樣一比較,就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還有《難經》六十五篇,只是越人概括了《靈樞》本輸的大概,世人卻誤以為是流注。實際上,《靈樞經》中說,所謂節,是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不是皮肉筋骨。又說,神氣是正氣,神氣遊行出入,就是流注;井、榮、輸、經、合,就是本輸。這樣一比較,就知道兩者相差甚遠。

但恨靈樞不傳久矣。世莫能究。夫醫者在讀醫書耳。讀而不能為醫者有矣。未有不讀而能為醫者也。不讀醫書。又非世業。殺人尤毒於挺刃。是故古人有言曰。為人子而不讀醫書。由為不孝也。僕本庸昧。自髫迄壯。潛心斯道。頗涉其理。輒不自揣。參對諸書。再行校正。家藏舊本。

靈樞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卷末。勒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開卷易明。了無差別。除已具狀經所屬申明外。准使府指揮。依條申轉運司。選官詳定。具書送秘書省國子監。令崧專訪名醫。更乞參詳。免誤將來。利益無窮。功實有自。宋紹興乙亥仲夏望日。

白話文:

可惜《靈樞》這本醫書失傳已久,世人無法深入探究其中的奧妙。醫生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閱讀醫書,雖然有些人讀了醫書卻不能行醫,但從未見過有人不讀醫書就能行醫。不讀醫書,又非世代相傳的醫術,就如同手持利刃殺人一樣,罪孽深重。古人曾說,做人子而不讀醫書,實屬不孝。我本愚笨,從小到大,潛心鑽研醫道,多少略懂一二,但不敢自誇,反覆對照諸多醫書,校正錯誤。家裡收藏著一些舊本,其中《靈樞》九卷,共八十一篇,我增補音釋,附於卷末,編為二十四卷,希望能讓有心學習醫術的人,翻閱時容易理解,沒有任何差別。除了已備好狀紙和經文說明之外,請府衙下令,依條例呈報轉運司,由選官詳加審定,再將書送往秘書省國子監,讓崧先生專訪名醫,共同商討,以免日後出現錯誤,利益無窮,功勞自有其來。宋紹興乙亥年仲夏望日。

錦官史崧題。

呂復曰。內經靈樞。漢隋唐藝文志皆不錄。隋有針經九卷。唐有靈寶注。及黃帝九靈經十二卷。而或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為靈樞。又謂九靈尤詳於針。故皇甫謐名之為針經。即隋志針經九卷。苟一書而二名。不應唐志別出針經十二卷也。所謂靈寶注者。乃扁鵲太玄君所箋。世所罕傳。

宋季有靈樞略一卷。今亦湮沒。紹興初史崧並是書為十二卷。而復其舊。較之他本頗善。學者當與素問並觀。蓋其旨意。互相發明也。(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徐渭曰。黃帝時未聞宦寺。而靈樞中問答。乃有宦者去其宗筋。固知此書非岐黃筆也。然其本旨授受。疑非岐黃則決不能。所謂夫有所受之也。可疑不特一宦寺。始筆其易知者耳。(路史)

白話文:

錦官史崧題。呂復說,《內經靈樞》在漢、隋、唐的藝文志中都沒有記載。隋朝有《針經》九卷,唐朝有《靈寶注》,以及《黃帝九靈經》十二卷。有人說王冰把《九靈》改名為《靈樞》,也有人說《九靈》對針灸講述得更加詳細,所以皇甫謐把它叫做《針經》,也就是隋志中的《針經》九卷。如果一本書有兩個名字,那麼唐志就不應該另外列出《針經》十二卷。所謂的《靈寶注》,是扁鵲、太玄君所作的註解,世人很少傳抄。宋朝末年有《靈樞略》一卷,現在也失傳了。紹興年間史崧把這本書整理成十二卷,恢復了它的原本面目,與其他版本相比,這個版本比較好。學者應該把它與《素問》一起研究,因為它們的內容互相補充說明。

徐渭說,黃帝時代還沒有宦官,而《靈樞》中問答的部分卻出現了宦官去其宗筋的內容,由此可知這本書不是岐黃所著。但它所傳授的本旨,如果唔係岐黃,就一定不會知道。所謂的「夫有所受之也」,可疑的不仅仅是宦官,只是這一點比較容易知道而已。

馬蒔曰。靈樞者。內經篇名。蓋內經為總名。中有素問八十一篇。靈樞八十一篇。晉皇甫士安以針經名之。按本經首篇九針十二原中。有先立針經一語。又素問八正神明論。亦岐伯云。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是素問之言。亦出自靈樞首篇耳。後世王冰釋素問。以靈樞針經雜名。

宋成無己釋傷寒論。及各醫籍。凡引靈樞者。皆不曰靈樞。而曰針經。其端皆始於皇甫士安也。但針經二字。止見於本經首篇。其餘所論。營衛輸穴。關格脈體。經絡病證。三才萬象。靡不森具。雖每篇各病。必用其針。自後世易靈樞。以針經之名。遂使後之學者。視此書止為用針。

白話文:

馬蒔說:「靈樞,是《內經》中的一篇篇名。其實《內經》是一個總稱,包含了《素問》八十一篇和《靈樞》八十一篇。《晉》朝的皇甫士安用『針經』來命名它。根據《靈樞》首篇《九針十二原》中,有『先立針經』的說法。另外,《素問》中的《八正神明論》裡,也有岐伯說:『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可見《素問》的這句話,也是出自《靈樞》的首篇。後世王冰注解《素問》時,用『靈樞針經』來混稱。

宋朝的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以及其他的醫學書籍,凡是引用《靈樞》的地方,都稱之為『針經』,而不是『靈樞』。這一切都是源自皇甫士安。然而『針經』二字,只出現在《靈樞》的首篇,其他篇章所論述的,包含營衛、輸穴、關格、脈體、經絡、病證、三才萬象,無不鉅細靡遺。雖然每一篇都針對不同的疾病,並且一定會運用針灸,但後世卻將《靈樞》易名為『針經』,導致後來的學者只把它當作針灸的書籍。」

棄而不習。以故醫無入門。術難精詣。無以療疾起危。深可痛惜。豈知素問諸篇。隨問而答。頭緒頗多。入徑殊少。靈樞大體渾全。細目畢具。猶儒書之有大學。三綱八目。總言互發。真醫家之指南。其功當先於素問也。謂之曰靈樞者。正以樞為門戶。闔闢所繫。而靈乃至神至玄之稱。

是書之功。何以異是。

張介賓曰。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

王九達曰。靈乃至神至玄之稱。樞為門戶闔闢所繫。生氣通天論。欲若運樞。樞。天樞也。天運於上。樞機無一息之停。人身若天之運樞。所謂守神守機是也。其初意在於舍藥而用針。故揭空中之機以示人。空者靈。樞者機也。既得其樞。則經度營衛。變化在我。何靈如之。

白話文:

可惜很多人不願意認真學習醫術,導致醫術難以精進,也就無法治療疾病、拯救病人,實在令人痛心。其實,《素問》雖然包羅萬象,但精要部分不多,而《靈樞》則內容完整,涵蓋所有細節,就像儒家經典的《大學》一樣,以三綱八目闡述了學習的核心思想,是醫家必備的指引,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素問》。之所以稱之為《靈樞》,是因為樞是門戶,是開闔的关键,而“靈”代表著精妙深奧的醫學原理。

《靈樞》的貢獻為何如此独特呢?

張介賓說,精妙深奧的樞要,稱為“靈樞”。

王九達則說,“靈”指的是精妙深奧,而“樞”是門戶、開闔的关键。在《生氣通天論》中提到“欲若運樞”,這個“樞”指的是天樞,也就是天體運行的樞紐,一刻不停地運轉。人體如同天體運行,也需要守住精氣神和關鍵的運行機制,這就是“守神守機”。最初《靈樞》的用意是摒棄藥物,以針灸治療疾病,因此它揭示了人體的運作機制,以帮助人们掌握其中的奥秘。“空”指的是精妙,“樞”指的是機制。一旦掌握了這個樞紐,就能掌控經脈氣血的運行,隨心所欲地運用醫術,何須再求靈丹妙藥呢?

杭世駿曰。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篇。皇甫謐以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合十八卷當之。唐啟玄子王冰遵而用之。素問之名。見漢張仲景傷寒卒病論。針經則謐所名也。隋經籍志。針經九卷。黃帝九靈經十二卷。元滄洲翁呂復云。苟一書而二名。不應唐志別出針經十二卷。

據復所疑九靈是九靈。針經是針經。不可合而為一也。王冰以九靈名靈樞。靈樞之名。不知其何所本。即用之以法素問。余觀其文義淺短。與素問岐伯之言不類。又似竊取素問之言而鋪張之。其為王冰所偽託可知。自冰改靈樞後。後人莫有傳其書者。唐寶應至宋紹興。錦官史崧乃云。

白話文:

杭世駿說:「七略藝文志」中記載,黃帝內經共有十八篇。皇甫謐將「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合起來,認為應該算作十八卷。唐朝的啟玄子王冰遵循了這個說法。

「素問」這個名稱,最早見於漢朝張仲景的《傷寒卒病論》。而「針經」則是皇甫謐所取的名稱。隋朝的「經籍志」記載,有「針經」九卷、「黃帝九靈經」十二卷。元朝的滄洲翁呂復認為,如果同一本書有兩個不同的名稱,那麼唐朝的志書就不應該另外列出「針經」十二卷。

呂復懷疑「九靈經」就是「九靈經」,「針經」就是「針經」,不應該合二為一。王冰將「九靈經」稱為「靈樞」。「靈樞」這個名稱,不知道從哪裡來的。王冰將它用在「素問」中,我觀察它的文字和內容,發現它淺薄簡短,和「素問」中岐伯的言論風格不一致。而且它似乎是竊取了「素問」的內容,然後加以鋪張。可以確定是王冰偽造的。

自從王冰改「九靈經」為「靈樞」之後,後人沒有再傳抄這本書。從唐朝寶應年間到宋朝紹興年間,錦官史崧才說……

家藏舊本靈樞九卷。是書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經高保衡林億等校定也。孰能辨其真偽哉。其中十二經水一篇。無論黃帝時此名。而天下之水。何止十二。秪以十二經脈。而以十二水配。任意錯舉。水之大小不詳計也。堯時作禹貢。九州之水始有名。湖水不見於禹貢。唐時荊湘。

文物最盛。洞庭一湖。屢詠歌於詩篇。徵引於雜記。冰特據身所見。而妄臆度之耳。掛漏不待辨而自明矣。(道古堂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靈樞經十二卷。按據晁公武讀書志。及李濂醫史所載。元呂復群經古方論。則靈樞不及素問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近時杭世駿道古堂集。亦有靈樞經跋。其考證尤為明晰。然李杲精究醫理。而使羅天益作類經。兼採素問靈樞。呂復亦稱善學者。當與素問並觀。

白話文:

我收藏了一本舊版的《靈樞》九卷,這本書直到宋朝中葉才出現,而且沒有經過高保衡、林億等人的校勘,真偽難辨。書中有一篇“十二經水”,不論黃帝時代是否真的有這個名稱,但天下的水何止十二種?只是因為十二條經脈,就用十二種水來對應,任意亂舉,水的大小也不詳盡說明。堯帝時期編寫的《禹貢》中,九洲的水才開始有了名字,湖水並沒有出現在《禹貢》中。唐代時期的荊州和湘州,文物非常興盛,洞庭湖經常出現在詩歌和雜記中,冰特只是憑藉他親眼所見,就胡亂臆測,漏洞百出,不需辨別便能明白。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靈樞經》十二卷,根據晁公武的《讀書志》和李濂的《醫史》記載,元代的呂復在《群經古方論》中說,《靈樞》不如《素問》古老,宋元時期的人已經說過這個了。最近杭世駿的《道古堂集》中也有一篇關於《靈樞經》的跋文,考證非常清晰。雖然李杲精通醫理,讓羅天益編寫了《類經》,兼收《素問》和《靈樞》,呂復也稱讚他是善於學習的人,但《靈樞》應該和《素問》一起閱讀。

其旨義互相發明。蓋其書雖偽。而其言則綴合古經。具有源委。譬之梅賾古文。雜採逸書。聯成篇目。雖牴牾罅漏。贗托顯然。而先王遺訓。多賴其搜輯以有傳。不可廢也。此本前有紹興乙亥史崧序。稱舊本九卷。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卷末。又目錄首題鰲峰熊宗立點校重刊。

末題原二十四卷。今併為十二卷。是此本為熊氏重刊所並。呂復稱史崧並是書為十二卷。以復其舊。殆誤以熊本為史本歟。

姚際恆曰。靈樞經。晁子止曰。或謂好事者。於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抄出之。恆案此書。又下素問一等。(古今偽書考)

按先子曰。靈樞單稱九卷者。對素問八卷而言之。蓋東漢以降。素問既亡第七一卷。不然則素問亦當稱九卷爾。而靈樞之稱。昉於唐中葉。王冰注素問。或曰靈樞。或曰針經。林億因謂王冰名為靈樞。不可定。然今考道藏中。有玉樞神樞靈軸等之經。而又收入是經。(題曰集註而其實原文爾)則靈樞之稱。

白話文:

「這些書中的思想和意義相輔相成。雖然這本書可能是偽作,但書中引用的內容卻來自古老的經典,有著完整的來龍去脈。好比梅賾古文,混雜了逸書的內容,編成了篇章。雖然有矛盾和缺失,偽作的特徵明顯,但先王的教誨,多虧它們被蒐集整理得以傳承,因此不能廢棄。此書前面有紹興乙亥年史崧的序言,提到原始版本有九卷、八十一篇,並且增修了音釋,在卷末附上。此外,目錄首部標有鰲峯熊宗立的點校和重刊。

最後的題記表明原本有二十四卷,現在合併為十二卷,這表示此本是熊氏重刊後的版本。呂復稱史崧並認為這本書有十二卷,用以恢復其原有的結構,這大概是誤以為熊本是史本。

姚際恆說,《靈樞經》只被稱為九卷,這是為了與《素問》的八卷形成對比。據說東漢以後,《素問》已經失去第七一卷,否則《素問》也會被稱為九卷。《靈樞》的稱呼始於唐朝中期,王冰註解《素問》時,有時候稱為《靈樞》,有時候稱為《針經》。林億因為王冰被稱為《靈樞》而感到疑惑,無法確定。然而,根據道藏的資料,可以發現有《玉樞》、《神樞》、《靈軸》等經典,這些都被收入了這本書。因此,《靈樞》的稱呼,源自於這些古老的經典。」

意出於羽流者歟。是經亦成於眾手。猶素問也。然素問各篇。文字多深奧。靈樞則不過數篇。馬仲化謂功當先於素問。其說未可信焉。玉海曰。靈樞以精氣為首。今本以九針十二原為首。而甲乙經。以精氣為首。不知當時所見。與今本同體異名者歟。林億等校正素問。在仁宗嘉祐中。

後哲宗元祐八年。高麗始獻是經。其相距四十餘年。則億等不及寓目完書。故注中有云靈樞文不全。(案調經論王冰注引針經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新校正曰三部九候論注引之曰靈樞而此云針經則王氏之意指靈樞為針經也考今素問注引針經者多靈樞之文但以靈樞今不全故未得盡知也)又億等校素問甲乙經等。所引九虛文。

白話文:

有人認為《靈樞》的內容出自《羽流》,而事實上,它是由許多人共同編撰而成,就像《素問》一樣。不過,《素問》各篇文字艱澀深奧,而《靈樞》篇章較少,馬仲認為《靈樞》的功效比《素問》更勝一籌,這個說法並不一定可靠。

《玉海》說《靈樞》以精氣為首,但現在的版本卻以九針十二原為首。而《甲乙經》以精氣為首,不知道當時的版本是否和現在的版本相同,只是名稱不同。林億等人校正《素問》,是在仁宗嘉祐年間。

後來哲宗元祐八年,高麗才獻上《靈樞》。這兩者相隔四十多年,因此林億等人並沒有看過完整的《靈樞》。所以注釋中提到《靈樞》的文本不全。

另外,林億等人校正《素問》、《甲乙經》等,所引用的九虛文本,……

今並見靈樞中。則九虛亦是經之別本。非全帙者。要之曰靈樞。曰九虛。曰九靈。並是黃冠所稱。而九卷針經。其為舊名也。夫為靈樞者。王冰以前。不有載之者。故億等以為冰所命。而杭世駿直為冰之贗鼎者。更為疏妄。甲乙之書。撰集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

素問明堂之外。乃針經文。悉具於靈樞。則實是為古之針經無疑矣。其文有少異者。傳寫之差誤耳。如十二經水。甲乙亦有之。若據杭言。甲乙亦為唐人之偽託乎。蓋素問靈樞。並秦漢人所撰。如宦者湖水之類。無害其為書矣。杭言不足取也。史崧之刻是經。勒為二十四卷。

呂復不考之崧序。而云崧並是書為十二卷。蓋當時別有為十二卷者。故誤為此說者。四庫全書提要。謂呂以明熊宗立本為史本。然呂元人。豈有此理耶。

白話文:

現在我們看到《靈樞》中,九虛也是經脈的別本,並非完整版本。總而言之,《靈樞》、九虛、九靈都是黃冠所稱。而九卷《針經》,是其舊名。至於《靈樞》,王冰以前並沒有記載,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是王冰命名的,杭世駿更認為是王冰的假冒作品,這種說法太過於荒謬。甲乙之書編寫了《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

《素問明堂》以外的內容,都是針經的文字,全部都記載在《靈樞》之中,所以確實是古代的針經,毫無疑問。有些文字略有不同,只是傳抄過程中的錯誤。像十二經水,甲乙之書中也有記載。如果按照杭世駿的說法,甲乙之書也是唐代人偽造的嗎?其實,《素問》和《靈樞》都是秦漢時期的人撰寫的,就像宦者湖水之類的記載,並不會影響書的真實性。杭世駿的說法不可取。史崧刻印此經,分成二十四卷。

呂復沒有研究史崧的序言,就說史崧把此書分成十二卷。可能是當時還有其他版本分成十二卷,所以才有了這種錯誤說法。四庫全書提要說呂復是以明朝熊宗立的版本當作史崧的版本。但是呂復是元朝人,怎麼會有這種道理呢?

又按馬仲化曰。大抵素問所引經言。多出靈樞者。是靈樞為先。素問為後。此說不足信焉。蓋靈樞之文。淺薄易解。而所載有素問中不言及者。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又八正神明論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所謂八風八正者。唯言八方之風。

八節之正氣者。非八節風氣。朝於太乙之義。故真言論下文。僅舉四方風稱之。至於靈樞九宮八風篇。歲露篇。論太一巡行。及八風之目。是素問所無,始見於易乾鑿度。又五變篇。有先立其年。以知其時之文。官針篇。稱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白話文:

馬仲化認為,《素問》所引用的經文,大多來自《靈樞》,所以認為《靈樞》寫於《素問》之前,這種說法不可靠。因為《靈樞》的文字淺顯易懂,但內容卻包含一些《素問》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素問》中的《金匱真言論》提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八正神明論》則說「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所謂的「八風八正」指的是八方之風,八節之正氣,並非指八節風氣。《真言論》下文只提到了四方風,而《靈樞》的《九宮八風篇》、《歲露篇》則論述了太一巡行和八風的種類,這些內容在《素問》中沒有,而是首次出現於《易乾鑿度》。另外,《五變篇》提到「先立其年,以知其時」,《官針篇》也說「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是雖固與運氣之說不同。遂開彼勝復加臨之源。且夫素問之書。其文雅古。其旨深奧。決非靈樞之所及。則其為晚出。可以徵焉。在昔名醫若秦和盧扁之徒。必有書記其言者。後世撰素問靈樞等者。採節其書。各立之說。故其文互有混同。非復相襲套使然者。謂之彼經所引。

原於此經。而此經所載。先於彼經。則不可也。仲化之說不足信者。可以知矣。戊寅冬月。得至元己卯。古林胡氏書堂所刊靈樞。目錄首行。題曰元作二十四卷。今併為十二卷。計八十一篇。此則呂復所見。而為熊氏種德堂所刻藍本。乃可以確先子所謂當時別有為十二卷者之說也。

白話文:

虽然这的确与“运气”的说法不同,却也打开了“彼胜复加临”的源头。况且《素问》这本书,文风典雅古朴,内容深奥,绝非《灵枢》所能及,由此可以推断,《素问》是比《灵枢》晚出的著作。古代名医像秦和、卢扁等人,必定有记录他们言论的书籍。后世编撰《素问》、《灵枢》等书的人,摘取了这些书籍的内容,各自建立自己的理论,所以文章之间互相混淆,并非完全沿袭或套用所致。说“彼经所引,原于此经”,而“此经所载,先于彼经”,则是不正确的。仲化之说不可信,由此可见一斑。戊寅冬月,至元己卯年,古林胡氏书堂刊刻的《灵枢》,目录首行题为“元作二十四卷”,现在合并为十二卷,共计八十一篇。这正是吕复所见,也是熊氏种德堂所刻蓝本,由此可以确定先贤所说“当时另有为十二卷者”的说法。

〔亡名氏靈應靈樞〕藝文略九卷,佚

〔靈樞略〕藝文略一卷,存

〔呂氏(復)靈樞經脈箋〕佚

按上見於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按是書收在道藏。

〔高氏(士)靈樞經摘注〕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鄞縣誌。

〔馬氏(蒔)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九卷,存

馬蒔曰。素問曾經唐寶應年間啟玄子王冰有注。靈樞自古迄今。並無註釋。今愚析為九卷者。大都神聖經典。以九為數。而九九重之。各有八十一篇。王冰分靈樞為十二卷。宋史菘分為二十四卷者。皆非也。且註釋此書。並以本經為照應。而素問有相同者。則援引之。至於後世醫籍有訛者。

白話文:

《亡名氏靈樞靈應》九卷,已經失傳了。

《靈樞略》一卷,現存。

《呂氏(復)靈樞經脈箋》已經失傳了。

根據滄洲翁傳的《九靈山房集》記載,這些書都在道藏之中。

《高氏(士)靈樞經摘注》一卷,目前尚未發現。

根據《鄞縣誌》記載,這本書存在。

《馬氏(蒔)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九卷,現存。

馬蒔說,《素問》在唐寶應年間由王冰注釋過,但《靈樞》從古至今一直沒有注釋。我將它分成九卷,因為神聖的經典都以九為數,九九重之,共有八十一篇。王冰將《靈樞》分為十二卷,宋史菘將它分為二十四卷,都並不正確。而且注釋這本書,應該以《本經》為依據,如果《素問》中有相同内容,就引用它。至於後世醫籍中出現錯誤的,就應該糾正。

則以經旨正之於分注之下。然後之學者。當明病在何經。用針合行補寫。則引而伸之。用藥亦猶是矣。切勿泥為用針之書。而與彼素問。有所軒輊於其中也。

汪昂曰。靈樞從前無注。其文字古奧。名數繁多。觀者蹙頞顰眉。醫率廢而不讀。至明。始有馬玄臺之注。其疏經絡穴道。頗為詳明。可謂有功於後學。雖其中間有出入。然以從來畏難之書。而能力開壇坫。以視素問注。則過之遠矣。(內經約注)

〔胡氏(文煥)靈樞經心得〕二卷,存

自序曰。靈樞素問。其間問答。多有重出處。然猶二書無害也。即一書亦有重出者。豈其義理深奧。不憚重於答問乎。抑因論彼而復及此乎。余茲撰之。亦未免重者重。獨者逸。惟求當其要。而順其文者耳。覽者幸毋訝云。

白話文:

因此,應該以經文的本意來修正分注內容。之後的學習者,應該要明確了解病症位於哪條經脈,用針灸時就應該依照經脈循行來補瀉。這樣就能引導經氣的運行和伸展,用藥也應該如此。絕對不要拘泥於針灸書籍,而與《素問》產生偏差。

汪昂說,《靈樞》以前沒有注釋,文字古奧,名詞繁多,閱讀者皺眉苦思,醫生往往放棄不讀。直到明朝,才出現馬玄臺的注釋。他對經絡穴道的解說相當詳盡,可以說對後學很有幫助。雖然其中有一些出入,但對於原本讓人望而生畏的書籍,他能開啟門路,比起《素問》的注釋,還要高明得多。

《胡氏(文煥)靈樞經心得》兩卷,保存至今。

自序說,《靈樞》和《素問》中,問答內容有很多重複的地方,但兩本書並不會因此而受損。即使是一本書,也有重複的地方。難道是因為道理深奧,所以不厭其煩地重複問答嗎?還是因為論述某個方面,又牽涉到另一個方面呢?我撰寫這本書,也不免出現重複的地方,有的地方重複,有的地方獨特,只求抓住要點,順應文本而已。讀者請不要感到奇怪。

〔趙氏(闕名)注靈樞經〕未見

陳仁錫序曰。余嘗題壁云。簡方思節茗。恥役學尊生。讀趙先生注靈樞。蓋信天下最可恃者。古人不變為今人,可恨者。古本時化為今本。可怪者。自家脈理。問之醫王方寸。隔垣而求洞於秦越人。夫秦越人也。得無秦越我也。夫可笑者。臟腑不自見。而輒許人有肝膽。且誰肝誰膽哉。

趙先生早謝青衿。注經玄暢可傳。居甫里不交富人。鬚眉皓然。似一精猛讀書壯男子。尤好言三禮。余欲十七篇宗儀禮。入禮記之通十七篇者。六官宗周禮。入禮記之近六官者。各以歷朝禮制宦制附焉。欲勒成一書未能也。先生圖之。禮以治身為先。此亦岐伯之大指矣。(無夢園集)

白話文:

〔趙氏(闕名)注靈樞經〕未見

陳仁錫序曰:我曾經在牆壁上寫下:「簡方思節茗,恥役學尊生。」讀了趙先生注靈樞經,才真正相信天下最值得信賴的,是古人不變的道理。令人可恨的是,古籍隨著時代變遷,演變成今本。令人驚奇的是,我們自身的脈理,要向醫王方寸詢問,卻隔著牆壁,要向秦越人尋求解答。難道我們自身不是秦越人嗎?可笑的是,臟腑我們自己都看不見,卻隨便說自己有肝膽,那麼誰的肝誰的膽呢?

趙先生早早告別了青衿,注經文精妙透徹,值得流傳。他居住在甫里,不與富人交往,滿頭白髮,卻像一位精明強健的讀書人。他特別喜歡談論三禮。我想要將十七篇宗於儀禮,收入禮記中通篇十七篇的篇章;將六官宗於周禮,收入禮記中與六官相關的篇章。並希望以歷朝禮制和宦制作為附註,編寫成一本书,但尚未完成。先生也同意我的想法。禮以治身為先,這也是岐伯的精髓所在。(無夢園集)

〔張氏(志聰)靈樞經集註〕九卷,存

自序曰。先儒有云。經傳而經亡。非經亡也。亡於傳經者之精而以粗求之。深而以淺視之之失其旨歸也。夫靈素之為烈於天下也。千百年於茲矣。然余嘗考漢藝文志曰。黃帝內經一十八卷。而靈樞居其九。素問亦居其九。昔人謂先靈樞而後素問者何也。蓋以素問為世人病所由生也。

病所生而弗慎之。則無以防其流。故篇中所載。陰陽寒暑之所從。飲食居處之所攝。五運生制之所由勝復。六氣時序之所由逆從。靡弗從其本而謹制之。以示人維持。而生人之患微矣。若靈樞。為世人病所由治也。病既生而弗治之。則無以通其源。故本經所論。榮衛血氣之道路。

白話文:

張氏(志聰)靈樞經集註 九卷,存

自序曰:

先賢有言:「經傳而經亡。」這並不是經書本身消失,而是因為傳承經書的人,只注重表面粗淺的理解,沒有深入探究,以淺薄的眼光看待經文,而失去其本意。

靈樞與素問,是醫學經典中的至高之作,流傳千百年之久。然而我曾經考證漢代的「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其中靈樞佔九卷,素問也佔九卷。古人為何將靈樞置於素問之前呢?

這是因為素問闡述的是世間疾病的根源,人們若不慎防範,就會導致疾病發生。因此,素問中的內容,包括陰陽寒暑的變化規律、飲食起居的調養方法、五行生剋制化的運作法則、六氣時序的變化規律等,都從根本出發,以謹慎的態度加以規範,教導人們如何維持健康,從而降低疾病的風險。

而靈樞,則是闡述治療疾病的方法。疾病既然已經發生,如果不加以治療,就無法通達疾病的根源。因此,靈樞所論述的,包括營衛血氣的運行道路,以及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等等。

經脈臟腑之貫通。天地四時之所由法。音律風野之所由分。靡弗藉其針而開導之。以明理之本始。而惠世之澤長矣。是靈樞素問。為萬世所永賴。靡有息也。故本經曰。人與天地相參。日月相應。而三才之道大備。是以人氣流行。上應日。行於二十八宿之度。又應月之盈虧。

以合海水之消長。且以十二經脈臟腑。外合於百川彙集之水。咸相符也。故本經八十一篇。以應九九之數。合三才之道。三而三之。成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黃鐘之數。其理廣大。其道淵微。傳竹帛。而使萬世黎民。不罹災眚之患者。孰不賴此經也哉。乃有皇甫士安。類為甲乙針經。

白話文:

經脈和臟腑相互貫通,天地四季的變化規律、音律風雨的變化規律都依循著它。沒有任何事物能擺脫針灸的開導,才能明白事物的根本道理,進而惠及世人,澤被後世。因此,《靈樞》、《素問》成為萬世永恆依賴的典籍,永無止息。

正如《本經》所言:人與天地相參照,日月相應,三才之道皆具備。所以人體的氣血運行,向上應和太陽,運行於二十八宿的星度,也應和月亮的盈虧,與海水潮汐的漲落相合。

此外,十二經脈和臟腑,也與外界的百川彙集之水相互呼應。因此,《本經》八十一篇,應和九九之數,合乎三才之道,三乘三得九,九乘九得八十一篇,以此起於黃鐘之數。其道理廣大,其道深奧幽微,流傳於竹帛之中,讓萬世黎民免於災難和疾病的困擾。誰能不依賴此經呢?

後來,皇甫士安將其整理歸類,編寫成《甲乙針經》。

而玄臺馬氏又專言針而昧理。俾後世遂指是經為針傳而忽之。而是經幾為贅旒矣。余憫聖經之失傳。懼後學之沿習。遂忘愚昧。素問註疏告竣。復集同學諸公。舉靈樞而詮釋之。因知經意深微。旨趣層折。一字一理。確有指歸。以理會針。因針悟證。殫心研慮。雞鳴風雨。未敢少休。

庶幾藉是可告無罪乎。

〔高氏(世栻)靈樞直解〕未見

高世栻曰。素問直解外。更有本草崇原。靈樞直解。金匱集註。聖經賢傳。剞劂告竣。(素問凡例)

〔黃氏(元御)靈樞懸解〕九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是書亦以錯文為說。謂經別前十三段為正經。後十五段為別經。乃經別之所以命名。而後十五段。卻誤在經脈中。標本而誤名衛氣。四時氣。大半誤入邪氣臟腑病形篇。津液五別。誤名五癃津液別。此類甚多。乃研究素問。比櫛其辭。使之脈絡環通。案靈樞晚出。

又非素問之比。說者謂唐人剽取甲乙經為之。不應與古書一例。錯文亦姑存其說可也。(存目)

白話文:

玄臺馬氏只專注於針灸技巧,卻忽略了經絡理論,導致後世將此經書誤認為針灸傳授書籍而忽略其價值,以致這部經典幾近失傳。我對聖經的失傳感到惋惜,害怕後學沿襲錯誤,便不顧自身愚昧,完成《素問》註疏後,又召集同窗好友,共同詮釋《靈樞》。過程中發現經文深奧微妙,旨趣層層遞進,每個字都蘊含著道理,確實有明確的指引方向。通過理解經絡理論,再從針灸中領悟證候,我竭盡心力研究思考,即使雞鳴風雨也未敢稍作休息。

希望藉此能對得起聖賢先哲。